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一、依据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分析这个矛盾时,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也是相适应的。他据此得出结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71—772页。)。但是,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提出了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要求相违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他的这一思想没能贯彻到底。

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果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63页。)。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提供了依据。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而来的,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邓小平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据此,邓小平提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进行了科学、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指明了调整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的具体任务和现实途径

毛泽东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虽然基本适合,但仍然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加以解决。但是,毛泽东认为,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把所有制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在指导思想发生了“左”的失误以后,他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这就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目的、意义、性质和任务等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科学分析,提出了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我们还不能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下,使我国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否则,旧体制的弊端将会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个革命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于我们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在改革的探索中,一方面胆子要大,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另一方面步子要稳,在具体方法上要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三、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基本适合的方面做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证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合的。这些基本适合的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提出了判断人们言论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但是,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失误,我们没能充分发挥这些基本适合的方面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

邓小平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基本适合的方面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并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论证了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发展了毛泽东关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思想。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在邓小平看来,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既然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前提,那就不能把发展生产力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去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作用,正在于保护、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认为,要发挥四项基本原则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就不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和寻找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地把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具体的经济政治体制区别开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我们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对具体体制中的弊端进行改革,这二者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在改革开放中,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获得了自己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四、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确立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评价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把这一原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我们的一切工作、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但是,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左”的失误,离开了发展生产力去搞阶级斗争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所谓革命,凡事不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先问姓“社”还是姓“资”,这就使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发生了扭曲。邓小平总结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教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他认为,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离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因此,“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页。)。针对那些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观点,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三条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按照生产力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要采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因为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之所以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正因为二者都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都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归根到底是违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标签:;  ;  ;  ;  ;  ;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