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温肾健脾法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_庞学燕,陈慧敏

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温肾健脾法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_庞学燕,陈慧敏

庞学燕 陈慧敏

(北海市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要】 目的:分析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温肾健脾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健脾法能够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温肾健脾法;中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28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快餐文化越来越盛行,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常常会引发多种临床并发症[1],如糖尿病腹泻。本文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西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为59~81岁,平均年龄为(70.3±10.2)岁,患病时间为1~3年,平均为(2.3±0.6)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为(69.8±10.1)岁,患病时间为1~4年,平均为(1.9±0.7)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这10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糖尿病临床诊疗学》[2]中的糖尿病腹泻标准以及《中医病症诊断学疗效标准》[3]中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腹泻标准:(1)临床上被确诊为糖尿病。(2)出现顽固性的反复发作的腹泻,且腹泻、便秘交替发作。(3)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异常,在显微镜下可见患者的结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5)患者体虚,四肢冰冷无力,腰腹酸软,脉象微弱,舌苔泛白。

1.3 排除标准

排除由其它疾病引起的腹泻患者、出现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现严重炎症反应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药敏试验中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内科治疗,即冲服思密达,每天3次,每次3g。1个疗程为1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温肾健脾法进行治疗。温肾健脾方主要有肉桂6g、升麻6g、诃子10g、芡实10g、肉豆蔻15g、炒山药15g、淫羊藿20g、补骨脂20g、白术20g、党参20g、薏苡仁30g、黄芪30g、茯苓30g。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糖尿病治疗,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如患者的腹泻程度严重,出现脱水症状,应给予补液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大便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次数有所减少,大便性状有所改善;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恶化,大便次数未减少,甚至增多,大便性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18(36%) 24(48%) 8(16%) 84%

观察组 50 27(54%) 21(42%) 2( 4%) 96%

3.讨论

早、中期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其中出现糖尿病性肠功能紊乱的患者高达20%[4]。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便秘交替发作为主,并且在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这类患者的腹泻症状会发展为糖尿病性腹泻。糖尿性腹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顽固性、间歇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肠鸣、脂肪泻、大便增多、水样便,发作时间主要在清晨或者夜间,腹泻次数每天多达20次,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多以西医内科对症治疗为主[5],但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失调,引发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肠蠕动加剧,引发腹泻。有关资料[6]表明,糖尿病性腹泻可能和肠道胃动素的分泌过多有关。中医学辨证认为,糖尿病腹泻属于“泄泻”的范畴,是由于患者脾肾亏虚、阳虚气弱、正气减伤、完古不化导致肠间水湿积滞引起的。糖尿病腹泻实质为脾肾阳虚,治疗应以温肾健脾为本,固涩为标。

本次研究中,温肾健脾药方中的众味药材均有涩肠止泻的功效,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温肾健脾法治疗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的患者(P<0.05)。

综上所述,温肾健脾法能够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为民.温肾健脾固涩方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顽固性腹泻2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8):35-36.

[2] 蔡永敏,杨辰华,王振涛.糖尿病临床诊疗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71.

[3]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十七)[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1):57.

[4] 姜红,徐胜东,李彦明等.自拟稳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脾肾阳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0(23):6594-6595.

[5] 李志华,郭宝荣.从脾肾阳虚论治糖尿病腹泻的临床体会[C].//山东中医药学会全省第十次糖尿病会议论文集.2010:1-4.

[6] 周爱珠.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72-74.

论文作者:庞学燕,陈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  ;  ;  ;  ;  ;  ;  ;  

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温肾健脾法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_庞学燕,陈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