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

李传江[1]2003年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文中认为榆树林油田处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东部斜坡,主要产油层系是中生界白垩系泉叁、四段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储层为河流相沉积,主要砂体为有底钙存在的正旋回河道砂体,微电极曲线形态为箱型;其次为姚一段的葡萄花油层,储层为叁角洲内前缘沉积,主要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微电极曲线形态为箱型。两套油层主要为断层~岩性油藏。 本论文通过对榆树林油田树121二维地震工区、树103叁维地震工区进行地震处理、解释,指导钻井开发,验证了论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证明了高分辨率处理提高老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对开发油田是有效的。 另外,课题中广泛应用了高低频剖面对比解释方法,去伪存真,避免了处理手段不当造成的有效信号丢失,坚持客观应用新资料、对比老资料,综合解释,预测有利的油气富集区,以指导榆树林油田的区块优选和经济有效开发。从钻遇油层情况看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曹思远, 袁殿[2]2016年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综述》文中认为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是制约勘探精度的重要因素,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是合理恢复地震记录的高频和低频信息,有效拓宽频宽,常用的技术有3类:反褶积技术以褶积模型为基础,对地震子波、反射系数、地层介质产状和激发接收方式等进行各种假设;吸收补偿技术以吸收衰减模型为基础,对大地滤波引起的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补偿效果较依赖于Q值精度和资料与模型的匹配度;基于时频谱的频率恢复技术,关键在于对非稳态地震子波的振幅和相位进行合理的估计。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本质是拓宽频宽,对地震剖面有2方面影响:多数同相轴变细、增多,子波长度压缩;部分同相轴能量变弱甚至消失,子波旁瓣压缩。相对于高频信息,低频信息对增强剖面层次感、提高反演精度的作用更重要,恢复难度也更大,在今后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更注重低频信息的保护和恢复。

张之涵[3]2015年在《高密度地震弱信号能量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密度地震采集方法具有保真度高、频带宽且无假频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各油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推广,其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野外单点采集、数字检波器接收,并在室内进行组合迭加处理。然而,高密度地震采集对有效信号和噪声都进行了充分采样,虽然得到了高保真度和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但是部分信号被噪声淹没,导致地震资料整体的信噪比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针对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噪声压制及能量补偿方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攻关难题。提取弱信号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去噪处理,本文通过引入叁维曲波变换发展了一种去噪方法。首先介绍了叁维曲波变换的基本理论及优点,分析了其在表述地震信号上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于地震资料去噪中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其次详细阐述了叁维曲波去噪的计算步骤及过程,通过建立不同信噪比的叁维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并将其应用于叁维高密度实际资料,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恢复弱信号的另一种有效手段是对地震资料中的弱信号进行能量补偿,本文通过引入高分辨率广义S变换发展了一种时频能量补偿方法。首先介绍时频分析理论中广义S变换的基本理论、推导过程及性质,其次将其推广至时频域进行能量补偿,给出了基于高分辨率广义S变换补偿方法的原理及实现过程,通过理论模型验证及实际资料应用,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高密度地震资料中的弱信号。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震资料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球物理工作者愈发认识到地震资料处理中振幅保持的重要性。通过调研国内外在地震资料处理保幅性评价上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定量判断保幅程度的工具,通过多次测试,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判别保幅性的评价标准。

卢福珍[4]2009年在《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工区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藏砂体具有纵向厚度小、横向变化快的特点,给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特殊的地质问题。这些地质问题只有地震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分辨率才能解决,而现有地震资料处理的分辨率远远不能满足岩性圈闭的准确刻画、薄油层精细对比、开发水平井设计和提高储层钻遇率的需要。目前的办法是应用迭后反演和地震解释技术,使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略有提高,但已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着手,依靠深入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力,尽最大可能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这就是地震拓频处理技术。本文以处理解释一体化方式,开发应用Omega、CGG等处理软件,对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叁维地震工区开展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方法跟踪、研究和应用,优选出HFE算法,形成了一套适合松辽盆地薄互层岩性油气藏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拓频处理和识别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要统筹优化、做到精细,处理中的两条重要指标是准确成像和保持相对波组关系,难点在于保护高频弱信号、去除高频噪声;迭后拓频处理可展宽频带,且频谱形态的低频端保持很好,垂向分辨能力明显提高,与井资料吻合较好;迭后拓频结果可用于砂层组追踪解释,但仅靠现有地震技术仍不能识别扶余油层的单砂层。地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拓频地震资料的解释技术也面临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思路和观念的转变。

甘利灯, 戴晓峰, 张昕, 李凌高, 杜文辉[5]2016年在《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及其在老油田挖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技术需求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共享油藏模型为核心的(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理念,通过井震融合和震藏融合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动态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井控保幅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井控精细构造解释、井震联合储层研究、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地震约束油藏数模技术系列,建立了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和技术系列在研究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断距2m以上低级序断层的识别,构造解释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08%,2m以下薄储层识别符合率达86%,剩余油分布预测符合率80%。研究成果指导了15口井补孔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与措施前相比,平均单井增液量44.0t/d,增油量8.9t/d,含水率下降9.7%,为老油田挖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要想充分发挥地震技术在老油田挖潜中的作用,就必须遵从由地震到油藏,再回到地震的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必须突出井控,强调井震一致性;在油藏工程阶段要突出地震约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面上密集采集的优势。尽管如此,在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中仍有许多技术亟待研究与完善,如老油田复杂开发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地震响应机理与预测方法研究,以及地震约束沉积微相自动成图技术与井震藏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等。

李劲松[6]2008年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层序约束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第叁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石油陆上剩余石油资源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42%,这是我国陆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潜力、最现实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几年来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的50%以上,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二连等盆地发现了一批由岩性地层油气藏组成的5千万至数亿吨储量规模大油田,成为储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现给地球物理描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石南2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发现之后,随着评价井的钻探,证明地震储层预测的研究结果仍然与实钻结果有较大偏差。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二段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一个岩性油气藏,如何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进一步开展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识别岩性油气藏的精度到底如何,这都是新疆油田公司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进行下一步勘探工作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必将对中石油其它地区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预测和勘探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本文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论文提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提高地震预测精度的基础,地震资料分辨率是储层识别的瓶颈之一,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结合正演模型,分析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及砂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形成有效的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提供依据;2)首次在本地区进行了五级层序的划分和叁维格架的建立;对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地层进行了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储层发育段进行了沉积微相的研究和划分;3)分析多种影响速度的地质、地球物理因素,优选速度反演方法。在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反演研究区速度场;4)首次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约束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包括:基于层序格架的构造变速成图、岩相、岩性等的预测技术,初步形成适合准噶尔盆地腹部岩性地层圈闭识别的技术系列,并对其它地区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创新性地对预测精度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模拟石南21井区勘探评价历史,将每一轮评价井(共五轮)上钻前后的构造成图、岩性定量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进行对比。本文首次对预测精度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使得对技术系列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扎实。6)开发出主要用于迭后薄层识别的调谐能量加强技术,通过模型试验、处理前后合成地震记录对比、联井剖面对比等,证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视分辨率;

郭磊[7]2010年在《近海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勘探技术,同时也是提高勘探地质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30-450m。在近海区域进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能够获得海底浅部几米至几百米范围内的有效地层信息,这一范围恰好是深层油气勘探的盲区,但是对于核电站、跨海大桥、钻井平台等工程选址项目却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近海浅层区域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和处理方法,目的是:利用多道地震的优势,开展近海浅层地质调查,获得地层穿透深度更深的剖面;采用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优化观测方式,实现野外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数据;应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对采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噪音衰减、多次波压制等处理,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剖面;通过研究最终建立起一套针对近海浅地层区域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和处理流程。本论文主要从高分辨率地震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首先,从影响分辨率的采集因素出发,结合近海工程对浅地层调查的一般要求,选用大能量大功率电火花震源激发、24道小道距数字缆进行接收、小偏移距小排列观测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同时利用正演模型模拟对采集参数进行选择论证,最终确定最佳采集方案。其次,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针对海洋资料中海底鸣震等干扰比较发育的问题,采用预测反褶积、精细速度分析与Radon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次波衰减;为获取高精度的地层速度信息,利用精准速度分析方法,并结合速度分析和动校正迭加多次迭代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利用多项式拟合、随机噪音衰减和IF-K滤波等方法,对资料中存在的几种特殊噪音干扰(如岛礁、邻船、井架干扰等)进行压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近海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从实际资料的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本论文所研究的多道地震采集方法确实可行,且比较经济方便,使用大功率电火花震源激发,避免了气泡效应对有效能量和高频成分的损失,采用24道小道距数字缆直接接收数字信号,提高了数字采集的精度;利用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采集系统进行海上施工,选用合理的观测方式,不仅提高了地层的穿透深度,而且改善了原始资料的分辨率。通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资料中存在的多次波等主要干扰,极大改善了资料品质,最终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资料。在数据处理中,通过精细速度分析,获取了较为精确的地层速度信息。相对于常规海上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论文所研究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方法无论在采集还是处理方面,对资料质量都有很大改善,获得地下地层的速度等信息真实可靠、地质特征更加清楚,利于后续解释、分析。

李云[8]2007年在《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探区中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近些来,随着对该区勘探工作的深化、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主要的勘探对象日渐明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侏罗系的圈闭类型不是受单一的低幅度背斜、断层或者岩性控制的简单圈闭,而是上述多种控制因素并存的隐蔽复合型圈闭。尽管迄今为止有多口探井在侏罗系叁工河组见油气显示,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隐蔽圈闭识别、描述以及对目标圈闭含油气性预测的精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针对该类圈闭识别和描述的专项地震技术的攻关力度,针对研究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大埋深、低幅度和储层非均质性等圈闭特点,总结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勘探技术和手段。通过对该地区的研究,提出在岩性圈闭发育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地质模式为指导,综合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精细层位标定、地震属性分析、约束反演等进行圈闭的识别与描述的研究思路,并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论文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①高精度层位标定技术: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速度等资料,开展精细层位标定研究;②层序地层学研究:开展侏罗系沉积演化研究,确定隐蔽圈闭发育和分布的有利相带,研究中注重加强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地震资料解释的指导;③地震正演研究:通过地震模拟研究各类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复杂圈闭的寻找和识别提供依据;④地震特殊处理研究:通过地震属性提取及地震反演等对控制有利目标块的测线进行特殊处理,提高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精度;⑤高分辨率资料精细解释及圈闭识别技术:充分利用区内二、叁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正、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开展地震资料的构造及隐蔽圈闭解释,有效识别研究区的隐蔽圈闭;⑥储层预测技术:在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部1区块主要目的层系沉积相类型和相带展布特征,优选储层预测方法,进行储层横向预测;⑦圈闭评价及目标优选:根据圈闭评价成果,优选有利圈闭提出井位部署建议。通过论文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针对中部1区块的实际地震地质条件,确定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要求;分析工区地震资料的主要特点;形成了一套在该区行之有效的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技术系列:以方法攻关、创新为核心,围绕静校正、速度分析、振幅和频率补偿、反褶积、去噪、迭加和偏移成像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开展处理方法研究,形成了研究区提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流程。经过精细静校正处理,消除了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采取保幅、保真处理和有效提高分辨率处理措施,获得了较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地震剖面,剖面各套地层波组特征清晰,偏移归位效果较好。处理的最终地震剖面侏罗系目的层段的有效波优势频率达到45~60Hz,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隐蔽油气藏中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层序地层学分析和地震储层预测与评价奠定了成功的基础。(2)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对侏罗系叁工河组二段进行了精细层序划分,并通过区域地层对比特征和旋回分析,将叁工河组二段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短期地层旋回,进行了精细的小层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类属性体的切片分析,利用薄层的地震属性特征差异来研究储层的空间变化,同时利用地震属性信息开展了叁维连片区叁工河组二段的储层参数预测研究工作,明确了该区主要勘探层系的沉积体系。(3)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圈闭识别和描述技术系列:以区带综合评价为基础,从地震资料解决地质能力分析出发,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单井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综合利用精细层位标定、精细构造解释、正演模拟、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谱分析、AVO分析等地球物理技术开展隐蔽圈闭的精细刻画,建立了以模式为指导的隐蔽圈闭识别与描述技术系列,发现了隐蔽圈闭,勘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特别在利用迭前AVO纵横波联合反演信息识别深层岩性、油气方面有创新。(4)处理、解释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以基础资料分析及阶段性方法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具体地质任务,实行处理、解释的反复结合与渗透;以勘探目标为核心,以处理为基础,以解释为指导,以实现油气勘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物探地质结合,实现处理、解释一体化综合研究。(5)开展了AVO技术应用研究,一方面,应用AVO属性剖面,寻找属性异常体,进而判别其含油气性;另一方面,利用AVO提供的速度资料,开展弹性波阻抗反演研究,识别有效储层的分布,再利用纵横波反演来判别其含油气性。完成莫西庄、庄东北、中部1区块北部连片叁维AVO特殊处理,在AVO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AVO纵横波阻抗反演,利用流体阻抗资料研究有效储层的分布,为目标研究提供了依据。(6)研究成果密切与生产结合,有力地指导了勘探。论文研究中提供井位多口,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创造了高风险地区高探井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王居峰[9]2005年在《准噶尔盆地腹部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识别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盆地腹部与凸起相连的斜坡区及其之间的洼陷区勘探程度较低,各类非构造圈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是这些区域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勘探上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明确侏罗系的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确定油气分布与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二级构造带几油气运聚成藏组合的关系,以便为该区的勘探提出战略性层位和区带。本次研究在常规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与方法: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划分;2)基于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沉积微相分布与砂体迭加样式分析;3)叁维剖面地震地质模型的建立;4)叁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5)多学科、多参数的圈闭含油气性预测与评价。在上述技术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强调地质与地震资料的相互结合与反复迭代及研究成果与勘探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验证。通过系统研究后认为:1)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可划分为4 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叁级层序),14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各中期旋回的发育程度及沉积物构成与物源体系和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2)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叁角洲、扇叁角洲、湖相等4 种沉积相类型,并可进一步识别出9 种沉积亚相、24 种沉积微相类型;3)叁工河组二段沉积期是中部Ⅰ区块最重要的造砂期,砂体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北东和北西两大物源体系的控制,各类叁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微相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4)中部Ⅰ区块构造变形较弱且幅度一般较低,构造圈闭类型与数量较少,侏罗系油气藏的分布与砂体所处的层序地层位置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叁工河组二段和叁工河组一段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且临近转换面的位置往往油层分布面积和厚度较大,向上则变为薄层孤立的透镜状油藏,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各类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5)油气勘探仍应以叁工河组二段为主要目的层进行研究和钻探,尤其是叁工河组二段沉积中晚期,由于基准面的持续上升,砂体逐渐向近物源方向迁移,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也应随之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且砂体的迭加厚度有可能变大,中部Ⅰ区块东北部应是下步勘探的重要靶区。本次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成果与勘探生产的紧密结合,以研究成果为指导提出探井井位3 口,均在目的层段钻遇油气层且获得工业性油气流,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000×104t 以上。

苏巍[10]2007年在《河流相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相砂体多以砂泥岩互层形式沉积,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而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为此,本文利用模型正演技术,对具有典型河流相砂体沉积特征的地震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计算,研究和分析这些模型的地震反射特征(包括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从理论上探讨入射子波类型、主频、薄互层厚度、薄互层的互层数等对地震反射特征、频谱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实际薄互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对我们定性或定量求取薄互层组中各单层厚度或薄层组的厚度、预测薄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各向异性在地层层圈中是广为存在的,砂泥岩中由于垂直地层传播的低速波和沿地层传播的高速波的速度差异而呈横向各向同性。在倾斜各向异性序列中,速度随射线角度变化产生的数值改变对地下反射界面的旅行时产生巨大影响,即导致视速度异常。通过运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的方法,本文对TI介质各向异性对称主轴倾角变化情况下,弹性波场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正演计算,以分析等效的砂、泥岩薄互层非水平沉积时储层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从而为指导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本文对扶杨油层实际地震资料应用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反演方法进行成果解释。结果显示,所用方法对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识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广义S变换法频谱分解技术的应用,较大的提高了河道砂体成像的分辨率。

参考文献:

[1].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D]. 李传江.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2].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综述[J]. 曹思远, 袁殿. 新疆石油地质. 2016

[3]. 高密度地震弱信号能量补偿方法研究[D]. 张之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4]. 松辽盆地北部塔112工区高分辨率拓频处理技术研究[D]. 卢福珍.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5]. 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及其在老油田挖潜中的应用[J]. 甘利灯, 戴晓峰, 张昕, 李凌高, 杜文辉. 石油物探. 2016

[6]. 准噶尔盆地腹部层序约束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D]. 李劲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7]. 近海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郭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 李云.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9].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识别评价研究[D]. 王居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10]. 河流相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技术研究[D]. 苏巍.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