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

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尽管现实中的信息是非完全和不对称的,但是,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是非完全和不对称信息博弈分析的基点。为了给更接近现实从而更加复杂的不对称信息宏观金融博弈分析奠定基础,本文将在完全信息假定下对我国的宏观金融博弈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分析前提

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假定:1.博弈双方——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以及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都具有准确的知识,没有任何不确定性。2.博弈双方均能在其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做出能最优地实现其决策目标的理性决策,即博弈分析的对象是理性人的理性行为及其均衡。3.决策时序为:在每一时期开始时,公众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π[,e],并据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签订名义工资、利率和价格合同;然后,中央银行视通货膨胀预期为给定的,选择能够最优化自己目标函数的货币供给增长率m。4.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m等于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m[,p]。5.不存在真实供给冲击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通货膨胀率π等于预期货币供给增长率m,通货膨胀预期π[,e]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m[,e]。

二、中央银行和公众的决策目标

1.中央银行的决策目标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宏观金融博弈分析的最新文献一般都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归纳为稳定价格(或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较长时期里都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1995年3 月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已明确规定我国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但从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来看,中央银行并不可能以稳定币值作为唯一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货币供给的多少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确实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我国改革十多年来(1980—1993年)货币供给增长率m[,0]与GNP 实际增长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399+0.216m[,0],相关系数r=0.77, 经济增长的货币弹性为0.216。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中央银行在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的同时,不能不兼顾发展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仍然假定我国中央银行的决策目标为稳定价格和促进经济增长,以考察中央银行对这双重目标各自的相对关心程度对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影响。由于稳定价格和促进经济增长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中央银行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价格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综合成本的最小化。这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理性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不仅关心决策时的眼前利益,也关心受决策影响的未来利益。因此,他的决策目标函数不是决策期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的一次性成本最小,而是受决策影响的整个未来时期的总成本的期望现值和最小,该目标为最小化:

式中:y[n,t]为整个经济的潜在产出增长率;π[e,t]为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α为非预期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系数,即总供给曲线的斜率。α值越大,表明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越大。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α为一个变量。在此,简化它为一个常数。

上式说明,实际经济增长等于潜在经济增长加上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卢卡斯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of Lucas), 也称作短期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它是建立在完全伸缩性价格、理性预期和自然率假说之上的。它表明经济增长受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新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1977)和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1980)提出的长期合同理论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这一点。

我国经济是否存在类似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呢?这可利用我国改革以来的GDP增长率和GDP缩减指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便于回归估计,将π移到方程的左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重写为以下形式:π[,t]=π[e][,t]+β(y[,t]-y[n])/y[n]

以GDP缩减指数代表通货膨胀率π[,t],以实际GDP代表产出y[,t],潜在GDP代表y[n],用我国改革以来的实际GDP的对数回归值表示,则我国改革以来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为:

三、央行决策规则、公众理性预期与博弈均衡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宏观金融博弈均衡是其博弈主体——中央银行和公众的最优战略和行动的组合。它将决定相应条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应。

1.中央银行决策规则

在完全信息宏观金融博弈中,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任务是在给定通货膨胀预期的条件下,选择能够满足其约束条件并能最优化其目标函数的货币供给增长率m[,t]。中央银行为确定该最优货币增长率所使用的规则为中央银行的决策规则。由此规则决定的战略为中央银行在此博弈中的最优战略。

为求解中央银行的决策规则,首先将其约束条件(8 )式代入其目标函数(2)式,将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重新表述为:

(11)式即在完全信息宏观金融博弈中中央银行的最优战略或决策规则,可见它是期望经济增长率y[*]与潜在经济增长率y[n]之差(第一项)和货币增长率预期m[e](第二项)的加权平均数。

由于决定其加权系数的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的相对关心程度系数A均大于零, 所以两个加权系数aA/(1+a[2]A)和a[2]/(1+a[2]A)均大于零。又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与转轨时期粗放型低效益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使政策制定者期望的经济增长率y[*]通常高于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y[n],由此,(11)式的第一项必然大于零。这样,即使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为零,中央银行选择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也大于零。因而,中央银行的最优战略总是选择正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2.公众的理性预期

在宏观金融博弈中,公众的最优战略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以便据以调整自己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中获取最大效用。在t期开始时, 公众据以形成自己的理性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包含在信息集I[,t]中。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该信息集包含了有关中央银行的决策目标和决策规则的所有信息。公众在信息集I[,t]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预期可表示为:

3.博弈均衡

宏观金融博弈均衡是中央银行和公众的最优战略组合。将代表公众最优战略的(15)式代入代表中央银行最优战略的(11)式,得均衡的货币扩张率为:

(16)式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纳什均衡的货币扩张率表达式。如果期望经济增长率y[*][,t]大于潜在经济增长率y[n][,t],由于αA>0, 则m[,t]>0。可见完全信息博弈均衡的货币扩张率为正值。它说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这种通货膨胀倾向是由该博弈结构内生决定的。图1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通货膨胀倾向的均衡决定。

图1 引自Cukierman,1992

图1a中正相关曲线p (m[e]=m[,i])显示了各种货币扩张要求值下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负相关曲线U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无差异曲线。 从他们的角度看,最优点为具有零通货膨胀(m=0 )和期望经济增长率(y[*])的A点。 偏离这最优点的无差异曲线点代表货币政策制定者目标的较差值。给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值,从而给定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中央银行将选择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正切点为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当预期货币供给增长率m[e]=0时,正切点在B点,最优货币扩张率选择m[,0]。它为正值。当理性的公众已预期到这一扩张率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p(m[e]=m[,0]),最优货币扩张率选择m[,1],它大于m[,0]。 正切点的轨迹由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决策规则11式)决定。它说明对应于每一通货膨胀预期水平的货币扩张率选择,如图1b中的Φ(m[e])曲线所示。(11)式说明该曲线斜率小于1。因y[*]-y[n]>0,它一端在正值与纵轴相交,另一端与45°线相交于D′点。它对应于图1a中的D点。只有该点才是理性预期的纳什均衡点。

在D点,由于实际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增长无影响。它只能维持在潜在经济增长率y[*]水平。给定中央银行的目标函数,这种状况显然是由预期和实际货币扩张率均为m[,2]决定的。因而,在公众预期形成之前,中央银行的最优战略是选择零通货膨胀率,但是,一旦预期已经形成,中央银行就把它当作给定的前提而为实现其期望经济增长率而选择正的通货膨胀率。图1a说明这种刺激是独立出现的,而不管公众相信通货膨胀率是零还是大于零。由于公众预期也被设在非负值,选择正的通货膨胀率就是中央银行的支配性战略。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了解中央银行的决策规则,故预期货币增长率为m[,2]。因为这是引导中央银行选择它的唯一比例。只要货币政策制定者期望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就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四、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效应比较

1.相机选择货币政策效应

所谓“相机选择”(Discrtion )就是政策制定者根据熨平经济波动的需要,逆经济波动周期而随时调整其货币供给增长率选择。前节分析的纳什均衡点就是一种相机选择均衡点。在这种均衡中,中央银行拥有随时调整其货币供给增长率选择,以最优地实现其决策目标的权力。在预期形成之前,中央银行的最优选择是零通货膨胀率。但在预期形成之后,它的最优选择却是正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决策的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

所谓决策的动态不一致,是指在动态博弈中,博弈主体在当前做出的有关未来的最优决策,在决策的执行时,对决策者已不再是最优决策。因而,它必然要调整其决策。在预期形成之前,为了影响预期,中央银行可能许诺其将实现零通货膨胀率。但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知道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目标和决策规则,知道不管政策制定者怎样说,一旦预期已经形成,他就有实行正的通货膨胀的动机。这种动机是由完全信息博弈的结构内生的。因而,中央银行关于零通货膨胀的许诺是不可置信的。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公众当然不会被愚弄,最后结果必然是被预期到的正通货膨胀。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实际通货膨胀,实际经济增长就等于潜在经济增长。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对实际产出和就业却无实际影响(参见Cukierman,Alex 1992; Barro,Robert J.; David B.Gordon 1983 )。

在相机选择货币政策下,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对关心越多(A越大), 或非预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越大(α越大),则均衡的货币扩张率m越大。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对关心越多,必然导致越高的通货膨胀,尽管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更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加速经济发展是我国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个首要的经济任务。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增长的关心往往大大地超过对稳定价格的关心(除非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不可避免地将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我国1995年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从法律上限制中央银行对非稳定币值目标的过多关注,对于从制度上限制过高的通货膨胀倾向的形成显然是必要的。

另外,对于给定的A和α, 期望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差(y[*]-y[n])越大,通货膨胀倾向越大。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中的急于求成与粗放型、低效率的增长模式的矛盾,必然导致期望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我国经济的期望增长率并非计划增长率。我国长期主张计划留有余地,计划增长率通常较低,而实际期望实行的增长率通常高得多),因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倾向就是必然的。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倾向的事实自然提出以下问题:怎样改革货币政策赖以运行的体制构架以消除通货膨胀倾向呢?前面对影响参数A和(y[*]-y[n])因素的分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这里将集中讨论另一可能的解决途径——中央银行在公众预期消除之前承诺(Commit)其毫不改变地执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

在完全信息博弈均衡中,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具有通货膨胀倾向,是由于该均衡(纳什均衡)允许了不可置信的威胁战略存在,使中央银行关于零通货膨胀的许诺是不可置信的。要消除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必须消除这种不可置信因素。

承诺行动就是博弈主体使自己的威胁战略变成可置信的行动。一种威胁战略在什么时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当事人在不实施这种威胁战略时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的时候。因此,承诺行动意味着,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其承诺,将为其“失信”付出代价。这种可能付出的代价越高,其承诺就越可置信。中央银行要使自己的许诺变为公众可置信的承诺,就必须放弃在公众预期形成后改变政策的相机选择,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通过承诺行动,中央银行获得了影响公众预期的能力。因而,中央银行在选择其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就必须考虑它对公众预期的立即和充分的影响。政策制定者就不能期望利用非预期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其目标函数就由(10)式变为:

中央银行将履行其承诺。因而,这种承诺是可置信的。可置信的承诺消除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消除了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在完全信息在假定条件下,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货币政策目标,实施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内生的通货膨胀倾向。要避免这种通货膨胀倾向,中央银行应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建立自己信守诺言的良好信誉,消除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消除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在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和价格波动的作用的结论,是与我在1995 年利用AD-AS 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和价格波动的动态模拟所得出的关于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是抑制宏观经济和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条件的结论相一致的(陈学彬,1995)。

由于本文的分析是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下进行的,而现实中的宏观金融博弈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全和非对称的,该结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在不完全非对称信息博弈中,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信息优势使货币政策不仅影响通货膨胀,而且影响实际经济增长。另外,影响货币扩张的因素不仅有刺激经济增长的动机,而且还有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金融等动机。对此,我们将在不完全信息或非对称信息宏观金融博弈分析中另文分别进行考察。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