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毕业生论文,当代论文,危机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方位的改革,对传统的以计划为主的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期,不仅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市场经济的建设,迫切地期望大学生以新的角色投入其中,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转型,走在时代的前列,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面前显露出许多危机。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能在数月中较快胜任工作的约为10.12%,能在年内胜任工作的约为13.16%,能在1~2年内胜任工作的约为71.2%,尚有5.05%的毕业生则长期不能胜任工作。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来的幼稚和天真更是令刚到单位的大学生成为大家议论的对象。这样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量的急剧增长,更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早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危机的存在,对社会,对个人,无疑都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是一个全新的角色转变。他们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高速的生活节奏。社会公众对他们的评估也不再局限于“学生”这一简单范畴,而是把他们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用社会的标准和尺度去要求和衡量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检验他们的成熟与幼稚。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大学毕业生们在踏入社会时便显露出种种危机。
1.不稳定、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方面的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少有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长期单一的校园生活,一帆风顺的生活轨迹,使得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最大的心理障碍便在于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不稳定。面对激烈的竞争,显得过分焦躁不安,急于求成;情绪变化剧烈,顺利时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稍有不顺,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当要独档一面时常常显得十分紧张、恐惧;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但一旦有机会时,又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另外,毕业时不健康的择业心理也带来一些心理障碍。择业时盲目追求高收入、高福利,赶潮流,追热门,结果到了单位才发现工作同自己的兴趣相去甚远;择业时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一个单位后不安心工作,无精打彩;择业时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结果难以遂愿便觉十分“屈才”。
完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更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存在诸多心理障碍关键在于适应不良,即内心体验与客观环境不协调,因此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
2.单一的能力结构在社会复杂多变的要求前危机重重。
毕业生从校门迈向社会之际,除心理上将承受着各式各样的“震荡”外,经济上他们由较为单纯的“社会消费者”转变为“社会生产者”,直接参与本单位内的各项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参与经济决策,置身于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个人素质与能力由此受到社会严格而无情的考验。在这种考验面前,当代大学毕业生在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
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学工科的不懂经济管理,学贸易的不懂工科知识,理科与工科是“桥归桥”,“路归路”,文科和理科更是隔行如隔山。这种单一的技能和狭窄的知识面使大学毕业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更不用说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了。
我国传统专业所培养的大学人才基本上是“记忆型”、“机械型”、“知识型”和“书生型”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技能型”、“开拓型”、“应用型”和“实用型”合而为一的“复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远未能走出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束缚,当他们投入市场经济的海洋,能力方面的危机更接踵而至。
3.简单的思维方式同市场经济的多层次、多角度相去甚远。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同他的思维水平有密切关系,而体现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思维的广度、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需要有高度灵活、宽广的思维。而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如杨振宁博士指出的那样:“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思维方式比较狭窄”。
静态比较,机械推理,不能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看问题,缺乏长远目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创造性思维,习惯于从经验出发,而不敢求新、求异、求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面前捉襟见肘,难以有所成就。而比起国外大学毕业生的思维水平,中国大学生更是自愧弗如。
4.长期的校园生活导致人际交往方面的许多危机。
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社会活动天地由狭窄的校园交际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身不由己地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所面临的关系由校园内简单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扩展到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工作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这些关系远比校园内关系复杂和广泛。大学毕业生们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知识和技巧,使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许多大学毕业生反映,出去工作后,最感头疼的就是纷繁复杂的“人情网”、“关系网”,这种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又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心高气傲,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心态使他们瞧不起周围的人,或者是因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发现自己这也不会干,那也不会干,样样不如别人。这两种心理都导致自我封闭,不愿同别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和周围的人打不成一片。
二是不少大学生未踏入社会之前,往往对社会抱有一种恐惧心理,觉得如今的社会人情冷漠,人们只认钱和权,不认人,交往的目的是为了相互利用,由于有这么一种心理,因此不敢同人大胆交往,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三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缺少宽容之心,致使人际关系恶化。
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剧烈,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往往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转型的危机、正是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
1.旧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后果。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度集中、高度计划,严重束缚了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我国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主要是接受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按照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要求,大学不仅专业分得过细,高校本身还分属各个部委。整个高教系统被切割成小块块,切割的逻辑和依据就是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当时高校专业设置的依据是今后5年里我们要新建多少个工厂、多少座油田,需要培养多少种专业的多少个工程师、地质师。这种过细的专业设置和个人培养模式对当时的工业化赶超战略也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不一定适合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更不适合。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考核办法,使得老师教和学生学时都只注重理论,轻动手操作,注重考试分数,而轻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是单向性人才,而不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具备各方面深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学校思想教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过去,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学校思想教育片面强调政治目标和政治素质的培养,把政治功能作为思想教育最主要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功能,尤其是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思想教育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一味以“灌输”为主,抑制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助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而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解决,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学校思想教育的严重“滞后”局面造成当代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健全的人格素质。
3.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的冲突。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集体、社会为主体的价值观体系被打破,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国门,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面对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缺乏辨别和思考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等等。当他们步入社会后,这些价值观驱使下的行动同老、成年人的以传统为主的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因而产生不适应。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调查显示,在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同老、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如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青年中回答“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占17%,而在50岁以上老年中则占34%。老年是青年的两倍。在回答“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一题时,回答“多奉献多索取”的比例,青年为48.4%,50岁以上老年为34%。而回答“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与“多奉献少索取”的比例之和,青年为48.8%,50岁以上老年为66%。青年与老年明显表现出差异。
4.社会体制方面的弊端也是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项改革措施及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甚至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政策打架,形成转型期所特有的无序、失范的状态,使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目前虽已实行了“中期政策方案”,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和适当定向,未被录用的毕业生就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相对以前的统包统配有了很大的自由,但由于目前并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并不配套,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部门差别仍然很大,大城市户口限制严格等等,使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真正的自由。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大学毕业生一定会成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迅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