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中国新闻: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中国新闻业——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业论文,中国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Internet(因特网),通常译作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因其传播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以及双向互动功能,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Internet环境下,人类的时空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信息的传播形成一个以“比特”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新闻传媒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放在全球网络革命和传媒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探索其数字化生存之路。

第四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 新闻传媒理念急需重新组构

从新闻传媒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前四次革命统归为传统媒体革命,其最终结果是形成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局面,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虽独领风骚却也能与竞争对手互动互助,共演共进。而网络传播却是根本意义上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它所带来的影响,正如韩国21世纪委员会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注:《后信息社会》,黄德华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第16页)。

1、第四媒体的优势整合特质。第四媒体是数字化技术和光纤通讯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晶。在这里,纸墨信息、模似信息全都转化为比特信息,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皆以1和0的形式被高度压缩并以光速传播,传统媒体的优势被它一“网”打尽。(1)交互式的双向传播,使每一个网上用户既是“信箱”,又是“信源”,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被削弱,传播形式由“一对多传播”转向“点对点传播”,针对受众的“窄播”将代替传统的“广播”。(2)强大的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扩大了新闻信息资源,用户的信息接收行为与信息传播行为可以不同步,并且用户借助便利的检索手段,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超文本”阅读,非新闻信息的传播比重将日渐增大。(3)多媒体功能,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点,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很方便地使传播信息“定格”或回放,寻找和捡回初看、初听时失落的声、像、图、文。(4)超时空传播,突破了时间、地点、甚至国界的限制,打破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在新闻事实正在发生时”就使受众耳闻目睹的“即时新闻”的报道成为一道最为亮丽的景观,在无国界的电脑化空间里,新闻全球化和全民化成为必然的趋势。

2、新闻传媒理念的重新组构。每一次传播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传播理论的进一步更新。在当前环境下要从整体上把握电脑网络化对现代新闻理论的影响,还不太现实,但观念的变革必须超前进行,培养和建立全新的传媒理念,仍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1)新闻概念的重新理解。“新闻”贵“新”,“新闻”概念中所包括的新鲜要素主要有二:其一为“新近发生的”,其二为“过去发生但刚被发现的”,而第四媒体可以充分保证每天24小时不间断实时、即时、滚动播发新闻,最后截稿时间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此,“新闻”概念中还必须加上“正在发生的”这个新内容,抢发“即时新闻”已成为现代新闻业的竞争焦点。(2)“大众传播观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中,新闻诉求的对象是大众,而“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注:《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美)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192页。),因为网上选择的充分自由性,第四媒体分割了观众和听众。“在这种背景下,将来的新闻传播很可能应树立以下准则:以地区性、个人性、特殊性为核心的全球性原则”(注:《新闻业》(人大复印资料)“未来媒界的冲击”,俞骁,1998年第2期第37页。)。(3)“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换位。在因特网环境下,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信息,并且可以直接接近信息源,单纯的新闻报道已无多大意义,对于网络社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其职业内涵将由信息的采集者变为信息的收集者和思考者,为人们分析信息的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同时还应成为信息汪洋中用户的导航者,指导用户不至于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4)新闻“把关人”的观念修正。在受众远离新闻源的传统传播中,职业传播者直接掌握着信息内容的把关权,新闻传播工具常常被利用为“舆论机关”、“舆论工厂”;可是随着第四媒体的崛起,不同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思想的集束报道将从不同的侧面反应出事实的真相,受众成员也正在某程度上成为自己对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的“把关人”。“在无守门人环境”的电脑化空间里,新闻传播界创造舆论、引导舆论、代表舆论、控制舆论的思想将会有新有变化。

西方新闻业大重组、大融合方兴未艾 中国新闻业“舆论多元”的必然趋势

1、西方新闻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强强联合。因特网是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产物,它蕴含着无穷无尽创造辉煌的机会,西方新闻发达国家纷纷“上网淘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展开了新一轮的“争霸战”。(1)行业兼并形成风潮。因特网的多媒体性质使各种通讯媒界都处于数字技术这同一条起跑线上,通信系统和大众传播系统分别提供不同服务的局面将被打破,新闻业、电子计算机业、通讯业相互进入对方领域的时代开始到来。迪斯尼公司耗巨资买断ABC公司,美国西部公司收购美国大陆有限电视公司,时代沃纳公司准备兼并特纳公司等等,其结果是在短期内形成一批拥有电影、电视、有线电视和电话等一系列传播手段的传媒“巨无霸”,它们的一举一动将左右着传播领域新格局的特点。(2)联合经营浮出水面。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是信息量与信息可靠性的竞争,强强联合、创立大型新闻信息平台,成为媒体生存的“杀手锏”。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与微软公司联手推出全新闻频道"MS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福克斯公司联合开播全新闻频道;美国九大报业集团携手共建“新世纪网络”等等,各大“航空母舰”并不甘于国内市场的较量,它们的集团化出海所带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是复杂而深刻的。(3)跨媒体经营泛化新闻。这里所指的泛化,是指新闻媒体服务内容的泛化。信息社会是一个资讯涌动的社会,“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能高于信息本身”(注:《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美)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183页。)。在西方,报业已不仅仅是指出版报纸,而是有了相当于传播业、情报业甚至信息业的广泛内涵,无论报业还是通讯业、广播电视业,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放在了信息传播业的大背景之下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以谋求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空间。

2、“信息殖民”引起的文化思考。第四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媒体,它使全球联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之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在以“放任权力和自我授权”为特征的电脑化空间里,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经济和科技的强势使信息传播单向流入处于弱势地位的第三世界,通过“信息殖民”,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并不大事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张了势力。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器所能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得多。”即使像加拿大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已着手建立自己的能有效抵制外国媒介入侵的媒介系统、法律系统,以确保加拿大文化的纯粹性和法定主权的广阔范畴。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的一份预测信息交流未来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加拿大下一届政府的主权将深深依赖于电子信息传播……如果我们希望掌握我们的经济,那么我们需要一个老于世故的电子传播手段,在加拿大发展并拥有符合加拿大要求的系统。”处于信息传播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它们的文化在蜂拥而至的“信息殖民”中被西方文化所同化,那么它们自己的传统将逐步消亡,社会失序、观念异化、价值解体将难以避免。建立全球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应成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一切也在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致力于提高中国传播媒界的国际竞争力,以在多种国际信息传播渠道中争得一席之地,保存民族文化,并形成中国的信息文化。

3、中国新闻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因特网的信条是:自由上网、信息共享、权力分散、排斥法规。因此,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受到更高的尊重。1998年10月5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署了“公民权力和政治权力公约”,这意味着中国在向国际“接轨”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将大大促进我国新闻传媒的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新闻传播由“舆论一律”向“舆论多元”的转换。况且随着第四媒体在中国新闻领域的迅速崛起,我国相对封闭的新闻空间必将接纳越来越凶猛的“电波入境”的冲击,通过控制新闻源、堵塞传播渠道来保证“主旋律”没有“杂音”的手段正逐渐失效。1998年人大换届选举,国内媒体不公布选举结果得票率,而网上用户却在第一时间知晓了投票详情;广州高速公路车祸事件,国内媒体不予报道,可因特网却把它和盘托出。如何在遵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的新闻改革,以适应网络环境的严峻挑战,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立足国情 以“我”为本 走数字化生存之路

1、守土有责,形成合力。杰弗里·施兰克在其著作《了解传播媒界》中指出:“历史上从未有一个社会不对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公众得到消息的自由作出某种限制”。人类的新闻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第四媒体的异军突起,传播的即时性以及网络的开放性无疑给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网络黄毒和电脑侵权现象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网络“无把关人”的思想。中国新闻业是社会主义的宣传工具,是党的“喉舌”,因此不管信息技术多么进步,新闻媒体如何发展,我们仍要自觉地、牢固地确立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高度责任感,以不断强化自己的报道实力、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为主要手段,树立新闻机构的信誉和权威,并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传统媒体的长处,借助和发挥传统媒体长期固化下来的舆论强势,增强正面报道的宣传力度,创设为“我”所需的舆论胜景,以削弱“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杂音”,保证“主旋律”的纯粹。在这里,舆论的形成由过去单纯通过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控制转向对新闻传播的“首因效应”、“优质效应”和“价值效应”的追求,特别是随着传统新闻传播环境下依靠新闻报道的“后发制人”来以正视听的功能逐步衰竭,正确舆论的抢先一步进入受众群体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阵地的竞争是真正意义上新闻“三度”(速度、深度、广度)的竞争。

2、公开·个性·权威。第一,“舆论多元”是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转换,勇敢而理性地采取公开对公开的策略,坚守中国的新闻阵地。列宁曾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361页)刘少奇同志在50年代新闻改革时也提出了“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一方面,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的理想、主张、经验、成就、唱响“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并通过新闻之窗,推出中国的正确形象,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不回避困难,不遮掩问题,将那些受众应知、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出来,让流言止于智者,让谣言惑众者找不到生存的市场。第二,特色是媒体的生命,个性是存在的条件。(1)实施品牌战略。创设名牌媒界、名牌栏目,保障骨干新闻阵地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让品牌真正成为媒体生产力的决定因素;(2)重视独家报道。越是在独家新闻难觅的今天,越能显示出独家报道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越能扩大媒体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占有份额,使受众产生情有独钟的价值回报;(3)杜绝“拷贝”新闻。报道新闻事实,要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见解,避“熟”就“生”,独辟蹊径,把事物的特点、本质、演变进程、根本原因和未来趋势分析出来,既看得透,又反应快;(4)形成报道风格。不同媒体要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传播方式、受众对象,建构本媒体的风格魅力,它是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权威的力量是实现新闻价值的保证。我们知道,一家传播媒界对受众的影响力是由媒介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和信任度所决定的。为此,中国新闻界应建立如下权威:对外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关于中国的新闻,只有来自中国的声音才值得相信,任何他国对中国形象的有意歪曲和恶意诋毁不过是强音之下的几声低鸣,是混淆不了视听的;对内应受到国人的高度信赖,应让中国受众坚信,中国新闻媒体是其他各国新闻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要了解事实,要知道真相,听国内的声音,看国内的报道。

3、数字化生存。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其影响广泛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注:《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美)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22页。)。为此,中国新闻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1)观念变革的准备。数字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系列模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也带给我们一系列全新的技术观念和传播观念,它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超前变革。第一,生存意识。如前所论,第四媒体是对传统媒体优势的集大成者,报纸、广播、电视如果在第四媒体形成蔚然之势之前,不能借人之长,补己之短,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新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将失去未来生存的空间,况且西方国家信息无壁垒地大量涌入,已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民族生存与媒界个体生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第二,受众意识。媒体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受众,因特网的双向交互式传播,使得受——传双方角色地位产生随机互换,它必将引起传统新闻传媒的选择、调节、干扰、过滤、作用、反馈等各环节的根本变革;如何在媒界的个体化服务与社会性功能方面建立新的平衡点,应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三,学习意识。有研究者对当今的电子传播媒界从它投入商用到达到5000万用户所耗费的时间作了一番对比,结果发现,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因特网仅花了5年;人类知识的“内爆”及现代科技的几何级数发展都注定了下一个世纪是一个学习的世纪,只有同步跟踪计算机领域、通讯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以及新闻学自身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技术革新的准备。据美国NewLink Associates的最新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全球报业纷纷将自己的纸墨新闻转化为比特新闻,上网的报纸总数已达3600家,美国报纸在网上抢摊设点的速度每年递增60%,记者采访携带的是便携式电脑、数码照像机、高品质的摄影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专门为网络版采制第一手的多媒体报道。在利用网络方面,电台和电视台也不甘落后。英、美等国政府已开始规划发展数字广播电视,美国决定在2000年左右将电视制作、发射、接收等各个系统全部数字化。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日报》电子版进入因特网,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认为,这是中国报业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有关数据表明,《人民日报》站点每月访问量已达1200万次。近年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几家报纸相继上网发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一批全国性的新闻机构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址。由此看来,我国传统媒体的分化与重组,新闻操作模式的转型与革新已不可避免。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近几年来以27%的速率递增,信息革命的“后发优势”初显端倪,然而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进入Internet专线太少,拨号占线、信道阻塞现象十分严重;电脑普及率低,与美国相比,每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和上互联网户数分别为403:3(1996)和35.34:0.02(1997);网络服务成本大、上网费用高,“是用买一头牛的价钱去买一个汉堡”(注:《北京青年报》1998年11月13日第5版);国产软件研制滞后,舶来品充斥市场;中文信息源和数据库开发缓慢,网上90%为英文信息;没有新闻专用网络,新闻单位通讯设备的升级换代相对迟缓等等。当然要改变这种局面并非朝夕之功,“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注:《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美)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第3版第15页。),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我们还有时间。据悉,1999年将是中国“政府上网年”,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业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英特尔公司亚洲地区总裁马洛尼(Sean Maloney)曾断言,再过5年,中国将会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面貌,而大部分的改变都将由因特网发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新闻业必须做好一切准备。

标签:;  ;  ;  ;  

中国新闻:迎接网络革命的挑战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