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城市精神构建和谐明珠城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考_蚌埠论文

凝聚城市精神构建和谐明珠城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考_蚌埠论文

凝聚城市精神 构建和谐珠城——对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构建和谐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精神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党中央顺民意、应民声、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一、构建“和谐珠城”是蚌埠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基石

胡锦涛总书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蚌埠地处淮河之滨,被誉为淮畔明珠。最近,蚌埠市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战略决策。适应这一形势,蚌埠就必须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蚌埠的和谐观之一——活力珠城,生机勃勃。和谐需要充满活力。“和谐珠城”应该是充分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激发创造激情,发挥创造才能,支持创造活动,肯定创造成果,具有“人人想干事、人人敢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强烈氛围。“和谐珠城”应该是解放思想,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创造性工作,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鼓励创造、鼓励创业,有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蚌埠的和谐观之二——平安珠城,既安且宁。在蚌埠人的心目中,平安是无乱无灾、安康无恙、如意顺遂。平安是民众生存的最基本的也是第一要求。因此,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就是当代蚌埠人的“平安观”。

蚌埠的和谐观之三——经济珠城,奋力崛起。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珠城是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蚌埠: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秩序得到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口得到优化,居民收入越来越多,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社会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大,就业率越来越高。是一个经济发展快,百姓生活好,人们劲头足的蚌埠。

蚌埠的和谐观之四——法治珠城,清明安定。政治清明,法制健全,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法治珠城应该是官员有“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稳定、求一方和谐”的责任意识,百姓有自觉遵法守法的意识。社会秩序安定,治安状况良好,执法公平公正,收入分配合理,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廉政透明。

蚌埠的和谐观之五——生态珠城,青山碧水。和谐珠城是绿色的和谐。蚌埠人渴望“青山绿水多妖娆,蓝天白云更明媚”。全市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大气污染得到控制,公共绿地面积增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淮河水质良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清新宜人的蚌埠。

蚌埠的和谐观之六——文明珠城,自强不息。和谐珠城是精神境界高,文化素质高,文明程度高的蚌埠。文明珠城既有老庄道家学派、淮河文化、大禹文化,也有推陈出新的“东方芭蕾”花鼓灯、泗洲戏、五河民歌,还有宣纸、灵壁石、杨大可微雕等名扬四海的艺术。文明蚌埠既秉承“骆驼精神”、“黄山松精神”,又与时俱进地培育出“勤劳诚信,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奋力崛起”的时代精神。是团结协助、平等友爱、诚信文明的蚌埠。

当前,蚌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蚌埠到了一个发展为上、再创辉煌的重要时刻。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也派生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全市来说,部分人群还有饥寒之虞,城乡收入达不到低保标准的还有不少;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区经济发展较快,县域经济发展迟缓,实现小康的目标,任务仍然很艰巨;三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影响了地区的团结稳定,例如就业困难,分配不公,执法不力,腐败现象等导致社会阶层关系紧张。对这些负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社会和谐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构建“和谐珠城”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为奋力崛起夯实社会基础。

二、构建“和谐珠城”是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可为的平台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市人民的重要力量,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蚌埠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珠城”的动力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珠城”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凝聚精神,鼓舞人心,提供信仰,提升形象,培育智力”的作用。

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持久的动力。蚌埠确定了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科教会更加进步、文化会更加繁荣、社会会更加和谐。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更大的跨越式的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注入旺盛的活力。否则,“和谐珠城”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华民族是有一个个具体的民族和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没有个体的素质就不会有整体的素质,没有个体的提高就不会有整体的提高。蚌埠还属于欠发达地区,没有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奋力崛起的目标是一句空话。

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良好的平安环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建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体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珠城”需要蚌埠人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出当代蚌埠人的精神。

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鼓舞人民斗志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本质和内涵上说是一致的。构建“和谐珠城”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需要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极其重要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凝聚城市精神,张扬城市个性,发挥城市智慧;能够塑造蚌埠形象,熔铸蚌埠灵魂,彰显蚌埠魅力,展示蚌埠雄风,创造蚌埠辉煌。

三、构建“和谐珠城”要打造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围绕构建“和谐珠城”的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要打造好新亮点,形成蚌埠的特色。

道德工程——唱好主旋律,打好诚信牌。结合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把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构建“和谐珠城”的工作中,把党员干部作风的整改同理顺干群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社会强化友爱意识,优化爱国意识;强化创业意识、优化人文环境;强化信用意识、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法制意识、优化法治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政务环境;强化人才意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统筹意识、优化全面发展环境,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发展、干事业上来。大力推进以建设“信用蚌埠”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树立蚌埠的良好形象;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生产经营信誉制度等,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为“信用蚌埠”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育人工程——唱好民族戏,打好红色牌。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各项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宣传、文艺创作、报告演讲等方式,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开发好淮海战役纪念馆的红色旅游,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形成宣传教育热潮,激发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发扬“勤劳诚信,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奋力崛起”的新时期蚌埠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具有蚌埠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教育,为构建“和谐珠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创建工程——唱好群众歌,打好特色牌。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创建文明城市,要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在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创建文明村镇,要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为基础,抓住免征农业税的机遇,加快转变农村工作机制,变管理为服务,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建文明行业,要以基层文明单位为基础,从党政机关、窗口行业抓起,在普及推广优质规范服务上下功夫。创建文明单位,要在拓展领域、丰富内涵、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打造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即培育沿淮文明走廊、红色文明旅游带。

民心工程——唱好平安曲,打好实事牌。在全市实施扩大就业、扶贫济困、平安蚌埠、阳光政务、廉洁勤政五项“民心工程”。建一批城市文明样板社区,一批农村文明示范街;评选一批农村文明信用户,一批文明标兵;建设一批城市便民书报亭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一批集图书、音像、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小康书屋;创办“和谐蚌埠珠城”,争创全市名牌栏目。

基础工程——唱好创新调,打好机制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靠健全的体制和机制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蚌埠市确定2005年为“创建制度落实年”。完善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县城、军民共建等创建标准和创建方案,积极探索渣土管理、“牛皮癣”整治、户外广告整治等长效管理机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创建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好文明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创建工作运转有效。

标签:;  ;  ;  ;  ;  ;  ;  

凝聚城市精神构建和谐明珠城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考_蚌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