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岸到彼岸-浅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论文

从此岸到彼岸-浅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论文

从此岸到彼岸
——浅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孙雪华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海德格尔第一次提出“存在主义”这个说法。萨特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萨特创建了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本文主要从存在的物质和虚无的影像、自由的选择和责任的承担、从虚无的梦想到存在的现实这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存在主义;存在;虚无;自由和责任

一、存在的物质与虚无的影像

(一)“自在”与“自为”

谈到存在与虚无,就不得不说萨特的“自为与自在”,“自在”对应“存在”,即事物的根源和本质。

阳离子超支化硅油通过分步法制备,在合成ESESO基础上,以三甲胺盐酸盐为阳离子试剂对ESESO进行改性制得CHSOS,得到在阳离子试剂与ESESO的物质的量比为1.2∶1;反应温度为 85 ℃;反应时间为6 h;溶剂异丙醇用量为40%的条件下,CHSOS产率最高。

与“虚无”相对应的是自为,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在萨特看来,虚无的自为才是一种真正的存在,它是自由的,并不断变化发展着,是人对自己的各种期待,因此总是对现在的自己不满足、否定,这些主观意识的期待可能实现也可能落空,但它总是存在着,如对应着实物的影像般,也正因此成为一种虚无。而代表事物根源和本质的“自在”是一种偶然性的绝对的存在,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厘头的、超现象的存在,包括各种现实物质,如一块金石,它就是没有变化的那样绝对的存在于世界之中。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明确反对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他利用无神论进行反击,“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个东西已经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先于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再用什么东西来概括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1]萨特相信,如果没有上帝,那就没有被“给定”的人的本性,因为没有上帝来构想这种本性了,而是由自为的存在来定义自在的本质,由此,存在先于本质便成立,也可以说是自为先于自在。自为否定自在,总是不断发展着自己、定义着自在,借助自在的存在而存在。

基站辅助的列车D2D通信模型架构如图1所示。在通信的建立与维持过程中都需要eNodeB基站、ATS,以及ATS中的近邻功能ProSe服务器的参与。

在人的自由行为的相对性的前提下,在“他人即地狱”的现象的阻碍下,萨特倾向于正视这一矛盾,希望双方达成和解,人可以进行绝对自由的选择这毋庸置疑,可以选择之后呢,因选择而产生的对自己、他人有影响的后果应该是由谁来承担呢?谈到这一点,萨特认为自由应该与责任同在。正如萨特所说,如果存在先于本质,则人要对自己负责,也可以理解为自为需要对自在负责。

除了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之外,萨特认为,还需要对所有与这一选择有关的人负责。人们做出自由选择时,看似是为自己选择,实际上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所以自我选择的同时也为他人做出了选择。[3]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客观世界中的其他人事密切相关。个人的选择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可能会牵连到全人类。因此,人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对自己和所有的人负责到底,这也正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

式中:F——地下水浮力;γw——水的重度;ΔH——地下水位标高与车库基底标高之差;A——地下室底板的面积。

(三)存在和虚无之间隔着有限性

海德格尔说,并不是只有人才面临虚无,而是一切存在都同虚无有这种关系。存在到虚无之间可能隔着各种有限性,如同现实和梦想的距离。所以人的有限性不仅是一时的无知、某种缺点甚或某种错误。有限性是人的心灵的真正结构,诸如“内疚”、“孤独”、“绝望”之类的词,描述了人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结果。海德格尔指出,存在的最终原则是意志(will)。

存在和虚无之间隔着有限性。“虚无是存在的裂缝,是存在的缺乏,是从存在那里获取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种确认,被虚无定义,而虚无对存在来说,是一种否定。而自为的虚无总在变化,它“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2]

二、自由的选择和责任的承担

(一)自由的选择

萨特的《禁闭》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描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看似夸张,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思。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主体性存在,都拥有绝对的自由,那么当彼此相遇时,对方就会动摇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每个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漩涡,随时会卷走别人的主体性存在。基于这一点,在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人们的主体性随时随地都会收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每一个人即使心中期待自己成为某种样子,也不可能为所欲为的心想事成。客观世界中的其他人或者一些自然因素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的行动产生阻碍,人的自由总是与他人的自由互相阻碍着,甚至对立,所以,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30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发布的关于糖尿病评测以及分型标准[2],所有患者均知情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包括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 40~75岁,平均年龄为(58.4±6.7)岁。研究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在 38~76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59.1±6.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为的自我意识不断否定着自在,也不断的发展更新着自己。人们有绝对的自由去创造自为所期待的自己,即使会困难重重,也可能失败,但人即自由,不论好的或者坏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他人去作出选择这一行为。根据这一观点,参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自由选择。人生道路中无论遇到什么拦路虎,都无法阻止人们自由的选择,萨特强调选择的绝对性。如果所有的阻碍都消失,那么一个人就在选择和行动上获得双重自由,此时一个人唯一需要进行选择的就是走哪一条路,之后就会一帆风顺。

(二)自由与责任同在

从萨特的观点中可以发现,上帝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金规戒律,也不存在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性,因此,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往往需要自己作出探索时的选择,不能指望或依靠某种先验的伦理学或者方法论。存在主义包含一定的荒诞性和偶然性,很多事情无法解释,也不存在所谓的必然性,一切皆有可能。客观的必然性存在虽然多少可以影响人们的选择,但最终都无法阻止人的自由选择。人生中充满各种变数,面临着各种的可能性,但不论如何,人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不管结果如何,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去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绝对自由的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它回答了“党为什么要出发”的重大理论问题,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如果我们是我们自己所造就的那种东西,那么我们就不能把自己成为什么的责任推给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既然人即自由,人可以绝对自由的选择自己所有的言行,在选择时可以遵从本心而不是受客观伦理道德或者行为规范的影响。那么,不论是否遵从本心作出的选择最终都是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因而,不论结果如何,人们都要对自己所有的言行承担全部的责任。正因为责任的存在,在做出自由选择之前,人可能会考虑各种后果,权衡利弊后再决定如何选择,因此自由与责任同在,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任何的可能性,任何个人所期待之事都可能实现。与我思故我在同理,只有自为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后,接下来才是去定义自在的存在。如果没有自为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在便也无所谓存在,更不用说世界上的其他东西了,人的本质由自我意识所规定。

三、从存在的此岸到虚无的彼岸

自为总是自由的变化发展着,自在被自为定义着。这二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实现融合一致。对“自在”来说,“自为”是虚幻的梦想,是一种缺失,是彼岸,是梦想,“自为”总是期待着此岸的“自在”不断的抵达彼岸那种理想的状态,但即使这次达成了,“自在”和“自为”融为一体,但很快又会分开,“自为”又会有新的意识和期待涌现,循环往复,直到面对某种困难,“自为”遇到依靠自我意识的主动作为却依然难以跨越的障碍鸿沟时,“自在”便止步不前。可以发现,“自为”是二者的指挥者,“自在”是执行者,当指挥者束手无策但却依然保持着对“自在”的期待时,这二者共同构筑的世界便会变成一个求而不得的悲剧。从这一点来看,人的努力虽然终究归于一种悲剧,但也不失为一种希望。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明明知道最后可能还是失败但仍然不断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萨特希望人们在面对绝望时,能够永不言弃的遵从虚无的自我意识去努力创造人生的希望和奇迹。

从萨特的观点来看,懦夫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变成懦夫,那么同理,英雄也是由自己造就英雄。[4]所有的成败都在于如何选择,而人拥有选择的绝对自由,虽说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客观的阻碍,但只要主观自我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去解决问题,成功的彼岸便总能到达。

虚无的梦想与存在的现实之间可能存在各种有限性和可能性,成败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选择,通往虚无梦想道路上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主观意识的有限性,如不够勇敢的退缩,不够坚强的脆弱;二是客观环境的有限性,如进入某家单位需要满足的各种条件。因为人们所期待的东西多于所拥有的有限的可能性会导致失败的或悲剧的结果,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各种从虚无的梦想照到存在的现实的各种可能性,通过正确的选择使可能性战胜有限性,从而消灭“欠缺”,使自为与自在不断达到某种重合,进而实现自我造就。[5]

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通过表现虚无的理想与存在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对立,这也是虚无与存在的对立。罗伯特怀抱着浪漫主义情怀充满对外面世界的幻想,但却囿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而他的弟弟朱安则是向往罗伯特所处的农庄,他们的人生刚好错位,当二人自为的主观意识期待无法跨越现实世界的阻碍使自身体现于自在的存在时,导致了双方梦想的破灭,悲剧便发生了。但是客观来说,两位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自由选择,对选择后遇到的挫折应该接受、承担并努力解决,如果你无法解决,也不能就此消沉悲观,至少应该欣然接受这种因选择而造成的后果,避免自己一生都被囿于郁郁的情绪之中。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主人公们的悲剧在于,他们发现错误后,并未积极应对重新作出选择,以突破自己的“有限性”,弥补自在和自为之间的“缺陷”,而是妥协于现实的自在,终使对虚无梦想的期待彻底沦为一场幻想的虚无。

虽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历史观,漠视个人和历史、实践的关系,也过于强调自为和自在的对立,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依然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美]S.E.斯通普夫,J.菲泽著.匡红,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

[2]刘同松.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领略现代性[J].文学教育,2017.7.

[3]方丽华.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3.

[4]李国祥.试析萨特《存在与虚无中》“‘欠缺”的涵义及其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5]饶娣清.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J].广东社会科学,2010.12.

中图分类号 :B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3-0101-02

作者简介 :孙雪华,郑州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标签:;  ;  ;  ;  ;  

从此岸到彼岸-浅析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