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世纪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探讨了21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认为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资源和生态,鼓励农牧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协调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鼓励人口适当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中型城市,以利于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协调好地区发展与全国发展的关系,调整产业政策,发挥地区优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心的共同主题。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1700多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地区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4.3%,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约有1亿,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中国当前和下个世纪的发展,扩展中国和亚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当前中国发展较慢的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自然条件差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都分布在边疆、山区、牧区和大江大河的上游等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其自然条件与内地和东部地区比较,较为恶劣。全国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和97个少数民族特困县,大约有1/2分布在南方和西南的石山区,另有1/2分布在西部和西北的高寒、干旱、荒漠地区。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加上旱、涝、雪、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相当数量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困难。

2、交通不便

受地理条件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与内地、东部地区相比,要落后的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未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铁路线少,公路等级低,除广西外,其他几个自治区均远离进出海港口。这种情况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困难,而且也妨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交往和思想文化交流。

3、经济基础薄弱

中国的工业,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离沿海和中心城市,在解放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现有的工业基础基本上都是在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少,技术水平低、门类不齐全不配套等问题。多年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交通条件较差,投资条件不如内地和沿海,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地区、中心城市、交通沿线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相对较少。1950—1984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9713亿元,投向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为920亿元,只占全国的9.5%[①]。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牧业产值在工农业总值中占的比重较高,由于农业、牧业产值受自然条件制约,增长较慢,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样,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大家都在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发展的更快,这个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表1 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单位:亿元

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②]

4、价值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人民接受新事物机会少、时间晚,守旧保守的特点比较明显。往往在沿海地区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改革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才刚刚开始讨论、试行。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不敢出台吸引、鼓励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政策措施,造成了严重的人才外流。在发展观上,往往想到的是有钱才能做事,很少想到只有做起事来才能有钱。缺少敢想、敢做、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文化建设上,比较重视和突出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对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新潮流接受得较慢。

5、短期行为和差距拉大

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和差距拉大表现的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总量、工农业产值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外部投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而外部投资很少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开发,不大考虑当地的经济格局和设施的今后发展,很少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后果。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急于脱贫致富和缩短经济发展差距,另一方面面对的却是资金短缺、科技和工艺水平落后、人口素质低下、教育落后、基础设施差等客观现实,使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短期行为难以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中,则普遍出现了自然资源开采率高,利用率低;新工艺跟不上,环境污染严重;管理以科层为主,网络化滞后;科研投资比例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措施混乱无序等一系列短期行为,为持续发展埋伏了新的危机。这些问题,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沿海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

表2 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与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较慢是个老问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事实。但是,老问题正在变得尖锐起来。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将会有利于促进解决这个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个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治久安、走向繁荣富强的大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处于边疆,能否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既关系到国防的巩固,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国际威望。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从长远来说,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稳定的和持续的发展。

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沿海和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互有优势,互相补充的。沿海和内地的发展,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沿海和内地的资金和技术。当前,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保持中国的高速发展势头和实现沿海和内地的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团结,不仅要有共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心理等,而且还要有基本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会引起和增加地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人民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在多民族的国家里,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是使统一的国家出现分裂的重要原因。而任何分裂,都会给各民族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没有搞上去,地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民族矛盾尖锐、民族纷争迭起,甚至引起战乱。所以,加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只是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全民族的共同大事,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情。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3、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

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民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对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是在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实现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且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三、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

分析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道路的探讨,才能实事求是。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两大共同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二是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较小。

关于自然资源,在全国各主要资源中,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占94%,森林面积占38.4%,水力蕴藏量占52.5%,稀土、钾盐、镁、铬矿储量占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60%以上,煤、铜、铅、锌、锑矿储量占35%以上,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很丰富。

关于人口压力,在约占国土面积64.3%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不到全国8%的人口,在人口密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尽管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戈壁、荒漠、高原等不利于人类居住的地区,但是除去这些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仍然大大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在全国其他地区表现十分突出的由过多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较轻。这个特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较为有利的。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劣势。突出的表现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和交通不便的问题,本文在前面已作了叙述。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问题,多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较少。后来,国家在基本建设资金上实行“拨改贷”、“几方拿一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还贷、付息的能力低,自有资金少,争取国家投资较难。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少数民族地区吸引、利用外资的情况也较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股票上市企业很少,资金市场发育滞后,近年来,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证券、股票市场又流向沿海地区。目前,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关于技术缺乏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高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少,科技水平和技术力量差,缺少先进的科技和技术扩散能力,由此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产品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差的情况。

关于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落后,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人才外流严重,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少数民族地区不敢出台奖励、吸引人才的措施,科研、教学环境差,生活条件差,致使大量的优秀人才外流。

2、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应从现在开始调整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先前改革的区域政策是前拉后推式的,即用行政或半行政手段着重对优势或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进行政策优惠激励,同时对劣势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财政扶持和资助[③]。从政策和投入的实际强度及效果来看,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激励是区域政策的重心。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做对于推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企业进入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加快经济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政策优惠激励带来不平等竞争,既妨碍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又使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在目前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发展实力的情况下,国家应及时对区域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资助,促进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应该看到,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和中央政府的支持,现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达繁荣,是前些年国家给予特殊支持的结果。中央如果不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支持和帮助,仅靠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很难赶上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在这方面,国家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还应继续加强。

(二)加紧研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多年来,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少数民族地区为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艰苦的探索,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在对发展模式的探讨上,往往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未从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去研究;往往只看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的优势,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存劣势重视不够;往往重视移植国内外成功的发展模式,而忽略了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往往是不断提出一些新的口号和目标,却缺乏稳定持续的发展措施。所以,加紧研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仍然是当前和将来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共同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和充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建设人才、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已成为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切实改善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拿出这笔钱较困难,但是与大量优秀人才外流、重新培养人才、影响经济建设的代价相比,这笔钱是个小数。不能只算小帐、不算大帐。其次,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奖励建设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可以长期工作,也可以短期工作,这样做,既能缓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的困难,又可以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分子的人心。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应尽快制定出一些稳定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四、21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套用我国沿海和内地的发展模式,而应面向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新道路。这个新道路的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和特点是:

1、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保护资源和生态平衡,鼓励农牧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数较差。在目前的生产组织形式、耕作和放牧技术条件下,农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过量开垦、过量放牧很容易造成耕地沙化、草场退化,过多的人口集中在农牧业上,既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发展地区经济。因此,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注意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条件的范围内发展农牧业生产,把重点放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而不应不顾自然条件,一味扩大农牧业生产规模。

不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现有的和将要增加的农牧业人口的出路在哪里?

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工业很不发达、大量的农牧业产品和资源产品以原料的形式输出,不少农牧产品因运输困难,堆积在产地降价处理甚至腐烂变质。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条件较好的地方积极发展加工业,争取变原料输出为成品输出,这样既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又减轻了运输的压力。特别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减轻由过垦过牧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

2、协调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鼓励人口适当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中型城市,以利于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需要修建一定的设施,建立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人才,在一个地区要有一定的人口数量才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少地方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一些地方因孩子少方圆几百里才能建一所小学。有的地方甚至还要成立流动小学,老师巡回上课。没有一定的人口集中,就难有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难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一定规模的集中,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集中可以创造市场、提供发展机遇、引进现代观念,有利于教育、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虽然人口集中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却是无法替代的,当今世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当今世界最发达和最富活力的地区就是明证。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鼓励人口适当集中,放松对城镇户口的控制,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积极发展大中型城市。目前,由于缺少大中城市作依托,加上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条件较好的地方外,不应采取发展小城镇的模式,不应在偏僻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发展乡镇企业。在边远地区建立乡镇企业,交通、资金、技术、人才都处于劣势,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发展。只有在人口较密的地区,依托中心城市,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才能发展起来。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积极进行城市化的道路。

3、协调好地区发展与全国发展的关系,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在资源产地建立规模优势企业,扬长避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国家统一市场的建立,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价格的放开,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按照符合价值规律的价格出售原材料。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在资源产地,积极扶持和指导从事资源开发和加工的企业,变以往的粗放开采为精细加工,由原料输出向半成品、成品输出方向发展,提高资源的价值和产品的附加值,避免单纯的原料输出造成的巨大利益流失。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的开发选择上,应选择一些对本地区经济有强大推动力、增长迅速的资源开发项目,集中注入资金、人才、技术,使其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形成扩张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在产业政策上扬长避短,才能在全国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增加自己的分量,吸引国家和外资的投入,成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热点。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内蒙古盛产煤炭。特别是在东胜、准格尔一带,更有世界闻名的大型优质露天煤矿,但是,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限制,煤运不出去,资源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后来,内蒙古因地制宜,提出“煤从空中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兴建一批大型、特大型发电厂,把煤就地转化为电,用输电代替运煤,既解决了运煤的难题,又缓解了京津唐地区缺电的矛盾,还争取到了国家建设西部能源基地的投资。上马了一批配套项目,使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注释:

①参见《中国国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②《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1990年,1993年

③徐华:《体制转轨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的趋势》,《中国经济问题》1995年第2期

标签:;  ;  ;  ;  ;  ;  ;  

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