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云枝条与灰分组合的研究_洪武正韵论文

《洪武正韵》支微齐灰分并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灰分论文,洪武论文,支微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明王朝刚建立,朱元璋就命令乐韶凤、宋濂等人校正旧韵书并进而编纂新的国家韵书,强调审音定韵“壹以中原雅音为定”。(注:宋濂《洪武正韵序》。)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新韵书编成,计十六卷七十六韵,赐名《洪武正韵》。朱元璋看过后不满意,下令返工,并改换编纂班子,命汪广洋总裁其事。(注:吴沉《洪武正韵序》。)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返工完毕,仍十六卷,韵部增至八十。朱元璋仍不满意。(注:《明太祖实录》卷二○五,见周宾所《识小编》(《说郛三种·说郛续》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不满意在什么地方呢?大概是未能完全做到“壹以中原雅音为定”。朱元璋是中原人,口耳所习即中原之音。什么是中原雅音,他未必说得清楚,但什么不是中原雅音,他心里有数。他认为“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注:宋濂《洪武正韵序》。)他要用中原雅音去校正旧韵书。遗憾的是,他任用的两届编纂班子,参与者达二十人,大概只有两人地望在中原,大多数是精通旧韵的江左名儒。(注:二十人的姓氏籍贯是:乐韶凤(全椒)、宋濂(浦江)、王僎(开封)、李淑允(?)、朱右(临海)、赵埙(新喻)、朱廉(义乌)、瞿庄(常熟)、邹孟达(?)、孙蒉(顺德)、荅录与权(永宁)、汪广洋(高邮)、陈宁(茶陵)、刘基(青田)、陶凯(临海)、朱孟辨(华亭)、宋燧(浦江)、桂慎(?)、刘仲质(分宜)、吴沉(兰溪)。)这就决定了《洪武正韵》的必然失败。这些名儒,他们的母语,他们的口耳所习,与旧韵书多相符,而对中原雅音,他们不熟悉,难以把握。让他们“壹以中原雅音为定”校正旧韵书,谈何容易。无论是七十六韵本还是八十韵本,都不可能完全做到“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可见,《洪武正韵》不能代表中原雅音。当然,它也不是旧韵书的翻版。《洪武正韵》的语音结构不是一个单一音系的框架。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十分看重它。返工对当事者不是愉快的事,对我们却是极难得的高兴事。我们最大限度地肯定两届编纂者向中原雅音靠拢的不懈努力,感谢他们为我们研究明初官话保存了如此丰富的材料。

八十韵本比七十六韵本多出微尾未术四个韵部。为讨论方便,现将八十韵韵目开列如下:

东董送 支纸寘 微尾未 齐济霁 鱼语御 模姥暮 皆解泰 灰贿队 真轸震 寒罕翰 删产谏 先铣霰 萧筱啸 爻巧效 歌哿箇 麻马祃 遮者蔗 阳养漾 庚梗敬 尤有宥 侵寝沁 覃感勘 盐琰艳 屋 质 术 曷 辖 屑 药 陌 缉 合 叶

“济”、“罕”二韵,七十六韵本写作“荠”、“旱”。八十韵本为什么改换,另有《洪武正韵浊上变去问题》专文讨论,此不赘言。

本文以支纸寘、微尾未、齐济(荠)霁、灰贿队十二个韵部为讨论对象,目的是:一、揭示《洪武正韵》所反映的十四世纪中叶中原雅音的某些特征;二、考察《洪武正韵》编纂者怎样遵循“壹以中原雅音为定”的准则,一步步向中原雅音靠拢。

1.0《洪武正韵》是在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简称《增韵》)的基础上改并重编而成。支微齐灰等十二个韵部来自《增韵》的支脂之微齐灰祭废泰等二十一个韵部。七十六韵本的最主要工程就是归并韵部、合并小韵。韵部的归并与小韵的合并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当举例说明。支韵有24个小韵485个韵字,是由《增韵》支脂之微齐五个韵部中的71个小韵合并而成。如第17小韵“夷,延知切”的68个韵字,分别来自《增韵》如下几个小韵:

脂韵第20小韵,延知切,夷等20字 支韵第41小韵,鱼奇切,宜等10字

之韵第17小韵,鱼其切,疑等4字 支韵第31小韵,余支切,移等19字

微韵第10小韵,鱼依切,沂等2字 之韵第12小韵,盈之切,饴等12字

脂韵第21小韵,夷隹切,遗1字

同音(声韵调全同)才可合并。从上例可以看出,中古疑母喻母字已混同,“夷、宜、疑、移、沂、饴、遗”同音,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再如寘韵第8小韵“笥,相吏切”的11个韵字,分别来自《增韵》下面几个小韵:

志韵第10小韵,相吏切,笥等5字 志韵第11小韵,祥吏切,寺等5字

止韵第12小韵,详里切,似1字

“笥、寺、似”同音,清浊相混,浊上变去,与《中原音韵》一致。应当说七十六韵本的小韵合并工作与“壹以中原雅音为定”的大方向是相符的。

七十六韵本将《增韵》的支脂之微齐祭废等十七个韵部里的开口字归入支齐等六韵,合口字则与灰及泰之合口字组成灰等三韵。现将平声支齐二韵各小韵列出(只列小韵首字。表内声类依《增韵》,下同):

2.0八十韵本支纸寘三韵是清一色的齿音字,它们的容量比《中原音韵》的支思韵大。“知蜘、笞痴郗蚩媸螭鸱絺、池驰迟墀篪持、耻侈、製制置滞雉稚致彘治智帜炽质、世势逝誓”35个字,《中原音韵》尚在齐微韵,它们的韵母是[i]。八十韵本将它们全部归并到支纸寘,韵母当为[ι],与今北京话相同。单就此一项而言,《洪武正韵》与今普通话的距离比《中原音韵》更近。

当然,《中原音韵》支思韵还有来自古入声字3个:“涩、瑟、塞”,这是《洪武正韵》所没有的。这关乎《洪武正韵》的入声韵问题,已有专文《洪武正韵质术陌分并考》讨论。有一点当强调,《洪武正韵》有入声韵不等于当时的中原雅音有入声韵。《中原音韵》齐微韵中来自古人声韵的齿音字,如“直、质、尺、实、失”等,明初中原雅音是否读[ι]韵,单依《洪武正韵》无法论定。

现将八十韵本支纸寘三韵各小韵列出:

同声类下有对立小韵:

支/知、差/摛、齿/侈、舐/陊、寘/智、翅/掣、试/世、侍/誓

八十韵本又调整了它们的反切,“知”由“珍而切”改为“珍驰切”、“智”由“知意切”改为“知势切”、“治”由“直意切”改为“直制切”,强化了这种对立。怎样解释?声类不同?不是。韵类不同?也不是。“支”与“知”时音已完全相同。《洪武正韵》所以不合并,是在展示它们的历史来源不同。“知”等10个小韵118个韵字在《中原音韵》时代当属齐微韵,上文提到的《中原音韵》齐微韵的35个字都包含在这118个韵字中。简言之,“知”等来自《中原音韵》齐微韵,“支”等来自《中原音韵》支思韵。

八十韵本的支纸寘三韵是汪广洋等遵照“壹以中原雅音为定”校正旧韵书做得最好的地方,是《洪武正韵》的精彩片断。

3.0本节考察《洪武正韵》如何分并《增韵》支纸寘脂旨至六韵的唇音字,把背景拉长些,列一张大比较表(见第7页),加入现代方言。表中选常用字28个,依次写出:A、中古韵部等第;B、《古今韵会举要》的字母韵;C、《中原音韵》韵母(拟音据《中原音韵表稿》);D、《洪武正韵》八十韵本韵部;E、《洪武正韵》七十六韵本韵部;F、北京韵母;G、郑州韵母;H、成都韵母;J、南京韵母;K、合肥韵母;L、阜阳韵母;M、临汾韵母;N、西安韵母;O、天水韵母;P、南昌韵母;Q、广州韵母。方言材料录自《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陈章太、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1996)、《汉语方言字汇》第二版(北京大学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表中“—”表示该方言材料不收此字,小括号内为又读。

《古今韵会举要》把三等字归入“妫轨媿”字母韵,四等字归入“羁己寄”字母韵,无一字例外。《中原音韵》三等字多读[ui]韵,四等字读[i]韵。已有混同:“疲”与“毗脾”同音读[i]韵,“痞”、“秘”读[i]韵,“卑”与“碑”同音、“臂避婢”与“被备”同音、“寐”与“媚”同音,都读[ui]韵。八十韵本与《中原音韵》非常接近,三等字多入灰贿队,四等字多读微尾未,唯“婢、臂、避”三字在未韵,与《中原音韵》不同。七十六韵本三等字多数不入灰贿队,大概是简单合并的结果。

现代北方方言,三四等字多混同,三等字读[i]韵的多,天水连“悲”字都读[i]韵。各方言点的三四等字混同不一致,参差不齐,看不出明显的共同规律。但是,三四等字并没有完全混并。没有一个北方方言点(就《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所记93个方言点及我们所接触的一些方言点而言)象赣方言南昌话三四等一律读[i]韵、粤方言广州话三四等一律读[ei]韵那样。三四等字历史上的差异在每个方言点里都留下了可以辨认的痕迹。各方言点读音很一致的字虽然不多,但还有。《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为我们提供了例证。如三等字“悲”,93个点绝大多数读[ei]韵,只有天水一地读[i]韵。四等字“比”,几乎全读[i]韵,只灵宝一处读[ei]韵。四等字“脾”没有一处读[ei]韵。

从以上考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中古支脂唇音三四等字到近代开始从对立走向混并。元末明初,混并已很明显。现代北方方言无一处不混同,三四等的疆界已很模糊。

《洪武正韵》八十韵本对中古脂支韵唇音字的处理以及支纸寘的“支”“知”重出,不能不叫人想到它跟《中原音韵》的关系。虽然《洪武正韵凡例》以及宋濂序、吴沉序都未提及《中原音韵》,但从书中审音定韵的很多做法可以看出《洪武正韵》确实参照了《中原音韵》。八十韵本有一特殊现象,即“皮疲分韵”,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增韵》支韵第27小韵,蒲麋切,收“皮疲罢郫”4个韵字。七十六韵本将它们作为支韵第15小韵的前四个字。八十韵本突然单把“皮”字抽出,归入灰韵蒲枚切小韵与“裴”字同音,而“疲罢郫”3个字留在微韵,以“疲”字作小韵首字。并将第16小韵的反切“忙皮切”改为“忙疲切”。“皮”与“疲”在《平水韵》《蒙古字韵》《古今韵会举要》都同音,现代北方方言也没有不同音的。八十韵本凭什么把它们分开?凭《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皮”字读[P'ui],“疲”字读[P'i]。

4.0与八十韵本相比,七十六韵本对《增韵》支脂之微齐祭废灰泰诸韵的分并工作就显得很不完善,甚至很粗糙。本节就小韵的分并和反切用字做些比较。关于小韵的分并,只举队韵为例。队韵是由《增韵》的队韵、泰韵合口字与寘至未霁祭废六韵合口字合并而成。按理说这八个韵部中的小韵只要声类相同即合并。七十六韵本却远未做到。队韵计有小韵37个,有9个重出。至少以下几组重出是不合适的:

侩古外切/贵居胃切、喟丘媿切/觖窥睡切、

匮具位切/悸其季切、秽乌胃切/尉纡胃切、

胃于位切/叡于芮切、溃胡对切/慧胡桂切

八十韵本将“侩”与“贵”、“喟”与“觖”、“匮”与“悸”、“秽”与“尉”、“溃”与“慧”分别合并。另将“胃”与“魏鱼胃切”小韵合并,反切用“于贵切”;“叡”并入“汭儒税切”小韵。这种归并与《中原音韵》很一致。

讲到反切,七十六韵本的问题太多太明显,前辈学者刘文锦先生依据七十六韵本反切用系联法考订《洪武正韵》声类,失败是难免的。(注: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三本二分。另参见拙文《洪武正韵的反切问题——读刘文锦〈洪武正韵声类考〉》,未刊,在第九届中国语言学会年会宣读。)《洪武正韵》的反切基本上承袭《增韵》旧切。由于粗疏或仓促,小韵所属韵部变了,可反切不变,造成反切与分韵矛盾,反切下字与被切字不在同一韵部,即A韵字作B韵字的反切下字。这类例子很不少:

纸韵 豸丈几切、侈尺里切、以养里切、喜许里切、技巨绮切

倚隐绮切、被部靡切、庀普弭切、彼补委切

反切下字“几、里、绮、靡、弭”在荠韵,“委”在贿韵。

寘韵 侍时吏切、笥相吏切、眙丑吏切、芰奇寄切、制征例切、医於计切

反切下字“吏、寄、例、计”在霁韵。

荠韵 里良以切

反切下字“以”在纸韵。

霁韵 剂才诣切、计吉诣切

反切下字“诣”在寘韵。

队韵 悸其季切、侩古外切

反切下字“季”在霁韵,“外”在泰韵。

最不合理的是反切下字竟是被切字。此例出在队韵第24小韵,于位切。被切字(即该小韵的所有韵字)有“胃、位、卫、为、遗”等24个,它们分别来自《增韵》未至祭寘四韵的五个小韵,其反切有:于贵切、于累切、于岁切、于伪切、以醉切。奇怪的是,七十六韵本在这里竟然不袭用《增韵》旧切,自己造出个“于位切”来,于是便出现了“位,于位切”这种不合理的切语来。

八十韵本对七十六韵本的不合理反切一一做了更正,“于位切”改为“于贵切”,“古外切”改为“古会切”。全面纠正了A韵字作B韵字反切下字的怪现象。但也有个别疏失,如齐韵第7小韵“题,杜兮切”,“兮”字已并入微韵。

《洪武正韵》八十韵本支微齐灰四部的分并是科学的,一个韵部只有一个韵类。微齐互补,是一类,灰是它们的合口。这四部的韵母可拟音:支[τ][ι]、微齐[i]、灰[ui]。

标签:;  ;  ;  ;  ;  ;  ;  

洪武正云枝条与灰分组合的研究_洪武正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