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冲突背后_李光耀论文

新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冲突背后_李光耀论文

新马冲突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冲突论文,新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8年7月30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就马来西亚设在新加坡丹绒巴葛火车站关卡、移民厅及检疫站8月1日搬迁到兀兰的谈判破裂。马来西亚表示坚决不搬的立场,并认为不搬是符合法理的;新加坡则声称,搬迁决定不会改变,但可以给马三个月宽限期以提供法理依据。8月1日起,马来西亚不再为乘火车到该国的外国游客在护照上盖入境章,以此作为其关卡、移民在及检疫站继续留在丹绒巴葛的应变措施。

然而,事情并不就此结束。两国朝野继续为这个搬迁课题互相争论、讥讽、甚至谩骂,涉及到个人态度、民族尊严乃至国家主权。双方都指责对方无理取闹,表示不能容忍。新马两国本来就有点紧张的关系迅速升温。8月4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在新山万人大集会上谈到新马纠纷时,提醒新加坡“别把马来西亚好意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同日晚上,针对巫青团的建议,马哈蒂尔表示,马国将会研究中止马新两国新的双边事务往来(注:(马)南洋商报,98年8月5日。)。车站关卡搬迁似乎要升级为外交纠纷。之后,马来西亚各阶层各党派发表谈话对首相立场表示坚决支持,泛马印度人前进阵线等组织还到设在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最高专员署面前示威抗议。

新加坡方面也不示弱,表示坚决抗争到底。新加坡议员吴俊刚发文说:我们绝对不是一头软弱的羔羊,我们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贸工部长李玉全指出,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在互相交往时,都应该平起平坐,绝对不能受人摆布(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6日。)。李显龙副总理也强调新加坡没有错。

争论还没停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李光耀回忆录》在9月中旬出版发行,李光耀在书中提到马来西亚前首相东姑·拉赫曼等人,指责马来西亚一直以水供问题对新加坡施压;指责吉隆坡有关人员策划1964年新加坡种族冲突,指责马来西亚某些人煽动马来人种族情绪,激起他们对华族的憎恨。该书再度激起马来西亚朝野的强烈不满和口诛笔伐,马交通部长林良实认为回忆录“散布摩擦,妄图歪曲事实和伤害马新间的关系”(注:(马)南洋商报,98年9月16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说:新加坡向来擅于利用邻国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繁荣。并表示,李光耀回忆录事件,造成“我国难与新加坡保持良好关系”(注:(马)南洋商报,98年9月15日,9月18日。)。巫统青年团则再次提议禁止李光耀入境。

就在《李光耀回忆录》9月17日公开发行的当天,马来西亚国防部宣布,9月18日起禁止新加坡军机进入大马领空。跟着,又宣布从9月19日起禁止新加坡军舰进入大马水域。

马新外交冲突不断升级,马新关系,正如马新两国媒体所形容的,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潮”。其实,新马两国磕磕碰碰早已开始。1997年4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公开发表谈话,指称马来西亚柔佛州治安不好,就曾掀起轩然大波,一些巫统成员要求政府与新加坡断交,对新加坡断水断电,甚至禁止李光耀父子赴马,有关抗议声讨直到李光耀公开道歉后还迟迟不肯罢休。

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马新两国水乳交融,关系非常密切,两国交往向来都比较克制和友好。现在新马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小车站关卡的搬迁和李光耀的谈话及回忆,会引起没完没了的争吵和外交冲突?

新马冲突的根源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冲突。随着马来西亚在90年代初推出一系列大型项目后,两国经济利益的冲突就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严峻的经济衰退,两国的新旧矛盾遂逐渐公开并日趋尖锐。

两国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

1、资讯竞争与矛盾。

新加坡自80年代中期实行产业升级换代和大力发展资讯工业后,一直是东南亚的资讯科技中心,现在又致力于建立覆盖全岛的高科技资讯网络—新加坡综合网。而马来西亚在90年代初却提出“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该计划拟以光导纤维电缆网络为骨干,辅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到2005年在马首都吉隆坡附近建立一个亚洲资讯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已于1997年初正式启动运作的“多媒体超级走廊”,总投资预计达500多亿马元,拟占地约750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其发展目标,技术层次和引资来源均和新加坡综合网相近,双方不可避免会形成激烈的竞争。事实上,已在新加坡综合网参与多个项目的美国微软公司已承诺在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投资和设立区域总部。

2、外运竞争与矛盾。

由于优越的天然条件,新加坡一直是重要国际贸易港和东南亚地区货物的主要集散地,经新加坡出入口的马来西亚商品也曾达马总出入口量的90%以上。为了改变海运对新加坡的依赖,马来西亚一直积极进行港口建设。然而,尽管马来西亚各港口的港运条件已大大改善,巴生港早已晋身世界大港之列,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马来西亚国内的出入口商品仍约有30-40%(350万个集装箱)通过新加坡港出入口,所花费的外汇年达35亿马元。为了减少外汇流失,并带动相关港务业的发展,马政府拟制定法令强制本国企业采用本国港口外运货物,该法律据说准备99年生效。此举必然影响新加坡的港运利益。

80年初投入使用的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经多次扩建和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后,年接纳进出乘客达2400万人次,一直被公认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和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国际机场。而马来西亚1992年却宣布在距吉隆坡70公里的雪邦建立一个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机场,总投资约80亿马元,客运量开始为年2500万人次,最终将达1亿人次。新机场首期工程已完成,并于1998年7月投入使用。马来西亚新机场也不可避免在货运客运形成对新加坡机场的竞争。

3、资金竞争与矛盾

公积金。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筹集资金,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和职工总会均向新加坡提出将新加坡公积金局所存的已不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工人的公积金发还,但经多方交涉,至今没有结果。新加坡坚持按有关条例到该工人55岁才能领取。据称,这些公积金高达20多亿马元,不论对马,还是对新,都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

外汇管制。98年9月初马来西亚宣布实施的外汇管制对新加坡的影响尤其大。多年来,新加坡一直是马来西亚有钱人的非正式“银行”新加坡的金融体系为富有的马来西亚人提供了一个收藏钱财的地方,自97年7月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估计约有200亿至300亿马元留存在新加坡。就在实施马元管制之前,还有大量马元流往新加坡,因为有许多新加坡银行给予马元存款高达24%的利率,用高利率吸引马元的作法也是近一年来马来西亚对新加坡强烈不满的原因之一。按外汇管制的要求,这些国外马币必须汇回本国,不然就作废。外汇管制实施后,据马来西亚资料透露,仅半个月,从新加坡回流的马元高达110亿。

停止场外交易。停止场外交易也是马来西亚在9月初实施的新措施。所谓场外交易就是人们可以在吉隆坡股市交易所之外购买马来西亚的股票,新加坡的“自动撮合国际股市”就是这种“场外股市,那些不愿人们发现他们在马来西亚拥有股权的人,常利用自动撮合国际股市来购买马来西亚股票。日前在新加坡自动撮合国际股市交易的马来西亚公司有112家,其股市价值相当于马吉隆市股市的15%。金融危机前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股市价值分别是9000亿和3000亿马元,以15%的比例推算,在新加坡场外交易的股市价格曾达1350亿马元,即使金融危机爆发股价下跌,也还维持450亿的水平。因此,该措施使新加坡“自动撮合国际股市”的交易量有所减少,部分人的利益必定受损。

其他经济方面的摩擦还很多,如新加坡曾立法要求国人出境前汽车贮油量不能少于四分之三,显然是不想车主在国外,包括马来西亚加油;新加坡计划在1999年举办有两万人参加的大型会议,拟安排与会者到东南亚各国参观,但偏偏漏了到马来西亚参观;作为对政府发展国内旅游的号召,98年初马来西亚各州教育局均不签发各校师生前往新加坡观光旅游的申请表格,结果9月份假期里各校无法像以往那样组团去新加坡旅游,此举使新加坡赚少了超过600万马元的外汇;9月初,柔佛决定向所有入境柔佛州的新加坡车辆征收至少10马元的过路费,又规定所有运载砂石、花岗岩等建筑材料到新加坡的车辆必须使用马新第二通道等。

促使两国关系紧张的事情还有,新机场启用后,马首相曾指责新加坡媒体对吉隆坡国际机场作出负面的报道;车站关卡搬迁谈判破裂后,马来西亚人认为新加坡减少了马人入新境后的逗留时间,从以前的14天减到现在的3、8、9天;以及白礁岛主权之争和水供问题持续出现的纠纷等。

除了上述原因外,新马冲突也不排除某些政治或外交因素。

马来西亚大选在即,新马外交冲突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马来西亚国内对经济严重衰退和国内权力斗争的注意力,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人民支持政府,进而为执政党在大选中赢得更多选票,就像1964年大选前印尼对抗马来西亚,反而激起全马人民对执政党的极大支持,使联盟党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通过新马冲突异乎寻常的升级,马来西亚表明了不会对外部,特别是不会对被首相马哈蒂尔所称的西方殖民者屈服的强硬立场,任何国家或个人侵犯马来西亚的尊严或者利益,或对9月初马来西亚较为激烈的政策或举措多加评论和指责,它都会像对付新加坡那样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

马新两国冲突有什么影响?将如何发展?

1,冲突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地理接近且曾是同一国家,以及经济的明显互补性,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企业间、政府间存在各种各样的交叉投资和交叉业务,平民百姓间也有很多经济来往。

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0%以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新加坡则一直是马来西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据1996年统计,在马出口总额782亿美元中,出口新加坡占了20.5%,新加坡是马来西亚的最大出口国。同年在马进口总额的784亿美元中,从新加坡进口占13.3%,新加坡是马来西亚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第三大进口国,日本和美国对马进口分别占马进口总额的24.5%和15.5%,而排第四第五名的南韩和台湾对马进口则分别占5.2%和5.0%。同样,在新加坡1996年出口总额的1250亿美元中,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占18.0%,占第二位。同年进口总额1313亿美元中,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占15.0%,为第三位。

吸引外资是马来西亚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功战略,新加坡在此领域的表现也不俗。新加坡人一向有在新加坡赚钱到马来西亚投资的历史传统,近年新加坡的对外投资也同样把马来西亚作为首选目标,尽管日本和台湾对马来西亚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新加坡始终是马来西亚五大外资来源之一。据官方统计,到1990年,新加坡的海外投资(不包金融企业)总额为74.92亿新元,其中投往马来西亚的占总投资的42%。之后,随着新加坡政府提出“新加坡资源无限”、“环球城市”的观念,鼓励对外投资,以及马新印(尼)成长三角计划的启动,投入马来西亚的新加坡资本更多了。

新加坡在70年代末已达到全面就业,为了解决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问题,一些行业经常须雇佣十万多外国劳工,其中不少是马来西亚人。

由于两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两国政治关系的紧张对两国经济合作显然是有害无利的。冲突发生后,新加坡贸工部长李玉全曾表示,如果马来西亚有关使用国内港口的措施影响到新加坡商家在马来西亚的营业,新加坡政府将协助他们把营业地点转到其他地方,如峇淡岛,民丹岛或是泰国(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1日。)。即撤走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但撤离已有一定基础的投资,到另一个新区发展,对新加坡商人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七八月以来,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都觉得处境越来越尴尬,新马两国商人进行交易时也顾虑重重。

新马冲突还影响了两国的形象,人们对两国的稳定表示疑问,这对两国吸引外资和发展旅游业均没有好处。据统计,1997年马来西亚的外国游客仅620万,比1996年710万减少90万,下跌13%。据马来西亚旅游部门透露,马新关系紧张也是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新马冲突促使新加坡靠近印尼,新印关系可能会有新的发展。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南部一个以华人占多数(约76%)的多元种族小国家,作为被马来人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包围的一资源短缺的小国家,经济上又与这些马来人大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新加坡向来力争和这些马来人国家保护友好关系。因此,新马冲突不断升级后,自然促使新加坡日益靠近另一个马来人大国——印尼。

新印关系已有一定基础。为了寻求水源多元化,避免在食水问题上单一依赖马来西亚,早在1991年6月28日,新加坡就和印尼签定了一份水供协定,印尼同意让新加坡在廖内省发展水源,每天取水高达10亿加仑(约为新目前日用水2.8亿加仑的3倍多),为期100年。新加坡方面透露,有关供水的输送设施如输送管和蓄水池等将在2011年,即新马的一份供水协议到期前完成。换言之,届时,维系新马关系的重要纽带转成维系新印(尼)关系了。之后,1994年马新印成长三角启动后,大量的新加坡资金投到印尼的廖内群岛和峇淡岛,各种经济合作陆续展开。金融危机发生后,新加坡拨出50亿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拯救印尼经济援助配套的第二道防线,并且宣布为印尼提供30亿美元的贸易担保计划。1998年7月,即新马车站搬迁纠纷前不久,新印两国又签署了一项总值达80亿美元的西纳土纳岛天然气田开采计划。除此之外,日前新加坡国防部长杨文进准将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针对印尼五月的排华发表议论,说新加坡华人不像大马华社对有关事件反应激烈。这在马来西亚看来,显然有挑拨马来西亚和印尼关系,从中渔利的嫌疑。

就在新马冲突日渐白热化的时候,新教育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张志贤代表新加坡政府于8月6日对印尼进行三天访问,并将总值1200万新元的人道援助救济品如米粮和医药品等移交印尼。张志贤向印尼总统哈比比转达吴作栋总理的关怀和祝愿,代表吴作栋总理邀请哈比比访新,并表示新加坡希望和印尼发展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他说“吴总理也表示他寻求继续跟印尼合作,因为新印两国关系密切,印尼的繁荣与稳定对东盟、对整个区域以及对新加坡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新加坡期望同印尼加强关系”(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1日。)。在这次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双方讨论了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的合作问题。对于印尼比较关注的30亿美元的贸易担保计划,张志贤表示,一旦印尼准备就绪,新加坡就可以给印尼提供担保。在军事合作方面。据印尼一名高级官员透露,印尼将考虑向新加坡武装部队开放更多的地区,用于展开陆军军事训练活动。

新加坡的友好态度得到积极的回应。本来,哈比比出任印尼总统后,新加坡和印尼的关系曾有点紧张,因为98年2月新内阁资政李光耀针对印尼副总统人选发表谈话,说金融市场被苏哈托所宣布的副总统人选“困扰”。这番话使哈比比感到受了中伤。哈比比5月21日出任印尼总统后,很多国家都在当天或隔天祝贺他,但新加坡“迟至将近6月”才祝贺他,这也使哈比比很不满。所以,哈比比在《亚洲华尔街日报》8月4日刊登的访谈中曾说“当有人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那个人就是你的朋友,但新加坡却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认为新加坡不是印尼的朋友,而马来西亚等国都是印尼的朋友(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5日。)。但张志贤访印尼时,哈比比的态度有所改变,他表示,由于新印两国都是近邻,他很愿意同新加坡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期望在两国之间加强紧密联系(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1日。)。印尼武装部队总司令维兰托更热情,据印尼武装部队发言人尚苏少将引述维兰托的话说“新加坡协助印尼,是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注:(新)联合早报,98年8月1日。)。

马来西亚和印尼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为新加坡与印尼加强联系提供了机会。马印(尼)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旅马印尼客工的问题。因失业率的提高,马来西亚最近大量遣散非法客工,同时还遣散工期未满的合法客工,而印尼人在马客工中占的比例最多,单合法客工就占全马103.3万合法客工中的65.83%,达68万人,此外还有不少非法印尼客工。因此,马来西亚强制遣散客工的作法遭到印尼客工甚至印尼政府的不满,遥言满天飞。8月间,甚至有人不署名在马通过网际网络传言,说印尼非客工意图在马策划骚动,搞得人心惶惶,大马军警也高度戒备。

当然,新加坡和印尼关系的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长期存在的问题是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具有浓烈排华情绪的印尼大国一直不太接受华人小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一些人也刻意把新马之争说成是马来人与非马来人或回教徒与非回教徒之争,突出新马之争的种族因素。如马国阵后座议员俱乐部主席罗哈尼就质疑新加坡是“针对全世界回教的敌人”。在马印尼人协会主席凯鲁丁则促请印尼不要卖水给新加坡,理由是“这个国家对邻国显得傲慢”,“忘恩负义”,且乐于和马来西亚和印尼吵架。影响新印两国关系的比较现实紧迫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印尼华裔向来有到新加坡存钱的习惯,金融危机发生后,特别是印尼局势动荡后,更有大批印尼华裔逃往新加坡,并带走了大量的资金。印尼政府很希望这些印尼华裔回国,并把他们存在新加坡的资金带回印尼,新加坡政府却一直没有给予积极配合。

3,近期新马两国关系将持续紧张。

由于马新两国在不少方面存在明显的经济竞争,资讯产业对资金人才的争夺,国际机场对海外乘客的争夺,港口对海运货物的争夺,市场对马元资金的争夺等,一方的受惠必定是另一方经济利益的受损,这样的矛盾不可能短时期得到解决,特别是在两国的经济都正陷入衰退,都迫切需要上述经济领域为经济复兴作出贡献之际。正因为如此,两国目前发现它们之间的许多矛盾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协商得以解决,似乎必须借助国际机构。如新贸工部长李玉全曾明确表示,新加坡将把马来西亚阻止商人使用新加坡港的课题交由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解决。马职工会则宣称将向国际劳工组织投诉新加坡拒绝让马工人领出公积金的事件。国际组织一介入,问题的解决将更为复杂,旷日持久。

新马冲突及双方的激烈言论,已极大地伤害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感情,陈年旧帐一再被挖出来,互相挑剔也将引起更多的纠纷,这也使双方的问题更难解决,被挖出的陈年旧帐包括新加坡李光耀资政曾提过的“被迫合并论”,新加坡曾邀请以色列总统访问,1992年新加坡提高马驻新海军兀兰基地的土地租金,1998年新加坡禁止马渔夫进入白礁海域,马来西亚利用水供向新施加压力,马来西亚挑拨新加坡的种族矛盾等。会引起更多纠纷的主要是各种建议和主张。如马来西亚有人提出,赶走新加坡设在马来西亚的滤水厂,禁止新加坡人自由出入香蕉屿,将来只能向新加坡提供已过滤的水并增加收费,而不像现在那样提供未过滤的水。新加坡则有人建议发起“爱新加坡运动”,鼓励新加坡人多买新加坡产品,少到邻近国家消费,不到马来西亚旅游,不雇马工人,甚至以后不要马来西亚供应食水等。

但关系紧张不等于关系恶化,或者两国断交。因为两国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不慎都可能一损俱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在互相攻击之余,已有不少政要、政党和商业团体指出,两国相争对谁都没有好处。要求本国政府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冷静地解决问题,达致“双赢”而不是“双输”。如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署理总秘书蔡国治指出,当前的严峻局面,不允许马新关系趋向不利发展,不然,它会打击彼此国家复苏经济的努力。他表示两国商会将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必要时会努力协助政府化解矛盾。商业集团历来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压力集团,他们的意见最终必然会引起当局的重视。

其实,外交冲突升级之后,两国政府显然也注意事态继续发展的严重性,已逐渐开始表示克制和友善。如马来西亚并没有像有些人建议那样查禁《李光耀回忆录》,对于禁止军机入境等措施,也作了一些委婉的解释,指军机入境有噪音,且一年前已有决定,等等。新加坡方面,李光耀资政则对出书引起的风波表示一定的歉意。特别难得的是,马来西亚9月20日逮捕前副首相安瓦尔后,在举世都似乎倾向谴责马哈蒂尔,外国媒体大肆渲染马来西亚骚乱之际,是李光耀站了出来。9月21日,他在有300多内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即使安瓦尔被捕,马来西亚也不会动乱。他还表示,他明白寻找继承人的困难,他能理解马哈蒂尔最终将安瓦尔革职的决定,作得并不容易(注:(新)联合晚报,98年9月21日。)。海外政要,有谁比李光耀更了解马来西亚,他的讲话对马来西亚和马哈蒂尔本人都是莫大的支持,估计对缓和新马关系亦有一定作用。

另外,马新两国都是东盟成员国,依靠东盟区域组织,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并维护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策略之一,不到万不得已,两国都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

标签:;  ;  ;  

新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冲突背后_李光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