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的症结是什么?_阿根廷比索论文

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的症结是什么?_阿根廷比索论文

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的症结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根廷论文,经济形势论文,症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8年起,阿根廷经济连续3年衰退。尽管德拉鲁阿政府在1999年年底上台后为重振经济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经济衰退的势头一直没有被遏止。2001年,阿根廷经济形势继续恶化,金融市场连续发生大规模动荡,最终酿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作为拉美第3大经济体,阿根廷的危机影响了南共市及其他拉美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在梅内姆执政时期,阿根廷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全面开放市场,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为克服长期居高不下的恶性通货膨胀,还实行了本国货币比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这些措施稳定了资本市场,疏通了国际融资渠道,使其经济在9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然而,9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经济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经济逐渐陷入衰退,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笔者认为,阿根廷经济形势的恶化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固定汇率制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把比索与美元1:1的固定汇率制作为反通胀和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有效抑制了高达4位数的通胀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固定汇率制越来越成为束缚经济发展的桎梏。一是固定汇率制导致比索币值的高估,大大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阿根廷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如果采用钉住某一国货币的汇率政策,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这个国家和钉住国的对外贸易必须有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对钉住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在该国对外贸易中占十分重要的份额。而阿根廷对美国的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12%,大大低于对巴西和欧盟的出口份额。阿根廷对区内贸易伙伴的依赖性相当大,仅对巴西的出口就占其出口总额的25%以上。受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冲击,以及美元持续升值的影响,阿根廷比索汇率实际一直高估15%左右。1990~1999年间,阿根廷的出口额仅增长了2倍,而进口额却增长了6.5倍。目前,巴西货币雷亚尔已贬值30%以上,因此,阿根廷无法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二是固定汇率制不仅造成阿根廷出口不振,经济疲软,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阿根廷无法像巴西或墨西哥这些采用浮动汇率制的国家那样,在应付经济放缓时使用国际上惯用的货币政策,而只能靠有限的财政手段来挽回局面。德拉鲁阿政府上台后,坚持紧缩银根的政策,从控制财政赤字入手,压缩公共福利和公务员的工资,削减教育经费和退休职工养老金,以求实现财政平衡。然而,这些短期应急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问题,紧缩银根只能进一步抑制内需和生产的增长,使久衰不振的国内市场更加疲软。2000年以来,阿根廷为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而遵从其开出的经济改革“药方”,也削弱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2001年6月,政府对固定汇率制进行了调整,实行双轨汇率制,使比索同时与美元和欧元挂钩。欧盟是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双轨汇率制有利于扩大对欧盟的出口。但双轨制也被看作是比索的变相贬值。因此,政府宣布实行双轨制的决定后,阿根廷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

(二)沉重的债务负担引发的偿债危机造成金融动荡。阿根廷的外债数额巨大。截至2000年年底外债总额已达1470亿美元,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为当年外汇收入的4.7倍。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几乎丧失了清偿债务的能力。政府依靠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金融机构达成的400亿美元的“救援”贷款协议,才勉强渡过停止偿债的危险。与此同时,资金流入量逐年减少。2000年阿根廷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0亿美元。2001年头8个月国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同期减少约45%。同期,外汇储备减少了100亿美元。据阿根廷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01年11月底为止,阿根廷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比年初又减少了39%。由于出口不振,经济连年衰退,政府税收持续下降,财政赤字非常严重。近10年来,阿根廷实行了大规模私有化改革,而国家把大量私有化所得资金则用于维持政府开支。由于阿根廷的政府部门十分庞大,精简机构难度很大,执政联盟政府上台后,虽在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在减少财政开支方面几乎无所作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200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零财政赤字”为条件,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但庞大的财政赤字积重难返,“零赤字”的目标落空。2001年下半年,阿根廷外债总额为1320多亿美元,绝大部分为政府债券。由于税收持续下降,债券价格下滑,利率升高,国家风险系数飚升,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这些因素造成阿根廷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2001年11月,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宣布债务重组的决定,投资者认定这项措施意味着阿根廷将拖延债务偿付,引发了抛售阿根廷公债的狂潮。

(三)经济结构脆弱,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差。阿根廷的主要出口品是粮食、肉类和其他农产品,而工业制成品出口不到1/3,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机械和交通设备的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10%左右。9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政府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后,阿根廷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社会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能适应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缺乏弹性的劳动关系不利于雇主增加用工;高税率和高逃税率并存。这些因素形成了所谓的“阿根廷成本”,造成经济缺乏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属于弱势经济体的阿根廷,不仅无力同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相抗衡,甚至也不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对手。即使在南共市国家中,阿根廷的工业也不能同伙伴国巴西相竞争。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初级产品价格走低,国际市场对阿根廷产品的需求减少,再加上一些国家对阿根廷农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使占出口总额60%的阿根廷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冲击。

(四)政局动荡导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1)自2000年年底副总统阿尔瓦雷斯因政见分歧辞职后,执政联盟内部发生分裂,经济政策的分歧加大。(2)在2001年10月14日的议会选举中执政联盟惨遭失败,反对党正义党在参议院获得绝对多数,拉蒙·普埃尔塔当选临时议长;正义党在众议院也夺回了头把交椅,爱德华多·卡马尼奥担任议长。由于副总统职位空缺,参议院临时议长成为实际上的副总统。正义党掌握了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巩固了在国会中的地位,加大了与政府在各方面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使执政联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3)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发生变化。阿根廷实行联邦财政分成制,财权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负责税收,以财政分成方式向各省政府拨款。实行改革以来,很多公共部门的管理下放到省政府一级,省政府的开支显著扩大,中央政府与省政府在财政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省纷纷要求改变税收权力与财政开支责任分离的不合理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逼迫阿根廷政府进行地方政府的财政改革,这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配合与支持。而正义党控制的14个省(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和圣菲3个省)要求共同参与管理政府和外债谈判,并对执政联盟政府的各项经济调整措施设置障碍,使阿根廷政府的调整政策难以顺利实施。

(五)围绕“零财政赤字”计划进行的调整,造成经济进一步紧缩,形势急剧恶化。200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阿根廷达成提供80亿美元新贷款的协议。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政府承诺严格执行“零财政赤字”计划。阿根廷为此不得不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使本来就不景气的国民经济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由于政府的税收连续减少(2001年9~11月连续3个月下降10%以上),财政每月出现赤字,致使“零财政赤字”计划落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急于抛出手中的股票,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动荡。2001年11月初,阿根廷政府宣布重开债务谈判以后,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阿根廷的主权信贷评级连降3级。1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提前支付12.6亿美元贷款。12月初政府宣布限制存款流失和资金外流的措施后,银行发生挤兑风潮。近日,阿根廷又出台了2002年预算方案,计划削减开支20%,致使阿根廷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标签:;  ;  ;  ;  ;  ;  

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的症结是什么?_阿根廷比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