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等院校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及相关问题论文_黎世就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519087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自 20 世界末教育产业化以来,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不免导致新建和扩建的大学越来越多,客观上造成大学数量、校园规模、建筑设施的剧增。随着逐年上涨的学生数量,校园原有的甚至个别新建不久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校园人口密度增大,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势必受到影响。教学楼拥挤,宿舍容量小,食堂规模不够,高校校园的舒适度降低。城市间的盲目模仿、千篇一律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

前言: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人们对校园建筑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为了适应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校园都在进行颇具规模的加建、扩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对相关类型研究程度不能充分满足过火的市场需求,规划设计出的方案良莠不齐。

一、校园建筑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校园功能分区应坚持在“ 组团式”布局基础上,进行相同或相近功能区,特别是教学区集中布局,以取代通行的以院系为中心的封闭的与独立的小而全布局模式.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校园建筑集中布置在同一小区内,一方面便于资源共享和学科渗透,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和面向社会开放。

1.2校园单体建筑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应坚持降低平面设计系数,增加架空层、连廊及室内外过渡空间,为学生创造舒适宽敞的交流空间,以便于学生的课外互动和交流。

1.3校园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规划要积极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以节省学校投资,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学校道路与城市道路交汇处理,既要坚持一定的开放性,又要根据中国特色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学生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路,规划方案要预置高峰期管制机制。

1.4在适合于面向社会开放的地方适当安排科技成果孵化区,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实习、社会化前培训和技能培养提供基地。

二、现代化校园的规划发展趋势分析

2.1建筑与校园边界模糊,建筑内部空间向校园开放。

校园公共空间容纳的功能延伸入建筑的内部,过渡空间承担了建筑的附加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交往空间不仅作为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休息交流的场所,并且逐渐成为建筑与校园接触的媒介。

2.2校园空间室内化。

传统校园空间的诸多功能内容逐渐向建筑内部转移。建筑负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校园功能,成为人们休闲、集会的场所。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场所不再仅限于课堂、实验室,复合化的公共空间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2.3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重视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校园的停车场、实验室、仓储甚至商业和休闲活动均可以置于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用地紧张、地面交通压力大的情况。

2.4建筑功能综合化

现代科学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得趋势要求各学科之间进行有机结合,越来越多新校园建筑设计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之间互相封闭的体系,形成集教学、科研办公、实验、阅览、演讲功能为一体的紧凑、高效、统一的综合体。

三、具体的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3.1 科学布局,有效应用土地资源以强化集约、合理、节约的应用校园土地为指导,将院校的建设规模实事求是的确定出来,防止一味地追求大规模、摊大饼式建筑,需要充分地应用每一块土地资源,同时为学校发展预留空间。在特定的土地面积内,校园建筑应该向高容、立体、低密化发展。在密度没有被提升的基础上,将容积率适当的提升,向地下和空中发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此外,在设计与规划时,对教学秩序和功能分区也应该认真的进行考虑,才可以实现良好的规划和合理的设计。对各个建筑组团的布局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征进行考虑,整体性的建筑群体有益于将建筑用地集中到一起,将更多的绿化用地留设出来,进而能够将院校环境质量有效的提升,便于共享应用及管理设施资源,其弹性会更大,

同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更好地相吻合。例如,某大学高校,高度遵循了现代化分区的原则,集中分区规划了教学楼、学生宿舍、体育活动场所和食堂等,遵循了高校建筑的规划准则:总体规划、预留空间、系统设计、分期实施。该大学用地较方正,规划设计采取“一带并五区”的布局,设计通过滨水景观带把五大功能区有机串联,融入一个和谐的整体。滨水景观带自然把用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为教学区,布置综合教学楼和国际交流中心等 6 个院系。这样的布置对策,为新校区预留了大量的绿地空间,树立起了园林化院校的典范,同时为校园发展空间留了白(图 1)。

图1

3.2 打造校园文化、营造个性化气氛在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发现,很多高等院校的校园建筑都存在文化气氛缺失、建筑风格单一的问题。这样很难将复合型、多元化的高等教学区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来。建筑形式在不同学校间趋于同化的情况也比较明显,难以展现出个性化院校的特征。很多院校都已统一形式的建筑立面、建筑体量、对称式的校园规划形式为主,尽管在校园的 风格及整体建筑形式上追求了一致和统一,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令旁观者很难弄清楚各个高校精神内涵。因此,在对校园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对校园的个性化必须要高度予以关注,通过建筑塑造、空间营建,沿袭校园传统文脉,用现代的手法进行全新的诠释,赋予其全新的独特的生命力。重视其文化氛围塑造还在于细节处,材质的选择、廊空间的处理、合院空间的塑造和一砖一瓦的组合,让人产生对学校传统的默契,进而打造出每个学校不同的气质特点。将漫步环路设置于校园中,在现代美丽的校园中,时刻感觉到学校的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图 2)。

图2

3.3 案例分析,该高等院校校园的建设应该高度遵循人文性、多样性、科学性的原则。该校区在进行校园建筑的规划与合计的过程中,就充分的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下面,我

们就着重的分析该校区内的功能与分区设置。

3.3.1 图文信息中心

在学校南北主轴的中线为止规划建设了图文信息中心,是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它北靠学生生活区及活动中心,南临公共教学区,通过合理的关系尺度联系在一起,将一个社交与教学互动的活动场所创造了出来(图3)。

图3

该楼层中分布有信息中心、文法学院、商学院信息数理学院、学校行政管理及图书馆等。其设计源于我国传统应用空间相对分离和传统建筑屋顶的设计理念,在各个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在场地的各个角落中分散,进而将他们的距离有效地拉开,令他们具有最优越的景观视野及庭院。作为大学组团内的标志性建筑,图文中心仿佛起帆远航的大船,呼应了大学孕育栋梁的主题。

3.3.2 综合教学楼

图4

该建筑坐落于图文信息中心的西南方向,楼高四层,U 型对称设计,将比较封闭的内院

围合了出来,通过该建筑的设计,能够展现出高校教学理性有序的行为。(图 4)合院形制的建筑群体,有利于生成场所感,大大的增强中心空间的凝聚效果。西侧、北侧和南侧都有进入大楼的门厅,120 人、50 人、60 人的教室在南北两侧被设计出来,构成主体教学建筑群,在西侧布置了 160 人与 260 人的阶梯教室,均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控制其高度和层数。架空了北侧底层的局部空间,进而将半开放型的活动中心平台构建了起来,层次多样的交流空间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为课余的交流与讨论提供了出来。并且,建筑的基本造型同校园中别的建筑可以相互协调,以明快、简明的现代化建筑特点表现出来的。

3.3.3 国际交流中心及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在校园东南方向修建了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综合楼、国际交流中心。它的布局整体呈 U 字型,以敞开式的庭院形式布置了南向开口,将一个交流、休憩的场所为全校师生及外来宾客营造了出来。此建筑尽管内部功能互相独立,然而,在形态上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筑立面现代感特别强,建筑形体高低起落均匀,利用不同材质的组合穿插,将不一样的韵律感创造了出来。在布局平面上,国际交流中心在南侧被修建,在西侧修建了艺术学院,在东侧修建了外国语学院。三者互相独立,互不影响。建筑共四层,建筑总高度 17.95m,各功能区一层单独设置门厅,方便各自单独管理。其中国际交流中心主要功能为办公、外教活动室及各类工作室,为外教和校外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休息场所,是学校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图5)

图5

3.3.4 基础实验楼

在整个校园的最北侧设计了基础实验楼区,在布局上对整个校区的有序规划进行了延续,将四栋浇筑分布于主要景观轴线的两侧,合理的布局规划了整个学院的基本建筑功能,例如实验和教学等。并且,将一种互相助益、互相依存的能动关系在各个部分间构建了起来,进而构造出了一个高效率、多功能的教学试验区。并通过标志物、小品、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在建筑形体上在保证整体规整大气的同时,2# 楼,3# 楼采用局部曲线造型相结合,庄重中不失灵动。

四、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高校校园规划的研究还处于感性阶段,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例如:

4.1将不同类型的校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校园交通体系与空间结构的关系,并讨论不同校园形态类型的特点和优劣评价。

4.2探索适用校园公共活动的活动空间的尺度和分布规律,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场所感形成的量化研究。

4.3分析校园形态设计的生态效应,校园规划布局对气候的适应性,水体、草坪、树木等自然要素对校园微气候的影响。

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感性问题进行理性量化分析,将是解决高校校园规划设计问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颜兴辉.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中的应用.现代大学教育.2010.2

[2]季惠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辽宁教育研究,2011.5

[3]宋明均.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陈丽江.利用山水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式高校绿色校园.三峡大学学报.2010.2

论文作者:黎世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  ;  ;  ;  ;  ;  ;  ;  

探讨高等院校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及相关问题论文_黎世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