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_天津历史论文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_天津历史论文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河论文,天津论文,历史文化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3)06-0065-03

海河,对于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来说,无疑是一条浓缩了岁月 风光,收藏着历史积淀,装载了无数过去的河流。海河不但带来了天津的历史,而且决 定了天津的文化走向。

天津的设卫筑城是在1404年(明永乐二年),这与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 沽“河海冲要”的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年,有人向永乐皇帝朱棣建议说,直沽是“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因 为朱棣在做皇帝以前,长期镇守元代的大都——明初已经改名北平了,自然知道直沽地 位的重要。而且在四年前即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从他镇守的北平发兵,与其侄子争 夺皇位,由直沽渡河,在沧州旗开得胜,直沽遂成为天子车驾经过的渡口,于是便将在 直沽所设的军卫命名为天津卫。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 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 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 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天津城的“总体开放”,也可以说是 直面海河的“开放”。以致明清以来,在天津城市平面上,经济中心始终不在城内,而 是在城外河干的“环城开衢”。在这里,“商贾辐辏,骈填逼侧”,“百货交集”,以 致“素封巨室,率萃河干”,而卫城之内则是“屋瓦萧条,或为蒿莱”。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干脆统一为行政建置,改为比县的 级别稍高的天津州,旋即升为行政层次同于府一级直隶州,不久又开府置县,天津府管 辖一州六县,府、县衙门同处一城,而且府、县官都是“冲、繁、疲、难”的四字最要 缺。特别是天津府,还属于清代的“请旨缺”,即缺出,先由军机处将奉旨记名人员进 单请旨,最后再由皇帝钦定,应当说,这一切都与天津城市依河傍海,密不可分。

近代以降,西方侵略者骎骎东向。他们认定,天津是北京的出海口和 东大门,只要封锁或占领了天津,“比毁灭二十个沿海或边境上的城市还要有效”。这 是100多年来外国侵略者遵循的信条。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军舰八艘驶抵大沽口,向清王朝递交了所谓的抗议书,导 致了林则徐的被免职,以及严禁鸦片运动的失败。1858~1860年(清咸丰八~十年)英法 联军三次攻打大沽口,两次占领大沽炮台,最终占领了天津城,并攻陷北京,最终天津 被辟为通商口岸。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自大沽 口登陆,占领了天津和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的增援部队自塘沽登陆,京津 沦陷。

在天津开埠的当年,英、法、美三国即在靠近天津城厢的海河右岸开辟了租界;中日 甲午战争以后,德国在美租界之下、日本在法租界之上的海河右岸分别开辟了租界。八 国联军占领天津期间,已在天津设有租界的各国,纷纷对租界进行扩张;没有租界的俄 国、意大利、奥地利三国,则以他们在海河左岸的占领区,划定为本国的租界。比利时 当时并没有出兵中国,这时也乘机在俄租界之南,划定了比租界。至此,天津海河上游 两岸,共有九国租界之设;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天津仍有八国 租界。这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由于海河与海河水系造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天津具备了宜于集散贸易发展的优越区 位和便利条件,所以天津中心市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海河。各国租界在开辟之时,为取 得自身的发展,无不是沿海河的走向而划定,而且相互毗连。即从天津城厢东部的繁华 区以下,沿着海河向下延伸。由于海河上游水深河阔,各国租界都在海河沿岸修筑了条 件良好的停船码头,这就为租界发展成为天津港口的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天津的开埠 和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改变了天津的城市地位,海河和海河流域蕴藏的经济火花很快迸 发出来,并迅速燃烧,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便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譬如,开埠前,天津作为水旱码头城市,仅仅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开埠后成为了世 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港口贸易发展,被外国人认为是天津城市“潜在的力 量”,“来日的发展自不待言”。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港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华北 地区的60%,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天津的近代工业出现在10世纪60年代 ,但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几乎全部遭到破坏。经过20世纪初期的重建,发展 很快,到30年代已经形成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投资总额 仅低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天津在商业方面也成为了北方的中心,当时天津的腹地有 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同时也是这三个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进出口贸易和工商 业的发展,又拉动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中外各大银行差不多都开设在毗邻海河的英租 界中街(维多利亚路)和法租界大法国路(即今解放路),因此这两条路被称为“银行街” 或“金融街”。天津城市的迅速繁荣,反映出天津作为工商业和港口城市财富的集中、 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也反映出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这时已 经形成。

就城市的空间来说,整个天津南北长,东西狭,夹河而立,主要街道均与海河平行或 垂直;市区被海河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需要依靠桥梁和渡口来联结。城市的中心繁 华区,开埠前在海河上游右岸,开埠后随着租界的沿河发展而不断向下延伸,从而奠定 了日后天津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经过长期发展,天津虽然成为了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 城市,但港口却在海河上游,而不直接靠海。到20世纪30年代,因海河自身条件的限制 ,地处市区的内河港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移向河口新建的人工港区——天 津新港。由于有海河干流的联结,下游的河口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并成为天津密不可分 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今日天津“一根扁担(指海河)挑两头(指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城 市格局的由来。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确切一点说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天津历史文化 名城的定位离不开海河。由于海河具有河流通津的优越条件,天津一直是首都北京的出 海口和东大门,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重大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平津战役—— 差不多都要通过海河演绎,都要进入天津彰显,七八十年前就有人深刻指出,近百年来 ,“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外交之利害,全国之安危,而恒于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 人之视听。”这就是说,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无不在海河与天津留有深深的迹痕。长驻 天津的直隶总督手握军政大权,其衙署被视为中国的第二政府和影子内阁,开埠以后, “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指天津),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 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此后,天津更出现了名人名居星罗棋布现象,其实 ,这种现象也是由天津的特殊的“政治后院”地位,在民国初年继续延伸而决定的。由 此可见,一条河海通津的海河,对近代天津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开埠后的40多年中,在天津海河两岸有九国租界之设。租界无疑是旧中国屈辱和痛 苦的象征,但是封闭的坚冰却因此而打破。正是由于被迫开放和租界的“窗口效应”, 使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科学、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得以通过天津,来到中国, 从而带来了城市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近代天津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历史人物,在许多方面 开中国风气之先,决非偶然,海河对近代天津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那样,遭受过如此众多的外来侵略;也没有哪一 个城市像天津那样,紧紧地把城市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天津城市的风云变 幻,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通过海河开发重现 中国近代的历史,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之上。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历 史的烟云已经成为过去,八国租界林立构成的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早已成为人民手 中的财富,这是海河收藏的历史积淀,也是海河独有的文化结晶。因此,把原有的租界 区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设定标志,有条件地恢复或重建被损坏的各国风貌建筑与公 园、广场,让人们在一个城市里,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景观风物, 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这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天津城市的国际性带来了世界上少见的城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由于世界各国不同风 格的建筑艺术得以荟萃于海河上游两岸,所以租界社区被视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联 结海河两岸租界的桥梁被叫做“万国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天津的“小洋楼”竟能 与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北京“四合院”分庭抗礼。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近代天津 城市文化在中国、在世界的特殊地位么?

坐落在海河岸边的天津,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型的城市;南北文化的交 汇,东西文化的碰撞,赋予了海河、也赋予了天津独特的魅力。而这,正是我们在开发 海河两岸时必须着力弘扬的。一条72公里长的河流,能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托起了一座 国际化的大都市,承载了一部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历史,彰显了一种交汇型的文化,代表 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脉动。这样影响于一个城市和城市文化的流,在中国,在世界,都是 绝无仅有的。这对天津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天赐良缘。海河干流短,但赋予了天津离 海近的优势,这也是邻近的其他大城市所不具备的。因此,依托“两海”(海河,渤海) 优势,重现海河浓缩的岁月风光,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名河、名城建设,应是天津城市 发展的“捷径”。

收稿日期:2003-09-02

标签:;  ;  ;  ;  ;  

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_天津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