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各行各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市政桥梁工程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市政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确保桥梁畅通,才能顺利、有效地发展地方经济。但是目前我国桥梁工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解决对策。文章主要基于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政桥梁工程建设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施工技术
引言:面对当前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程建筑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城市今后的发展,因此,做好市政桥梁混凝土构件的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其施工质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工程实例
某新建桥梁全长351m,分为主桥和引桥两部分,主桥采用20m+33m+33m+20m的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引桥均采用20m一跨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下部为柱式桥台,V型桥墩,以及钻孔灌注桩基础。全桥采用双向1.5%的横坡以及双向3.0%的纵坡,主桥与引桥、引桥与道路交界处采用NJSF耐久三防伸缩缝。桥面铺装层自上而下为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防水层+10cmC40钢筋防水混凝土。
1.1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
1.1.1支架与模板的施工
一些市政桥梁工程处于水库或河流的旁边,地势起伏不定,就会出现整个地基的承载力较差的情况。这个时候,应采用钻孔灌注桩承载,进行混凝土横梁的浇筑,先砌浆砌块石条基,再搭设碗扣支架。在施工前,应对整个支架方案进行详细计算,并呈报监理进行审批,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待支架搭设完成并验收合格后,继续进行箱梁底模板的安装,模板则采用2cm厚的竹胶板。模板安装时应按先底模、再侧模、后顶模的顺序依次进行。在整个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预拱度。待箱腹板和底板的钢筋部位绑扎完成后,即可进行腹板及底板的侧模板的安装。安装过程中,应注意施工中的平整度及垂直度,并要符合规范及验收要求,在支架下方设置沉降观测点以定时观测和记录情况。
1.1.2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
混凝土箱梁钢筋的绑扎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完成底模的安装后绑扎腹板及底板的钢筋,第二步是在完成腹板和底板的混凝土浇筑以及翼板和顶板的底模安装后,进行翼板和顶板钢筋的绑扎。绑扎钢筋时,可采用轨道筋固定法固定好预应力孔道,保证圆顺。
在波纹管以及预应力钢绞线的埋设前应查看是否出现锈蚀、破损及油污的现象,采用湿纸板隔挡的方法焊接钢筋,以防焊接时的火花击穿波纹管,一旦发现破口应及时进行修补。定位筋的布设间距为50cm,穿放波纹管并与管件接头后将其固定。混凝土浇筑完成3天后方可进行穿束,钢绞线的两端应预留100cm以备张拉时使用。
1.2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
箱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采用以插入式振捣器为主,插钎式振捣器为辅的振捣方式,从一端分层进行浇筑。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和钢筋进行检验,尤其要注意预埋件和波纹管的位置,以及在波纹管的表面是否存在孔洞,若发现孔洞应及时用胶带密封处理,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砂浆渗漏进波纹管,验收合格后呈报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采用水平斜向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30cm,使用龙门吊配料斗进行灌注,一联纵向一次浇筑完成。纵向分为两组工作班前后同时进行作业,上下层同时灌注混凝土,上层的前端应距离下层前端2m左右,且不应小于1.5m。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振动棒的步点应均匀,逐步进行振捣,并应注意避免碰撞波纹管以防其破裂漏浆。由于一次浇筑梁体大且持续时间长,因此捣固手的持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6个小时,防止其因劳动强度过大而出现疲劳,造成漏捣或过振。
梁体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后,待其表面收浆初凝,应及时在侧面贴膜,顶部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尤其是浇筑完成后的前3天,更要加强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
1.3模板及支架的拆除
箱梁内模在混凝土强度大于15Mpa时方可拆除,侧模则在混凝土强度大于12.5Mpa时拆除。模板拆除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并堆放在易于取用的地方。拆除内模板时应查看模板内壁表面是否有混凝土脱落,孔道是否变形,以确定最佳拆模时间。支架拆除时,应从上到下依次进行。
1.4预应力施工技术
预应力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事先施加应变力,改变建筑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建筑的稳定性得以提高。考虑到市政桥梁工程的稳定性对其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之中,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施工方案,以便预应力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建成高质量的市政桥梁工程创造条件。
1.4.1在受弯构件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市政桥梁工程中受弯构件容易弯曲,一旦弯曲将会破坏其稳定性,相应的市政桥梁工程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出于保证市政桥梁工程稳定性的考虑,在受弯构件施工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预应力技术,也就是按照施工要求及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合理运用碳素纤维材料来粘贴受弯构件,从而固定受弯构件,提高其稳定性。另外,受弯构件预应力技术前面的步骤会给技术应用效果带来一定影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图纸,有序的进行技术之前的施工,为使受弯构件预应力技术能够尽可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4.2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应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是将建筑的受力分担给一些辅助建筑,让主体结构的稳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即利用大量集中钢索来分散主体桥梁的受力,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预应索位置的设定需要根据桥的受力情况来具体确定。
1.5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中,如果采用了预应力技术,那么就需要严格依据施工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来控制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并且在灌浆阶段,需要严格准确的计算灌浆量,避免孔道浆体的饱满程度不符合相关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避免管孔中流入异物,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堵塞或者渗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密封预应力的孔道接口位置以及孔道和孔端等多个位置,特别是一些下层孔道中有着较大长度的灌浆孔和排气孔,更是需要对它的牢固性充分重视。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损伤或者移位现象,在振捣的过程中,要避免振动棒接触到预应力孔道和锚具。通常情况下,要集中设置预应力孔道以及锚具,那么就存在着较大的施工难度,那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钢筋棒,附注采用人工插倒容易出现塑性沉陷裂缝的地方。
三、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中其他几种常见的施工技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之中常运用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预应力施工技术、过渡段施工技术等进行分析。
3.1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因混凝土(1、混凝土面层2、基层3、垫层4、沥青路肩5、路肩基层6、土基7、排水基层8、不透水垫层9、集水管10、排水管11、混泥土路肩12、路面横坡13、路肩横坡14、反滤织物15、拦水带16、拉杆)具有耐久性强、环保价值高、和易性大等特点,使其在工程建设之中应用非常广泛,这其中也包括市政桥梁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确定混凝土施工工艺逐步完善,可以满足多种施工要求。但是,要想使混凝土施工工艺在市政桥梁工程建设之中有效应用,还是要正确选择混凝土材料,合理规划混凝土施工工艺。
3.1.1 混凝土材料的正确选择。混凝土材料是由水泥、掺合料、砂石及外加剂等原材料构成的,原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混凝土材料能否满足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要求。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能够适用于市政桥梁工程中,一定要把好原材料制造质量关。其中,在水泥选择时,需要明确相关标准及施工要求,确定所需水泥的等级、质量、强度等,进而在市场中合理选择水泥,确保水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掺合料选择时,注意结合地形特点及混凝土性能要求来进行选择;在外加剂选择时,需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密度、强度等方面要求,进而选用水溶性较强的、质量佳的外加剂。另外,科学合理的计算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合理的控制不同原材料的用量,进而混合搅拌,制成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材料。
3.1.2 浇灌技术的合理选用。对于混凝土浇干技术的选用需要慎重,其直接决定混凝施工工艺能否有效应用。通过对以往混凝土浇灌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确定需要针对不同地形,选择适合的混凝土浇灌技术,如此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所以,为了建成高质量的市政桥梁工程,需要做好地形地貌勘察工作,进而选择适合的混凝土浇灌技术。
(1)水下混凝土浇灌技术。水下混凝土浇灌技术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浇灌技术,在工程建设之中应用比较广泛。当然,前提是水下混凝土浇灌技术有效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具体应用此项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选择材料,也就是内壁材料的选用以顺滑度高的材料为主,并且注意将导管的内径控制在 20~30cm,如此能够有效减少对管道内壁的破坏;其次是做好浇灌施工,也就是中间管的设置要比漏斗短,并且根据浇灌范围及导管的作用来确定导管的位置及数量,进而保证混凝土浇灌通过漏斗顺利的进入到导管中。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水下混凝土浇灌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水压,为了避免混凝土浇灌中出现设备故障的现象,需要在具体施工作业之前严格检查施工设备。
(2)桩基的混凝土驾管技术。作为市政桥梁工程的基础组成部分,桩基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市政桥梁工程质量的高低。为此,应用桩基的混凝土浇灌技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地形后,制定合理的桩基的混凝土浇灌施工方案,有序展开混凝土浇灌施工。参考以往桩基的混凝土浇灌技术,确定在此项技术应用中注意要详细了解路面渗水情况,确定渗水等级,进而确定桩基的厚度,合理执行预处理;详细了解地形及桩基需要具备的承受能力,进而合理布置桩的位置及桩的数量。
3.2过渡段施工技术
完善过渡段的施工技术,让其有足够实力支撑各连接部分,是当今市政桥梁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当然,要想使过渡段施工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即:
3.2.1 合理设置桥头搭板。为了避免市政桥梁工程在使用的过程中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在利用过渡段施工技术来进行市政桥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设置桥头搭板,也就是从保证桥头连接稳定,减少坡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桥头搭板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选择适合的搭板材料、连接方式、桥头搭板配筋的部分参数(如下图1所示)、设计桥头搭板厚度时宜参考值(如下图图2所示)等等,进而合理进行桥头搭板连接施工,尽可能做到无缝连接。
图1桥头搭板配筋的部分参数
图2设计桥头搭板厚度时宜参考值
3.2.2 科学运用台后填筑技术。作为过渡段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后填筑技术的有效应用,利于提高台后建筑的稳固性。基于此,在具体应用台后填筑施工的过程中,最好选用土木合金材料,并且根据台后建筑稳定程度,合理施工,保证台后填筑适宜,能够真正稳固台后建筑。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周边环境的质量,尤其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市政桥梁工程,在桥梁建设中,对施工技术的选择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在对市政桥梁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对桥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技术进行制定。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市政桥梁下部构造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探讨.广东建材,2009.2
[2]张志春.市政桥梁水中墩施工技术.安徽建筑.2011.4
[3]韩雨.关于市政桥梁施工技术的探讨.中华民居.2012.3
论文作者:邓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混凝土论文; 市政论文; 预应力论文; 桥梁论文; 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桥梁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