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应用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应用

李丽[1]2002年在《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应用》文中认为对于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新品,越来越成为广大融资者和投资人关注的热点。以往我国企业偏重于股权融资而忽略了债权融资,导致债券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然而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由于股票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融资则有一定的节税作用,向市场传递了一种正面信号,因此,企业需要外源融资,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应为:举债、可转换债券、股票。 规范地发展可转换债券这一金融工具,积极研究和探索转券发行与转换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乃当务之急。本文分五章详细论述了转券的要素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转券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定价模型及其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等。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最近其发行遭冷遇。对于目前可转债的发行困境,我认为,需要加大金融创新,特别是转债的产品设计应贴近市场需求,适度修订转债条款,更多地回报投资者。另外,借鉴开放式基金的经验,可转债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向投资大众普及相关知识。

顾银宽[2]2003年在《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兼具有债券、股票和期权的部分特性,具有债权性、股权性和可转换性叁个特点,上述这种多重特征的迭加,客观上使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了溢价股权融资和低资本成本的经济特性。 近几年来,可转换公司债券已成为在美国、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虽有所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不仅市场规模小,而且品种少,市场体系尚未成型。在债券设计、价值评估、市场运作以及相关法律等诸多方面仍处于滞后或空白状况,在发行公司与投资者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一些重要的缺陷正制约着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成熟。因可转换公司债券从属于衍生证券的范畴,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定价、发行的复杂性,考虑到这种复杂性所产生的投资者出于其认知的缺乏所导致的信息要求的提高,使得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比一般证券更具风险。要使得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成熟健康地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经验,吸取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完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规范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加强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评估、风险防范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 本文从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公司的角度出发,在对可转换公司债券这一融资工具的经济特性及发行动机、杠杆效应及其风险与管理等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研究方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探讨了其估价方法,发行公司发行时机的选择、发行规模的确定、债券设计、稀释效应的信息披露以及对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市场建设与完善问题,最后综合运用上述理论、观点与方法对阳光转债进行了实例分析。

高阳[3]2010年在《可转换债券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趋势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成长性、高预期回报的投融资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发展风险投资是许多国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成功之路,我国引进风险投资二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企业,对促进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产业调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我国风险投资业需要在各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尤其对于风险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亟待解决,而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兴起,为风险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它能使风险企业获得所需资金,进而比较顺利地实现由种子期、创业期到发展期、成熟期的跨越。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状况、运作过程;其次,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控制权理论和融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可转换债券、风险投资的特征,对可转换债券在风险投资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数理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如何将可转换债券应用到风险投资中。论文同时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可转换债券在风险投资中定价方法、条款设计原则及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希望可以对风险投资家以及风险企业家在运用可转换债券达成投资契约、实现共赢等方面有所借鉴和启发。

俞珞[4]2008年在《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兼顾股票和债券两者的特点,在国外资本市场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因其特殊性质,可转换债券受到众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重视,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应用十分广泛。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但从90年代至今,我国已有部分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并日益认识到可转换债券的融资优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此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义,简述了其国内外发展情况,对可转换债券的经济特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可转换债券条款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条款的合理设计问题,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已发行可转换债券条款的特征,并引入实例进行深入分析。随后,针对上述分析,文章指出了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指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文章对分离式可转换债券进行了相关分析,分离式可转换债券是可转换债券的一个创新品种,在融资方面与普通可转换债券有一些差异,文章还详细分析了其融资优势和融资风险。最后,文章根据前面章节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联系国外可转换债券的发展以及创新情况,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可转换债券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曾瑜[5]2003年在《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843年美国纽约Erie Railway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支可转换公司债券(CB)开始,经过不断创新,可转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CB是一种衍生的、复合金融产品,不仅具有债权性,而且具有股权性,投资人和发行人的权利也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一组,并且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前者拥有债权、转股权和回售权,后者拥有资金使用权、附条件股权和赎回权。一、研究思路和目的中国的资本市场还相当年轻和幼稚,可转债引入的时间也不长。自从1992年深宝安发行第一支可转债以来,到2002年末,中国共计发行可转债18支(包括国外上市的5支),融资规模约合150亿元人民币。与证券市场其他融资工具相比,这样的发行规模只能算作一个补充渠道,并且基本上是一个品种,对改善资本市场的结构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考虑到优化结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同时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低谷时期,可转债的确有大力发展之必要;但是,发行的效果却不如人意,首先就表现在投资者对CB的否定——极高的中签率使得包销商叫苦不迭。商品的供需出了问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同样的道理,CB发不出去,也是供需出现了矛盾,这就需要对定价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CB的发行价格。我国证监会规定CB发行必须按面值平价发行,但是这一价格从现实上看是不合理的,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转轨时期,制度对市场乃至资本品的价格都会产生影响,在中国,对CB定价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结论,也不能仅仅对定价模型中的细枝末节进行修正而陷入数值计算的难题中,而必须考虑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性质——制度主导发展,这是对CB整体价值的影响,由此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在定价问题上反映出制度的影响程度——这就是本文的核心叁步定价法。通过实证分析,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由此构造了一个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CB定价模型。既然已经证明了制度对CB的价格有影响,那么我<WP=3>们给出的模型就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未来CB的发行定价中应该考虑到制度因素,至于平价发行的规定限制了不能在发行价格上作调整,但是可以通过条款设计来体现制度的影响(CB的价值由发行价和条款设计体现出来)。写作本文的目的有叁个,第一是帮助政府、筹资者和投资者正确认识可转债这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第二是帮助监管人重新认识可转债在中国证券市场建设中的地位。的确,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结构优化的任务很重,但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政策推动型的市场来说,产品多样化和规范化几乎是同样重要的两件事。第叁是作为一种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定量分析技术,研究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CB定价模型。这个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相信,已经有了开头的正确的事情,肯定会发展下去,必然会有后来的研究者对其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研究。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本文使用了叁项标准技术。第一项是西方成熟的经济学分析技术。用经济学方法观察和研究金融学领域里的事情,国内首推北京大学的史树中教授,正如史树中教授说的那样,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技术,可以指导金融研究,但不能替代它。在实证领域,经济学通过人们显示出的偏好,建立一个个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进行验证;而金融学,也是通过一系列决策人的风险—收益匹配显示出的行为轨迹,建立模型,然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进行验证。但金融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有质的区别,那就是包含在金融产品中的高度“不确定性”,这种特质需要更加复杂的数学工具支撑,因而在技术上给一些经济领域里的人设置了障碍。在本文中,我们把可转债的定价看成是市场各主体博弈的结果,这样描述的时候,可转债的内部构造很容易被理解为叁大部分——债权价值、期权价值和制度价值。第二项是公司价值评估技术和未定权益定价技术。在债权价值计算中,我们使用了价值评估技术——净现值法;在期权价值计算中,采用了期权定价技术——B1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我国有很多<WP=4>学者在这两个价值的假设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假设本身不符合中国的实情,探讨的是相对放宽假设后的数值计算技术;本文回避了繁琐的数值计算,采用的是传统经典的债权、期权定价模型,这是因为我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对价格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以及由此构造的制度价值范畴。第叁项是计量分析技术。在本文的核心——叁步法计算CB价值中,使用了计量分析中的对数正态性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趋势性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等技术。在具备这些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本文的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论的内容涵盖了理论分析的整个思路:本文一开始就站在效率与公平的高度,提出了我国CB定价要到达的目标是寻找一个使得市场叁方主体都接受的价格决定模式。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一般到具体、由历史到现实的认识过程来研究CB的定价问题。首先是现实性和迫切性——通过对我国CB发展历程的研究,本文提出了现阶段研究CB定价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研究之前先界定有关范畴—

王晓龙[6]2005年在《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研究》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是附带转股期权的公司债券,是一种混合型的衍生金融工具,既含有普通债券的特征,又含有公司股票的特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投融资工具,其市场体系的繁荣和发展将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金融风险的化解。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 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何借鉴海外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来构建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国内外发展历程入手,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进行了分析,在将可转换债券与融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对可转换债券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随后运用可转换债券的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在这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和完善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的系统方略,这无疑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国内外发展历程。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条款,结合我国2003 年的具体情况,对可转换债券的条款中包含的股性和债性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条款设计建议。第叁章在对可转换债券和其他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2003 年可转换债券市场火爆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在分析了对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可转换债券所具有的普通债券的价值和可转换债券期权部分的价值之后,系统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投资策略。第五章在论述了可转换债券的B-S 期权定价模型之后,运用B-S 模型对2003 年发行的代表性的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分析,并分析了B-S 定价方法的局限性。第六章探讨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分析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热点问题和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可转债市场体系的系统方略。

孙全纬[7]2007年在《基于信用风险下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转换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推出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它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一种重要融资工具。正确评估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对于发行公司合理设计发行条款、投资者理性投资以及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转债的定价方法一直是国内外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定价的高低对可转债的发行人和投资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发行人来说,定价过高会导致可转债无人问津,定价过低则会限制其融资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的定价可以为其带来套利机会。针对可转债定价问题,国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定价原理,数值算法和实证研究等各个方面。相比而言,由于我国可转债市场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导致理论研究与实际发展不能完全同步,因此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操作性。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于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定价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可转换债券的不同定价模型进行分析,找到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模型并对其改进,并利用现代数学工具发展一种有效的衍生金融产品定价的数值实验方法,论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实证研究对目前市场的可转债价格进行验证。本文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引入可转债定价的相关因素的概念,并比较现有的可转债定价模型的异同。然后,通过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及可转债的特殊性,在考虑了可转债的定价模型的影响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入信用风险的二叉树模型。实证研究部分我们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生转债作为样本对象,分别利用简单组合法和二叉树法对其一年内价值进行模拟,发现引入了信用风险因素的二叉树模型精度更高,同时发现市场价格与二叉树模型理论值仍然存在一定偏差,造成市场价格被低估或高估的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流动性差,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受到制约;二是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可转换债券的套利策略难以实现,市场价格偏离均衡水平。

叶健[8]2008年在《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及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具债券和期权特性的混合型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其价值形态的复杂性,兼具股票和债券的优点,可转债定价一直是金融工程中的热点研究课题。可转债的合理定价研究大部分是采用Black-Scholes或二叉树方法针对其定价模型所作的探讨。然而在国内缺乏卖空机制以及复杂的向下修正条款作用下,理论模型的结果往往与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产生较大的偏离,并很难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性。本文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我国可转债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内在特征出发,在对国内可转换债券定价特征、价格波动特征和风险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前提下,从预期收益、不同市场环境下偏好选择两个角度,结合套利操作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探讨在我国现有无卖空机制下如何进行可转债投资的策略。

付贵言[9]2015年在《民生银行可转债发行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发行门槛低,期限长,成本低,对公司股价冲击小的十分受投资者欢迎的金融工具。与欧美国家可转换债权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完善程度相比,可转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我国可转债市场还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民生银行作为可转债发行规模较大的发行单位之一,通过对其可转债进行分析,更能准确的验证可转换债券具备的特征和优势。本文首先就民生银行采取可转债进行融资的动机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针对性的分析了民生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与内部融资需求,研究发现民生银行处于资本扩张期,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来发展未来业务,应对激烈的竞争;对民生盈利能力分析之后发现,其具备良好稳定的盈利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并采用模拟情景法,分析了民生银行可采取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可转债融资等叁种融资决策之间的财务效应差异,结果显示可转债融资可以带来更高的股东收益。随后对民生银行可转债的发行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发行,民生转债的股权性与债券性不明显,转股价设计过高使得转股率很低,投资者的风险很大,后期市场表现不如其他可转债,可转债发行并未提高公司业绩。虽然民生转债在节约资金成本、实现融资目等几个方面比较成功,但是条款设计存在缺陷,发行时机选择不恰当。基于民生银行发行可转债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本文对同类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发行公司要恰当权衡股东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合理设计发行条款,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同时对于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创造良好的可转债融资环境。基于民生银行的长远发展考虑,本文建议民生银行下调转股价格,适当发布利好消息提升民生银行股价,选择行使赎回权赎回部分可转债,缩小可转债规模。

曾子岚[10]2003年在《可转换债券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去年以来我国可转债市场迅猛发展的现状,对这种在认识上仍存在偏差,在定价上还存在问题的金融工具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可转换债券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从金融工程和融资理论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试图澄清一直以来对可转换债券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然后参阅大量国外文献,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混合债券分解定价及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设计。 本论文共分四大部分进行论述: 1、第一章:可转换公司债券概述。本章就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概念、特性、优缺点和中外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等进行介绍和探讨。并比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几种相似融资方式的区别。 2、第二章: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理论分析。本章从可转换债券的目的和本质两个角度入手,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理论,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融资理论,可转换债券的期权性本质,并从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角度分析了当前出现的可转换债券基金。 3、第叁章: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述评。本章首先分析了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理论基础,然后参阅了大量国外文献,按可转换债券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由公司价值到股票价值为基础的发展脉络系统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理论发展。最后,对中国可转债理论研究也进行了总结。 4、第四章: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及中国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依据第二章的理论分析,从混合证券性质出发,对可转换债券进行了分解定价。然后介绍了可转换债券期权定价的经典模型——B-S模型。最后,以民生转债为例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修正思路。

参考文献:

[1].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应用[D]. 李丽. 浙江大学. 2002

[2].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研究[D]. 顾银宽. 江苏大学. 2003

[3]. 可转换债券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研究[D]. 高阳.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 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问题研究[D]. 俞珞. 同济大学. 2008

[5]. 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研究[D]. 曾瑜.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6]. 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研究[D]. 王晓龙. 湘潭大学. 2005

[7]. 基于信用风险下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研究[D]. 孙全纬.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8]. 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及运用[D]. 叶健.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9]. 民生银行可转债发行方案的研究[D]. 付贵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10]. 可转换债券理论研究[D]. 曾子岚. 武汉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