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奉献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检验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是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我们认为人民是否高兴、满意、答应,不光看我们领导干部的政绩,同时要看我们领导干部对人民的奉献精神。

然而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已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或者认为市场经济和奉献精神是矛盾的,无法统一的。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和奉献精神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必然性,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利益驱动是经济的最高原则,不承认利益原则就不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利益驱动。它具体表现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或经济人,以追逐利益为目的,它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围绕利益而扩张;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场所的市场,是人们实现利益的物质空间形态;作为经济行为规范的市场法规体系,是人们获取物质利益时的国家意志保障。可以说,利益驱动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

2、经济的最高原则不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一些人一谈市场经济,仿佛市场经济就是整个社会的全部内容。其实社会的全部内容要比市场经济丰富得多。经济原则是社会的基础原则,而不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基础原则是不能对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机械套用的。就一个社会而言,经济利益驱动原则是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以外的政治、法律、文教、艺术等领域的。所以,利益驱动不能够代替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发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纯经济的发达,那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含义。经济发达无疑遵循的是经济最高原则,即利益驱动原则;但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却远不只是经济利益驱动。如果全社会所有的领域都以经济利益来驱动,必然导致裁判员本身充当竞赛者某一方的角色,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失范。

从整个社会构成的角度看,社会的最高原则是“全面发展”。即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最高原则(经济利益驱动原则)为基础,以社会最高原则(奉献)为精神境界。如果没有经济利益驱动原则,社会就无法获得物质生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奉献精神的最高社会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类社会也就从本质上等同于低等动物。

3、奉献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更高追求。经济利益驱动原则是社会的基础原则,也是社会的刚性原则。作为刚性原则,都是不完备、有漏洞的。因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特别强调重合同、守信用。任何经济法则,不管如何地完备,都有可能被不重合同、不守信用者钻空子。也因此,重合同、守信用的本身就是对利益驱动刚性原则的一种柔性补充和保证。同样,整个社会作为与利益驱动刚性原则相对应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柔性原则,它是社会刚性原则的补充和保证。没有这样的保证,社会的刚性原则就很难正常有序地运作。

任何社会,无论是经济发达、法制完备,还是经济正在发展、法制尚在完备,都会有种种具体时期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相当部分靠法律和行政来协调,但也有相当部分是法律和行政所顾及不了的。这些法律和行政鞭长莫及的部分,则靠社会精神境界的追求来解决。其中奉献精神就是矛盾的化解剂。

作为社会群体或个人,都有物质欲望,也都必须大体公平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但大多数人当其物质欲望基本满足以后,就必然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当然,如基本物质没满足,又另当别论)。物质欲望基本满足程度愈高,其精神追求的内容也就愈丰富。作为社会先进分子,一旦物质欲望有了基本满足后,必然会有更高程度的奉献精神的追求。关键在于一个社会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提倡。

总而言之,和谐的社会需要奉献精神,稳定的社会需要奉献精神,发展的社会更需要奉献精神。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的可行性

目前,对奉献精神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误区是只有奉献没有个人的利益,即所谓“大公无私”;另一种误区是市场经济只讲个人利益,没有任何奉献精神。这样的结果是:前一种误区将奉献精神无限抬高;后一种误区将奉献精神彻底否定。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尤其是后一种,将计划经济时代提倡奉献精神的合理实质与一些极端偏激的措施混为一体,全面抛弃。同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精神进行全盘否定,不承认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精神中有奉献精神、有合理的一面;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更应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提倡奉献、提倡服务。

如前所述,奉献精神与利益原则是社会的有机整体,后者以前者为保证,前者是后者的最高境界。它们在社会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自身的可行性。

1、从党的宗旨看。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求它的领导干部具备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经济体制,而奉献精神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一切社会制度中先进分子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不能因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放弃。放弃奉献精神也就是放弃了党的宗旨。

2、从社会的角度看。客观地说,不能要求社会的所有层次、社会的全体成员都以利益驱动为最高原则。从社会的纵向结构看,社会经济基础的层面,即从事直接物质生产的集团、单位应讲利益驱动。而社会上层建筑层面的组织、机构等,应讲奉献精神,而不能讲利益驱动。从社会的横向结构看,可分为经济人和非经济人两部分。经济人是企业或有企业行为的法人或个人。作为经济人,无疑受到利益驱动原则的充分调动。但作为非经济人,有相当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或精神生产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得启动经济利益驱动原则。作为社会管理者启动经济利益驱动原则,必然导致行政混乱;作为精神生产者启动经济利益驱动原则,必然导致文化堕落。经济人以利益为主,非经济人以奉献为主。作为经济人,社会对他的视角应该是:衡量的标准以利益实现的多少为准绳;培养的目标以利益实现的多少为基点;存在与否的形式以利益实现的多少为转移。作为非经济人,社会对他们的视角应该是:政人归政,以献身国家、服务社会为宗旨;学人归学,以献身真理、造福大众为宗旨;艺人归艺,以献身于美,升华心灵为宗旨。当然,这些都应以保障非经济人的基本物质利益为前提。

3、从法律的角度看。国家和企业对管理层通常实行“利益行为买断”。一是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利益行为买断”,即国家在付给公务员报酬时,就已经将他的利益行为买断。公务员在获得法定报酬的同时,就不得再从事其他物质收入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的公务员,不能求利(物质追求),只能求义(奉献精神)。二是企业对国家经济人和雇佣经济人进行“利益买断”。国有企业、非公有股份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是国家经济人和雇佣经济人,他们的收入是由工资和与企业的效益成正比例的奖金构成的年薪。企业支付这部分人的年薪,就是“利益行为买断”。同样的道理,企业中受“利益行为买断”支配的人,也只能是求义(奉献精神),而不能求利(在企业生活中夹杂个人非法的物质利益追求)。

4、从管理的角度看。规则内讲利益,规则外讲奉献。在企业行为或经济规则范围内,应保证利益驱动原则的充分实现。这种充分实现可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其二是实施充分的等价交换;其三是形成确定的能力支付级差区别。企业行为或经济规则外,则保证奉献精神形成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境界。一是提倡经济人经济行为以外回报社会,如各种捐助;二是在社会的全体成员中提倡爱心和互相帮助。

5、从伦理的角度看。奉献精神应与利益驱动适当分离。将奉献精神的精神境界追求与名誉、地位、工资适当分离,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精神境界、个人的道德追求。使人们对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感觉到可望可及,高而可攀。这样,我们的社会就能进入较高的境界:以利益驱动为基础,以奉献精神实现为最高原则。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们的各项事业就能全面推进,达到预期的目的。

标签:;  ;  ;  ;  

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