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的运行机制_教育论文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的运行机制_教育论文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一种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家庭论文,学校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这种结合,从“应有”到“实有”,却有一个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力量整合、教育组织调整、乃至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近十来年,我们在加强班级建设与管理、夯实学校教育基础的同时,拓宽学校德育工作领域,深化德育管理改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努力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结合教育的运行机制,即:充分发挥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以班级作为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点和生长点,组建各级中小学生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和校外辅导员队伍,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进而加强“三委”(教委、家委、关工委)的横向联系,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建构上下一致、校内外一体的教育工作网络。我们本着这一运作思路,使三方面的教育相互沟通,联动互补共进,德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出现了新的工作局面。

一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在建构三结合教育网络中耍好“龙头”

三结合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要在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各类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动态统一,形成方向一致、互补共进的教育合力,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发挥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担负起这一艰巨任务,致力于三结合教育的工作。

90年代初,我们通过较为系统的调查,发现影响三方面教育合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由于各方认识不一带来的阻力;关系不顺而出现的摩擦力;以及个体或群体利益矛盾而导致的排斥力。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部分学校干部和班主任有“三怕”:一是怕麻烦和困难,三方面教育要结合,谈何容易;二是怕劳而无功,校内的事还做不赢,又搞校外的事,担心“扁担冒扎,两头失塌”;三是怕形成一支“异己力量”,把家长和社会人员组织起来,必然会对学校、班级工作进行监督,关系弄不好,平添许多新的矛盾。这“三怕”集中反映了部分同志对德育工作的社会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建构三结合教育网络因缺乏经验而信心不足。

首先,我们组织学校干部和班主任老师反复学习党中央提出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的指示,决心在“主动”二字上下工夫。市教委党委成立了三结合教育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并先后采取如下几大措施:一是举办学校负责同志、家委会委员研讨班、培训班,把课题交给大家讨论;二是编印有关三结合教育资料,为大家提供国内外研究这一课题的信息;三是课题组派人下到雨湖区和市区部分中小学办联系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四是颁发了《湘潭市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关于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几点意见》等文件;五是将“建构三结合教育网络的要求”纳入班级和学校工作评估方案,对该办而不办的班级和学校,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这一系列工作,帮助学校干部和教师解除了思想顾虑,提高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构和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创造了条件。

其次,通过研讨和培训,大家明确了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在推进三结合教育中,应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学校和教委(局)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有责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计划为本职工作;学校教师大都受过师范的专门培训,已被组织在学校之中。学校教育有着家庭、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规范性、可控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承前(家庭教育)启后(社会教育),是三结合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学校理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搞好三结合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三,更重要的是,通过近五年办点的实践,我们摸索了一些防止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发挥学校和教育行政主导作用、确保各方教育力量整合一致的有效方法。

(一)坚持三结合教育内容的通约性

在选某一教育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都能参与,使之在活动中都有“用武之地”。如:在加强三结合德育工作中,我们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因为它既是全民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且还因为这是教育需要,可以各方参与。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我们根据三方教育的特点各有侧重,学校主要通过教学的途径进行;家庭则依靠家长及其亲友的言传身教;社会借助德育基地和音像书刊等媒体来影响中小学生。另一方面,实行联合施教,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尽可能让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士一起上。如工农学校和家委会联合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文艺会演,600多师生,500多家长参加,上台演出的师生家长多达1100多人。电视台记者赶来采访录像,到会市(区)领导称颂这样的活动,“是师生家长同奏爱国主义交响乐,是推进三结合教育的进行曲!”

(二)坚持三结合教育行为的规范性

即施教各方要依法施教。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时,提出了“三个一起抓”的工作方针,即“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一起抓。这不但克服了过去教师、家长各行其是,相互冲突,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的弊端,而且各方面都受到了教育,大大增强了贯彻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力度。在为时一年半的集体施教中,各学校摸索了许多新的经验。如市十二中提出的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人士“学用结合、落实规范”的新思路;市九中师生家长“互帮互助,共同贯彻规范”的新举措;雨湖区家联会和教育局签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新章法;县区的一些中小学,主动与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合作,或制定“公约”,或推行“承诺制”,或设立“监督岗”,或开展“相互检查评议”,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成为了一种全社会的行为。

(三)坚持三结合教育关系的协调性

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各搞一套。对此,我们特别强调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三结合教育具有一种内在的亲和力。我们通过家校教育联席会、恳谈会,使不同看法和作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整合一致。例如:我们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学校德育要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指示,着手解决一些学校智育与德育“两张皮”的问题时,有些家长特别看重分数,要求学校老师多布置作业,多搞考试,多补点课,显然,这与中央提出的“减负”要求背道而驰。我们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宣传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宣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一道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家校结合,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双差生”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学校校长和家委会主任、校外辅导员代表,每期都要给这些“进步学生”以奖励,每次颁奖会,都洋溢着学生、教师、家长皆大欢喜的浓厚气氛。

二 把班级作为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点和生长点,深化班级管理改革

早在1991年,我们在摸索加强班级建设的具体途径时,湘潭市一中一位班主任率先成立班级家委会,吸引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从而架起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桥梁,出现了“教师家长同登台,一家孩子大家爱”的可喜局面,给班级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实践启迪了我们,把班级作为建构三结合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很有道理的:一是家长送子女入学,孩子都被编定在一定的班级里,班级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交汇处;二是班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保持着最直接、最经常的联系,由班主任来沟通、组织各方面教育力量,较易形成教育的合力;三是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首先在班级得到归纳和整合,班级的教育举措,直接影响三结合教育的方向、进程和效果;四是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还负有联系家长,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全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责任。总之,抓三结合教育从班级开始,完全符合我们的实际,也符合事物发展由点及面的规律,较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

事实正是这样。地处市郊的调塘小学有一位班主任,她在普访全班学生家长后发现,该班学生家庭个体户、菜农户占了84.8%。她说:“人们一提个体户,总认为他们有钱。我班学生家长大都是做点小本钱买卖。他们或在街边摆摊设点,或沿途叫卖。无论炎天暑热,还是刮风落雪,白天四处奔波,晚上算帐清货,够辛苦了!有的家长每过几天得去浙江、广东等地进货,一去几天回不了家。碰上货进得不对路,削价处理还要赔本!他们很少有时间、精力、心思来管教孩子。孩子大都处于一种‘有家无教’的境况。”这位班主任了解这些情况后,召开家长会。她说:“孩子年龄小,没人管教不行,以后你们外出进货,把孩子交给我吧!”这一承诺,家长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班主任将心比心,家长们以心换心。尔后,家长们成立了班级家委会,委员们个个都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并相互照看着班上的孩子。用孩子们的话来说:“我们不仅有一个小家,还有一个大家。”家委会参与班级管理不到一年,这个原来散而乱的班级,一跃成为了优秀班集体,显示出了家校结合教育的巨大力量!

以班级作为三结合教育的生长点,客观上要求变革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我们在总结各校创建班级家委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几点意见》,要求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树立大教育、大德育观念,认真做好班级三结合教育指导小组的组建工作,同时,对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形式、人选条件、主要任务,以及家委会开展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规范性的意见。使原来囿于校内单一的“班主任管班”,转变为有学生家长代表(班家委会委员)和校外辅助员共同参与的班级全员管理的新模式,为推进三结合教育打下了基础。

三 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家庭、社会,动员和组织各方参与德育工作

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三结合教育,我们较为自觉地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教育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

93年底,适逢《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我们以此为“由头”,组织“怎样关心和教育下一代”的讨论。《较量》一文在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自市长、书记,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仅市区就达124800多人。家长们对中小学生确实存在的诸如懒散、任性、害怕艰苦、自理能力差等弱点有同感,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性较快地达成了共识。为时一年多的大讨论,真正成为了一场群众性的议学议教活动和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为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建构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开展“家教”大调查,密切家校联系

94年我委发出《关于开展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的通知》并附上“调查提要”。老师们走家串户找家长谈心,教师家访又带动了家长校访。这种双向交流,大大改善了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体会到,相互交流才有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会相互支持,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合力。许多班主任通过调查,找到了师教与家教新的结合点,我们也从3万多名中小学生家教情况的调查中,真正认识到新时期家庭教育的许多新的特点,发现了一批既关心孩子又善于教育孩子的优秀家长,为建构三结合教育网络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

(三)开发家教资源,推选优秀家长“双肩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和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有家无教”或“教不得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必须致力于家教资源的开发。我们将优秀家长组织起来,通过他们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水平,吸引他们参与学校、班级管理,支持学校建设。雨湖区在所属中小学班级、校级家委会的基础上,率先成立起雨湖区中小学生家长委员会联合会(简称区家联会)。他们和学校一道创办家长学校;编印《家庭教育通讯》;举办家庭教育研讨班;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联会在致力于提高家教水平的同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支持学校建设,办了许多实事,赢得了广大家长和学校师生的信赖与尊敬,家校教育结合,形成了该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

我市已成立的各校家委会和区家联会,都有自己的组织章程、工作计划,既与学校工作贴紧贴实,支教助教,显示出家长们的教育意愿和教育力量;又争取学校老师的帮助,提高自身的水平,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实体。各级家委会的普遍建立,不仅使学校教育扩展到家庭、社会有了可靠的“中介”组织,而且对于“建构成年人健康的精神世界”,推进“家庭美德”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加强教育的实践环节

94年起,市区数十所中小学与家委会一道,去各社会基地开展各种夏令营活动,在我市形成一股股热潮。如湘机子弟中学,除派出部分学生参加市国防教育夏令营外,又与厂团委组织团员夏令营,两个夏令营均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只好再办一个徒步拉练夏令营。曙光小学68班家委会找班主任商量,建议举办一个“雏鹰展翅夏令营”。班主任说:“这是件大好事,只是难度太大。60多个10来岁的孩子,外出一个星期,有些家长不放心;沿途开餐、住宿,每家至少要交50元,钱难收齐;组织工作稍有缺失,出了事我这个老婆婆难以交代!”委员们说:“有困难,我们一个个来克服!”于是,他们出面召开家长会,走访学生家长,四处联系活动单位和宿营驻地……赶在期考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开营那天,家委会请来了市、区领导和新闻单位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家长们带孩子一道誓师,会开得热烈而隆重。电台记者诙谐地说:“当我接到盖有曙光小学68班家长委员会公章的邀请信时,真是感慨万千!班级家委会,我不知道是什么级别,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创举,是小人物办大事!我一定和孩子们走一趟。”这次活动,有队列训练,实弹射击,徒步拉练,瞻仰烈士陵园,慰问驻军官兵,参观彭总故居,攀登乌石山峰,与乌石寨小学师生联欢……活动归来,孩子们说:“出世以来,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从来没有结交过山村朋友,从来没有看过、听过、做过这么多的新鲜事!”班主任也分外高兴,特地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请给我班家委会记一功》。

四 提高管理层面,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

95年3月,湖南省政府、各教委以我市为现场,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领导率德育工作考察团来潭。在听了我们的汇报、考察了我市部分中小学后,傅国亮司长说:“湘潭的德育工作,有一条好的思路,有一支好的队伍,有许多好的办法。”会议推广了我市“夯实基础、拓宽领域,提高层面,整体推进”的德育工作经验,给我们极大的鼓舞。会后,我们根据会议精神,加快了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步伐。

(一)在城区总结推广雨湖区组建家联会,营造德育大环境的经验

雨湖区地处市中心,有中小学50多所,中小学生3万多名。我们以该区为点,协同区教育局,指导该区家联会,内增实力(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方针、政策,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外树形象(全心全意为家长们排难解忧,为学校办实事),使之成为三结合教育中一个颇具实力和影响的“方面军”。家联会的委员们,内引外联,一方面加强与各校家委会的团结;另一方面和区关工委一道,与区教育局的工作贴紧贴实,逐步形成了局、会、委三方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三方教育力量构成了一个“集团军”。区委区政府看重这个集团军的作用,“四大家”领导各以一所中小学作为教育联系点:及时了解并帮助学校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支持局、会、委的工作,同时拨专款94万元,修缮了该区5个纪念地;新辟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教育基地42个;为挽救失足青少年,确定帮教对象952人;加大社区“扫黄打非”综合治理文化市场的力度,大大优化了社会育人环境。这一切引起了隔江相望的岳塘区的注意,他们借鉴雨湖区的这些经验,相继成立了岳塘区家联会。

(二)在县区,总结推广湘潭县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推进农村三结合教育的经验

湘潭县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有中小学824所,中小学生近20万名。农村校多面广,学生居住分散,家长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象城区那样组建各级家委会。县教育局、县关工委独辟蹊径,将全县1500多名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组织起来,分别下到他们居住的乡、村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作为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二传手”。这些从一线退下来的老同志情系教育,“离校不离教,退休不退导”,他们把退休作为环境变换后的一个新起点,一心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之中。正如从教40年的仙女乡良山小学退休教师黄远湘所说:“校外辅导员在别人看来,是一件‘三无’(无职无权无报酬)的苦差事,我们却认为是一件“三有”(有益有趣有效)的大好事。”他们把心贴在青少年儿童身上,和孩子们结成“忘年交”;为改善办学条件而奔走操劳,竭心尽力;为“留生保额”、“转化差生”穿梭于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为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他们组成巡回报告团,活跃在农村各校。他们在推进农村三结合教育中,创造了许多感人的业绩。全国关工委主办的《中国火炬》曾以《乐谱黄昏颂,青山夕照红》为题,长篇报导了这些活跃在农村中小学老同志的优秀事迹。

(三)在全市,加强市教委与市家委(筹)、市关工委的横向联系,提高三结合教育的管理层面

三结合教育包含着多种教育组织形式,多个施教主体和受教对象,多条教育途径和多种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实现三方面教育“和而不同”、“多元统一”,必须有一个协调机构,统一教育思想,选择教育内容,筹划教育步骤,规范教育行为。我们利用“三委”联席会议,处理其间矛盾,使之一体化。市教委侧重于学校教育,在“三结合”中居于主导地位;市家委侧重家庭教育,是“三结合”的中介;市关工委联络工、青、妇等组织,侧重于社区教育,致力于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三结合教育的依托。“三委”联动互补共进,使许多单方面难以开展的大型育人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很好的实效。如:95年全市中学生国防教育夏令营活动;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系列活动;97年迎香港回归、庆十五大胜利召开的知识竞赛活动、文艺会演活动;98年关于“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教育与宣传;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无不显示出三结合教育的勃勃生机!

我们推进三结合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各县市区校发展还不平衡,尚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全市三结合教育网络,使之制度化;如何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之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如何进一步提高三结合教育的水平,使之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标签:;  ;  ;  ;  ;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的运行机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