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定理述评_克拉克论文

克拉克定理述评_克拉克论文

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拉克论文,定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本内容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将比农业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而商业又将比工业占有更重要的位置。1935年,费雷又进一步指出: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将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即使政府进行干预也无法阻止这一进程。

这些论述对揭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转移的规律无疑是重要的。但真正明确指出经济进步与劳动力产业分布相关关系的,仍然应归功于克拉克。他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写道:根据现代统计资料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然后,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而对服务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或者换句话说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着依次此消彼长的演进规律,即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

克拉克提出这一论断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和论证。

首先,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丰富的数据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克拉克所提出的理论。他指出:如果我们把世界各种不同国家的最新数据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所含百分比会不断下降,前者越高,后者就越低。而在商业和其它服务行业就业劳动力的比例将呈现出不断地、有规律地增长,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十年尤为明显。

其次,法国经济学家富拉斯蒂埃也指出:我们所掌握的数据已充分证明了这一演进规律。在150年前,几乎所有国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都在80%左右,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约占8%,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约占12%。由于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较少的劳动者就能够生产出全国人口所需要的食物,因此农业人口的比例就会逐年下降。他同时还指出:这个演进过程也不是无限的,随着农业劳动者人数的逐渐减少,农业劳动者绝对数字的下降也会减慢。此外,还有一点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不是唯一的,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向第三产业转移,更进一步说,在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也不断从一些行业转向另一些行业。

再次,另一名法国经济学家埃·索维也进行了相似的分析。他在1966年出版的《一般人口理论》一书中指出:劳动力依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一次是脱离自然界,第二次是脱离原材料,第三次是在第三产业内部脱离一部分人群而转向为另一群人提供服务。而每一次带有升级含义的转移都相应增加了收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依次转移,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升级。因此,可以想像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追求向高一级产业转移并享受其好处的愿望有多么强烈。这里,作者举例加以说明,他写道:一个年轻的耕作者自愿用拖拉机取代马匹,并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照料马匹已成了低等的工作,而修理发动机则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气质。如果这个青年农民跟在马后走过村庄,他很容易受到姑娘们的嘲笑。如果他是坐在拖拉机上穿过村庄,这就好像获胜的罗马人站在他们的战车上一样。总之,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二、对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顺序的解释

1.克拉克的分析。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除了远古时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产品总是有规律提高的,尽管这种提高不像在工业领域那样快。他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对农产品相对需求的下降是引起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对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克拉克认为,无论是按每小时劳动的产出还是按人均产出,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比其它产业要快,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随着经济的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就必然会逐步减少。即便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增长,我们也可以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会减少。换句话说,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但对其产品的需求相对增长较慢。对于第三产业来说,克拉克认为情况正好相反,人们对第三产业产品需求的增长要快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必然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

2.富拉斯蒂埃的分析。富拉斯蒂埃对劳动力在产业间演进顺序的分析与克拉克的分析有明显不同。他认为,技术进步是引起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这种演进的速度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是不同的,也缺少规律性。技术进步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总量,另一方面改变了生产结构,而生产结构的改变又会相伴产生需求结构的改变。这些基本规律支配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技术进步促进供给的丰富,而富足的供给又使人类某一层次的欲望和需求迅速得到了满足,进而产生新的需要。导致一方面技术进步支配着一个不断增长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愿望又决定着一个日益增长的消费结构,而这两者之间是不协调的。

这种不协调迫使生产要适应强烈的消费需求,这种状况被描述为“第三产业饥饿症”,它不可避免地将劳动力从需要已经饱和了的产业部门转向那些需求旺盛的产业部门。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农民离开土地,工人改换行业的劳动力转移。

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都随着它们的增长而改善,这种变化可以作如下描述:第一、二、三次产业呈现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走势,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劳动力先是膨胀然后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每一个产业的内部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这种变化也同样存在于每个国家,其演变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三、几点启示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也相应地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在这种形势下,重温配第——克拉克定理,对于认识和把握我国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的演进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大批劳动力将继续从第一产业流出,并在非农产业寻找出路,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今后15至20年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仍要加快,这就必然使大量的劳动力继续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都在1000万人以上。如何化解这样巨大的就业压力,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我国城镇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上,但据劳动部门有关同志分析,我国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就业转失业人员压力已经很大,加上国有企业中有大量富余职工也需安置,再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极为有限。按照“八五”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测算,“九五”期间城镇仅能安排3800万人就业,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00年末,失业人员将达1600万人,失业率将达到7.4%。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及早谋划,制定出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使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这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宝贵要素。

2.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较大潜力,但其吸纳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上升,但到本世纪60年代,在达到40%至50%之后,一般都开始下降。1985年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瑞典、瑞士等10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平均为37.7%,而这一比例仍呈下降的趋势,尽管这一趋势已越来越缓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配合和支持,也就是说,第二产业不可能始终孤军独进;其次,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工业部门本身所需要的劳动力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也不可避免。当然,1993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力仅占22.4%,仍有接收劳动力的相当潜力,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特别在欠发达地区,还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对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在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仍将在不同行业之间循序转移。据富拉斯蒂埃预测,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最多可吸纳85%左右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将保留5%左右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约占10%。但对于一个大国,当其第三产业劳动力达到80%左右时,就会接近饱和。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将越来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仅为21.2%,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仍十分巨大。同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占56.4%,第二产业占22.4%,因此,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应分别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但主要应流向第三产业。

我们还应当看到,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第三产业内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第三产业正在以满足生活消费为主转向以为物质生产服务为主;其次是在为生产服务的行业,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部门日益重要;再次是在知识密型行业中,信息业的增长速度尤为引人注目。因此,在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一个劳动力逐步转移的过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内部不断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行业。

标签:;  ;  ;  ;  ;  ;  

克拉克定理述评_克拉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