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开创金融和社会保障新局面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开创金融和社会保障新局面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开拓财政社保工作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生论文,社保论文,工作新局面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都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今年1月1日已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些大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这将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法制保障,也表明下一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更加注重整体推进。

一、回顾历程,取得了“五大成绩”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级财政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社会保障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方面,既有的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一系列制度得以建立并迅速推开;再者,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这使得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的项目更加全面、层次更加丰富,一张越来越“密实”的社会安全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完善和落实有关社保对象的参保(合)补助政策、制定合理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以及不断加大社会救助投入等措施,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起步以来进展顺利,到2007年9月底参合农民7.26亿人,已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分别从2003年的367.1万人和204.2万人增加到2007年11月的3100.9万人和513.2万人,向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的人数从2004年的640.2万人增加到2007年三季度末的2731.6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进一步扩大。

(三)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险基金的壮大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各类社保对象的待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比如,2003—2007年先后5次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3年的7728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00元;全国城市低保平均补差水平从2003年的58元/月提高到2007年的98元/月。广大社保对象更好地分享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更加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共同负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更加完善,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建设成效显著。许多地区通过建立社保费征收的领导责任制、实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财政补助与社保费征管效果挂钩机制、推行税务机关全责征收和税费同征同管以及加大稽核力度等措施,狠抓征管机制建设,社保基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1998—2003年,扣除财政补贴收入后基金每年都收不抵支,而从2004年以来,尽管财政继续对养老保险基金因统筹层次较低等原因产生的缺口给予了大量补助,但是基金总体收支年年都有结余,而且结余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415亿元。二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出5396亿元,是2002年的2.05倍;全国财政卫生支出1974亿元,是2002年的3.2倍。三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壮大。2007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达到4300多亿元。

(五)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日趋规范。通过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强化财政专户管理,积极推进政府采购、集中收付和绩效考评,加强监督检查,较好地保证了各类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专款专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分配办法,既促进了资金分配的公开、公正、规范、透明,也调动了各级财政规范管理、加大投入的积极性。

总的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速度最快、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提高最快、社会保障制度扩面最快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管理工作进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面临着保障制度和体系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管理工作需要强化、财政社保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二、统筹规划,明确“五项任务”

今后五年,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有所”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根据面临的形势和要求,财政社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动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以及财政部党组的工作部署,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大投入,切实完善监管机制,努力取得信息化建设重大突破,将民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好务。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五项主要任务。

(一)按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普遍性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工作。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今后五年,在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全面覆盖的同时,要继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扩面工作,特别是要消灭一些社会保险制度的“死角”,尚未实现“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制度也要在实现“应保尽保”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按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协调性的要求,推动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社会保障的总体待遇水平要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内部不同项目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水平要相互衔接,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调整要机制化,要建立健全与物价水平、工资或收入水平等指标联动的更加透明的、更加科学的待遇调整机制,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

(三)按照社会保障财务收支可持续性的要求,深化社会保障体制和筹资机制改革。考虑到福利增长内在刚性和不可逆性与经济增长周期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必须确保社会保障财务收支的可持续性。要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制和筹资机制改革,通过完善制度模式和建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具刚性的筹资机制,改善社保基金财务状况,避免寅吃卯粮,维护财政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按照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层次性的要求,大力促进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层次性是由不同群体在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保障需求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保障方式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建立起包括政府基本保障、商业保险、集体保障、社区保障等在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促进不同保障机制的共同发展,才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保障需求。在我国,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重点是要研究完善鼓励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缓解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保障的问题。

(五)按照社会保障基础管理规范性的要求,继续加强财政社保信息化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在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越来越多、资金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级财政社保部门一定要切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今后五年要争取在建立各类社保对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方面有重大进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社保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建设,增强政策研究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事业宣传能力,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换位思考意识。

三、把握原则,处理好“五大关系”

做好新时期财政社保工作,需要在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一)城市与农村统筹。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是造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存在城乡差距的根源,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不公平。一方面,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并逐步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坚决控制人为扩大差距,并尽可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制度设计上来讲,就是要注重城乡社保制度的过渡和衔接。

(二)投入与改革并重。只有坚持投入和改革并重,并善于通过增加投入来推动制度、机制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率,保持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的态度始终非常明确。同时,也要防止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即只要舍得在社会保障方面花钱就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不注重制度、机制的建设和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真正的、持久的和谐必定以制度的和谐为前提,没有制度和谐为基础,花钱买来的和谐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三)近期与长远结合。一项社保政策的出台,往往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利益,不仅会改变社保基金的短期收支状况,也会影响基金的长期平衡。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注意明确和实现近期目标,更要做好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规划,做到前后衔接,才能维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四)公平与效率兼顾。我们所说的公平,包括群体间的公平,也包括地区间的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也包括代际公平;包括对劳方的公平,也包括对资方的公平;等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样不能忽视效率,一个有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能够利用尽可能少的社会资源来实现既定公平目标的制度。为此,既要合理控制社会保障的总体筹资规模即显性成本,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也要努力降低社会保障制度对激励机制进而对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造成的潜在损失即隐性成本,以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潜力。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以有限人力、物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社会保障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

(五)政府与市场协调。只有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才能真正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市场机制能够提供的保障职能政府不要越俎代庖,社会保险等制度中该由个人和单位承担的责任,政府也不要大包大揽。否则,既压抑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让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此外,还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按照社会保障各类项目管理权适当集中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相互制衡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社会保障职责,以调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性。

四、立足当前,做好“五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财政社保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重点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三”。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这些重点工作多下工夫,切实抓出成效。

(一)推进三项试点。一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试点,特别是要通过推动购买服务等措施,在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参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地区,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推进试点工作。三是继续做好扩大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在地方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试点省份。

(二)出台三项办法。一是制定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配套实施办法,特别是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办法;二是按照谢旭人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的研究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办法;三是研究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中央财政社保专项补助资金的财政集中支付办法,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范围。

(三)提高三个水平。一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水平,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地方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二是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并争取将试点范围扩大到50%以上的城市;三是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及其他有关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水平。

(四)做好三个衔接。一是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农村五保户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济等制度的衔接;二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三是做好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并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通过进一步规范因素法和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机制;三是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机制,落实好各级政府的救灾责任。

标签:;  ;  ;  ;  ;  ;  ;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开创金融和社会保障新局面_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