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锁经营概况_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中国连锁经营概况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连锁经营论文,概况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零售业已进入连锁时代

1.目前我国零售业现代通路最大的热点就是连锁;

中国零售业人士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连锁业的运作;

中国零售业最受关注的人物是连锁业专家、连锁业成功人士,中国的零售业已经真真切切地进入了连锁时代。

成功的企业主要是连锁企业。外资商业巨头进入我国市场的都是连锁企业。

2.连锁经营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形态之一。

3.成为生产商/供货商最重要的销售终端。

4.商品的丰富和购物场所的可选择性增加,使物价持续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上海是我国现代通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连锁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

到2002年底,上海共有35个连锁企业(集团)公司,其中连锁便利超市公司有8家,中外合资公司12家;门店总数已达到7700家,其中超市2500家,便利店3500家,大型超市64家,快餐店450家。

其中上海本地共有连锁超市门店1400家,(含大型超市,不包括便利店)其中联华、华联、农工商3家拥有门店数1190家(包括加盟店),分别占上海连锁超市总数的85%、占上海连锁企业销售额70%。在这一背景条件下目前已很少有一家企业(即使是国外的大公司)能与上海的三大连锁超市公司争夺超市市场第一、第二的地位。

6.连锁业种已经发展到60多种。包括零售、餐饮、服务,像眼镜、医药、药材、烟糖食品、农资、家用电器、音像制品、建材、假日旅馆等领域也都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影响的连锁企业,并且发展态势良好。

7.上海连锁商业每年销售额同比上44%。占全市销售额23%-35%。联华、华联、农工商三大连锁超市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百货业 如太平洋百货、大洋百货等超市

餐饮业 如麦当劳、肯德基、永和豆浆、新亚大包等

医药销售

汽车销售

增长最快的连锁业态是连锁超市、建材装潢、家用电器、农资和医药。

8.连锁业态的新趋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牵头组建了“金色谷”农资连锁店,在全国各地圈地开店,要打造中国一流的“农资航母”。

北京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开办的现代模式超市以山东寿光为中心,规划了50家农资连锁店,从2002年10月底陆续营业,并打算在未来5年内扩展到全国10个农业大省。

9.2002年上海连锁企业的年销售额已达700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0%,其中连锁超市(含便利店和仓储商场)的销售额约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从业人员15万。

大卖场对周围企业的影响

大多数的跨国巨头的大卖场都号称“三公里之内无对手”、“五公里之内无竞争”,尽显惟我独尊的霸王之气。

比如爱荷华州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自从沃尔玛落户该州之后,50%的服装店关闭,30%的五金商店关闭,25%的建筑材料商店关闭,42%的杂货店关闭,29%的鞋店关闭,17%的珠宝商店关闭,26%的百货商店关闭。

我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卖场的扩张已经威胁了其他业态的生存发展。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商圈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至30%,百货下降20%至40%。大卖场与其他零售业态的不兼容性导致这些零售业态生存困难,从而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10.连锁经营出现多业态发展趋势。超市向大卖场发展,超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走向了便利店,向两头延伸,两头同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向中间回落,今年开办一个4~6千平方米的中型超市,则明年可能有1~2千平方米的加强式生鲜食品超市。同时,作为大陆新兴业态,折扣店在今年开始兴起。注:业态(type of operation)指零售业经营的形态。由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铺设施、经营方式、服务等7个因素所决定。业态不同于业种(assortment of operation),业种是指店铺经营的品种。

11.专业连锁店特别是大型专业连锁店的发展抢夺了连锁超市的市场。专业性的超市比如百安居、欧倍德、好美家、宜家、国美、苏宁等,与大型的连锁公司超市公司来抢细分市场。销售家用电器的国美一开出来,大卖场 的家用电器营业额一个月之内就下滑31%,百货店也下降,公司怎么竞争。普通连锁公司在这种品类上就打不开了,大卖场超市就要缩减这种品类,比如,家居用品、家用电器。

12.有三种力量推动了商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业态创新:组合、分化、再组合。如百货公司是对传统商业的组合,但百货公司以后出现了专业店,这就是一种分化。超市出现以后分化出专业超市与便利店。百货与超市相结合出现了折扣店。所有这些业态与其他服务业态相结合组成了购物中心。商业出现了多业态交叉发展、和平共存的格局,其结果是:不可能独占独大。

二是技术创新: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后勤管理技术演变成为物流技术,这一技术与以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商业的两大核心技术。现代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商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营运质量,从而使古老的商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终端层面上要求给客户提供便捷、安全、易用的销售设备,向小巧、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是组织创新:连锁商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组织模式与运作方式,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成为商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从而导致跨地区与国际化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本土化与属地化问题。连锁经营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特定业态的规模化经营,其成败取决于:经营定位、经营规模与营运效率。因此,战略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业态定位、跨区发展与财务战略等。

2005年底到,网点规模达到6000年,销售规模超过600亿元,其中大卖场200个,标准型超市2300个,便利店3200个,折扣店300个。

连锁业的发展使零售业成为主导的时代

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主导产业的经历看:

1.工业为主导——供小于求的时代

2.批发为主导——供大于求但矛盾不太激烈的时代

3.零售业为主导的时代

流通业成为全球财富聚集最快的一个行业,是可与信息产业和生命工程媲美的惟一传统产业。2.5亿人口造就了全球首富沃尔玛,13亿人口将造就多少个富翁?

美国《财富》2002年度世界500强中将零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食品店与药店;二是百货店;三是专业店。其中,食品店与药店有23家,百货店有12家,专业零售商有14家,共49家,约占500强的10%。

连锁经营的发展改变了零售业传统的赢利模式

1.零售业赢利模式的变化;

A.依靠批零差价——最为传统

B.依靠压供应商——近年来国内零售业流行的模式。来自于家乐福的进入。

C.依靠整合供应链——沃尔玛的模式。

从简单的以利润为核心的零合博奕转变为整个供应链价值增值的过程。

2.非商业资本的大量进入;

3.过剩经济的信号:牛奶倒入海里、产品出厂价持续下降、每年大量生产能力的闲置;

4.2002年上半年我国主要600种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达100%,供过于求从1995年的18.3%升到86.3%;

5.通道费的泛滥。

规模经济的原理同样适合零售业

可以将规模经济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和赢利模式概括如下:

1.以最低的成本卖出最多的产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在相对一致的大市场环境下可以卖出更多的产品;

2.通过规模经济,增加产量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3.需求是有弹性的,降低价格,需求量会上升;

4.随着价格降低,市场扩大,细分市场上的消费者会屈从于低价格,转向一致的市场,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消费市场的一致性;

5.为了实现尽可能低的成本和更大的市场,销售过程应当尽量专业化和标准化,由此增加的固定成本会被规模经济所吸收;再就是整个体系要尽量保持稳定,包括稳定的需求、稳定的过程和稳定的环境。

连锁经营依靠高科技的时代到来

小巧的触摸式液晶终端POS设备稳定、高效率地工作,源源不断地把客户信息传递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时时掌握对商品的需求。

高科技在帮助沃尔玛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进合适的货,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连锁经营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1.多米洛效应,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为追求规模而不断扩张的冲动(如美国凯玛特公司、日本大荣公司因过度扩张导致的破产案);

3.集中管理与本土化经营的矛盾;

4.随着规模和地理范围的扩大带来管理难度的增加。

不连锁是等死,连锁是找死。

发展趋势

1.目前中国主要的门店类型基本上是西方的模式照搬而来的,研究揭示了零售商在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而富有的一代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们的眼界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他们有大量的门店和丰富的产品可以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原因他们又有着独特的购物态度。

2.他们的购物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3.主流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当今中国“新贵一族”为了获取成功和社会地位而努力工作,造成他们的休闲时间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可能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甚至是休息和放松的一个补充。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休闲设施,在很多情况下中国的购物者几乎把购物当成家庭出游的机会。这种购物观念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有时候并不把买东西作为购物的惟一目的。

4.与美国或者香港这样的情况相比,虽然中国消费者的购物频率更高,但他们的花费较低,如大卖场的例子。中国消费者往往期望在大卖场得到一种“全面”的休闲体验,类似于他们在家庭娱乐场所或者主题公园里所得到的体验。他们希望大卖场能够集购物、吃饭和娱乐功能为一身,提供一种全面的、放松和娱乐的体验。买东西反倒成了逛商场的次要原因,因此买的东西可能仅限于几件物品或者几个品类。这与大卖场本来的定位大相径庭。通常来说大卖场是与高密度促销、低价产品、高销售量分不开的,而中国消费者这种逛大于买的购物态度与大卖场希望消费者大量购买的初衷有着很大的距离。

5.不同的门店类型尚未明确自己的角色。急剧增加的门店数量以及层出不穷的门店类型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购物革命,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由于现代零售渠道的门店数量的增长在速度上超过了门店整体销售量的增长,单店的销售量所占市场份额在很多情况下呈下降状态。同时消费者对于单店的忠诚度也非常低,甚至正在下降。

6.消费者购物时“三心二意”主要原因在于门店类型之间没有足够的差异性。尽管很多零售商为了吸引所有的消费群体而不断花样翻新,但整体上来说各种门店类型的形象仍然大同小异,因此除了凭借地点的优势之外,目前它们仍缺乏把消费者吸引到自己门下的“闪光点”。

中国的购物者习惯于每次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决定到某一类型门店购物。然而零售商似乎忽略了消费者的这种习惯,都在不遗余力地紧跟“争取所有消费者”的潮流。为了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群体供所谓的“一站式”购物的体验,各种门店类型都争先恐后地扩大品种范围,增加新鲜品类,同时在便利上面大做文章。但这样的努力最终导致了各种门店类型的形象大同小异,模糊了门店与门店之间的品牌形象,彼此之间越来越相似。

由于缺乏差异性,各种类型的门店又非常邻近,能够完全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并且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零售商可谓是凤毛麟角。研究显示各种门店类型似乎仍在为他们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中的市场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而挣扎。如果不能尽快地锁定目标消费群、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更加模糊,在这场消费者大战当中可能谁都不会成为赢家。专门化可能是打造市场空间的利器。

7.展望未来,AC尼尔森相信由于面临众多选择,中国主流消费者“三心二意”的购物习惯不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中国消费者会继续东挑西逛、频繁购物。那么零售商需要考虑调整他们的市场策略,以适应目前这种购物习惯。

每种门店类型首先需要判断哪个消费群体才是自己的目标,理解这一特定群体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假如大卖场想要吸引年轻的家庭,那么或许他们应该考虑从整体上改善购物环境,改进其餐饮和娱乐设施。

8.从市场角度考虑,对于任何零售商来说,关键的一点是把门店类型和品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不赞同零售商为了争取所有消费者有场合地提供所有的产品。相反是为针对某些消费者在某些场合的需求而提供某些产品。但不管零售商决定采取哪种市场定位,它都必须做到出类拔萃。

9.已出现具有多功能商业中心特征的新型超市,在原有购物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主副食品等主导产品,大副食的销售做到了冷链与热链相结合,还增加了药房、美发美容、茶吧、儿童游乐、旅游服务、24小时自助银行、便利店等便利、休闲、餐饮的服务功能。这类位于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多样的超市被称作“第四代超市”。

■如果经营的好

1.门店资源多产生相应的规模经济效应

2.采购、物流的规模效应

3.分摊总部费用

4.实现更高的市场份额

5.更高的边际利润

6.更多的现金流

7.形成全国性品牌,获得品牌溢价

8.分享工业利润

■如果操作不当,随着连锁规模扩大反而出现“规模不经济”

1.1号店销售额总是大于其他店

2.单店赢利能力降低

3.管理费用上升超过预期

4.物流成本下降没有达到预期

5.库存上升

6.亏损店数上升,净利下降。

中国的连锁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多业态、跨地区、快速发展的新历史阶段

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已成为连锁企业战略管理的当务之急,而总部管理功能的优化重组构成了连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反过来,连锁企业管理功能重组的趋势也将影响和引导流通领域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发展趋势。

二、麦肯锡的预言与相关的启示

麦肯锡的预言

1.五年内中国市场的60%将由国际商业巨头拥有;

2.30%由国内全国性企业拥有;

3.10%由地区性企业拥有;

4.5~10年内这一比例还会向有利于大企业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际巨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4%,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财富》2002年度世界500强中将零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食品店与药店;二是百货店;三是专业店。其中,食品店与药店有23家,百货店有12家,专业零售商有14家,共49家,约占500强的10%。

1.500强中六大行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从行业公布数量来看,零售业仅次于银行业位于第二,这是出乎意料的,超过了保险、车辆、炼油、电信等行业出列500强企业的数量。沃尔玛更是雄居世界500强之首。让人第一次觉得零售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竟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于是想到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我们承诺在2005年开始全面开放零售业,这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对零售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做如何的评估?

2.前六大行业中,除了零售以外,银行、保险、车辆、炼油、电信都是高度垄断、具有高度进入壁垒的行业,他们成为500强,许多并没有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市场竞争过程。但是零售业不一样,它完全开放、充分竞争,谁都可以进入这一领域,可以让Sam—Walton从小镇起步,创造500强第一的奇迹。正是这样夺目的传奇和没有门槛的自由模式,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憧憬另一个WALMART的梦想。

3.500强中所有的零售企业都是以连锁经营为基本发展模式的。由此可以看出零售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连锁。连锁意味着你可以标准地复制,你可以创造规模,你可以在产业链条中取得强势地位,你可以持续地增长并借此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三、世界商业巨头的进入及其影响

(一)2002年我国外商投资情况

1.投资总额

2002年我国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

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27亿美元,增长12.5%,超过了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位。

2.投资领域

如果按照外资行业投入来分析,制造业无疑是最大的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投资比例在1999年为56.1%,2000年上升到63.4%,2001年为65.9%。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吸纳外资的比例在1999年为2.4%,2000年下降到2.1%,2001年又回升到2.5%,总量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69亿美元。

客观地讲,从绝对数10多亿美元来看,外资投资在商业领域的资金,并不丰裕。但是、现在无法精确测算由于外资进入所连带的投资规模有多大。假设按照外资不能控股为限计算,那么,其投资的乘数效应至少为2。

3.每个项目的投入规模

如果从每个项目的投入规模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合同金额2002年为279.14万美元,2001年每个项目平均规模下降到264.71万美元。

而相对于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投资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000年平均项目规模为168.44万美元,2001年平均项目规模下降了近三分之一,为113.48万美元。

4.加大投资流通领域的趋势

外资零售业的拓展疆域正在从以前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及纵深发展。沃尔玛从深圳进入中国后在华南5城市、大连、沈阳开店20家,计划5年内在中国开店50家。

在上海“沃尔玛华百货公司”已经成立,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也从香港移入深圳,并且2003年的全球采购会将在厦门举办。同样,家乐福在按照中国政府要求规范投资行为的同时,把股权转让给东北和西南等地的投资伙伴,以图占领全国市场。

2002年上半年,家乐福在长沙、昆明、成都三地各获准开办3家店,到2003年店铺总数已达到了36家,种种迹象表明,外资的进入步伐在加快,并且有了很好的全国空间布局。这种空间布局必将控制“中国制造”的大量企业,我国的第二产业将受制于跨国巨头的销售网。

附表一:500强中前六大行业的分布

┌───┬───┬──┐

│序号 │行业 │数量│

├───┼───┼──┤

│1 │银行 │62 │

├───┼───┼──┤

│2 │零售 │49 │

├───┼───┼──┤

│3 │保险 │48 │

├───┼───┼──┤

│4 │车辆 │31 │

├───┼───┼──┤

│5 │炼油业│26 │

├───┼───┼──┤

│6 │电信 │24 │

├───┼───┼──┤

│总计家│ │240 │

├───┼───┼──┤

│总数家│ │500 │

├───┼───┼──┤

│比率 │ │48%│

└───┴───┴──┘

(二)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1:中国零售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龙军生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甚至认为:外资突进将使国有商业基本垮台)。

附表二:食品店与药店

国外零售商利用中国零售企业规模小、负债高、利润低的不利现况和地方政府大幅开放零售市场的急切心态,悄悄地进行零售倾销的战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产业整合才是中国零售业惟一的出路和希望。

1.1992年开始,零售“列强”纷纷踏入中国。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表面上看,外资的进入激发了竞争活力,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及某些领域原有的垄断和无效率的格局;培养了一批现代商业管理人才,促进了商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对于沃尔玛等国外零售商采取敞开大门来者无拒的态度,甚至绕过国家外经贸委的一些规定大开方便之门,无条件的协助国外零售商大开分店并将国有零售企业贱卖予外资。

2.中国零售业的现况。中国零售业者众多而规模过小,最大50家的售货额还不到全国的5%。没有任何一家的规模可以对国外零售商形成有力的竞争压力。中国零售业偿债能力低,债务成本高,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卖方信贷等短期债务,如短期交易融资(即对厂商流动资金的占用)。

3.本土零售商财务指标明显不如国外零售商。我们从8家国外著名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阿霍德、克罗格、Target、Tesco、伊藤洋华堂)和3家排名前列的国内零售企业(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北京华联)的长短期借款对比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国内企业的短期负债率大幅的超过国外企业,而几乎没有长期负债。而且国内企业长短期负债的加总也明显的高于国外企业(如图1)。

图1:中外零售商长期负债/总资产比较

4.本地零售商利润率低。如图2,中国三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几乎敬陪末座,而且销售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也明显的低于国外平均水平。这种利润率过低的结果是难以利用利润支持扩张,通常需要寻求外来资金以支持扩张。

图2:中外零售商利润率比较

5.目前国外零售商利用中国企业规模小、负债高、利润低等不利现况和地方政府大幅开放零售市场的急切心态,悄悄地进行零售倾销的战略。

国外零售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以沃尔玛为例,他们直接向供货商(制造商)采购,利用采购规模获取采购成本的优势。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龙军生教授所收集的沃尔玛在深圳采购的玩具价格和其销售价格对比的资料显示,其中的差价是相当惊人的(如图3)。沃尔玛的销售策略是不经过任何中间流通环结,彻底消除不必要的流通成本,并且组织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保障系统,在零售终端提供产品种类齐全、购买方便的店面,为顾客提供无与伦比的便利性。

图3:国外四大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的倾销行为

6.这个策略的直接结果是沃尔玛2000年在中国采购了100亿美元,但这些产品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170%的毛利润率,远高于制造商10%的平均利润。

7.另一方面,利用成熟市场的盈利来支撑新兴市场的战略性亏损,从而进行倾销。如沃尔玛美国本土公司与国外公司在净销货额中的比例分别为77.38%和16.29%,而息税前净利(EBIT)的比重却分别为88.58%和11.42%,即77.38%的销货创造了88.58%的息税前净利,本土市场对海外市场是有明显补贴的。阿霍德在亚洲地区净销货占0.6%,息税前净利为-0.67%;麦德龙在东欧和亚洲,尤其是亚洲,3.18%的净销货对息税前净利的贡献为-1.86%;家乐福为打入外国市场,对海外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对美国市场的补贴尤其明显,12%的净销货,2%的息税前净利(如图4)。

图4:沃尔玛部分商品采购价与零售价的价差

8.国外零售业这种高效率(负债较低、利润较高)的大规模经营和零售倾销战略的相互配合,迅速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市场。等到国外零售业真正席卷中国市场以后,中国的终端产品供货商-例如农民和消费者-将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些国际零售商所垄断的零售市场的被剥削对象,比如压低进货价和同时提高零售价。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简直没有谈判的本钱,因为所有的国外超市将可能联合抵制中国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政策。

观点2:外资进入有积极作用

最大的积极作用在于“鲶鱼效应”,通过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竞争,激活了国内商业企业。概括而言:

1.外商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方式,为城市繁荣增色。比如,自有品牌管理,洋快餐的店面管理,各种业态的经营方式等等。比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一站式购物”等理念和仓储式会员制的营运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沃尔玛以优质平价的商品和盛情的服务,提高了人们的购物质量。

2.外商的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技术外溢”。比如,国内商业缺乏供应链管理,超市中的防损技术,信息技术的导入等等。大量的人员在与外商企业的接触和工作中,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知识,在业内广泛传播。其实,我们引入外资的初衷就是“以市场换技术”。沃尔玛的口号也说明它们技术输出的战略,“将多年的零售经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全新的经营理念引入当地,谋求与本地零售商的共同发展。”

3.外商带来了更多的商品分销企业。根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饮食服务业和流通加工业在内,商品流通领域已建立三资企业近20000家,利用外资项目达23000个。

4.外商利用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从中国采购商品,在本公司的国外零售网络中销售,扩大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5.外商对供应商的要求提高,也促使供应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比如,沃尔玛致力于协助供应商了解沃尔玛中国,包括山姆会员商店和沃尔玛购物广场的采购格局。具体内容包括:帮助供应商了解中国的零售业并在申请内销权的程序上提供协助,帮助供应商拓展竞争性商品,帮助供应商拓展商品种类,帮助供应商了解如何包装商品及有关出口方面的注意事项,帮助供应商了解如何向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作出商品展示程序,帮助供应商了解如何取得沃尔玛自有品牌供应商的资格。

6.外资进入的最终目的

沃尔玛进入中国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从中国零售市场上获得多少市场份额,而在于为了构建它的全球采购网,满足全球市场对中国货物的需求。目前,沃尔玛每年有12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商场出售,从中国直接采购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值超过40亿美元。

外资商业进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构建全球供应链,进而威胁中国的制造业。比如沃尔玛,2000年在中国采购了100亿美元,但这些中国产品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按照香港学者的分析,这意味着170%的毛利润!

7.思考外资带来4大困惑

困惑1:外资进入是否引起“零售倾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出警告,入世后中国零售业和以沃尔玛为首的国外大型零售业之间的竞争激烈。郎咸平特别提出应警惕国外零售巨头的“零售倾销”策略,因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这些国际零售巨头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在欧美市场赚钱,但在亚洲市场却赔钱的反常现象,也就是采取了由已开发国家市场贴补新兴市场的“零售倾销”策略。通过“零售倾销”策略来占领市场份额,一旦这些国际零售巨头达到目的,极有可能出现上拾零售价、下压进货价的危险局面。

正因为零售业的这种战略价值,它在世界各国都是战略性行业,都不会轻易开放。中国未来会出现这种趋势吗?我们拭目以待。我们认为,这正是我们“惧怕”跨国巨头的原因所在,它们可以利用全球化战略,整合资源,统筹运营,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市场的、某个时期的得失。

困惑2:外资商业真是薄利多销吗?我国销售额前10名超市的毛利率平均水平是12.8%,连锁百强是11.9%,而国外零售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0.56%,净利润率水平对比分别为1.77%、1.32%和2.3%,差别明显。由于价格竞争的加剧,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下滑。

困惑3:是否会出现区域市场的垄断问题?引发周边商业企业的崩溃?大多数的跨国巨头都号称“三公里之内无对手”或者“五公里之内无竞争”,尽显惟我独尊的霸王之气。

困惑4:外资的“超国民待遇”

两会期间,全国王商联副主席张宏伟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针对外资商业企业的违规操作,有关部门的清理整顿不够,而且外资的违规行为仍在继续。入世一年以来,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能否获得“国民待遇”,其实,WTO的核心原则就是三个字——“非歧视”。

非歧视不仅是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而言,而且应当是国内企业能否获得与外资企业同等的竞争地位。外资企业获得的“超国民待遇”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对它们违规问题上“网开一面”,也体现在税收上、工商、异地贷款等待遇上。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不平等待遇,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国内企业要承担过多的税负、复杂的政府管理手续、甚至包括各种歧视性限制。

百货业商品销售利润

名称全国重点大型百货零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货单体店 活尔玛共平均每店年销售额约为3亿

20011.34% 1.2% 2.8% 平均毛利率为21.2%

20020.97% 1.02%2.4% 平均毛利率为21.2%

清华教授魏杰的观点:外资突进将使国有商业基本垮台

国外零售业有整合的五大优势:

第一是销售团队。力量极强的销售团队,需要长期培养,我们没有。所以对于销售机构的成功控制、消费者的意愿调查都没有办法进行。

第二是销售机构。怎么样设计销售机构,怎么样采购,一整套机构的运转,我们没有。

第三是物流。靠物流渠道的畅通来保证低成本低价格吸引消费者,我们没有,既没有组织物流生产的经验,也没有流畅的物流运行。

第四是资金流的控制。国外大的销售商,它的现金流是全世界流动的,经过银行的结算中心,采购流通的现金流非常好,资金的调拨运转非常清楚,资金的使用也效率非常高。而且大的经销商都有自己的银行联盟,它所有资金结算都在它自己的战略联盟银行结算,资金流非常节约,我们没有。

最后是品牌优势。国外大的零售商都是把最好最前沿的产品交给消费者,有最好的品牌,而这个品牌对厂商有指导意义,我们也没有。

所谓标准整合,输入的是一种规格和一种标准,用我的标准整合你。这五条就是你能否整合别人的战略依据,我们现在的商业这五条都没有。从经营理念到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和现代零售业都不是一回事。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连锁经营概况_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