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教育振兴国民经济_教育论文

发展民族教育振兴国民经济_教育论文

发展民族教育 振兴民族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阐明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可以说教育先期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的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的领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振兴,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领导,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教育的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愈落后,经济愈不发达。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关系亦然。

一、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改革纲要》中指出:为了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的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使教育缺乏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很多民族地区的县只是一个吃饭保工资的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很少,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黔南州三都县1994年财政收入1052万元,投入教育800余万元,其中人头经费占95%, 实际用于发展教育的只有5%左右,这严重地制约了该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小学入学率仅84.76%。第二,民族地区部分领导对民族教育不能提到高度上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教育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不断强调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实行了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把发展教育与科技列为实现本世纪末我国奋斗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黔南州各级党政领导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出台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加快麻山、瑶山地区教育发展的决定》,从政策上、经费上倾斜扶持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从1995年起将40万元瑶边经费增加为50万元,每年拨出100万元用于贫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领导,州委组织部、州教委于1995年举办了四期乡(镇)长教育管理培训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使他们增强办教育的意识,几年来,涌现出了不少关心教育的乡(镇)长。由于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愈来愈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实质上是教育的落后

江泽民总书记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一文中指出:“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弱的民族和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必须与经济同步发展,甚至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超前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缺乏外来影响、信息不灵、自守封闭、自生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世代沿袭着祖辈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整个社会经济除了农业别无其他,属单一的农业经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住的环境自然条件恶劣,虽然是辛勤劳作,仍然是“一年辛劳半年粮,终年不知油肉香”;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居秀丽山川,资源丰富,但也仍是“身居宝地渡穷日,手捧金碗讨饭吃”。黔南是一个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还有水、瑶、壮、毛南、仡佬等37种民族,总人口338万人, 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3.3%,全州辖十二个县(市),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三个省级贫困县,这些县是靠政府贷款发工资。县、乡财政捉襟见肘,十分拮据,有的乡财政更是入不敷出,负担极为沉重。贵州麻山地区有50%人口处于极贫状况,80%没有过温饱线,贫困面大,程度深,吃粮200 公斤,收入200元以下的极贫户,是一个村一个村, 一个寨子一个寨子的出现。贵州平塘,一条大河从县城蜿蜒而过,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但1994年财政收入仅949.2万元,人均收入443元,是省级的贫困县。长顺县交麻乡1993年财政收入3.2万元,支出16.8万元, 敦操乡财政收入5.2万元,支出16万元,罗甸的纳坪乡财政收入3.5万元,支出10.1万元。

经济的落后,人民的贫穷,政府的贫困,主要原因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于人,在于人的文化教育素质低下,在于培养人的工程的落后。但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十分的落后,其突出表现在:一、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文盲多、尤其是妇女文盲率高等。解放40多年来,贵州各级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扫除文盲,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偏远、闭塞,文盲、半文盲还是一个较庞大的数字,是民族地区教育的一个沉重的负担。黔南州1994年青壮年文盲率9.23%,但在偏远落后的麻山地区,一些乡镇青壮年文盲率达60%以上,妇女文盲率达80%以上。青壮年是劳动生产的主力军,然而这支主力军却是文盲、半文盲组成的大军,只凭力气,不懂科技,产生出来的必然是弱智的农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农业。第二,教育的落后还表现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完成率低,其中女童更为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教育战线拉得过长,办学效益发挥不出来,教育质量不高,致使基础教育极为薄弱。1994~1995年罗甸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2.3%,三都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4.76%。

麻山是极其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其乡镇1993年7~12 周岁儿童入学率为:罗甸县纳坪乡为36.1%,其中女儿童为12.2%,木引乡入学率为53.6%,其中女儿童为31.9%。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已令政府头痛,而途中辍学、流失又颇使他们伤神,在流失生中,女儿童又是其中的大部分。女儿童一般读到三、四年级就逐渐的流失完了,有的到了四、五年级就寥寥无几了。黔南州三都、罗甸县入学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许多女童尚未入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女儿童教育和妇女成人教育是“双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有人说得好:女童教育不仅对妇女个人和家庭,而且对于整个民族的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抓紧抓好少数民族女童和成人妇女的教育,对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素质

黔南州12个县(市)已有10个县(市)通过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验收。但在不少偏远、闭塞的少数民族山区,初等义务教育只能达到普四的标准,由于困难重重,它的巩固和提高都还有许多难处,许多少数民族青壮年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罗甸县是黔南州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65%。1992年农民人均收入280元。 董王乡是罗甸县极贫的乡镇,人口848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全乡只有戴帽初中1所,完小3所,教学点5个,总人口中本、专科学历没有,中专、 高中12人,初中81人,至今未通过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文盲率在75%以上,全乡没有乡镇企业,是单一的农业经济,1993年乡财政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1元,当地农民大多还处在温饱线以下。从上面的数字不难看出,一个八千多人口的乡镇,文盲、半文盲就有五、六千,这一庞大的数字,加重了当地发展经济沉重的负担,人民收入生活贫困,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十分拮据。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瓮安县农业发展历来都走在全州的前列,农民人均收入839元,也居全州前茅。全县1987 年通过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通过了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在扎实抓好“双基”的同时,县里领导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1993年县里成立了农科教领导小组,树立起办大教育的思想,全县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57所,自1987年至1993年, 共培训农民16.8万次,同时加强对乡村教师、民办教师文化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科技二传手,成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在县职业中学每年开办1~2个培训村级干部的农管班,学员毕业后回乡安排在村工作,带领导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玉山镇是瓮安县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乡镇,全镇人口2万多,农业人口占有总人口的97.6%, 全镇有中学3所,中心完小4所,教学点11个,大专以上学历112人,中专、 高中学历800余人,初中14000人,文盲率0.66%, 全乡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所,培训了6000多人次。全乡镇将在1995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王山镇乡镇经济除农业外,呈多元化,乡镇企业十分活跃,烤烟是其传统经济项目,全镇有三个磷矿矿山,上千亩的茶山,正新建一个水泥厂。由于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善于接受先进的信息,运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全镇1994年财政收入156.9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29万元。

从玉山和董王例子可看出,教育的进步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前进;反之,教育落后,则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其前进。因此,加快民族地区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四、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的根本

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民族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民族教育的路子该如何走呢?

(一)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要抓住机遇,转变办学观念,立足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

发展民族教育,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低下的问题。建国四十多年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落实,民族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黔南州有少数民族大专2所, 中专8所,中小学51所,民族在校学生接近民族人口比例; 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州人民政府十分注重少数民族的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不同的传统习惯等特殊性,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把基础教育为升学服务转变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把单一的办学模式转为多种的、开放型的办学形式,努力寻求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方向适应当地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州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开办民族学校,寄宿制民族班、女子班,并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不少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民族学生招生、毕业分配政策等。经过努力一方面为省内外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民族生源,另一方面,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干部和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

(二)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树立依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教育存在着两种突出的看法与认识,一种是,现在很穷,吃饭都顾不上,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拿得出钱来办教育;另一说法是投资办教育划不来,是花“冤枉钱”。教育发展的动力,源于全社会尊师重教意识的形成,而关键在于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摆正位置,切实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经济建设全局和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来抓,闯出一条以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各族人民走向富裕文明的小康之路。

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上,首先要做到用教育“优先”的战略观点正确处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摆正农村各族人民群众奔小康与民族教育大发展的关系,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气氛。

(三)结合实际,加大综合改革的力度,走农科教结合之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来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的格局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格局,因此,民族教育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振兴民族经济的路子。近年来,黔南州在发展民族教育上作了大量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⒈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教并举,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提高办学效益。

切实加强边远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并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措施,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增强各族群众的依法受教意识,因地制宜,调整新建校点,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在大面积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条件较差的民族山区实现普及四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特别是动员边远乡村的女儿童入学。同时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突破口。首先,农业职中要突出一个“农”字,以农业技术教育为主,开设种养业等专业,学制长短结合;其次,职业技术教育与厂矿、企事业联合办学,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格局;黔南州的社会力量办学十分活跃,大中专院校依托办学条件开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受到社会欢迎,每年办班50多个,招生3000余人,效果显著;再次,办好一批农业中学和综合职业高中,注重示范作用;在普通的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3+1”、“6+1”等学制,渗透职教内容,这样既能兼顾农村子女的升学要求,又能为农村培养大批的乡土人才。

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发展,侧重于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时代的使命;边远的贫困民族山区以初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挂靠学校或农推站建立“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坚持推广“一师任两教,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的经验;在县、乡(镇)注重实效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成人教育中心”的辐射作用;对那些边远村寨以小学及教学点为中心,建立扫盲夜校点和业小班、业中班,结合生产,按需施教。

总之,民族地区的教育要坚持“三教”相互沟通,强化“三教统筹”意识,实行职前职后相结合,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石,以职业中学为龙头,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的教育格局,这样,既推广了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对振兴当地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⒉实施农科教结合,培养一批适用型人才,这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紧迫任务。

实施农科教结合,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树立总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观念,充分发动和统筹协调农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民族地区的人才开发。

(四)建立健全发展民族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

⒈采取特殊措施,实行倾斜机制。①由于边远贫困民族山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积极支持,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应高于一般地区的投入,对边远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应高于一般民族地区的投入,中央、省的专项经费应加大民族教育的倾斜补助,地县财力要逐年增加比例。为了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黔南州政府在原民族经济30%机动金的基础上,每年另增加一定比例的民族机动金,每年瑶边补助在原40万的基础上逐年增加一定比例,从中拿出1/3经费重点解决特边特贫民族山区的入学率与巩固问题;从一九九五年起,州政府每年拿出100 万元用于补助边远贫困山区的“普九”实施。另外,调动各级的办学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一九九四年全州共筹措4000多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就征收了1400多万元,用于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②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开展学校勤工俭学活动,根据当地优势,扶持发展校办企业、校园经济,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③因地制宜,采取特殊形式办学。一是在办学形式上要办好微型学校和教学点,单门独户要送教上门,巡回教学等,可举办隔日制、半日制,复式班等;二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当补充一些乡土教材,在边远民族聚居的山区,可适当进行“双语”教学,将此纳入教学计划;结合统编教材,开设一些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民族音乐、舞蹈等辅助课,增加可读性和实用性。④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和师资基地的建设。地县乡政府应制订在职教育行政干部、教师的培训计划,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可行的形式,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师资基础的建设。

⒉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解决领导的思想问题,尤其是要加强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基础教育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优先安排教育经费问题;二是要切实改革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为辅,由县统筹管理;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办学观念改变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大面积的、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四是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路子,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把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组织编写一些乡土教材配合教学,渗透职教内容,掌握一技之长,让农村学生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代新劳动者。

⒊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民族教育发展的活力。①实行招生制度的改革,在中专院校招生、定向招生的基础上,对特贫特边民族山区的民族学生应实行降分择优录取的政策,特别是女生实行降分的办法,提高女生在校率。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边贫民族山区任教,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特别补助,在住房、子女就业就学方面给予优先照顾。③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实行干部轮换制度,进行特殊补贴; 同时,也可实行干部承包制,向边远贫困山区选送干部去包入学、扫盲、巩固率,提高办学效益。④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各级党政部门应在适当时机对那些长期扎根山区任教的教师及教育行政干部等进行表彰奖励,广泛宣传他们那种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4年教师节,黔南州人民政府开展了“教育世家,”“扎根边贫山区任教20年”的表彰奖励活动,社会反响很好。

⒋建立引进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发展。①多形式、多层次引进人才。因地制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招聘外地人才到边远民族山区工作;提倡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与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结对支持。如福建、深圳等先进地区对国家级贫困县的三都水族自治县、罗甸县实行结对支持,在人才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扶助。②多方引进资金、项目。民族地区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多方争取引进资金和项目,以利加速发展。我州积极努力, 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320,78万元,分别用于发展边远贫困的三都、荔波、罗甸、独山等四县的农村基础教育;平塘、贵定二县得到邵逸夫工程捐助80万元港币,这两个县分别配套40万元,台胞杨文律先生捐资62.5万元人民币帮助都匀市修建梅香中学等“希望工程”等。

五、发展民族教育,要加强领导,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培养人才,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族教育的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制订规划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走上以教育人,育人兴科,兴科致富,以富促科教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路子。

地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的领导,切实把民族教育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理顺关系,通盘出台政策,协调师资、经费等,认真组织,分步实施规划,把民族教育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促其发展,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标签:;  ;  ;  ;  ;  ;  

发展民族教育振兴国民经济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