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谷城市研究_河流阶地论文

中国河谷型城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谷论文,中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河流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阶段。河流文明是人类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在此时期,人类主要居住在条件适宜的河谷及盆地中,并逐步从高地向低地转移(即进入平原)或由陆地中心向边缘推进。城市发展也不例外,在古代,城市总是优先在河谷、山麓、港口等复杂地貌位置上发展,后来才逐步向平原、低山、沿海地区展开,并取得发展的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海洋文明时代,沿海岸带城市迅速兴起,并成为城市发展与布局的主导方向。同时,人类对太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人类进入空间时代做准备,如围绕地球飞行的载入空间站也可认为是空间城市的雏形。所以,世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山区、高地到平原,由内陆到沿海的过程。该过程之本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界能力增强的结果。基于上述认识,可把城市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两面临山的城市(包括盆地式、三面环山的城市), 指城市主体在山体之间,并受山体约束的城市,既文章所论述的河谷型城市。(2)单面临山,其余方向向平原敞开的城市。(3)处于广阔平原上的城市,亦即文章所提到的平原型城市,也是研究人员讨论城市一般发展规律的研究对象。世界上相当一部分规模大、影响大的城市都属于平原型城市。(4)单面临山与单面临海的城市, 即依山傍海型城市。(5)腹地为大平原的临海型城市。 这类城市也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城市类型之一。(6)四面临海的海岛城市。(7)太空城市。显然,平原型和临海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研究水平最高的城市类型。河谷型城市是具有特殊自然条件和独特内涵,城市布局、演化等均与平原型城市有相当大差别的一类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处在河谷、盆地的城市易守难攻,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军事控制意义,这说明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宏观布局、微观布局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属于多山的国家,有相当数目的城市分布于山区或沟谷中,深入研究中国河谷型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内涵、特征、分类与地域分布

2.1 河谷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发育却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一般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此即是城市发展主轴。如关中盆地、后套平原、汾河谷地、河西走廊等。狭义的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的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根据城市主体是否向山体上部发展可分为山城和河谷阶地型城市(简称“谷城”)两大类。河谷阶地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底部河流阶地上发育,如兰州市。山城则是指城市主体不但在河谷底部发展,而且依山势向山体上延伸,形成独特的“山城景观”,如重庆市。

河谷阶地型城市由于独特的内涵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地形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强烈限制而迫使城市随地形的格局而布局。(2)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为群组形态, 城市布局一般具有明显的组团特征。(3)城市发展主轴一般沿河流主河道伸展, 呈现带状密集空间结构。(4)城市主体一般在河谷的第二、第三级阶地上先行发展, 再向外围、山上逐步延伸。(5)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 必出现“跳跃”发展,即由于河谷的天然限制,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扩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比平原型城市要强烈的多,必将跳出河谷,向外围寻求支撑点,如卫星城镇。(6)河谷型城市的城市容量与规模有明显的限制。 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等)也比相应规模和性质的其它类型城市出现的时间早,而且一般较为严重。(7)城市布局独特,层次分明, 立体感强,景观与其它城市差别显著。

2.2 河谷型城市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河谷型城市分类结果差别很大。一般地,河谷型城市可采用以下几种分类方式分类。

2.2.1 按地形条件分类(参阅图1,2)。(1 )依据地貌格局及其封闭程度。盆地式封闭型河谷型城市,即城市布局在地形封闭、向外围发展较困难的盆地河谷中,如兰州市;川地式半封闭型河谷型城市,即城市布局在平直伸展的河谷中,如天水市等;枝状半开放型河谷型城市,即除主河谷外,次河谷也相当发育,呈现十字型、叉式或鱼骨式等,如西宁市、延安市等;河谷向某方向敞开的开放型河谷型城市,如宝鸡市等。(2)依据河谷内河流交汇状况。单河道河谷型城市, 如兰州市、天水市等;双河道河谷型城市,即城市中有两条河流交汇或流过,如重庆市等;枝状多河道河谷型城市,指支流沿城市短轴方向交汇干流的河谷型城市,如西宁市等。(3)其它分类。 依据长短轴长度之比值可分为狭长型、中间型、短胖型;依据地貌类型可分为丘陵式河谷型城市和山地式河谷型城市;从成因上可分为阶地式、地堑式河谷型城市等。

2.2.2 按职能分类。城市职能反映了劳动地域分工差异, 这种差异是构成城市地域结构基本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将各种主要职能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河谷型城市类型。(1)综合性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职能。这类职能城市包括省会、直辖市、地区中心等几类河谷型城市,如重庆市、兰州市、西宁市等。(2)工矿业职能。 包括矿业河谷型城市,专业性,有一定综合性的工业河谷型城市,如铜川市、攀枝花市等。(3)交通运输职能。包括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等。(4)风景旅游和休息疗养职能。(5)军事职能。

2.2.3 按城市规模分类。(1)100万以上,如重庆市、 兰州市等。(2)50~100以上,如西宁市等。(3)30~50万以上,如天水市、宝鸡市等。(4)10~20万以上,如平凉市等。(5)10万以上。

2.2.4 按交通方式分类。(1)水运、铁路、公路为主的交通方式,如重庆市。(2)铁路、公路为主的交通方式,如兰州市。(3)公路为主的交通方式,如拉萨市。

我国绝大多数河谷型城市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有水运条件的,由于各种原因,发展也非常缓慢。广大内陆地区,河流几乎不通航。

2.3 河谷型城市的地域分布

河谷型城市是世界上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类城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尤为突出。河谷型城市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区域性,尤以西部地区的河谷型城市具有代表性,各种规模、职能、性质的河谷型城市基本上在该区都有分布,中国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就是典型例证。西北地区的地貌由高原、山地荒漠、丘陵、盆地组成,绝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由于西北地区地处中国三大地势阶梯中的第二级,河流自西向东穿过各种地貌类型,或者由高山流向盆地、走廊而消失,所以在西北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河谷、川地与盆地,例如黄湟谷地、关中平原等。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达之地,也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摇篮之一,尤其是有河流流过的地理位置较好的河谷、川台地、盆地均可以发展和建设河谷城镇,兰州、西宁、天水、宝鸡、延安、永登等城市均是如此。

3 自然环境对河谷型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是:大范围区域的自然环境能够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可以改变小范围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1] 。但这种关系法则对于反映自然环境对河谷型城市的影响则不十分确切,因为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在局部范围内大大限制了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与职能选择。从长远效应看,前述自然要素均对城市发展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主要的自然影响因素与过程有下列几种。

3.1 地貌地质条件

区域性的地貌格局与构成是河谷型城市布局与发展的地形基础。河谷型城市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布局与发展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群体结构。地形对城市群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地形限制,更主要的是和其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与整体发展,例如中国西北地区河谷型城市宏观布局基本上受地貌格局的控制。

河谷的地形结构和形态与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设直接相关。河谷长度、宽度、几何形状、封闭程度、面积、山体坡度、阶地规模、分布等都对城市建设产生影响。河谷地貌格局决定了河谷型城市用地规模和封闭程度。河谷形状越接近于平原性质,城市发展与布局越能体现出平原型城市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山体的工程地质状况和坡度大小,即适宜建筑程度决定着城市能否向山上发展。同时,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合理成本的前提决定着城市向山上发展的高度与强度,这也是河谷型城市存在象兰州市和重庆市这两类特别典型城市的原因之一。

3.2 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主要是指河流的水文状况,与河谷地形的相对位置组合关系、降水量、地下水状况等。河流的通航状况、洪水期淹没面积等也对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河流水文状况与城市建设直接相关的是流速、流量及年变率等,它们和河谷地下水的数量、质量一起是河谷型城市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它不但限制着城市的可用水量,也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排泄通道。河谷型城市河水污染程度要比同等条件、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严重,因为前者的城市布局是带状结构,这对城市工农业生产,甚至同流域其它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河流与河谷地形的位置组合关系是指河流以河谷中的交互位置及河道对河谷地形的分割状况,因为河谷型城市总是在河流交汇处或河谷中面积较大的地点优先得到发展。城市各功能区如工矿企业对用地的要求是不同的,城市各组团将根据其要求选择最佳布局点。这种选择要比平原型城市狭窄的多,甚至无法满足要求而导致城市布局的分散化和城市性质的变化。

河流的通航程度,即水运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是明显的。有水运条件的城市,如重庆市,码头、仓库、甚至铁路都沿河布局,部分依靠水运的工业也临河布局,形成沿河工业走廊。而无水运条件的城市,工业企业为临路型。一般情况下,这类城市的铁路线沿山麓通过,沿河则修建滨河公路,成了人们休息观景的理想之地。降水量、洪水等与城市灾害有关。若山体坡度大,表层覆盖物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则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城市建设,如兰州市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但降水量大的地方也可大大降低河谷空气的污染程度,有益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3.3 气候条件

影响城市最大的气候因素莫过于风向和风速。由于城市河谷山体的阻挡,河谷中空气与外围空气交换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减慢,若有逆温天气存在,河谷型城市大气污染将更为严重。将污染大的企业布局于下风向,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比平原型城市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研究风力对河谷型城市的影响是极为现实的。有趣的是,极有可能发生下述矛盾:河谷的下风向与受污染的河流的流向相反,或者与该城市用地产生矛盾,例如某河谷型城市想发展大型化工企业,各种条件最佳,或者唯一符合企业要求的用地却处在上风向,而这个项目是千载难逢的推动城市发展的机遇之一。在上述情况下,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往往是十分困难的。这种矛盾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中要比其它类型城市典型的多。

4 河谷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

中国河谷型城市在工业化以前,基本上是政治、军事功能性质,可以称其为政治、军事堡垒一城邑,经济功能很弱。由于河谷型城市的地形优势和处于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三国时期的陈仓(宝鸡),是陕西、四川和甘肃三省的咽喉要道。再如兰州市扼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据《读史方舆记要》的作者曾指出“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襟喉之地,河西陇左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4]。 由于金城(兰州)是中央王朝联系周边少数民族和西域边疆的必经之地,因而变成了中央王朝防御周边强大民族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还有重庆市,背依重峦叠嶂之地,面临两大江河,溯江而上可沟通四川盆地内部及滇、黔、陇诸省,顺江而下,有“遥牵吴、楚、闽、越、两粤之舟”之说,可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唐宋以来,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文化的发展,河谷型城市军事、政治功能非但没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部分河谷型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提高了。如重庆市,到公元1840年,逐渐成为巴蜀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商业及交通枢纽地位极其重要。当时,四川的井盐、茶叶、生丝、药材等均由内河航运至重庆集中,再由长江运输、转销到长江中、下游各地。总体而言,1900年之前,河谷型城市并无多少工业,对城市功能影响不大。这与中国河谷型城市多处于发展水平低的内地,而全国社会经济重心自唐宋以来南移,近、现代工业又先从沿海兴起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尤其是建国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重要的河谷型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很快,工业、商贸、文化、交通地位有了长足提高,并逐渐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如重庆市、兰州市。同时,由于现代工业向内地推移,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矿业城市数目增加很快,而相当种类的自然资源又分布于山区,这就形成了许多工矿业河谷型城市,如铜川、攀枝花等。另外,还有国家政策导向和为军事目的而形成的河谷型城市等。这些河谷型城市现在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但部分城市今后会逐渐趋于完善。

迄今为止,河谷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虽然向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远落后于平原型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体来讲,河谷型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总演变趋势是由政治、军事功能发展到以政治、商贸、军事为主的中心城市,再进入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服务中心的阶段。伴随着河谷型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演变,城市地域结构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见附表)。

附表 中国河谷型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城市布局结构的关系[2]

时间 经济发展阶段

城市功能

早期堡垒或城邑 农业自然经济 军事、政治功能为主

封建时期城市 封建商品经济和手工业

政治、商业、军事功能为主

近、现代城市 工业化生产、第三产业社 商贸、工矿、交通、 金

会化商品生产 融、社会、文化多功能

时间城市空间结构

早期堡垒或城邑 封建式城廊

封建时期城市集中市制和里坊划分

近、现代城市地域分化过程剧烈,功能组团专门

化,开放型多元化

5 河谷型城市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5.1 河谷型城市的发展规模与性质

河谷型城市自然条件的限制性是很强的,它不但有建设用地数量、质量的限制,而且有水资源、气候及气象条件的限制。水资源限制是指城市水源的供水能力与潜力,以及所允许的污染程度。气候、气象条件是指大气的扩散速率等,即所允许的大气污染水平。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将对城市的规模与性质产生相当的限制。因此,科学地确定河谷型城市的规模与性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这与城市的规划布局、职能、性质、地域结构等有很大关系。

5.2 河谷型城市的宏观产业布局

河谷型城市产业宏观布局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工业区的分布问题。从中国河谷型城市的布局来看,城市形式与内涵基本符合同心圆规律,即工业布局于城市中心的两侧或四周。由于河谷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得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有逆温天气,情况就更为糟糕。实践证明:多中心组团结构河谷型城市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在慎重确定各组团职能与性质的基础上,工业布局要打破同心圆规律的束缚,采取多中心组团的结构模式,重污染工业区应布局于下风向。但在实践中却屡次违反这一原则,如兰州市的兰州钢厂、热电厂就布局在兰州市的上风向,加重了大气污染。从流域角度考虑,也许某一城市的污水对该市影响不大但却有可能污染近临城市的用水,尤其是随着带状城市群的形成,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如黄河上游的西宁、兰州、银川三市,西宁的污水先到兰州市,然后,两市受污染的黄河水流至河套平原,对银川市及其下游的消极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要求区域或流域城市群体或城市系统的发展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防止未来恶性事态的出现。

5.3 河谷型城市的交通问题

河谷型城市的交通网络格局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一般而言,由于河谷山体的限制,城市主干道或航道均是沿主河道伸展,横干道必定与主干道形成相当数目的交点,同时又难以象平原型城市那样修环形线或绕城过境干道,这给城市的主轴干道形成很大的交通压力,尤其是盆地式城市,由于隘口的存在更是拥挤不堪。因此,河谷型城市交通网络的拓扑等级都不高,一般为1~2个,而我国一般城市交通网络的拓扑等级都在5~6个。所以,在河谷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主干道的规格与指标一般应该比正常规划标准高出一定比例,如兰州市庆阳路、中山路的改造就是因为街道太窄,交通不畅,不得已才下大力气改造。实际上,河谷型城市应修建沿山、沿河两条动脉干线。值得注意的是,山城的交通网络与谷城有明显差异。重庆市是有主干道、次干道、跨河桥、隧道、索道、缆车道、电梯、步行石梯等组成特有多层次、多结构立体道路体系。道路干线将各组团、各行政区连通,但因沟壑丛生、江岸陡峻、山水相隔、道路缺乏迂回弹性,使得环状和迂回状路网很难形成,道路网络不健全,内环不全,外环不畅,人车混流,正如民谚“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坐车常挨堵,遇雾船又停,水旱两路难,进出愁煞人”[5]。从中可见山城交通问题的严重程度。

5.4 自然灾害与河谷型城市建设

河谷型城市的自然灾害是多种多样的,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一般地,河流总是沿地表的断裂带等薄弱地段下切,形成冲积、洪积盆地与阶地,而断裂带往往就是地震多发区。同时,由于河谷地形的狭小,洪水到来时水位突升,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如重庆市,1981年7月14日,涪江沿岸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洪峰高达19.15m, 损毁房屋10多万m[2],经济损失1884.8万元。再如兰州市,滑坡、泥石流在兰州城区附近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兰州市发生过泥石流的较大型沟谷达36条,全市范围内2~5年就有一次灾害性泥石流发生。1964年,洪水沟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伤亡209人,中断铁路交通34个小时。 因此,河谷型城市的自然灾害是相当严重的,城市建设不能不考虑灾害的影响,否则后患无穷。

5.5 河谷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河谷型城市由于谷中有山,外围有山,若山清水秀,城市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建筑设计、布局新颖别致,则将是一难得的旅游胜地。兰州市就是典型例证。兰州市中心景观设计的主导思想为中轴线。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城南皋兰山巍峨雄伟,城中黄河蜿蜒东流的自然景观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南北向以皋兰山的三台阁,经铁路局广场、中心广场、人民公园、宽敞的滨河路到黄河边的望河楼,形成有韵律、有层次的中轴线。东西向从火车站广场,途经盘旋路、中心广场、南半什字、培黎广场、西站的带状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中轴线。城南的皋兰山,途经五泉山公园、优龙坪等,连绵起伏,形成了以三台阁为龙头,伏龙坪为龙尾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景观。沿黄河南北则构思了以体现丝绸之路古道主旋律的滨河路、敦煌研究院、甘肃画院、中日友谊亭、水上服务中心等建筑以及平沙落雁、丝绸古道、埔浪等雕塑、白塔远眺、儿童公园、中山桥、白云观等游览点,构成了多彩多姿的画廊。

6 结语

河谷型城市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应加强对河谷型城市的综合研究,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遵循自身的规律而规划布局,使之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成为一种美丽的人工自然城市景观。

收稿日期:1998-09-14

标签:;  ;  ;  ;  ;  ;  

中国河谷城市研究_河流阶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