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谢利军[1]2004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血栓急性阻断脑血流供应而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已成为当今第叁大致死原因及首位致残原因。溶栓恢复脑血供及神经保护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两种主要策略。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但往往受到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一般认为3小时以内),且副作用较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性脑损伤后,除了存在一种主动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过程外,在耐受细胞内还存在一种平行的主动性神经元存活过程,这两种相反的级联过程均由基因表达调控。在神经元生存机制中,与神经元的存活有密切关系的,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保护因子等,本篇以脑缺血过程中神经元保护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酶促级联反应,西医单纯干预其中某一环节或途径单一的治疗,经临床证实疗效甚微。中医学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中药又具有复方特征,从研究看其可以作用于多环节相关靶点,从而干预脑缺血损伤病理过程。故从中医药寻求防治脑缺血的有效措施和治疗药物,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目前中药脑保护研究多集中在益气活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化痰通络等方面,中药复方制剂的疗效没有明确肯定。通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与有效生化指标结合,深入探讨脑保护研究的疗效问题。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清开灵有效组分主要是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等,具有解毒通络、开窍醒神等功效,研究该药对脑缺血后的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并阐明其保护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提供现代科学依据。1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实验参照Longa法,成功复制出大鼠脑缺血模型。将大鼠按缺血两个时段分为模型组、给药组(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及四者配伍合方组)及假手术组,两个时段为 12小时及24小时。除假手术组外,余各组造模前1小时均给药一次,前期实验证明各给药组之间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各药物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2 小时时段组第二次给药时,与第一次给药间隔4 小时;24 小时时段组第叁次给药时,与第二次给药间隔12小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原理检测缺血脑组织bFGF、BDNF 、TGF-β 和HSP70 含量及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缺血脑组织TrkB、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部位。 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诱导缺血脑组织bFGF 含量表达上调,合方、栀子苷、珍珠母却显着抑制其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其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 或 p<0.05)。珍珠母、黄芩苷、胆酸可诱导缺血脑组织BDNF含量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合方、黄芩苷可诱导缺血脑组织 HSP70 含量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别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缺血早期(12h),珍珠母和黄芩苷以及合方有抑制合成TGF-β的作用;缺血24h,珍珠母却有诱导缺血脑组织TGF-β的表达增加,其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清开灵有效组分可能进一步诱导缺血区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保护因子表达上调,从而证明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保护因子对局部缺血缺氧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并且相互之间有协同作用,在脑缺血损伤的发生、发展、抗损伤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清开灵有效组分在缺血不同时段可以上调TrkB和TGF-β相应受体-2- 请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的表达,其表达趋势与定量分析是一致的。2 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脑缺血损伤使血清NSE 含量显着增加,胆酸、珍珠母及四者配伍合方在缺血12小时能有效抑制神经元NSE的释放,可以认为胆酸、珍珠母及合方在脑保护中发挥主要作用。至缺血24小时,血清 NSE 水平没有降低。推测清开灵的不同组分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12 小时和24 小时两个时段作用上有一定差异。 (2)在缺血12小时,黄芩苷、胆酸和珍珠母可以诱导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增加,其中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 TrkB的表达上调。在缺血24小时只有黄芩苷增加bFGF和BDNF的表达,从而对神经元起保护和营养作用,胆酸和珍珠母则不发挥作用。 (3)黄芩苷、珍珠母及合方在缺血12小时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至缺血24小时珍珠母和胆酸则上调TGF-β,由此推测清开灵有效组分在不同时段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不同,且TGF-β在脑缺血不同时期可能发挥“双刃剑”的作用。 (4)在缺血 12 小时,清开灵各有效组分对脑组织热休克蛋白 70(HSP70)无明显作用,至缺血24小时黄芩苷及合方可显着上调其表达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5)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及合方在缺血24小时可以进一步诱导脑组织TGF-βR合成,表明了TGF-β其生物学作用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介导的。 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解毒通络理论在脑缺血发生中的学术内涵,并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张金铃[2]2007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抗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钙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脑缺血后由于再通带来的继发性再灌注损伤,对缺血性中风的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影响。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是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酶促级联反应,西医干预其中某一途径的治疗,临床疗效甚微。而中医学可从整体观念以及中药的复方特点出发,利用其可作用于多环节多靶点,来干预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是诸多原因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共同途径;清开灵有效组分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等具用解毒通络、开窍醒神等功效。故本实验以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游离钙离子变化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观察中药单体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及配伍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论文主要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包括: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与钙相关调节机制以及清开灵有效组分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实验部分如下:1.研究方法实验研究选用新生24小时内SPF级别的SD大鼠,分离海马组织培养海马神经元。采用钙离子、线粒体、内质网的特异性荧光分子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分析技术,观察了清开灵有效组分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及配伍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线粒体活性及内质网活性的影响。2.结果与结论2.1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对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钙超载的保护作用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12小时,海马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明显升高,缺血缺氧再灌注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钙离子明显升高。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配伍药物中大小两个剂量对缺血缺氧再灌注后的神经元均有降低胞浆钙,明显减轻缺氧神经元钙超载的作用,配伍药缓解缺血缺氧后的钙超载来调节细胞功能;可初步提供清开灵有效组分配伍保护神经元的理论依据。单体实验观察到栀子苷有降低缺氧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从而减轻缺血神经元的钙超载;栀子苷可能发挥了稳定受损神经元功能,降低代谢合成水平而增强神经元抵御缺氧能力的作用,黄芩苷、胆酸、珍珠母基本对缺血再灌后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超载未显示其阻抑作用2.2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栀子苷、黄芪苷、胆酸、珍珠母配伍药物5ul/2ml后可以升高缺血再灌注后下降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荧光值,提高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活性,阻抑缺血再灌注对神经元的损伤。提示我们配伍药物的作用靶点之一可能是通过改善线粒体的活性来增加能量ATP的生成利用,从而改善线粒体钙库摄取胞浆钙离子的能力,通过减低钙超载来阻断延缓神经元的损伤。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活性下降,而各单组分药物组出现了不同的反应结果:黄芩苷组线粒体荧光值显着高于缺血模型组,栀子苷、珍珠母组各浓度与模型组活性相当,没有显示出保护作用;而胆酸25ug/ml组线粒体活性低于模型组,出现了加重线粒体损伤的反作用;由此我们可推出,黄芩苷的保护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的作用环节有线粒体途径,黄芩苷具有的稳定损伤神经元代谢功能,可能是通过提高线粒体活性增加其钙库摄取能力及ATP生成,从而防治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2.3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对海马神经元内质网活性影响模拟缺血再灌注组的海马神经元内质网荧光值再灌注12小时呈明显下降,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后,内质网活性明显降低。对于内质网作用环节黄芩苷、珍珠母降低内质网活性,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具有加重内质网缺血再灌注后活性降低的副作用;栀子苷、胆酸没有发挥效应,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对照液PBS和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配伍药液,均不能增加缺血再灌注后活性降低的海马神经元内质网荧光值,可见栀子苷、黄芩苷、胆酸、珍珠母配伍不能升高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的内质网活性,这四种清开灵有效组分的配伍无阻抑海马神经元内质网损伤的作用,但具有平抑黄芩苷珍珠母单组分降低内质网活性的副作用。本文实验统计结果为临床如何应用清开灵有效组分单体及配伍提供了可参考的实验证据,但有效组分及配伍为何产生增效或减效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钟相根[3]2004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病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脑缺血后,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泌大量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NTFs),NTFs 能够从多途径对抗脑缺血损伤并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但由于NTFs 多为大分子肽,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外周给药难以到达作用部位。而脑内给药又会加重缺血损伤,且操作复杂。所以,充分诱导内源性NTFs 及其受体的表达,可能是治疗缺血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进行了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分析了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的特点与问题,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反应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机制,以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线栓法MCAO 模型是研究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模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大鼠的体重和鼠龄。此外,动物的品系、尼龙线直径的选用、制备方法、放置方法及放入深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模型的成功率。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异常活跃,半暗带神经元死亡原因可能首先是胶质细胞功能异常。脑缺血损伤所激发的胶质细胞反应极其复杂,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模式。激活后的胶质细胞发挥“双刃”效应。一方面,它们能缓冲神经元释放的毒性物质,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另一方面,它们释放的一些细胞因子也具有毒性作用,加重神经元损伤。脑缺血后,NMDA 受体激活及Ca2+ 内流等因素触发了多种NTF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并通过稳定细胞内Ca2+浓度、抗自由基损伤、抗细胞凋亡、增强蛋白激酶C 的活性、修复受损神经元等机制起到保护受损神经元的作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瞩目的焦点。虽然多年的探索已经给予我们不少经验、教训和启发,但是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与开发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目前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出现多样化趋势,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第二部分采用线栓法大鼠MCAO 模型,围绕神经营养因子,从不同家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同一成员的因子及其受体叁个层次,探讨了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及效应特征。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 清开灵有效组分可促进脑缺血后早期星形胶质细胞(Ast)的活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Ast 所独有的细胞骨架蛋白,是Ast 中主要的中间丝蛋白,被认为是Ast 的特征性标志。钙结合蛋白S-100β的表达上调是Ast 功能活化的重要标记。脑缺血12h,各用药组可上调GFAP、S-100β的表达,Ast 进一步活化。早期-2- 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Ast 的活化在抗脑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发现,清开灵有效组分对 Ast 活化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和自限性。黄芩甙、栀子甙的作用在于促进Ast 的反应性增生,而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合方则表现为对Ast 功能活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的自限性表现为对极早期Ast 活化的影响,随后这种效应消失。这种作用形式既促进了早期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又自限了无限活化的反应性胶质增生及S-100β的神经毒性对受损神经元修复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清开灵有效组分可通过多途径神经营养机制发挥早期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反映脑缺血神经元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标志酶。脑缺血12h,各用药组可降低血清NSE 含量,以黄芩甙、胆酸、合方的神经保护作用最强。其抗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表现为:(1)促进活化的 Ast 等产生 bFGF、IL-6 是其神经营养机制的重要途径;(2)以神经元等产生 NGF、BDNF 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是其有效机制;(3)促进神经保护蛋白 HSP70 合成,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4)通过TGF-β及其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是其有效机制。 提示诱导内源性 NTFs 的表达,可能是复方中药治疗缺血神经元损伤的重要途径。此外,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还可能部分是通过阻抑神经元发生凋亡的过程而实现的。 3. 清开灵有效组分的生物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相对特异性。 时效性表现为:组分的生物效应随时间而明显增强、减弱,甚至转变。提示时间不同,机体不同机能状态引起相应靶点数量和活性的改变,同一组分中活性成分群的终末效应为其适应作用。 相对特异性表现为:清开灵有效组分对Ast 活化和对神经营养因子的不同家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同一成员的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效应的差异性。提示组分中特定化学成分群作用于特定靶点群,组分的终末效应为其选择作用。如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作用的选择性。 4. 复方中药配伍的疗效优势可能体现在不同组分在不同环节、不同靶点生物效应的组合效应方面,因此研究中药复方要高度重视组效关系。 复方中药的生物效应是多组分在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作用的体现。环节

严华[4]2002年在《“毒损脑络”病机及清开灵治疗中风病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和脑出血为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风病已成为我国叁大病死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叁个显着的特征、即年轻化,轻型化、椎-甚底动脉病变增加。主要分为叁大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精神障碍、无症状与无偏瘫。随着影像学诊断的进步,尤其是MRI及PET的实际应用和普及,诊断的阳性率大大提高。提高疗效、提高生存质量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和终极追求,国内外取得较大进展。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除提出能量代谢、兴奋性氨基酸毒、自由基、钙超载等学说外,最近也注意到脑缺血与细胞因子、炎症反应、粘附分子等密切相关,相应的药物也应运而出,如钙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等,但能否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仍不能完全肯定。迄今尚无较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再灌注损害及脑出血增加却给该项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由于脑缺血损伤在初始和迟发性损伤过程中为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如在治疗上只解决复杂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治疗上去阻断脑缺血病理过程的多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恰可以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通过调整机体的自身修复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对其开发为抗脑缺血损伤药物具有良好的前景。清开灵注射液是安宫牛黄丸经删减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经过国家多年攻关已经证实它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保护缺血损伤的脑组织。但其成分复杂,难以质量控制,对中药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血脑屏障对于脑血管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绝大部分物质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脑缺血可破坏血脑屏障,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造成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减轻脑损伤的重要措施。同时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很多药物在脑中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障碍。而中风病疗效的关键靶点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目的10倍左右,对神经元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保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异常活跃。脑缺血所激发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反应极其复杂,已远远超出了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和清除变性坏死组织的作用范围。更有研究发现半暗带神经元死亡的原因可能首先是胶质细胞功能异常。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模式,并出现复杂的分子水平变化,它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双向作用。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多种营养因子如bFGF、NGF、BDNF等,这些因子对神经组织的存活和创伤修复起到积极作用。同样,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组织的清道夫,能清除细胞碎片及细胞代谢产物,在损伤、炎症、缺血条件下也能反应性地增多,它所分泌的一些活性因子如IL-1、TNF-α加重脑缺血损伤。中药绝大部分是大分子物质,在病理状态下能否透过血脑屏障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治疗的靶点在于神经元还一是神经胶质细胞?因此,系统研究药物在脑釉状态下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对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辅重要的理贼临床意义。 中医学认为中风发病的机制包括叁个方面:气血逆乱,发病在脑;脉络闭阻,半身不遂;脏腑气机失调。这些理论一直指导着临床辨证施治脯,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古今病例积累很多,但疗效不甚满意且重复性很差。针对毗,导师王永炎院士指出,提高其疗效的突破口就中医而言,应重视病因病理学说的发展,认为“毒邪”和“络病”可以作为深少J歼究的切入点。综弧方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中风病病变的核心在于“脑络”,“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邪盛成毒、犯脑损络”则是中风病病理发展、演变的主要机制。针对病机提出俗毒通络”的治法,解毒以对抗损害因素是为祛邪,通络以畅行气血是为扶正。 拥究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首先分析能通驷脑屏障的有效成分,以神经元和神经顺细胞为靶点,研究其对脑锄后细胞因子网络的干撇制,揭示“毒损脑络”病似清开灵“解毒通络”治法及“祛邪扶正”的毗生物学内涵。进而为脑晌损伤提供成分明确、靶点及作用机制明确、安全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绿色中药,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上有益尝试。1目的1.1理论研究 主要探讨中风病“毒损脑络”理论框架;1.2实验研究 以中风病为代表,顺证结合,方剂有效成分与靶点相关的角度,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采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腿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复杂方剂及复杂机体的有机的拆分,拆分方剂组分(黄岑戒、桅子戒、绿原酸)与作用靶点(神经元、神经懈细胞),通雌测并确定清开灵及其有效成分雌肋脑屏障的情况,观察缺血损伤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探讨清开灵及其有效成分与中枢神经系统中两个重要而密切靶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性;腑统神经保护剂及调控内源性?

钟相根, 李澎涛, 王永炎[5]2004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不同时段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含量的影响 ,以期从神经营养因子环节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 ,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测定脑组织NGF、bFGF、BDNF含量。结果 脑缺血 12h和 2 4h ,模型组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反应性增加。脑缺血 12h和 2 4h栀子苷组、珍珠母水解液组脑组织NGF含量显着降低 ,脑缺血 12h胆酸组脑组织NGF含量显着升高 ;脑缺血 2 4h胆酸组脑组织bFGF含量显着降低 ,其余各用药组脑组织bFGF含量均增加 ;脑缺血 12h和 2 4h ,各用药组脑组织BDNF含量均降低。结论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 ,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等产生bFGF是其主要途径。

徐丽荣[6]2005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缺血性中风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临床脑血管病中,70%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病死原因之一。人们传统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受血脑屏障保护的免疫特免器官,随着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脑组织也能产生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表达粘附分子,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继发炎症损伤,以其预后差,死亡率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循环中的白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异常粘附是引发炎症反应的前提条件。清开灵注射液为安宫牛黄丸的改良剂型,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窍的功效,应用于临床以来,初期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感染以及各类流行性疾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以中风急性期为主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功效与中风病“毒损脑络”的中医病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环节有待明确,进而可望从微观的层面发掘“毒”、“络”、“毒损脑络”病机及“解毒通络”治法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本课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项目“祛邪扶正方剂的研究--清开灵阻抑中风病缺血级联反应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课题号G1999054404) 的一部分,基于以上理论,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选择缺血后12h、24h两个时段,以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为研究中心,以清开灵有效组分为干预手段,以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元的损伤程度为主要药效评价因素,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粘附因子的表达水平。具体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及相关实验:一、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引发炎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始动因子NF-κB的干预作用胆酸在缺血12h阻抑内皮细胞NF-κB表达;栀子苷在此时段显着阻抑其在神经元表面的表达,至缺血后24h该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其在内皮细胞的表达亦发挥阻抑作用;黄芩苷在缺血后不同时段均使内皮细胞NF-κB表达减弱,作用持续、稳定;合方对其在内皮细胞、神经元、胶质细胞上的表达均有阻抑作用。总之除珍珠母外各药物在缺血后不同时段阻抑NF-κB表达,进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缺血后炎症反应。二、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细胞粘附不同阶段的干预作用在本部分生化实验中,脑缺血后不同时段不同有效组分发挥作用的程度虽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除珍珠母外各有效组分均能显着降低MCAO大鼠脑组织中E-selectin水平;珍珠母、黄芩苷、合方在缺血12h可降低ICAM-1表达水平,至缺血24h栀子苷、胆酸也开始显效,免疫组化图像也显示了相似的作用趋势,各药物通过以上作用阻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初级、牢固粘附。本部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珍珠母、栀子苷、黄芩苷、合方对缺血24h内皮细胞表面P-selectin表达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胆酸也有一定阻抑作用,从而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初级粘附;除胆酸以外其他药物均可抑制内皮细胞PECAM-1的表达,以栀子苷作用最着,合方次之,黄芩苷在缺血早期作用显着,至后期开始减弱,珍珠母也有作用,在缺血后不同时段有效组分发挥了较一致的阻抑作用,抑制白细胞穿越内皮细胞进入脑组织。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缺血性中风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叁、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后微血管挛缩状态的干预作用 脑缺血1 Zh血浆ET一1的水平已明显上升,至24h仍保持高水平,而有效组分中只有桅子营及合方在缺血后24h才显示了阻抑其表达的作用,且合方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桅子昔,可以认为除桅子着外其它组分单用在此环节虽无明显治疗作用,但多种有效组分可协同作用而抑制血浆ET一1的表达;脑缺血1 Zh,除合方外各有效组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血浆TxBZ表达作用,其中胆酸和黄答普还有升高血浆6一ket。一PGF,Q趋势,从而在此时段表现为除珍珠母外各组分能显着阳氏TxBZ/6一keto一PGF:Q比值,发挥较理想的舒张微血管、保护内皮的作用;至缺血24h,黄答昔、合方仍能抑制血浆TXBZ高表达及降低TxBZ/6一ket。一PGF,a比值,而珍珠母及胆酸则有升高血浆6一keto一PGF:Q趋势。从以上两个时段叁个紧密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及有效组分的干预作用可以看出,有效组分对TxBZ/6一ket。一PGF,Q比值影响与对血浆TXBZ影响趋势大体一致,提示血浆TxBZ的升高是引发微血管痉挛的主要因素,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浆TxBZ高表达从而降低TXBZ/6一ket。一GFIQ比值,使微血管痉挛状态得以改善。四、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后血小板活化的干预作用 脑缺血不同时段毗A0大鼠血清P一5 electin水平均显着升高,桅子普、胆酸、合方在缺血1 Zh时段可以降低血清可溶性P一selectin的浓度,至缺血24h,桅子昔、胆酸作用不着,而珍珠母、黄答昔开始显效,合方则仍继续阳氏血清可溶性P一se lectin浓度,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脑缺血1 Zh,模型组血浆TX残含量高于正常组,除合方外的有效组分能阻抑缺血1 Zh毗AO大鼠血浆TxBZ高表达,其中珍珠母作用尤为显着;缺血24h,黄答昔、合方仍可阻抑其表达。各有效组分通过阻抑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内容物的释放来减轻缺血后内皮细胞损伤、缺血程度及炎症反应。五、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作用 脑?

闫杨杨[7]2011年在《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时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β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缺血性中风病属中医“络病”范畴,“毒损脑络”是其病机关键。络病学基础研究发现,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脑络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β(Macrophages chemotactic factors-1 beta,MIP-1β)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对脑微环境发挥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是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为切入点,在体实验研究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由BMEC分泌的MIP-1β的变化特征以及清开灵注射液(Qingkailing injection,QKL)通过MIP-1β环节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中医药通过解毒通络、调和营卫,从而维持缺血性损伤神经元生存环境的稳定,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以充实清开灵“解毒通络”的现代生物学依据,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方法学的参考。目的:(1)明确脑缺血损伤急性期时炎症趋化因子MIP-1β的动态表达规律;(2)明确QKL对大鼠脑缺血损伤24h脑内炎症趋化因子MIP-1β表达的影响;(3)明确MIP-1β受体CCR5的表达及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活化情况进而探讨QKL通过MIP-1β环节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用2,3,5氯化叁苯四唑(2,3,5-tre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观察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急性期6h、12h、24h、72h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观察大鼠脑缺血损伤急性期6h、12h、24h、72h各时间点MIP-1β在血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动态变化规律;(2) ELISA法测定大鼠PMCAO造模24h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QKL治疗组(T组)血清、CSF和脑匀浆内MIP-1β的表达情况;用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观察各组脑组织中的MIP-1β的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用TTC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用苏木素伊红(hektoen enteric, HE)染色法对各组脑组织石蜡切片染色。参照Bederson法对大鼠PMCAO评分法对造模后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用石蜡切片IHC染色法观察大鼠PMCAO (?)造模24hN组、S组、M组和T组各组脑组织中MIP-1β的唯一受体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和活化MG特异性标志物CD11b的表达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MG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TTC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在6h、12h、24h、72h各时间点患侧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梗死灶。其中脑缺血24h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6h、12h、72h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 P<0.01)。ELISA法检测结果发现:局灶性脑梗死6h、12h、24h、72h各时间点血清和CSF中模型组MIP-1β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其中,血清中MIP-1β在12h达到高峰,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SF中MIP-1β在6h已经高水平表达并在72h内持续高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发现模型组血清中MIP-1β的含量在各时间点略高于模型组CSF中的表达。我们发现MIP-1β在造模后血清和CSF中表达时间较早,提示我们在脑缺血发病的早期MIP-1β就开始参与相应的调节作用。(2)用ELISA(?)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梗死24h各组血清、CSF和患侧(左侧)脑匀浆中MIP-1β含量,结果发现:血清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MIP-1p表达明显升高(P<0.01)。QKL干预后MIP-1β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CSF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MIP-1β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QKL干预后MIP-1β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脑组织匀浆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MIP-1β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而QKL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用IHC法半定量分析各组MIP-1β在脑组织中表达量与ELISA法检测MIP-1β在脑匀浆中各组表达具有一致性。TIC法染色结显示:大鼠模型组和QKL治疗组患侧(左侧)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梗死灶,分布在大鼠中动脉输布的脑前2/3区域。QKL治疗后能有效缩小脑组织局部梗死灶体积(P<0.0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QKL能有效改善大鼠脑栓塞后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用HE法光镜观察各组脑组织染色。上面这些结果提示我们,QKL可以缩小缺血性脑损伤24h脑梗死体积,有效恢复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障碍,显着改善神经细胞的状态、减轻脑水肿。同时QKL能促使MIP-1β在脑缺血24h的进一步表达。(3)用IHC法半定量分析大鼠局灶性脑梗死24h各组脑组织CCR5和CD11b的表达,结果发现:模型组患侧脑梗死周围组织CCR5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给予QKL注射液干预后,其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降低(P<0.01)。模型组患侧脑梗死周围组织CD11b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给予QKL注射液干预后,其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大鼠脑缺血24h脑组织患侧脑梗死周围CCR5与CD11b在各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1)缺血性脑损伤后趋化因子MIP-1β在脑内表达增多,对维持脑微环境和趋化炎症细胞方面有重要意义。(2) QKL可能是通过减少MIP-1β受体CCR5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损伤来发挥脑保护作用的。

王冰[8]2007年在《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和P-糖蛋白的变化以及清开灵有效组分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来说,尚无一疗效突破性药物能从根本上解决脑损伤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阻挡,使得受损脑组织无法获得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促进有效药物的脑部转运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缺血性中风属中医“络病”范畴,“毒损脑络”是其病机关键,临床上从络脉的功能特点入手进行论治取得了显着的疗效。虽然络脉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但其结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与西医学的微循环相似。从目前络病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来看,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络病的多个病理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日益认识到,除结构屏障外,由内皮细胞上药物转运体所构成的功能屏障在脑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中医络脉理论的指导下,以有效开启BBB转运功能以提高脑内药物浓度为切入点,研究清开灵有效组分脑部转运与BBB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分析有效组分对P-糖蛋白功能表达的影响,从而开展中药组分配伍以增加BBB主动转运功能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正常大鼠不同时段脑脊液及血清中清开灵主要有效组分进行分析与对比,寻找清开灵有效组分进入脑组织的特征。同时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BBB的形态变化和P-糖蛋白的功能变化,以及分析药物组分对P-糖蛋白表达与功能的影响,寻找清开灵有效组分脑部转运与BBB形态及功能变化的关系,初步揭示清开灵有效组分透过缺血性脑损伤BBB的配伍效应。方法:1.观察清开灵主要有效组分透过正常大鼠BBB的情况:以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苷、黄芩苷、胆酸和去氧胆酸作为体内样品分析的载体,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多维指纹图谱技术测定不同时间点清开灵有效组分在正常大鼠脑脊液和血清中的含量变化。2.观察正常和缺血性脑损伤大鼠BBB的形态学变化:制作脑组织HE染色切片和超薄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BBB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脑组织损伤的情况。3.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BB P-糖蛋白表达的时序特征: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糖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的时序性特征;同时利用免疫电镜方法进行P-糖蛋白的超微结构定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由于蛋白功能表达的改变而可能引起的药物脑部转运的变化。4.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首先成功培养和鉴定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然后分别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5.清开灵有效组分对正常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BB形态结构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制作脑组织HE染色切片和超薄切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清开灵有效组分对正常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BB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P-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分析清开灵有效组分透过BBB的协同配伍效应。结果:1.在正常大鼠脑脊液和血清样品中均可检出栀子苷,说明栀子苷透过了BBB。同时,栀子苷呈现相同的积累和消除趋势,达峰时间均在给药后0.2-0.5小时,其中在脑脊液中样品的达峰时间稍有拖后,在0.5小时左右,说明栀子苷透过BBB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中需要一些时间。而黄芩苷、胆酸和去氧胆酸未能在脑脊液中检出,说明叁者可能均无法透过BBB。但胆酸作为内源性物质,在3小时产生双峰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体内代偿性胆酸分泌所致。2.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BBB的形态结构发现,再灌注的时间与BBB通透性的变化密切相关。再灌注0小时和0.5小时,微血管管周间隙变大,开始出现水肿,内皮细胞轻度肿胀,但此时BBB的紧密连接未完全开放,机体处于代偿阶段,通透性略有增加。再灌注2小时和6小时,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明显,有炎细胞浸润,说明此阶段内皮细胞膜通透性开始增大,同时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与微血管基底膜分离程度渐大,此时BBB通透性在进一步增大。再灌注12小时和24小时,由于BBB的各组成结构均发生了严重损害,可观察到此阶段叁层结构都有很大程度破坏,故此时BBB通透性应该最大。到再灌注48小时和72小时,缺血区多数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不完整,但管周间隙变小,水肿有所减轻,以72小时显着。但大量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崩解,并可见脑组织中大量的小胶质细胞,提示组织的修复已经开始,故BBB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以72小时更显着。3.通过两种检测手段发现,P-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可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再灌注0h-6h)与正常组相比P-糖蛋白表达量下降到最低。因再灌注早期损伤进一步加重,大量释放的炎症介质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同时P-糖蛋白的表达量骤减,导致BBB外排功能减弱。其中再灌注1/2小时可能由于机体的代偿引起蛋白表达量的回升,但很快又回落到最低点。第二阶段(再灌注12h-72h)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P-糖蛋白的增加较BBB结构恢复来得更快,新合成的P-糖蛋白会很快装配到细胞膜上,来代偿因结构破坏而导致的BBB通透性的增加,发挥外排有害物质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的作用。第叁阶段(再灌注4d-10d)P-糖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多而几乎接近正常。第4天由于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分裂增生出现修复,致使P-糖蛋白的表达量骤增。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功能的改变。4.无论是正常还是缺血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当长春新碱(VCR)浓度为10nM和20nM时,栀子苷与胆酸均能对抗VCR的细胞毒作用,提高内皮细胞活性。综合阳性药维拉帕米的作用,我们推测栀子苷与胆酸可能是通过增强P-糖蛋白的外排功能,使VCR大量被泵出细胞外,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而当VCR浓度达到30nM时,两者则无法对抗其毒性作用,可能是由于VCR浓度过高致使细胞毒作用过强所致。通过研究清开灵有效组分对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栀子苷对该蛋白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而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胆酸则通过提高P-糖蛋白的表达量使VCR大量外排,提高了细胞活性。但黄芩苷和清开灵在整个实验中并没发挥对抗VCR的作用,未能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并且在模型组中,VCR+清开灵反而加重了细胞损伤,说明清开灵在此种条件下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5.正常用药组中除黄芩苷外,其他有效组分对BBB结构均无显着影响-:叁层结构完整,内皮细胞和足突无水肿,微血管管周无明显间隙。只有黄芩苷组血管周围间隙略有增大,出现水肿征象,考虑黄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大BBB的通透性。而对于模型用药组来说,叁个有效组分单独使用对水肿现象的改善并不十分明显,但清开灵组却使微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变小,水肿获得减轻,微血管未见扭曲变形,管周组织损伤减轻。所以与其他用药组相比,清开灵可显着减轻脑水肿,并降低BBB的通透性,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结论:1.清开灵的四种主要有效组分栀子苷、黄芩苷、胆酸和去氧胆酸在血清中的经时变化规律是随时间延长而浓度渐低,其中只有栀子苷可透过正常BBB,在脑脊液中的达峰时间与血清相比略有延迟。而其他药物组分有可能通过影响BBB的结构与功能而增加栀子苷的脑部转运。2.缺血再灌注早期,P-糖蛋白表达与BBB形态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反,前者的变化程度较后者更为明显,BBB通透性开始增加。中期,两者变化趋势仍相反,组织结构还未获得明显的修复,而功能蛋白的合成已不断增加。由于组织结构受损严重,所以新合成的功能蛋白难以弥补结构屏障的破坏,此期BBB通透性进一步增加。晚期,两者共同正向变化,BBB通透性降低。由此可见,缺血再灌注状态下BBB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再灌注时间密切相关。BBB超微结构的改变不仅增加了治疗药物的漏过,而且使得血中有害物质大量入脑,引起脑组织损伤。所以,在改善和重建BBB形态结构和降低其通透性的前提下,有效开启BBB转运功能以增加有效药物组分的脑部转运,才是治疗脑部疾患的根本途径。3.清开灵有效组分在透过正常及缺血性脑损伤BBB中具有协同配伍效应,各组分的作用靶点各有侧重。黄芩苷可能引起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强;栀子苷不仅可以有效减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而且可以透过BBB直接保护受损神经元;而胆酸通过增强P-糖蛋白的表达来外排有害物质入脑,减轻BBB破坏造成的脑损伤;清开灵则可明显减轻脑水肿。所以,以上作用特点从另一层面揭示了清开灵“解毒通络”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表明,从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应用来寻求高效低毒的外排转运体逆转剂可以为脑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开辟出一条更有效的途径。4.清开灵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其效果的取得与有效组分透过BBB及影响BBB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关。中药配伍应用发挥多环节、多靶点的保护作用,既对损伤BBB结构有改善和重建作用,又可通过影响药物转运体而提高有效组分的脑内浓度并改善脑神经的功能。这种作用机制正体现了中药有效组分的协同配伍作用,同时也可能是阐明中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的关键环节。

徐雅[9]2004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阻断脑缺血炎症反应的配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资料表明,清开灵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是确切的。前期的实验研究表明,清开灵有效组分中胆酸、栀子苷、黄芩苷和珍珠母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清开灵有效组分在阻断炎症反应这一环节的作用机制及配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丰富清开灵“祛邪扶正”的生物学内涵,诠释清开灵“解毒通络”作用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初步讨论中药复方的配伍特征,为研究现代化中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 本课题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讨论前炎症细胞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况。实验研究采用大鼠MCAO 模型,研究清开灵有效组分阻断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及配伍特征。研究结果包括:1 清开灵有效组分阻抑脑缺血损伤的病理学观察 脑缺血损伤后,可见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皮层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胞浆丰富,淡染,胞核居中,核仁清楚。血管内皮细胞完整、连接紧密。脑实质内未见炎细胞浸润。缺血12h和24h模型组可见损伤侧皮层神经元缺失,密度降低,间质疏松呈水肿样。神经细胞胞浆浓缩红染,胞核皱缩。胶质细胞增生、水肿。血管周围间隙增大,炎细胞聚集于血管周围,内皮细胞受损,偶见血管内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和嵌塞。脑组织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尤以缺血12h合方、胆酸、珍珠母的作用较显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特异性高的神经元损伤标志酶,可以直接反映神经元受损的程度。实验结果显示:在缺血12h珍珠母、胆酸、合方有降低NSE含量的作用,而栀子苷和黄芩苷对NSE 含量无影响,在缺血24h 各给药组对血清中NSE 的含量均无影响,说明胆酸、珍珠母及合方能降低血清中NSE,但具有时效性,即发挥作用的时间在缺血12h。结合形态学变化推断胆酸、珍珠母以及合方在缺血损伤早期(12h)能够抑制神经元坏死,对神经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2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前炎症细胞因子脑损伤作用的影响 目前对前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中,认为在缺血的早期,IL-1β与TNF-α的产生主要起损害性作用。TNF-α产生较早,可能作为启动因素引发炎症损伤的级联反应并促进损伤的进一步加重。IL-1β是具有多向性生物功能的炎症介质,对炎症和免疫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干预这些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有望减轻脑缺血损伤,减小梗塞体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通过对清开灵各有效组分的作用比较可以看出,在缺血12h,针对TNF-α清开灵各有效组分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针对sTNF-R1以合方和胆酸的作用最突出,胆酸体现出强的增强作用,而合方却显示出强的抑制作用。表明四者的配伍应用在这一靶点上显示了毒性作用。针对IL-1β这一靶点,栀子苷、黄芩苷和胆酸都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相互之间作用强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针对sIL-1R,只有栀子苷表现出弱的促进作用。 缺血24h,针对sTNF-R1合方与胆酸都体现出抑制作用,以合方的作用为突出。针中文摘要 -2-对IL-1β,各有效组分都发挥了抑制作用,栀子苷、黄芩苷、珍珠母与合方的作用最突出。针对sIL-1R,各有效组分都具有促进其分泌的作用,以胆酸与黄芩苷的作用最突出。 可见缺血 12h 胆酸具有抑制 TNF-α,升高 sTNF-R1、sIL-1R 的作用。表明胆酸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抑制 TNF-α的活性,促进 sTNF-R1、sIL-1R 的分泌以拮抗IL-1β与TNF-α的生物作用,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栀子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IL-1β的活性,促进sIL-1R的合成以限制IL-1β与膜上固定信号受体结合,从而保护脑组织免受 IL-1β的损伤。黄芩苷在缺血 12h 能显着降低脑组织中 IL-1β的含量,而对 TNF-α、sTNF-R1、sIL-1R的作用不显着。而珍珠母在缺血12h针对TNF-α、sTNF-R1、IL-1β、sIL-1R四个靶点作用不突出。合方具有抑制sTNF-R1、IL-1β活性的作用,而对TNF-α、sIL-1R的用效果不显着。 缺血24h胆酸具有抑制TNF-α、sTNF-R1、IL-1β活性,促进sIL-1R合成的作用。栀子苷具有抑制 TNF-α、IL-1β的分泌,促进 sIL-1R 合成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抑制IL-1β的活性。黄芩苷具有强的抑制IL-1β和促sIL-1R合成的作用。珍珠母具有抑制TNF-α、 β的分泌,促进sIL-1R合成的作用。合方具有强的抑制TNF-α、 IL-1 sTNF-R1、IL-1β活性和促sIL-1R 合成的作用。3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前炎症细胞因子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 IL-6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是一种神经元死亡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缺血12h合方具有显着抑制IL-6表达的作用,胆酸、栀子苷和黄芩苷则显着促进 IL-6 的表达。缺血 24h 只有珍珠母显示出弱的增强 IL-6 表达的作用;而栀子苷、黄芩苷、珍珠母、胆酸以及合方都具有促进sIL-6R表达的作用,尤以合方、胆酸、栀子苷和珍珠母的作用突出。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发现栀子苷、黄芩苷和胆酸针对 IL-6 和 sIL-6R 均有促进作用,而四位配伍组成的合方却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早期抑制 IL-6 的合成,而在缺血

朱晓磊[10]2006年在《精制清开灵抗实验性脑缺血的血管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以发展保护“血管系统(vasculature)”的方法来改善中风疗效的观点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热点,其中,以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为靶点的治疗措施为治疗脑缺血损伤拓展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研究缺血后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发展能够提供血管保护的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可能成为缺血性中风病治疗的新方向。现代医学重视“血管系统”的学术动向与缺血性中风“毒损脑络”病机假说及“解毒通络”治法不谋而合。用于急性期中风治疗已逾二十年的清开灵注射液是由古方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显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清开灵注射液多环节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研究”(课题号G1999054404)利用指纹图谱识别清开灵注射液的组分,通过对其细胞毒性、整体动物毒性研究排查,以清开灵注射液中胆酸、栀子苷、黄芩苷、珍珠母水解液四个有效组分研制而成了增效减毒的新型注射液——精制清开灵。本部分工作以线栓法复制大鼠持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观察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在持久性脑缺血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是否能够阻抑脑缺血后血管损伤和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及相关实验:第一部分,以eNOS为着眼点,观察PMCAO 2-72h大鼠脑组织eNOS的表达规律及精制清开灵对其影响,探讨精制清开灵对缺血性中风后血管系统损伤与修复过程的干预趋势。第二部分选择PMCAO 72h这一时段,深入研究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的脑保护作用与它们对血管系统损伤和保护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具体包括五个内容: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对PMCAO 72h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精制清开灵及其各组分对PMCAO 72h大鼠脑组织eNOS表达的影响;精制清开灵及其各组分对PMCAO 72h大鼠脑组织血管生成素-1,2(Ang-1,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对PMCAO 72h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本部分实验在观察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对血管系统损伤与保护相关指标干预作用的同时,着重比较精制清开灵与其各组分对上述指标作用的异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希望能够揭示精制清开灵注射液方剂配伍的部分机制,并探讨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及“解毒通络”治法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各部分实验结果如下:一、PMCAO 2-72h大鼠脑组织eNOS表达规律及精制清开灵对其影响PMCAO 2-72h,模型组大鼠脑组织e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大鼠反应性增高。PMCAO后2小时,精制清开灵治疗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eNOS表达即较模型组动物升高,至PMCAO后72小时仍维持这一趋势。二、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对PMCAO 72h大鼠的脑保护作用观察PMCAO 72h精制清开灵及其组分胆酸、栀子苷、黄芩苷、珍珠母水解液的脑保护效果,可知:⑴栀子苷和精制清开灵具有良好的阻抑血浆vWF含量病理性升高的作

参考文献:

[1].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D]. 谢利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清开灵有效组分及配伍抗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钙相关机制研究[D]. 张金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清开灵有效组分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营养机制研究[D]. 钟相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 “毒损脑络”病机及清开灵治疗中风病干预机制研究[D]. 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

[5].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J]. 钟相根, 李澎涛, 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6]. 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缺血性中风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D]. 徐丽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7]. 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时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β的作用机制研究[D]. 闫杨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8]. 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和P-糖蛋白的变化以及清开灵有效组分的作用[D]. 王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9]. 清开灵有效组分阻断脑缺血炎症反应的配伍机制研究[D]. 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10]. 精制清开灵抗实验性脑缺血的血管保护机制研究[D]. 朱晓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