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中论文,德育教育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位数学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它是通过数学问题,而不是通过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由于目前对数学课中德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定论,我浅陋地认为它应包括以下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美育;爱国主义;人格教育(意志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数学课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通过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过程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踏实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些做法。
1 对唯物辩证法的渗透
数学中充满辩证法,只要教学中做有心人,实例俯拾即是:
如讨论幂函数y=x[n]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变化情况:
如某地为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将价格控制在适当范围,决定对淡水养殖提供政府补贴,…。(Ⅱ)为使市场平衡价格不高于每千克10元,政府补贴至少为每千克多少元?(1995年统考题)
答案为每千克至少一元。此时,教师深情指出,在我们生活中,甚至每餐中,都凝聚着党和政府对青年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应该把这种关怀化为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实际行动。
下表是摘自《半月谈》(1998-23)改革开放20年来一组数据: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每项的增长率(用计算器),并分析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以每年近31%的速度增长,表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②说明改革开放20年,老百姓的钱带子迅速鼓起来,它给人民带来巨大财富(年增长率32.82%)。
③说明20年来,大学生数每年以7.14%在增长,尽管如此,与①、②经济指标相比,仍落后许多,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仍不适应高速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中央决定2000年高校招生300万(含成人, 几乎相当于1997年在校生人数)是非常必要的。
④在所有指标,粮食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2.576%)是最慢的。 虽然20年间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单产翻番,但由于土地的锐减及环境的破坏和人口的增加,农业问题仍是中国的第一件大事。
通过学情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确是润物细无声。
3 对人格教育的渗透
学习数学常会遇到困难,意志薄弱者往往不去认真钻研,或问别人,或翻答案,或放弃。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优化其学习品质。
并不繁,只是“编者没有想到运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来处理!”可见我们要“不唯书,只唯实”(陈云语),做题、做人都一样。
这不仅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还是对他们成功的莫大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使他们觉得数学并不枯燥无味,一旦进入角色,将是轻松愉快的。这样安排充分体现了“双主”原则。
总之,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要不拘形式,见缝插针,贵在渗透。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乏味、沉闷的应试教学为有趣、愉快的素质教育(不仅是简单的降低要求)。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适时把握渗透的“度”,做到语言精炼优美,举例恰如其份,目的明确具体,手段形式多样,一定能把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