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启示_绩效目标论文

资源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优势论文,乡镇企业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优势理论(R-A理论)是一种反映竞争企业行为的新理论,最近几年在国外的市场、管理和社会经济类文献中经常被提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R-A理论中的几个概念和主要内容,接着从R-A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对比中阐述其主要观点,最后着重论述R-A理论对我国乡镇企业增速回落的解释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一、R-A理论对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与其它经济理论相比,R-A理论对资源、企业、市场等研究对象的界定有其独到之处,这些概念是理解R-A理论的基础。

资源——R-A理论把资源定义为企业可获得的、能使企业有效地生产出对市场上的消费者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有形或无形的统一体。这样,资源就不只限于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是企业可得到的任何东西。因此,资源有可能是资金方面的(如企业自有资金和金融资本)、物质方面的(如原材料和设备)、法律方面的(如商标和许可证)、人力方面的(如职工的技术和知识)、组织方面的(如产权、惯例和文化)、信息方面的(如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如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关系)。所有这些对企业都具有某种潜能,因此都可以作为企业的资源。相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说,如果某类资源使企业生产的产品(1)在某些市场上被发现具有超额价值(2)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就说明该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在任何时点上,一个企业的资源只能处于比较优势、均势和比较劣势三种状态之一。

市场——是指消费者的不同群体。这些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在群体内部是差不多的,而在群体之间则显著不同。市场是企业竞争的舞台,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每个企业在市场中可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竞争劣势地位或者是处于与竞争对手相匹敌的平等地位。

财务绩效——是企业市场地位的反映,财务绩效的优劣由企业的利润、每股收益、投资回报或资本增值等方面的指标来显示。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优越的财务绩效,这里“优越”包含“多于”和“好于”两种含义,即企业寻求的财务绩效应超过某种参照水平。具体的参照水平可以是本企业前一时期的绩效、另一竞争企业的绩效、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是股票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等。显示财务绩效的具体的指标和参照水平都会随时间、企业、行业乃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企业——就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结合体,它在信息不完全且需花费成本的条件下,追求优越的财务绩效这一主要目标。

二、R-A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简而言之,R-A理论是一种反映企业竞争过程的理论,它强调市场和资源的重要性(如图1和图2所示,财务绩效是企业市场地位的反映,而市场地位又反映了企业资源的优劣。R-A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集中力量为争夺专业市场上的顾客而竞争。图2表示某个企业的资源生产的价值及其相应的资源成本两者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各种可能的竞争地位。

企业都想占据图2中方格2、方格3和方格6表示的市场地位,因为这些地位会产生优越的财务绩效。只有通过在市场中占居特定竞争地位,企业才能知道其生产效率是高是低。这里关键是要有参照水平,效率的高低只有竞争之后才知道,而不是在竞争之前。正是通过不断地竞争,企业才学习长进。象“奥地利”经济学一样,R-A理论也认为知识发现是竞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竞争过程中存在“反馈环”,如图1所示。

当企业在市场中占居竞争劣势地位(图2中的方格4、方格7和方格8)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现有资源的效率相对较低。于是企业就会主动通过更好地管理现有资源,获取同样的或等价的资源,寻找较低成本或能生产优越价值的新资源等方式来赶超优势企业。假如这些努力成功了,企业就会变得更有效率。如果这些努力失败了,企业还可以开拓一些其资源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会在其它市场上发挥效率。如若这方面的努力也失败了,而且财务绩效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之下,那么企业就只好解散或拍卖。

三、R-A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的比较

Shelby D Hunt 和Robert Morgan对R-A理论的前提假设进行了完善,并把它与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了对比,他们发现R-A理论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有很大不同(如表1所示)。

四、我国乡镇企业增速回落的R-A理论解释

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一直在回落。如果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画成一条曲线,我们会发现:从1978年起步的乡镇企业,在1993年增长达到顶峰65.1%后开始回落,1996年回落速度加快,1997年进一步降到18%。而18%后面是15%左右的亏损面、600亿的亏损额、6.5万家乡镇集体企业的关停。曲线很陡,回落与当初的异军突起和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不禁要问: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滑到18%呢?或者说,乡镇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什么变得如此低劣呢?

按照R-A理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居竞争优势地位,是由其资源优势的持续性所决定的,而后者又由企业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R-A理论强调三个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它们影响资源比较优势的生命长短。第一,如前面提到的,在市场上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的变化。应该说,乡镇企业是在短缺经济的市场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我国的轻工业、服务业还不发达,处于凭票供应、限量购买之中的人们对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工业品有着一种热切的渴求,乡镇企业凭着敏感的市场意识,“船小好掉头”的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生产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尽管质量低下,但它还是以低价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日常需求,乡镇企业由此蓬勃发展,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至今,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从原来满足温饱的要求上升为对产品个性化、品牌化、高档化的追求,对低档产品的市场需求日趋萎缩,一贯以生产“低档次、低质量、低价格”三低产品见长的乡镇企业因此也捉襟见肘,生存空间日趋狭小,产品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市场向乡镇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政府行为可能会损害某种资源的效率。例如,国家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渐在减弱,特别是94年的税制改革对乡镇企业的负效应较大。一是税负相对增加,在新税制下国有企业取消了“两金”,但乡镇企业仍要承担;二是减免税减少,原有税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许多保护政策,现在减免税不但项目少,而且享受年限也缩短了,这样,在近乎同等税收条件下与其它企业竞争,低价格的销售优势将不复存在。

第三,竞争对手采取行动来分享某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转轨改制,逐渐增强活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比乡镇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设备、人才、管理信息等资源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一旦增强了活力,就使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国外企业与国内“三资”企业涌入,也大大削弱了乡镇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R-A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比较优势还可能因以下三个内在因素而丧失。首先,企业在资源的再投资时可能会失误。例如,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消费者所信赖的优质产品的信誉,那么低质量产品的出现可能会损害信誉这一资源的价值生产能力。长期以来,象浙江温州、义乌等地的产品,式样新颖,质量低劣,假冒伪劣产品一时成了乡镇企业产品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乡镇企业整体的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广大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后果。第二,管理者素质偏低,可能不完全清楚企业资源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的比较优势消散掉。据国家有关部委对全国2000家亏损企业的调查表明,由于企业经营者素质低下造成的亏损占2/3以上,乡镇企业也不例外。第三,企业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在相应地改变某一资源时可能发生失误。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以前曾对企业有贡献的某种资源,目前可能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例如,乡镇企业在起步初期,使用的设备大都是国有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在当时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随着实力的逐步增强,乡镇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更新,仍然使用一些陈旧设备,势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乃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际上,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变化有不同的适应能力。R-A理论认为,这种适应能力也是企业的一种资源。

五、R-A理论对我国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1.转变经营观念,变“橄榄型”经营为“哑铃型”经营

R-A理论强调市场和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企业市场营销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所谓“橄榄型”经营,是一种重生产轻产品开发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对市场反应不灵,产品不能有效占领市场,而且一旦被淘汰,就意味着工艺、设备的闲置。与之相反,“哑铃型”经营则是一种两头大、中间小,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生产环节相对较弱的经营模式。当今国外著名大企业大都采用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经营模式。相比之下,我们大部分乡镇企业还停留在重生产的“橄榄型”经营模式上。面对国内同行龙争虎斗,国外强手大军压境的局面,乡镇企业必须改革经营模式,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实行资源重组,提高乡镇企业的运作效率

R-A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统一体,企业的效率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取决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当企业在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的时候,应该主动寻找和配置其优势资源。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其实质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合力作用。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资金和物质设备等是其劣势资源,但乡镇企业也有不少优势资源有待于开发。首先,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开拓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乡镇企业对自身的商标、信誉、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无形资产重视不够。乡镇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跟,应该建立良好的信誉,并实施产品名牌化战略。一方面要改造传统名牌产品,继续保持或增强原有名牌产品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开发新的名牌产品。新产品在结构、性质、材质和技术特征等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并具有独特性或先进性及实用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第三,R-A理论认为企业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精神为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如果拥有统一的、为广大职工普遍认可的经营价值观,就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也就有了号召力。第四,乡镇企业还应该充分发挥信息这一特殊资源的潜力,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灵敏的决策机构。由于信息不灵,多数乡镇企业对产业动向、市场现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知之甚少,而又不具备主动出击的自信,因此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企业与外界接触的器官就是信息系统,拥有健全的信息网络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信息系统通过广泛收集市场信息,详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当前的形势及时、正确、全面地反馈到决策机构,为决策机构的正确决策扫除障碍。而决策机构在接到信息后也应马上作出反应,否则信息系统的前期工作将是无效之功。作为企业的大脑,决策机构要审时度势,目光远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科学的决策。

3.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如前面所述,R-A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企业的创新活动首先应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从客观上说,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的进步。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而导致产品老化,至今仍有许多乡镇企业处于半机械甚至手工操作的阶段,致使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立足当今市场。从主观上说,乡镇企业的主体大多是刚从田野中走来的农民,缺乏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内在冲动。事实上,乡镇企业只要跨出认识上的误区,在改进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的新思路下,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4.制度创新:二次创业重中之重

企业的创新活动还应包括制度方面的创新。大多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带有人民公社时的社队企业的痕迹。资产属于乡镇集体所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村负责人作为集体的代表支配其资产:收益归入乡村财政。这种制度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不可避免地会把政府的特殊利益目标带入企业决策,同时乡镇政府缺乏市场主体的运行效率,并不承担亏损责任,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制度创新可以说是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重中之重。对乡镇企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显然就在于如何使权力与责任进一步对称。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在1997年底对苏南、沪郊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目前要加快改变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从而使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制度创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不重新配置财产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分离:企业资产被全体职工买断,完全实行董事会负责,乡镇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不得相互兼职,企业照章纳税,而政府完全不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像浙江横店集团,大连亿达集团等大型乡镇企业不少采取这种方式。

事实表明,要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势在必然。按照R-A理论企业多样化的观点,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可以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重点是发展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专家们认为,产权改革,一是存量资产要尽量公平化;二是保证集体资产尽量不流失;三是职工要实行自愿买股;四是不能刮“一股就灵”之风。

5.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R-A理论强调在不同的市场上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是不同的,在某个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可能在另外一个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主张企业开拓一些其资源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这一点启示乡镇企业应一只眼睛向内看,一只眼睛向外看。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东部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西部相比,速度要快,规模要大,运行质量要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本土优势,进行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合作,东部企业凭借前一段时期领先发展的积累,利用相对雄厚的资金、技术力量,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既扶持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则紧盯着国际市场的动态,利用灵活的经营机制,弥补市场空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中国的产品同样打到国外市场上去。

标签:;  ;  ;  ;  

资源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启示_绩效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