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的教诲-孔子的“学习之道”与教师的“终身学习”论文

经典中的教诲-孔子的“学习之道”与教师的“终身学习”论文

教师发展

经典中的教诲
——孔子的“学习之道”与教师的“终身学习”

顾瑞芬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熟,215500)

[摘 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终身学习。《论语》中有诸多学习之道,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对当代教师终身学习有很大的启示:教师要阅读,教师要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教师要做研究,教师要写作;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向同伴学习。

[关键词] 孔子;教师;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打开《论语》,走近孔子,会找到很多有益的答案。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以好学著称,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是什么促使孔子有“学而不厌”的执着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的乐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是很快乐的,这便是孔子本人对学习的感受。现代教师如何来享受学习的快乐呢?

(2)、B磨分离器挡板开度为30°、40°、50°时,煤粉细度R90分别为22.8%、24.0%、24.4%,随着分离器挡板逐步开大,煤粉细度虽逐步增大,但调节范围较小,因此可见B磨分离器挡板对煤粉细度的调节能力较差;

(一)教师要阅读

教师参与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较正规的到大学里进修、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听取各类讲座等,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那就是教师自己的阅读,这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主要涉及四种阅读。第一,读教育经典。教师阅读经典名著,就是与教育家对话,读《给教师的建议》就是和苏霍姆林斯基交流,读《论语》就是向孔子请教。经典名著都是由伟大的知识分子所著,人们阅读名著,不仅受到他们伟大思想的熏陶,同时也是在跟伟大知识分子交流、对话,此时这些作者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读网、读教师博客。它可以让教师穿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别人对话、交流、分享,向各地专家请教,从中结识一批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教师的教学之路就不会很艰难,人生之路就不会太孤单。第三,读优秀的教育报刊。报刊时效性较强,可以让自己及时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在做什么,不会让自己落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第四,读人文书籍。读文笔和情愫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暖生命,可以使自己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和人生。

(二)教师要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很多教师受功利心驱使,他们希望培训、讲座能立竿见影,希望今天学了明天就能用。因此,很多教师以“学了没用”为由而拒绝学习,但事实上教师培训主要是树立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提升教育境界、教育追求,激活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传授教学技能、教学模式,这是教师培训不同于其他职业培训的地方。学校里主要依靠教师的精神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需要教师用心灵去工作,需要教师用心去感悟。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心修业、养德,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信念。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本事,没有真学问,没有真才能。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这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一位优秀教师应当是有批评精神的思想者,这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只有教学技能,没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中指出,不跪着教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精神追求。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就是学习别人已积累的知识,“思”就是在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做研究

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孔子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师。别人对的要学习,别人不对的要反省,人要学会照镜反省。教师如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提到研究,很多教师的反应是:我上好课、教好书已经不错了,哪还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再说了,我一个做教师的怎么可能去参与研究?这反映出教师对教育研究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这种观念使得教师只照本宣科,没有思考和改进,使得教师无法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他们只墨守成规,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消极的思想使得教师越来越像技术操作工,越来越像教书匠。在这种思想观念驱使下,教师日复一日重复着昨日的工作,体验不到工作的乐趣。

(二)教师要写作

事实上,教师就要积极写作,这是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反思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向读者倾诉的过程,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遇到某个问题的,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个难题的,等等。

经常听部分教师说:我整天忙着看班、备课、上课、个别辅导,哪有时间写论文?这说明部分教师把写作等同于写论文,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教师写作并不完全是写论文、发表论文,如果教师能发表论文当然是好事,教师有自己的作品,会给自己带来成功感,但事实上教师想要在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谈何容易,因此,很多教师干脆就不写作。

教师可以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写学生的学习故事,跟同行分享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自媒体时代又为教师写作、发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了这样的经验积累,论文的发表就是自然的事情。

通过对智慧物流园区EPC总包模式进行的延伸拓展,构建出基于“PEO”模式的智慧物流园区总包新体系。“PEO”模式即为项目规划 (Project Plan)+EPC 总包 (General Contract)+运营(Operation),本质是面向园区管理者对智慧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的一种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明确项目范围和建设时序,缩短项目建设工期,增强项目可持续性运营,提高智慧园区整个工程的最大收益,“PEO”模式下智慧物流园区总包业务新体系如图1所示。

上述知识相互关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创业知识场。5类知识组合构成大学生创业知识库,大学生创业知识库及五类知识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大学生创业知识体系。丰富的大学生创业知识库可以方便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知识体系,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些知识中都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依据竹内高弘(Nonaka et al.,1995)创造的SECI模型可以相互转化。如此就形成了大学生创业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再加上人的因素,就可以形成生动的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培训生态系统。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做课题、写论文,而是要培养教师的科研思维,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把问题课题化,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合而为一

(一)教师要向学生学习

信息时代下教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是相对的,而过去那种终身的绝对的教师已不存在。学生未必比教师知道得少,教师也未必比学生知道得多,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教师,每个人又都是学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课堂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各种传媒,学生可以不用在教师的课堂上,也能知道诸如太空知识和遗传工程知识,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因此,今天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不一定知道,学生懂得的知识教师不一定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平心态,向学生学习。一旦教师放下身价以学生为师,学生就会把教师视为自己“圈内人”,就会更加“亲其师,信其道”,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长久以来小麦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显现减少情况,但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加,这需要我们在小麦种植上实行有效种植技术,在稳定小麦种植的前提下,要不断提升小麦质量。此篇文章主要是分析高产技术需求,希望可以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

(二)教师要向同伴学习

向同伴学习,即同伴互助,这要求教师做到开放自己,接纳别人,善于与同伴之间进行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校内“传帮带”活动;校内外教学观摩;校内外“听—说—评课”活动;读书汇报;经验交流;专题讨论;等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今天,教师在继承孔子“学习之道”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构成了挑战和冲击,学习不再只属于学生的活动,学习已融入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的作者彼得·圣吉提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具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人们不仅要学,还要比别人学得更快。教师学习还有它的特殊性:教师学习能传递学习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试想一个教师自己没有学习习惯、没有学习的热情,他怎么可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南怀瑾讲述论语中的名言[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2] 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

[4]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7-0061-02

[作者简介] 顾瑞芬,江苏省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收稿日期] 2019-03-02

标签:;  ;  ;  ;  

经典中的教诲-孔子的“学习之道”与教师的“终身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