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分析论文_颜敏灵,孝俊,陈浩,阳霞,管鹏飞,李振光(通讯作者

颜敏灵 孝俊 陈浩 阳霞 管鹏飞 李振光(通讯作者)

湖南省脑科医院电生理科心电图室 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ABP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住院患者86例,以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2例对照,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治疗前24h血压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并发高压病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异常(非杓型)比较与血压晨峰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具有高收缩压、高晨峰出现率及高非杓型分布率等特点,ABPM对于明确血压异常程度与异常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非杓型;血压晨峰

高血压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病等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密切,其主要表现为血压模式异常和血压水平异常[1],24h动态血压异常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方法已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广泛应用。本文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ABPM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诊断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8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48.5岁~72.4岁,平均(61.4±11.5)岁。将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42例,年龄42.7岁~65.4岁,平均年龄(54.8±10.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11年高血压诊治指南[2]及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两组资料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

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美国伟伦ABPM6100型)测定,袖带固定于患者的左上臂自动充气测量,记录开始时间为8:30AM到次日8:30AM。设定昼间(6:00~22:00)每30 min测量1次血压,夜间(22:00~6:00)每60min测量1次,有效血压读数以收缩压60~260mmHg、舒张压40~200mmHg和脉压差20~50 mmHg为准,监测有效以有效监测次数>80%为准。血压数据初步分析应用ABPM系统软件包分析原始数据计算。

1.2.2 动态血压监测分析指标

监测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及舒张压(24h DB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和判定昼夜血压波动曲线、血压昼夜节律和夜间血压下降率及血压晨峰值。其中昼夜血压波动曲线以夜间血压下降率(NBPDR)计算,即夜间血压下降率(%)=(dSBP-nSBP)/dSBP,根据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和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血压,<10%为非杓型血压。血压晨峰采用收缩压判断,晨峰值为起床后2h平均血压,包括夜间最低血压在内的1h平均血压(最低血压与前后2个血压测定值的平均值),>35 mmHg即认为存在血压晨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率的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PM 平均血压参数比较

两组分析比较,研究组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舒张压和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血压昼夜节律类型比较

研究组杓型血压8例(9.3%),非杓型血压78例(90.7%);对照组杓型血压77例(93.9%),非杓型血压5例(6.1%),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1).

2.3 血压晨峰出现率比较

研究组血压晨峰者79例(91.9%),无血压晨峰者7例(8.1%);对照组血压晨峰者4例(4.9%),无血压者78例(95.1%),研究组血压晨峰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4.75,P<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治疗有助于延缓靶器官损害进展。但血压的精确测量对于良好控制高血压意义重大。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够提供全面完整的血压信息,有助于明确血压的24h波动情况,而且其衍生出的多种参数有助于明确评估患者预后。24hABPM具有无创、方便、监测时间长,结果准确等优点,能反映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于指导临床降压治疗,早期干预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研究中,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组患者24hSBP、nSBP、dSBP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而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有学者研究认为[4]:在50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舒张压与收缩压均呈渐增趋势,此时舒张压的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60岁以后收缩压继续升高而舒张压不再升高,与本结果一致。

既往文献报道显示[5]:正常的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机体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非杓型比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尤其容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和脑卒中。同时高血压晨峰现象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加速作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临床高血压程度及靶器官受损评估的一项指标,血压昼夜节律和波动幅度的异常对靶器官的损害作用是目前高血压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消失和晨峰现象明显,与其他结果一致。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具有收缩压高、非杓型血压高、血压晨峰发生率高的特点,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因此,理想的高血压治疗应该在降低收缩血压时使患者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减少晨峰现象的发生,控制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1]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hypertens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Am J Kidney Dis,2004,43(5Suppl 1):S1~S29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1年高血压诊治指南[J].中华心血杂志,2011,9(7):579~616.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委员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ll,12(1):9~10.

[4] 高继玲,高沛,曹文燕,等.糖尿病肾病动态血压的特点及相关性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5):446~447.

[5] Asmar R,Gosse P,Topouchian J,et al.Effects of telmisartan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2002,3(3):176

论文作者:颜敏灵,孝俊,陈浩,阳霞,管鹏飞,李振光(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  ;  ;  ;  ;  ;  ;  ;  

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分析论文_颜敏灵,孝俊,陈浩,阳霞,管鹏飞,李振光(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