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培养中职语文特色教学能力_职教论文

转变观念培养中职语文特色教学能力_职教论文

转变观念 培养能力 教出中等职教语文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转变观念论文,语文论文,特色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某合资企业要招收400名职工,报名者达2000人。在报名者(内有职教——中专、技校、职校生)所填履历表中,因错别字、书写不合格式等问题而被淘汰者达三分之二以上……

某中专学校有位女同学,曾荣获上海市中专生论辩赛一等奖(2号辩手)。在毕业后应聘某厂会计、某合资企业秘书、空姐、时装模特中,四家都要她。最后她选择了“秘书”……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当今在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人的素质要求明显地不同于“传统”的“统包统配”、当今是“双向选择”的“人才竞争”、“优胜劣汰”;也可看出在人的诸多素养中,语文素养是多么重要!而语文素养最突出的一点是“能说会写”。所以,要转变观念,教出中等职教语文的特色,其主攻方向无疑是培养职教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要加强职教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转变观念。纵观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改革、创新之势如火如荼,势不可挡。在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都在改革。这个全国性的,时代性的改革洪流,日益向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邓小平同志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作为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语文,是各级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语文教学要加快改革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从哪些方面转变观念呢?

(一)“教学观”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可以概括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考试,你死记硬背”。教学只教知识,只讲结论,灌而授之,不教方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求得高分,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刻意创新,掌握教和学的全过程。新的教学观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功能既要传智育能;又要乐道树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观”的转变。旧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往往自命为唯一的知识源。在课堂里,教师的职责是输出知识,解释书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么描述:“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接受知识的注入”。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一个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参与者、谋划者、评议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认为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高明的教师不“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发现真理;也不主张只会模仿自己,而更要逾越自己。千百年来,人们感叹的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以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三)“教材观”的转变。旧教材是为旧思想服务的,北宋编《百家姓》为少儿启蒙读物,为了“尊国姓”也要把“赵”作为第一字。旧教材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不少充斥着旧教育的陈规陋习,一味强调知识传授,应付考试。旧教材沿袭千年以前的《昭明文选》式,缺乏逻辑系统,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新的教材观,主张“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明确的训练体系,以它特有创新的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启发性、实用性、趣味性奉献于广大师生面前。新的教材观主张“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敢于竞争。“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看谁“例子”编得好,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谁的教材就是“上乘的”教材。

(四)“学生观”的转变。旧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器”、“知识的储存库”。只要“听话”、“规矩”、“照单全收”、“高分”的,就是“好学生”。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不仅有对待学习好恶的外部表现,还有理想、意志、毅力、方法、习惯、发展水平和自我努力的程度等成长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能够胜过教师,他们有不少高明之处值得教师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才能使学生与之配全,上出优质课。学生心理、生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各异,个性发展各异。要让教师目中有人、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课堂观”的转变。旧的课堂观就是教室的小天地。认为只要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听老师“传经”,或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新的课堂观在强调第一课堂的同时,主张开辟第二课堂。如“读报小组”、“书法小组”、“推普小组”、“影评小组”、“书评小组”、“文学社团”等。如有人主张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结合起来,开创“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新课堂观主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质量观”的转变。旧的“质量观”,“只认分数不认人”,“一张试卷定终身”,单凭书面考试分数来反映教学的效果,单凭知识或单一技能断定教学质量,而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整体素质。新的“质量观”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是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不是单凭分数或某一技能来断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而是多方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查学生的表现力,参与力、竞争力,还要考查学生个性发展状况、遵纪守法观念和道德情操水准等。

总之,新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越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语文传统教学法的范畴;代之而兴起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现代语文教学法。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新观念,不是全盘地否定传统,我们是批判地继续,“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鲁迅《拿来主义》)。作为一名有远见的语文教师,“不法先王之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见《吕氏春秋》,勇于改革和创新是应有的追求。

中等职教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既要遵循整个中等教育语文的“共性”,又要尊重职教语文教学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中等职教语文的特色。

(一)职教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无需受累于升学率,这就为从根本上扭转重应试而轻应用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也为语文教师深入改革教学方法,真正重在能力、讲究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职教是“完成性”教育,毕业生面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语文教学中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我们希望毕业生不重蹈本文开头第一例中应聘者落榜的“覆辙”,而都能象第二例中的女学生那样,成为市场的“抢手”人才。

(三)职教语文起点低,容量大,教时紧,社会对职教毕业人才期望值又高,而某些学校和学生“重专业、轻语文”的思想较严重。职教语文教学其艰巨性超过普教。必须多向校领导宣传语文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快教学节奏,实打实地进行语文训练。提倡语文教学“以能力训练为主”。“一次多篇”、“单元教学”、“双向教学”、“实训教学”、“板块教学”、“大小课堂结合教学”、“现代化手段教学”等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探索。

报章杂志曾经介绍盛行北美的CBE-DACUM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直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个“能力”是指“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趋势。我们能否借鉴过来,作为职教各科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值得广大教师研究和实践。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学好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它的改革理应首为其冲。

为了在教学上把“培养能力”落到实处,必须解决对“能力”的认识问题,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再在方法上解决问题。有哪些认识问题必须解决呢?

(一)能力具有综合性。CBE教学体系,实质就是注重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某一种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这个“能力”,据分析包括面较广,内有知识(与岗位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态度(工作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实际经验(具体的操作与管理能力)、反馈(进行自我评估并予以改进的能力)等四个方面。

传统教学是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来考虑课程设置的,而CBE教学体系是以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相比之下,后者对能力的要求目标具体,针对性强,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培养能力要有个整体规划。最好的规划应体现在新教材中。1994年秋季将使用的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通用教材,即《阅读与写作》、《听话与说话》、《应用文》、《文学作品赏析》四册书,科学地、系统地把中专生阅读、作文、听话、说话、赏析等诸多能力分册编辑,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只要教师教材选用得当,教法引导正确,安排有序,教学有方,职教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三)培养能力有其战略、战术。能力培养作为职教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坚定不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兵法”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这是一个战略决策,但在战术上要“灵活多变”,正如作战除正面进攻之外,还有侧面进攻,迂回包抄等战术一样,为夺取全胜,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实践检验”为唯一标准。曾听上海市中专语文编写组的同志说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听》、《说》、《读》、《写》四册书呢?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相信能力会“迁移”,力求全方位配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考虑的。我们知道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也是读、写的反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赏析是理解的发展,是高一级的阅读能力、写作与鉴赏又是听、说、读的反映。写,不仅有写作问题,还有一个写字问题。文学,具有“审美、认识、教育”三大社会功能;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是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训练的好材料。所以,认为中专语文只要教说明文和应用文而不及其余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得不偿失的片面作法。

由此看来,把职教学生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加以分解,精选针对性的课本,编出一个科学、完美的教学程序是培养能力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能力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的能力,文化少一些的人,甚至文盲也可具备,但高层次的能力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不分层次地只重视实用技能,而轻视基础,忽视综合运用和对人的全面培养,那么零碎的实用技能充其量只能装备一个业务员,而不能造就一个创造性人才。如果一定要派得上用场才教,立竿见影才学,决不愿意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那是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作怪,我们是要警惕的。这也告诫我们,职教语文在加强能力的同时,也有个打好基础的问题。在基础和能力上,应高于同类的中等普教。任何放低要求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五)能力培养要有一个长期和近期的目标。我们所说的中等职教生的语文能力,其目标和范围主要是围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派生出来的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专业需要的多种能力。如果我们只强调“为专业服务”,那也是狭隘的、片面的;应该是为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那才是全面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至于长期目标,那要有赖于“终身教育”了。对“终身教育”各有看法,有人认为是“一辈子受教育”、“学校教育后接成人教育”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随时随地受到教育,直至永远”的意思。不管何种理解,提“终身教育”对语文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是有好处的。学语文,练能力,就是要有“做到老、学到老”的永不自满的韧劲。就是要有“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敏而好学的挤劲。“终身教育”紧扣时代的脉搏,可利用的媒介众多,可充分地借而为之。

(六)语文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有个确切的估价。不要什么问题都归咎于语文,也不要什么成功都归功于语文。就本文开头一反一正两例,我们可以明白,除语文能力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现在流行“世界管理三大名言”:一是智力比知识更重要,二是素质比智力更重要,三是觉悟比素质更重要(转引自1994年5月16日《文汇报》第7版《中外文摘》)。这里它不提“能力”,而提“智力”。智力和能力有何不同呢?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生理特征。如此看来,智力重在思维性,能力重在实用性;智力中包括了不少能力,在培养能力中也会开发智力。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书中提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十大能力是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似乎未提语文能力,但实际上每一项能力都和口头的“语”、书面的“文”有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荣耀。在中等职教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如整理知识,自编考题,作文的自改互批,课堂答问,演讲、辩论,演出“课本剧”,排练小品,当小记者采访,社会调查,当广播员宣传,当某种集会的主持人,自编小报,观看影视写评论等等。重要的是参与,是锻炼!语文能力和诸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力有相似之处,不练是不会具备的。每位语文教师应明确,能力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由此,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特级教师钱梦龙“三主”教学理论)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有其很高的社会价值。语文教师切不可“越俎代疱”,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讲析”光了,还是多让出点时间组织学生练练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熟能生巧。从能力升华到智力、素质、觉悟。我们深信一批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足智多谋的、“高分高能”的中等职教毕业生将在我们手下培养出来,受到全社会的欢迎。我们应该为这个美好的前景而鼓舞、而欢呼!

培养能力的方法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两条基本规律要遵循;一是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教师的本领是“长善”、“救失”,但首先要识“善”和“失”。我们常感叹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少见”;我们常惊叹于一名外语教师胡鸿飞教出了三破世界男子跳高记录的朱建华,一名普通的中学体育教师(复员军人)马俊仁教出了众多的打破世界女子中长跑记录的“马家军”。其奥秘看来就是识“材”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一样,在总体安排共性“训练”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发现人才,造就人才。二是循序渐进。一口饭成不了“胖子”,揠苗助长往往是“好心没好报”——摧残了人才。如何循“序”,如何渐“进”,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听钱梦龙教师介绍他在“文革”后教几乎是“文盲”班的经验,很有启发。他说到学生不会作文,他先叫大家介绍“我的一家人”;学生不会标点,他先要求“凡点断句子者得80分”,而后再分出各种标点符号;学生不会分段,他先要求“一家人中介绍一人为一段”,而后教其他的分段方法……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用“高分”激励学生步步登攀,最后使这个班的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提高。半年以后使人“刮目相看”了,一年后走上正轨,加深提高,步步高升了。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魏书生创造了更多的方法,“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手下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成绩提高特别快,可以说年年在开创教育界的奇迹。

由此看来,方法是无穷尽的,方法是可以创造的。茅盾先生说过:“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也是这样。有志于在“培养语文能力”上有所突破的教师,一定会创造一条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成才”之路。

“真正宝贵的财富是创造那些身外之物的母体——能力。‘能力’能造就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能力’能获取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能力’给人带来成功、荣誉、地位、幸福……概而论之,‘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是文中引述“十大能力”一书中的一段话。让我们在转变观念,深入探讨改革中等职教语文教学之际,了解能力,培养能力,增强能力,运用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愿教语文的老师,学语文的学生,共同成为新时代的精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进!

标签:;  

转变观念培养中职语文特色教学能力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