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未来发展论文,现代物流论文,现状及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关键手段之一,已经被各国政府及企业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随着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已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业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发展迅猛。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225.3亿吨,增长10.7%。物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物流业本身的发展却需要大量优秀的物流人才来支撑。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预计,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将达30万~40万人。同时,随着企业对物流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的提高,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物流实践技能;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正在成为物流领域的新宠。面对现代物流的挑战,认清人才缺口,找出应对措施,培养出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多层次、多技能、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关键。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教育刚刚起步,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一)宏观层面
1.层次不清。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的物流专业教育梯度。高职高专与大学本科教育仍存在很多重叠部分,而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跨度也不大。许多培养机构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甚至不清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2.针对性不强。层次不清必然导致物流教育缺乏针对性,因材施教更无从谈起。无论专科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均亟须获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综合素质不高。我国物流教育往往只注重单一技能的培训,虽然为单一的运输、仓储等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但却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对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精通传统物流改造和现代物流管理,懂得城市物流规划和第三方物流运作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
4.创新意识不足。由于现代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创新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加强自主知识创新对于我国物流产业实现快速、稳步、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微观层面
1.教师单向灌输,学生缺乏参与。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过分强调按部就班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拿来主义”思想严重,自主学习动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
2.物流专业教师奇缺。目前各大高校的物流师资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转移过来的,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还十分缺乏,能够从事物流尖端前沿研究的教授则更为稀缺。
3.教材陈旧落后。物流业是一门发展迅猛的行业,因此如果不紧跟时代发展,物流教育便很容易出现滞后甚至落后的现象。我国物流教材从整体来讲尚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很多教材还是传统物流的产物,很少涉及物流发展前沿的东西。陈旧的教材不仅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
4.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由于学校及科研机构与物流企业及物流市场缺乏交流与沟通,教育机构在人才需求信息的获取方面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导向和依据,不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导致了物流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即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对接的现象。
5.实践环节薄弱。现代物流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念,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高级物流从业人员中80%在38~57岁之间,48~52岁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8%,平均年龄在45岁。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物流教育仍然偏重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依然不够,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较弱。
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上述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物流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多层次、多类型的目标定位,重点培养战略型、管理型、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
(一)战略型物流人才
1.能够为政府机构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发展方案设计、物流政策制定及物流人才培养规划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无论是国家的物流系统还是地方的物流系统,无论是行业的物流系统还是企业的物流系统,均亟须改造和优化,以保证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就需要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人才。这也是培养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人才类型。
2.能为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务的人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国要在紧跟国际先进物流管理及技术的同时,专注于自主创新,找到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研究及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事管理体制的创新、物流软件的开发及物流设备的研制等研究工作。同时,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由探究于物流前沿领域的、具有实操技能型的教学人员来承担。
(二)管理型物流人才
管理型物流人才主要指企业的中高层物流管理人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各大企业需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懂得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资金流转及成本核算的高素质物流管理型人才。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
(三)多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企业的物流相关部门和各大物流企业对多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该类物流人才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够不断学习更新的高级技能型物流人才。
三、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一)构建物流人才培养网络平台
为了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信息的及时反馈,应当建立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牵头,各大企业与教学研究机构参与,综合了物流人才需求各方与物流人才供给各方的网络平台(如图所示)。
这个模型将研究生和博士生定位于战略型物流人才,大学本科生定位于管理型物流人才、高职高专生定位于多技能实操型物流人才,由此创造出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计划。基于这个平台,政府可以与各个物流企业及物流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企业随时上报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未来物流人才的类型及数量的预测情况。政府根据企业反馈的情况及自身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进行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的调整并下达各个研究院及教学机构,各大科研院所根据调整方案及地区具体情况确定最终物流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适销对路”的物流人才。
针对学生对物流实践技能的迫切要求,校企共建物流实验室的方法是目前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由于物流实验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撑,而物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物流实验室始终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而从企业的角度讲,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总要跟随科技步伐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与学校通过搭建起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搭档”共建实验室,以学校兴建物流实验室的资金购买部分企业设备为条件,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将企业变成学生的实训基地甚至是教学课堂,那么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资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熟悉真实的物流运作规律。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培养策略
1.战略型物流人才培养策略。战略型物流人才是培养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在目前的教学资源还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短期引进外国优秀教师或企业的物流主管担任该类人才的教师,在初期战略型人才培养完毕后,就能够正式按照网络平台的模式循环运作。战略型人才必须要经过各种物流运作模式的磨炼,熟悉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通过海外学习或深入企业物流运营实际,发展成理论与实践并重,深谙物流发展之道的战略型物流人才。
2.管理型物流人才培养策略。以大学本科生为主要来源的管理型人才,通过设置企业运作、成本核算、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及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良好的口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
3.多技能操作型策略。现代科学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使得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电子化、自动化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具有时时更新技能的素质。因此,对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应强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外语能力的打造。
标签:物流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