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图书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称“小型图书馆”,特指小型公共图书馆,也即馆舍面积和藏书量都较小的公共图书馆。通常公共图书馆的规模是由它的服务人口决定的,所以美国《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所设立的“全美最佳小型图书馆奖”(The Best Small Library in America)对“小型图书馆”的定义是:小型图书馆是指那些服务人口在25,000人以下的公共图书馆[1]。此外,美国在1956年颁布的《图书馆服务法》(Library Services Art)有一个对“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定义,即指人口在10,000人以下的乡村的图书馆[2]。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很难对小型公共图书馆给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定义,正如“美国农村与小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for Rural & Small Libraries)主席Tena Hanson在致笔者的回信中所言“if you feel small,you probably are”(若你认为某个图书馆是小型图书馆,那么它就是)。在我国,小型图书馆通常指街道/乡镇、社区/村级图书馆或图书室,再考虑到部分县级图书馆无论是馆舍规模还是藏书规模都属于“小型”的范围,故这类县级图书馆也在“小型”之范围。台湾地区的情况跟大陆地区比较相似,人们往往笼统地将区/县级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称之为小型图书馆。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小型图书馆作为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末端,它们往往是延伸到民众身边的图书馆,而它们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取决于其馆舍、资源与服务的综合水平。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国内小型图书馆的建设中,大多数地区还停留在解决“有”的层面L,而疏于关注其建成后的利用率。于是,在解决“有”的思维模式下,小型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很少得到重视,往往因陋就简,更无从奢谈内部空间的美化与舒适度。殊不知,民众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早已超越了“有”的需求水准,除服务资源外,如果小型图书馆在空间上不能让民众获得满足感,这样的公共设施就很难有好的利用率。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来研究台湾地区的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希望这一研究对大陆地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1 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的缘起 1977年台湾推行了“十二项建设”项目,“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完成了每一个县设置县立公共图书馆的任务。1985年出台的《台湾省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措施》,完成了普设乡镇图书馆的任务,致使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量从37所增加到378所,其中约340所为县、市、乡、镇立的小型图书馆[3](2)。但由于扩建速度过快,且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较大,这些被仓促建成的小型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并不令人满意,除了经费不足、馆藏匮乏、人员少且专业化程度低、设备落后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之外,馆舍选址不当与空间布置对读者缺乏吸引力也是导致这类小型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人数不高的原因[4]。仅就馆舍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馆舍选址不合适。当时小型图书馆的建设主要解决“有”的问题,所以馆址选择不可能专门规划,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因陋就简,比如借用学校教学楼角落致使学校放学后图书馆必须闭馆;或设在嘈杂、凌乱的市场大楼上,不仅环境不适合阅读,而且出入不方便。 (2)建筑物老旧,空间局促,导致新增馆藏无法上架,也无法安装信息技术设备,加之漏水、渗水等问题时有发生,很难保证正常的运营。 (3)馆内空间布置呆板无趣,舒适度差,既无阅读氛围,也无休闲功能,可以说对读者毫无吸引力。 (4)无法实现“一站式”管理。小型图书馆多为1人图书馆,若能规划为单一空间,1人管理即可;而这批小型图书馆多是利用现成老式建筑改建,因隔间多而导致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也造成了读者的不便。 (5)没有考虑公共图书馆的特殊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在楼层承重、防震、防火等方面都应有特别的考虑,否则会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型图书馆停滞不前的现状引起了各方关注,台湾标准局于1995年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建筑设备》,要求空间规划满足亲近性、便捷性、组织性、舒适性、融通性、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八大原则[6]。但这八大原则如何实施却有待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给予支持。事实上,在台湾地区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中,学术研究的确一直跟进,这些研究立足于台湾小型图书馆馆舍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新的规划与设计理念,为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与总结。如俞芹芳提出了小型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几个原则[7](38);林金枝针对小型图书馆馆舍现状提出了弹性运作空间的理念[7](38);吴可久研究了数字化环境下馆藏、使用者与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8];赖丽香提出了图书馆环境脉络的概念,并将其分为空间脉络、服务脉络及结构脉络[9];赖明茂对台湾乡镇图书馆空间改造模式进行了分析[3](1);曾淑娴从人体工学的角度讨论了台湾图书馆空间改造的重点[10]。 2 台湾公共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的历程 台湾“9·21”地震后灾区图书馆重建是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的起点。借灾区图书馆需要普遍重建的机会,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策划了“重建区公共图书馆空间及运营改善计划”,由此拉开了台湾地区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的序幕。 2.1 理念先行 在台湾启动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的时候,几乎同时期发生在新加坡的图书馆空间改造对台湾地区的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4年3月,新加坡“2000年图书馆评估委员会”(Library 2000 Review Committee)提出了《图书馆2000》(The Library 2000)报告,对新加坡图书馆事业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为了达成该报告中“建立一个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服务”等目标,新加坡政府自1996年开始编列的预算投资10亿新加坡币用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馆藏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11]。在这个规划的推动下,新加坡先后对全国20多所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空间改造,改造后的图书馆,除了设备上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上营造人性化、轻松化、年轻化的阅读氛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在实施这一改造计划的过程中,恰逢新加坡图书馆同行访问台湾,他们在参观台湾的诚品书店时大受启发,作为在推动社会阅读方面具有某种相似诉求的机构,诚品书店在环境布置方面大大领先于图书馆界。台湾诚品书店空间布置的理念被新加坡图书馆人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改造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给予新加坡图书馆人以启发的诚品书店的空间设计具有如下特点:(1)展示台的阅读推荐功能。诚品书店注重展示台的布置,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展示台。对于一家图书销售机构,自然会将周转率高的图书重点展示出来,但他们按照类别与主题的不同分别形成展示台,并且注重堆叠的艺术性,不仅方便了不同需求的购买者,而且具有吸引购买者目光的功效。(2)基于人体工学的设计理念。比如考虑到书店的读者会长时间站在书架前翻阅图书,于是书架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人体工学的理念——两截的书柜设计,在中间的部分增加了一小平台,读者可以扶着、靠着这个平台或者将书籍放在小平台上阅读,以使身体处于自由舒展的状态。(3)巧妙的休闲功能。在书区与书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设置休闲桌椅、沙发,这种模糊的书区分隔既体现了空间的整体性,又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空间,也可以成为三两好友交谈的地方。(4)人性化的通道设计。尽管寸土寸金的空间,但诚品书店却把通道做得宽敞,以便让读者在走动过程中也能舒适地左右浏览,甚至就近席地而坐。(5)重视海报的宣传功能。利用大幅海报将众多的活动信息指向各个相关的书区或展示台,海报与实物陈列相得益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12]。 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顾晓光对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昭珍女士的访谈中可知,新加坡图书馆人从台湾的诚品书店获得空间设计的新理念并加以运用,台湾图书馆人则从新加坡图书馆的做法中得到了启示。随后在台湾实施“重建区图书馆空间及运营改善计划”时,“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也被提出来[13]。 2.2 “重建区公共图书馆空间及运营改善计划” “重建区公共图书馆空间及运营改善计划”总资金为6000万元(新台币,下同)[14],但该计划摒弃了平均分配重建经费的做法,而是依据各图书馆自己提出的重建方案进行资金分配,所以该计划被称为“金点子计划”(以下简称“金点子计划”)[13]。具体操作模式是:首批在全灾区做4个示范性项目,由各乡镇自己制订应征计划,详细规划如何重建乡民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计划书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获准立项的项目根据其计划的排名而获得台湾当局下拨的资金,相应地,地方政府也必须按比例配套适当经费。按照首批试点模式,“金点子”计划分批完成了灾区的8个公共图书馆重建工作,这也是台湾首次针对一个地区的全面的图书馆空间改造①。由“金点子”计划而新建的图书馆是一次蜕变,的确让民众强烈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图书馆”,大大提升了乡镇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这一成功的试点为日后在全台湾实施图书馆空间改造计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正是在这一次“金点子计划”中,“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也逐渐形成。 在首批获得重建的图书馆中,埔里图书馆以《爱上图书馆》的创意计划书获得应征计划的第一名,争取到的补助经费达1200万元。重建后的埔里图书馆被誉为“台湾最美的五星级图书馆”,每年到馆读者达15万,比重建以前增加了3倍以上[15]。 在灾区图书馆重建“金点子计划”大获成功后,为了将“金点子计划”的经验进一步推广,以全面改善台湾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环境,从2002-2003年开始,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文建会将“金点子计划”推广到全台湾的县立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以及台北和高雄两个市级图书馆。根据该计划,乡镇图书馆改造的具体目标为“打造现代化、本土化、社区化与人性化的共同书房与学习中心”。文建会专门成立了由图书馆学、建筑学、文史与行政管理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各县市和乡镇图书馆提出的改善计划进行评审,再通过实地查访来督导计划的实施。这意味着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全面启动,台湾当局为此投入资金15.5亿元[16](11)。由于该计划是覆盖全台的竞争性计划,故共有353所图书馆提出申请,301所图书馆入选,占申请馆数的85%[16](12)。计划具体实施流程如表1所示。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转换运动研究_图书馆论文
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转换运动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