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视角下我国白色污染治理伦理困境的反思论文



责任视角下我国白色污染治理伦理困境的反思

张如孟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白色污染治理随着新业态的发展又陷入困境,通过研究,发现责任意识对白色污染治理过程的可控性有极大影响。本文以责任为视角,从主体参与、行政管理、企业创新三方面分析白色污染的伦理困境,并得出参与主体责任认识不统一、行政管理者责任认识不深刻、市场责任认识不清晰三方面原因。所以,要突破白色污染治理的伦理困境一是要加强各参与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二是要构建责任机制,三是要完善责任监督体系,四是要激发市场责任。

关键字:白色污染治理;责任意识;伦理困境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1月2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白色污染治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在会上就白色污染如何进行防治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限塑十年,成效却未达到预期效果,网购、快递、外卖等新业态行业的发展使白色垃圾每年约以10% 的速度增长,并且市场、消费者对塑料袋、塑料餐盒、包装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日益依赖。据相关统计显示,仅以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行业每天就要消耗2000万个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必须要深刻反思和破解责任视角下白色污染治理的伦理困境。

进入江阴市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后,首页即显示界面地图,能直观展现、管理二维数据信息,实现水利基本业务功能。用鼠标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移动操作,可以在全国交通图、影像图、地形图和江阴市范围内专题地图之间进行切换操作浏览。

(二)文献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学者们以各自的研究领域为出发点,对白色污染的治理提出了看法和改进对策。一是完善我国白色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制度的研究,研究者要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立法上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 ,并实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获利”的基本原则对白色污染进行治理。要么提出我国应建立白色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回收制度、征收税费制度、监管制度等法律制度,支持并推动白色污染的防治;二是以经济为研究视角分析限塑令的成本与收益,发现执法成本、交易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分析,研究者认为白色污染治理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格监管一次性塑料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但是,研究者也提出政府单方面在管理工作上任务繁重,通常对小市场不合格产品的流通使用管理力不从心,盲目的加大监管力度,只会加大管理成本,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四是借鉴欧盟的治理经验,有学者提出我国应该学习欧盟国家的治理方法,制定更加严格的限塑令,并通过政策、经济杠杆推动产业调整和消费转型,实现由前端减量进一步减少末端处理的难题。

1、要善于发动群众。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幸福家庭创建等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家庭、群众参与主题创建活动中来。二是利用各种卫生计生活动日、纪念日及传统节假日开展各类卫生计生社会宣传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三是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宣传活动,根据实际,针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婚育观念,针对不健康的生活习俗、地方疾病等开展宣传倡导活动。

综合总结以上研究,不管是从法律制度、经济学效益分析、行政管理的角度还是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都使我国对白色污染治理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丰富了白色污染的治理途径。但是通过研究发现,研究者们鲜有将责任伦理考虑进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而现实中责任伦理的缺失正造成了政策预期与实施的差异和政策执行过程的不可控。根据康德的责任伦理学研究,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要求人有责任为行为负责,从这一角度思考,我国白色污染的治理不应只从法律制度、市场机制、行政监管等方面分析,还应从责任伦理角度分析并探究问题的根源,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二、我国白色污染治理的伦理困境

(一)治理力量过于单一:参与主体的伦理困境

治理力量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治理参与力量不足。首先,从政府外部来看,目前白色污染的治理存在责任盲区,普遍认为白色污染的治理是政府的责任跟其他主体无关,现实中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主体也并没有意识积极参与到治理行动中,其次,从政府内部来看,政府有关部门也并没有就白色污染治理的具体实施达成共识,联动机制的建立,环境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责任应怎样划分以及如何形成合作等还有待商榷;二是治理监督力量不足,同上述问题一样,监督力量的不足也可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来看。首先,从政府部门内部来看,由于部门的职能化发展,使其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趋向于专业化和精细分工,这种条块分割的事务处理的特点直接导致相关责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相互监督。其次,从政府部门外部看,大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自主性不高,大众监督缺乏有效平台和信息的获取途径,而媒体方面则是迫于上级的权威对白色垃圾的不恰当处理、塑料袋等违法生产等现象失去曝光的积极性。

(二)权力寻租:行政管理的伦理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需求也给白色污染的治理带来新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需求和新业态行业发展需求两方面。首先,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非生态消费,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选择更方便快捷的产品或服务,而忽略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需求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障碍,不仅阻碍白色污染的治理进程,也阻碍了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而且随着市场发展与文明发展的差距越大,这种障碍越是不可避免。其次,新业态的发展正是迎合了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需求,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日趋以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外观个性化以搏得消费者的青睐,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外卖、网购、快递十分受消费者欢迎,也正是抓准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虽然商业的创新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踏上新台阶,但是市场对消费者的刻意迎合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圈”,外卖打包盒和食品包装的需求变化正是这个“圈”的产物,消费者和生产者永远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没有考虑到对环境造成的负担。

(三)市场需求增长:新业态发展的伦理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造成道德缺失,行政管理者作为“经济人”也难免受到影响。少数官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寻租的发生提供了便利,而未能有效实施的监督机制又进一步纵容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事实上,无论是监督管理还是行政执法,都给寻租者提供了机会,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等法规在限制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打包盒等的生产、销售、使用的同时,也赋予了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督部门,对生产企业、经营个体户的监督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而现实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大量不合格、伪环保、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打包饭盒等流向市场,这其中必然存在权利的交易,或为保护地方经济抑或为个人私欲,再加上政府内部监管缺陷最终导致政策的失效、白色污染的加重。

三、白色污染治理伦理困境的反思

(一)参与主体责任认识不统一,自主承担与被动承担的冲突

根据特里.L.库珀的研究,认为“当我们的个人利益与我们作为一个公共官员的义务之间产生冲突时,我们也会因此体验到责任冲突的存在。这种冲突包括角色和各种权力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更典型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机会。他们表现为公共角色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客观责任与个人可能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行政管理者对权力与利益认识的不深刻是造成权力寻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从基层治理来看,白色污染治理的行政管理困境是行政管理者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管理者通常以个人利益为先,丧失职业道德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其根本原因是行政责任伦理的缺失;另一方面,从城市统筹发展来看,不论是省还是市都会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领导班子政绩的需要对企业进行保护,缺乏对违法生产者进行法律制裁,同时考虑治理成本缺少坚持引导企业走向绿色转型,而且由于我国自上而下的政府的治理体制,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受政府的影响也很难采取有效的治理行动。长此以往,上至政府下至公众的公共利益核心价值观的渐渐缺失,社会大众对治理政策参与的回应性不足,直接导致白色污染治理失败[8];无论是基层治理的执法人员还是上层决策的领导班子,在白色治理过程中都存在代表公共利益的权力与代表个人利益的私利的冲突。

(二)行政管理者权利认识不深刻,公共职责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就治理力量过于单一的困境分析,主要是因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参与主体的责任认识的不统一。具体分析,责任认识可分别从政府与企业、个人等其他参与主体间的责任认识的不统一和政府管理部门间责任认识的不统一。首先,我国白色污染的治理是以减量生产、限制使用、分类处理这样前端、终端、末端分部治理的办法,就目前来看政府管制是白色污染治理的主导模式,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而企业、个人的作用不大且缺乏责任意识,通常表现为被动参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环境中分类垃圾桶使用的状况,政府部门想通过提高设施的投放来改善白色污染,但是有效利用却很低,其症结主要在于企业、个人等主体存在责任盲区并与政府责任承担主动性的失衡;其次,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原则形成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特点,使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由于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 销售、处理的过程中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且相互交流不够,市场使用情况往往反映着产品的生产情况,工商监督或产品监控部门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反应真实的产品流通使用,以调整政策使其更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部门与工商部门、市场监督部门三者若只各管一事,缺乏合作治理的责任认识,那么政策执行往往会失控,失去预期效果。

(三)市场责任认识不清晰,企业引导消费与迎合市场的冲突

加强责任意识培养目的在于激发或唤醒公众、行政管理者、企业等主体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白色污染治理,认识白色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首先,要加强公众的责任意识培养,一方面政府可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力量以科教片、微视频、广告等现代化媒体的传播形式加大对白色污染危害的宣传,提升全社会白色污染治理氛围。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将责任意识培养的细节工作落实到位;其次,加强行政管理者责任意识培养,培养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除了进行必要的责任伦理课程教育外,还可以设计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另外完善的监督机制也有助于行政管理者严格执法,避免寻租;最后,加强企业责任意识培养,企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着力于加强相关企业的产业升级意识、企业绿色转型意识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责任视角下对白色污染治理的建议

(一)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目前我国的市场发展来看,随着绿色创新理念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已跳出了传统经营模式,迈向了绿色共享发展模式,比如共享模式的发展,这些企业显然已经超越了传统经营,不仅顺应时代赢得行业竞争优势,也承担起来了应尽的社会责任,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认为的: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第一目标的传统经营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更应强调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包括塑料袋、塑料餐盒、包装袋等一次性塑料细分产品的生产企业或行业来说传统理念的经营仍然是主流,这主要是企业甚至是行业对市场认识的不清晰所造成的。经营者对市场认识的不清晰是因为企业面对市场需求与利润追求,缺乏对行业的创新思维与引领市场的魄力,只能迎合消费者,而不能引导消费者,而白色污染的治理相关企业有责任做到对消费者的绿色引导。

(二)构建白色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

鼓励开放性监督,完善责任监督体系既能提高公众对白色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能增进公众的责任意识培养。首先,政府有责任建立一个绿色意见讨论线上线下社区,参与主体就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在此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利用公众第三只眼的作用,对重大污染事件或行为可进行监督。其次,就此平台的管理问题,可组织相关环境监管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公益人士成立组织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管理。最后,执法部门有必要及时发布对恶性污染事件、不良企业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事态发展过程以及执法结果。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发展微博、微信、贴吧、社区论坛等官方网络平台,拓宽公众、媒体监督的渠道。

width=413.4,height=217.25

二是要明确白色污染治理参与主体的责任划分。首先,就政府而言,其责任主要是积极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改变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将“运动员”职能下放给包括公众、社会组织、企业在内的其他参与主体。同时,也要做好“裁判员”,一方面制定健全的社会责任规则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另一方面给予公众、社会组织合理的监督权,对市场进行规范,放宽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转型,并严格规范相关行政管理者的职责;其次,公众、社会组织应该一要做到对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督责任,二要从积极学习责任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责任素养,做好身边的小事,尤其是公众;再次,企业的责任一是要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实现企业的转型,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转型的先期投入,二要遵守法律法规,合格生产产品,做到不违规、不行贿,三要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带领员工走绿色发展道路;最后,行政管理者的责任一要坚守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法,做人民的好公仆,二是要通过学习提升责任素养和思想觉悟,一切以公共利益为先。

(三)完善责任监督体系

一是应理顺白色污染治理参与主体间的责任关系。面对我国自上而下的治理体制带来的白色污染治理伦理困境和参与主体责任意识缺乏的问题,理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非常重要,包括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间引导与被引导的纵向关系,其他参与主体间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横向关系, 如图1所示。政府对白色污染的治理是通过引导规范企业、公众、社会组织、行政管理者的行为,并充分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共同参与治理,比如解决产品过分包装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规范生产商、经销商、进口商等企业单位在生产、销售、使用产品的包装规范,针对超过规范程度的不同征收包装税,除此之外还应清晰划定行政管理者权限以及收税标准和行政处罚标准,这其中政府负间接责任,企业、地方政府部门负直接责任,而在市场的运作下,负直接责任的各参与主体也自然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关系。

三相LC滤波器是一个高度耦合四阶复杂系统,但是只有m1和m2两个控制信号。为了使三相LC滤波器相当于一个电压源,必须对电容器提供的电压进行控制,因此,以双向因果键合图为基础,并根据逆键合图(Inverse Bond Graph)进行设计控制器。双向因果键合图由Gawthrop提出[6],可用于逆系统性质的研究、状态估计和参数估计。

(四)激发市场责任

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市场,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找准各自在市场中的位置,企业不能一味的迎合消费者,消费者也不能完全支配市场,二者更应该共同引导市场的绿色发展趋势。一方面企业是市场发展的主体,也是白色污染治理的参与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应该知法、懂法、守法,主动防污治污,按照法律法规去组织生产、完善工艺,促进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应提倡消费者生态消费,购物时积极使用环保购物袋、拒绝买过分包装的产品、不使用一次性打包盒等;此外,针对快递和外卖带来的白色污染困扰,可引入共享的理念发展共享快递盒和共享饭盒,鼓励电商、饭店进行快递和饭盒的回收。

“明清时期的文人对杜诗的认识,也同时显示出由各自不同的角度到诸多方面的聚合的发展轨迹”[30]150,明末清初文人注杜方法各有千秋,或拟经释诗,或以史证诗,或以文论诗,或以心解诗,或批点评诗,虽然注者身份各异,侧重不同,但在杜甫“君子-圣人”形象的感召下,于注杜实践中显现的君子文化内蕴无不闪耀光彩。

五、结语

白色污染的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长期形成的白色污染难题已经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分析白色污染治理的伦理困境,发现责任意识的缺失是“减少生产、限制使用、控制销售、循环利用”等政策、法律法规失效的症结所在,即除各主体参与度差、行政管理者以权谋私、生产经营者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这都导致白色污染难以有效治理。因此,白色污染的治理一要将如何提高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纳入其中,二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参与主体形成责任机制,三要完善责任监督体系提倡开放性监督,四要激发市场责任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参与治理。责任这一理念是白色污染治理的隐形抓手,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政策执行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多方参与、开放监督的有效动力。从责任的角度分析治理问题不仅是白色污染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战立彦.关于防治“白色污染”的立法思考[J].政法论坛,2000(1):127-129.

[2]邬金磊.“白色垃圾”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32-34.

[3]孙冬晗.“限塑令”实施困境的经济分析[J].法学研究.2014(8):111-112.

[4]袁振龙,滕仲日.北京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新视野,2008(4):34-37.

[5]王美佳.长春市城市垃圾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18-20.

[6]钱昌照.责任伦理学研究[J].荆楚学刊,2008(5):5-11.

[7][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6.

[8]李珍刚,胡佳.城市垃圾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5):149-155.

[9]周菡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责任[J].中国环境干部学院学报,2014(2):22-25.

[10]钱振华,刘家华.关于环境治理的责任伦理反思-基于中外雾霾问题治理的比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5(3): 77-86.

收稿日期:2018-10-24

作者简介:张如孟(1993-),女,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CYC2017014)。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9)02-0055-05

责任编辑:王静

标签:;  ;  ;  ;  

责任视角下我国白色污染治理伦理困境的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