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及其机理研究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及其机理研究

梁中贵[1]2003年在《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是油松、黑松和赤松等的重要食叶害虫,以老熟幼虫越夏越冬。为了深入研究该虫的低温生态学,预测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及其种群变动规律,本文对其抗寒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 越冬幼虫龄期的判定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采集的幼虫比较发现,徂徕山赤松林的越冬幼虫存在4、5、6龄3个龄期,分别占越冬幼虫的22.0%、53.0%和25.0%;主要以5龄幼虫越冬,占越冬幼虫数的一半以上。2 越冬幼虫过冷却点 越冬幼虫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过冷却点变化不明显。4龄、5龄、6龄幼虫平均过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23.3℃、-22.0℃、-21.6℃降至越冬期的-26.5℃、-25.0℃、-23.1℃,分别下降了3.2℃、3.0℃、1.5℃。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3 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的变化采用60°C恒温烘干法测定越冬幼虫体内水分含量,结果表明在越冬期间,幼虫体内水分含量变化不明显,在70.5%~72.0%之间。通过分析幼虫越冬气象条件与虫体含水量变化关系表明: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与当地相应时期的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月平均地温变化相关性不明显。4 越冬幼虫体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从越冬初期到越冬期虫体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所上升,在这些增加的小分子碳水化合物中,糖原是幼虫越冬期间的能源物质,含量变化和其他小分子碳水化合物不同,从10月份到11月份随着温度的降低,糖原含量上升,进入12月份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含量反而转向减少,说明其中有一个积累到消耗的过程。从越冬初期到越冬期,血淋巴内小分子碳水化合物除甘露醇外均有明显升高,如海藻糖、葡萄糖、果糖、山梨醇等。在越冬期间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在虫体和血淋巴内大量积累这些小分子碳水化合物,通过溶质效应降低体液的冰点和过冷却点,来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5 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WP=7> 不同时期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期,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较大,含量增加明显的有丙氨酸和脯氨酸,分别增加了28%和10%,其它氨基酸如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都略有增加。血淋巴中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的有谷氨酸、丙氨酸和胱氨酸,其含量分别增加了20%、95%和80%,其它氨基酸如丝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含量也略有增加。相反,有些氨基酸的含量则减少,如虫体中的蛋氨酸,血淋巴中的苯丙氨酸等。6 越冬幼虫不同时期的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不同时期越冬幼虫体内脂肪、甘油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脂肪、蛋白质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含量明显减少,分别减少了15%和16%,而甘油含量却急剧上升,增加了210%。此外,蛋白质电泳谱带扫描结果表明,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种类在越冬期间没有发生变化,蛋白质总量增加,但并非每种蛋白质含量都升高,糖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到越冬前的2倍左右。7 越冬幼虫抗寒物质系统的确定 幼虫进入越冬期后,虫体内脂肪、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甘油、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以海藻糖、甘油和丙氨酸增加幅度最大;血淋巴中的蛋白质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有糖蛋白含量明显提高。据此认为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以“小分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甘油—糖蛋白”组成抗寒物质系统。

梁中贵, 孙绪艮, 张同心, , 李波[2]2003年在《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文中指出本文测定了不同时期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并对影响幼虫抗寒的氨基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越冬幼虫体内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期,氨基酸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种氨基酸含最变化不同,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随着温度的下降呈增加趋势。幼虫虫体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的为丙氨酸,比越冬初期增加了28.8%,其次是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4%和5.4%,其他氨基酸增加不明显;幼虫血淋巴内氨基酸中的丙氨酸、胱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80.2%和19.6%。因此认为这些氨基酸与低温抗寒密切相关。

张桂华[3]2008年在《松阿扁叶蜂部分生物学和越冬幼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又名松扁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是我国松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本文深入研究了该虫生物学特性中的补充营养、越冬幼虫体内海藻糖、糖原含量和海藻糖酶活力的关系、越冬幼虫呼吸速率,结果如下:1. 4月下旬,人工捕捉刚羽化的成虫,按雌雄的不同比例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及时提供新鲜的松针,以及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结果发现: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时,各处理之间有显着差异。不同浓度的蜂蜜处理成虫时,与对照相比,1%和0.5%的浓度下成虫寿命长,5%和10%浓度下成虫寿命成虫寿命短。不同浓度的白糖处理成虫时,与对照相比,0.5%、1%和5%的浓度下成虫寿命长,10%浓度下成虫寿命短。同等试验条件下,1%和5%浓度白糖与同等浓度的蜂蜜作为补充营养相比,更能延长成虫的寿命。补充不同浓度的蜂蜜和白糖能够影响雌成虫的产卵量,1%浓度的蜂蜜和白糖与对照相比,都能够显着增加成虫的产卵量,0.5%、5%和10%浓度的蜂蜜和白糖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差异。2. 2007年6月~2008年3月,收集各个月份的幼虫,热碱法提取糖原后,蒽酮比色测糖含量,同时薄层层析法分离糖类,UV-22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结果显示:越冬幼虫和老熟幼虫之间所含糖类没有显着差异。越冬幼虫脂肪体内糖原含量从入土之后开始下降,到12月达到越冬期间的最低值,然后开始上升;越冬幼虫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从7月越冬幼虫入土到10月变化不大,各月份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是从11月开始海藻糖含量显着上升,到12月达到最大值,1月迅速下降,此后持续上升直至化蛹;同时应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海藻糖酶活力,结果显示:海藻糖酶活力在越冬初期很高,幼虫入土后到9月份一直上升,然后开始下降,直到12月下降到活力的最低点,然后随着越冬的结束开始逐渐上升。3月份越冬幼虫化蛹之前活力最高,比越冬前的还要高85.7%,比12月份上升了2.79倍。越冬幼虫脂肪体内糖原和海藻糖能够在一定时期进行相互转化,海藻糖酶活力与海藻糖含量变化有关,海藻糖含量最高时,酶活力最低。3.红外CO2分析仪测定法测定了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呼吸速率。结果是:越冬幼虫不同时期的呼吸速率没有显着差异,从老熟幼虫入土开始,呼吸速率逐渐降低,到12月份呼吸速率降至最低点,然后开始逐渐上升。3月化蛹前期幼虫的呼吸速率升高。

高锋[4]2011年在《松阿扁叶蜂生物学及滞育相关酶活性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又名松扁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扁叶蜂科Pamphiliidae,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黑松P. thunbergii、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红松P. koraiensis等,是我国松林主要食叶害虫之一。该文对不同海拔高度松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成虫对不同颜色黏虫板的趋性和滞育期间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和2种代谢酶的比活力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松阿扁叶蜂在山东泰安徂徕山不同海拔高度均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该虫在不同海拔高度发育进度不同。低海拔320m处化蛹盛期在3月下旬,羽化盛期在4月中旬,产卵盛期在4月下旬,孵化盛期在5月上旬,幼虫危害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盛期在6月上旬;而高海拔915m处的化蛹盛期则在4月上旬,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产卵盛期在5月上旬,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盛期在6月中旬。该虫在低海拔处的化蛹期、羽化期、产卵期、孵化期、幼虫危害期及老熟幼虫的下树期均比高海拔处提前10d左右。2通过利用白、红、黄、绿、蓝、紫、黑7种不同颜色的黏虫板对松阿扁叶蜂成虫进行诱集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颜色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绿色黏虫板诱虫数量最多,平均每板诱集2248.3±285.152头;红色、黄色次之,平均每板诱集量分别为319.7±31.168头和306.7±17.401头;紫色、白色、黑色、蓝色诱集数量较少。绿色黏虫板在东、西、南、北4个不同方向上的诱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以南北方向上诱虫量最多,朝北方向平均诱虫量为1639.0±152.292头,朝南方向上诱虫量为1219.7±72.391头;东西方向上诱虫量较少,朝西方向上诱虫量为347.0±24.75头,朝东方向上诱虫量为257.0±13.013头。绿色黏虫板在阳坡、阴坡和山脊3处不同位置上的诱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阳坡诱虫量最多,平均诱虫量为2353.0±95.394头;阴坡次之,诱虫量为540.3±45.042头;山脊处诱集数量最少,诱虫量为218.7±13.170头。3滞育期间SOD酶的比活力呈由高—低—高的变化趋势。7月至9月份该酶比活力较高,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为458.65±3.426(U/mg),至10月份降到一年中的最低值为240.73±13.225(U/mg),11月比活力有个显着上升过程,但从11月份至翌年2月份的整个越冬过程中比活力一直保持较低值,进入3月化蛹前该酶比活力又呈显着上升趋势,数值为334.99±9.349(U/mg)。滞育期间POD酶的比活力呈高—低—高—低—高的变化。7月至9月份该酶比活力相对较高,10月份呈现下降趋势,至11月份其比活力显着上升到全年最高值为12.50±0.559(U/mg),12月至翌年2月份一直维持较低值,最低值出现在翌年1月份为7.44±0.324(U/mg),至翌年3月份化蛹前该酶比活力又显着上升。滞育期间CAT酶的比活力呈高—低—高的变化。自7月份至11月份,该酶的比活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0月份比活力有个降低过程,最高值出现在11月份为75.93±2.133(U/mg),自12月至翌年2月份一直保持较低比活力,在翌年1月达到最低值48.98±1.636(U/mg),翌年3月化蛹前其比活力显着上升。4滞育期间海藻糖酶的比活力呈低—高—低—高的变化。7、8月份该酶的的比活力较低,在9月份显着上升到全年最高值为0.89±0.034( U/mg),在10月份之后开始下降,从11月至翌年2月份一直维持较低比活力,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为0.09±0.010 (U/mg),3月份化蛹前该酶比活力又显着上升。滞育期间山梨醇脱氢酶比活力呈低—高—低—高的变化。7月、8月该酶比活力较低,9月、10月有所上升,11月至翌年2月份一直维持较低活力,最低比活力出现在12月份,为0.44±0.009(U/mg);至翌年2月份之后比活力开始上升,至3月份化蛹前达到最高值1.37±0.056(U/mg)。5通过松阿扁叶蜂幼虫滞育期间保护酶和代谢酶比活力变化,可以将松阿扁叶蜂的滞育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7~10月份为滞育进入,第二阶段11月份至翌年2月份为滞育维持,第叁阶段翌年3月份为滞育解除。

参考文献:

[1].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及其机理研究[D]. 梁中贵.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J]. 梁中贵, 孙绪艮, 张同心, , 李波.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松阿扁叶蜂部分生物学和越冬幼虫海藻糖代谢的研究[D]. 张桂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4]. 松阿扁叶蜂生物学及滞育相关酶活性变化[D]. 高锋.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及其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