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

邹月芬[1]2002年在《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正常肩关节在不同体位时肩峰-肱骨头之间最短距离是否会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以及确立何种体位时该距离最短。同时分析肩峰下空间和肩袖的位置关系。 材料和方法:15例正常自愿者,分6个不同体位进行冠状位薄层扫描,分别是0°中立位,30°、60°、90°、120°、150°不同外展位,其中0°~90°位置时无内旋或者外旋,120°和150°外展体位时伴有轻度的内旋。观察肩峰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A-H)、锁骨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C-H)、肩峰下空间和肩袖的位置关系。 结果:A-H值在60°~150°外展体位时明显小于0°~30°外展体位时(P<0.01)。但是,在60°、90°、120°、150°四个不同体位的A-H值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C-H值在60°~150°外展体位时明显小于0°~30°外展体位时(P<0.01)。但是,60°、90°、120°、150°四个不同体位的C-H值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肩袖(主要是冈上肌肌腱)在0°~30°及150°时不从肩峰与肱骨头之间正中穿过,因此不受挤压。而在60°~120°时,刚好从中穿过,因而受到肩峰和肱骨头的挤压。 结论:60°~120°外展体位时,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从而解释了临床上肩部撞击综合症患者为何在60°~120°外展体位时易诱发肩痛。为撞击综合症病因病理提供了直观的证据。将来利用MRI技术进行撞击征综合形态学分析,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手术的失败率。

邹月芬, 王德杭, 王小宁, 厉申儿[2]2002年在《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体位时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距离及位置关系。材料和方法:15例正常自愿者,分6个不同体位进行冠状位薄层扫描,观察肩峰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A-H)、肩峰下空间和肩袖的位置关系。结果:A-H值在60°~150°外展体位时明显小于0°~30°外展体位时(P<0.01)。肩袖(主要是冈上肌肌腱)在60°~120°时,刚好从中穿过,因而受到肩峰和肱骨头的挤压。0°~30°外展体位时位于肩峰和肱骨头的外侧。150°外展体位时肩袖位于肩峰和肱骨头后内方。结论:60°~120°外展体位时,肩峰和肱骨头之间距离最短,并且肩袖刚好从中穿过,两者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D]. 邹月芬. 南京医科大学. 2002

[2]. 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J]. 邹月芬, 王德杭, 王小宁, 厉申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

标签:;  ;  ;  ;  ;  ;  

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