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变革与挑战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变革与挑战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变革与挑战

王美君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大数据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就是指在我国,对人口数量相对居于弱势的民族,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恩赐而实施的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从理论上,少数民族教育受到客观的时代背景所制约。大数据的来临,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提出了一种辩证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客观上要求少数民族学校要积极响应,从校本课程、教师素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维度实现数据化变革。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大数据时代更是一种挑战,既要重视大数据本身的技术弱点,又要避免沦为大数据的奴隶。

关键词: 大数据;我国少数民族;民族教育;十九大

“大数据”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致全球的关注与探讨。在我国,大数据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这点可从2017年中共中央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中看出:先是在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目标,我们必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紧接着,12月份,习近平在中共中央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大数据发展的突飞猛进,而我们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对大数据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它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局势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有一个深度的了解,这样才能借助大数据,“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由此可见,对大数据的仰仗和重视,已成为实现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作为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而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决不可熟视无睹,而应以积极响应的态度,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指的是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随意变革。当前欧盟各成员国正在进行的素养取向教育改革,之所以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教师无法转变观念,执念于教育独立性的泥潭。他们认为,很多教育变革,包括课程变革是迫于外在客观环境的变动,如全球金融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乃至大数据时代到来,是教育作出的被动回应,而非教育的内在诉求,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指的是,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化乃至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而言,教育与大数据时代的交叉影响是必然的。

关于大数据概念,就笔者目之所及,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本文倾向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给出的解释,他认为,大数据的突出特点即在“把世间许多之前从来没有能够量化的方面数据化了。”[3]从数据的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是大数据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而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作为教育整体构成的一部分,不仅含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而且具有指向于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中央民族大学的曲木铁西教授借助分类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本体论的探讨。他认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从分类而言,就是指少数民族现代教育,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活动。[4]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知,少数民族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也须依托于社会大环境,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

自2016年4月24日开业,海吉星承接了马王堆蔬菜市场的整体搬迁后,物流园内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

结合以上学者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这样初步判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就是指在我国,对人口数量相对居于弱势的民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施的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这种社会化具体可理解为,少数民族学生须习得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生活方式,将21世纪社会所期望的思想、行为观念、素养要求内化,获得大数据社会所必需的核心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我国的强国战略实施输送人才。

以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为例。与汉族学校单一化语言教学不同,少数民族学校一个特别之处即在他们的双语语言环境。正如一些学者担忧的,当前,少数民族语言在国家事务和学校教育中要达到和汉语的同等地位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另一方面,面临日益频繁和密切的跨民族交流,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亡且速度加快,这已经成为无法回避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8](17)语言是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与交流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学校必然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由教育具有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助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是数据的收集者,学生是数据的创造者。大数据时代,为教学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海量资源、软件,教师大可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数据。

二、大数据时代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三维变革趋势

(一)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化模式分析

互联网+商业发展趋势下,新零售(如:基于LBS的新零售服务)、智慧门店(如:微信小程序)、移动支付(如:远程支付)等成为主要的技术服务支持,电商服务平台从原本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小程序+微信支付的组合连接起人与服务,打通了会员、营销、电商、门店,手机支付应用为当前最热应用技术,小到个体店店长(如淘宝店家、小超市),大到企业(如京东、淘宝),都需要用到移动应用的知识,因此,未来几年,有移动应用开发知识的人将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图书软件、数字化图书馆进入普及化,反过来,这会促使大数据时代的相关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有些学者甚至会担忧,“纸质图书和传统图书馆或将不久即沦为文物”。[9]面对海量电子资源的来袭,唯有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才能应对。因此,民族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和能力,更确切而言,需要习得技术性学科教学知识。其核心是需要教师突破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扩展至技术性学科知识。

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必要,也更为迫切。长期以来,国家课程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统一化有余而差异性不足。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纳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内容也以汉文化为主导。这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读出他感,致使他们有感于其本民族文化的低劣和落后。[5]这种担忧并非骇人听闻,它是基于学者肖亮中的亲身体验而得出的结果。举小学语文为例,大多数课文所依托的多为北方汉族社会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涉及寥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套教材无疑存在很大的文化壁垒。另有中学历史教材,尽管课程中表达出的主流思想,仍是突出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得益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若站在少数民族学生角度而言,其内容渗透无疑仍是以汉族历史为重。因此,今后的课程变革方向须突出少数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虽在人口数量上居于劣势,但其产生的特异文化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更现实而言,要依托于学校教育,更确切而言,很大程度上依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其次,大数据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学生取向的校本课程。如教育数据挖掘(EDM)的出现和发展。教育数据挖掘指的是,“借助于电脑科技去分析从教育场景中获得的一切数据。”[6](31)借助于教育数据挖掘,于教师而言,可益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助推教师的自我反思;于学生而言,可对学生的学习反映提供支持,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反馈。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学习的环境”。[3]利用EDM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年龄层的少数民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哪种教学内容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哪种教材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等等。这些数据被反馈回去后,校本课程参与人员便会进行及时调整,从而不会再去凭借直觉进行主观判断,不会像传统教育那样去摸着石头过河。教育数据挖掘的出现,其优越性在于“可将教育体制中的原始数据转化为直接有效的信息,这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7](97)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体现学校独特性。学校独特性的彰显最终依靠学生的发展来体现。只有对学生从整体和个体上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开发校本课程中才可对症下药。

最后,做到未雨绸缪,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虽然大数据分析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的数据注定了将来的预测结果,但却可以判断出少数民族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方向。而且,我们也可以尽早避免问题的产生,做到未雨绸缪。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性

从技术和思维层面,大数据还能够助于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于大数据,少数民族学校教育通过即时的、动态的数据分析之后,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摒弃按部就班、单向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目前,国内外针对PCCP的打磨方法主要有2种:大型起重机辅助打磨和管内移动机器人打磨。前者是采用大型门式起重机配合承、插口打磨机构到指定打磨位置对PCCP端口进行打磨[4],该方法所需设备体型大,不满足在施工现场易携带、占地少的使用要求,而且端口表面清理不彻底,还需要用砂轮手工打磨;后者是利用基于不同驱动方式设计的一类管内爬行移动机器人来实现管道端口的打磨和检测[5],但该方法要求机器人系统有一定的刚度和运动精度,且易造成非加工区钢板的磨损和破坏。

为实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践中,须结合大数据技术,依靠量化、客观、多样化的数据结果,在理性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课程乃至教师教育改革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根据已有的研究及调研数据显示,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推动学生充分了解最新学科动态,学习前沿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更好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21 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复杂的社会环境、独特的地缘结构、浓郁的宗教氛围,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学校教育将会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积极使用大数据技术,将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日,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号),标志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的要求得到具体落实,也意味着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将进一步规范。

首先,占据有效数据,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学习习惯、文化背景做出精准化分析,并提供针对性指导,避免问题出现。传统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获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阶段性学业测试活动中。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计算机智能教学和测评系统,能够将教学数据细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能够对学生课堂内外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并记录课堂上学生产生的数据。因此,较之小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质量状况,使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特征。

(三)民族学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技术性学科教学知识

根据构建的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提取其指标值,对其中的定性指标按表1的规则进行定量化处理。因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是不同的,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采用公式(1)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部分指标项如表3所示。

所谓技术性学科知识,按照美国教师教育院校协会的定义,指的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融合。”[10]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所需专业知识的涵义也悄然发生变革,内容更广,难度更强。民族学校教师所要掌握的,不仅要具有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熟悉和了解学生。依靠专业的教育学知识,教师对学生产生的认知只能是主观性判断与理性知识的混合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主观性判断干扰理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教师借助技术,处理从学校、教室以及学生行为中产生的量化数据,借助先进的分析软件,便可得到关于每个学生的数据。这比以往的评价方式会更加精准和客观。可见,技术性学科知识,是民族学校教师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民族学校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大数据时代少数民族学校面临的挑战

正如全球化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时代,同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带来变革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据不可避免带有价值倾向性。数据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并非是我们认为的客观性,就算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都不能完全大数据化。不管是多么客观和原始,大数据会按照某种倾向和价值观念被建构起来,就算数据思维达到可以将一切数据化,也与它试图追求的客观性相差甚远。因此,为了实现其价值性,就要永远根植于大数据的构建和分析过程中。如:在收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有关数据中,尽管这些数据都是比较全面的,但操作终端仍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类,甚至有些研究者还可利用技术漏洞,获得他希望的数据。

其次,不要沦为大数据的奴隶。在大数据观照之下,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都可以被转化为大数据的实证科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都会发生本质变化。由此可见,大数据可以将所有对象数据化,具有横扫一切的气势。但是,究其本质而言,绝对量化的数据,“它所提供的场景只能是纯数字环境,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无法完全脱离主观环境的。”[11](30)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难以捉摸的品质,如:族裔集体记忆、态度、价值观、情感等,根本无法通过计量手段来彻底数据化,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状况和问题。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民族、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具有个人经验、知识状况和情感态度,而不是自然学科研究中面对的没有生命和思想的客体。

我们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对于民族教育价值、意义和教育活动等来说,不能沦为大数据的奴隶,但是对于民族教育政策、规划、课程开发、学习效果评价等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预测会相对有效。因此,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要避免完全数据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不能替代师生之间作为人和人的对话与交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8-03-21.

[2] 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9/c_1122084 706.htm.2018-03-21.

[3] 丁小浩.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

[4] 曲木铁西,黄秀华.试论少数民族教育的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5] 马茜,肖亮中.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兼谈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理性态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告科学版),2002,(1).

[6] Ceravolo Paolo, Rinderle- Ma.Data -Driven Process Discovery and Analysis[M].Springer, 2017.

[7] R Kamath, R Kamat.Educational Data Mining With R and Rattle[M].River Publishers, 2016.

[8] 蓝东兴.西南少数民族口述传播史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9] 顾銮斋.历史学的走向和史学家的未来[J].世界历史,2016,(1).

[10] 王美君,顾銮斋.论国际视野中的教师核心素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11] Theodosia Prodromou.Data Visualization and Statistical Literacy for Open and Big Data [M].IGI Global, 2017.

Research on the Reformation and Challeng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Schooling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WANG Mei-j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e schooling educ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is such activities as promoting socialization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 students.The approach of the big data requires a kind of ability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On one hand, it requires an enthusiastic response—school-based curriculum,teacher's core competence and student—from minority nationality schooling education.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the big data is more of a challenge: it has kind of technical?flaws.More importantly, we should not be the slave of big data.

Key words: Big data;China's nationalities;Minority education;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02-0227-04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2.045

收稿日期: 2018-11-28

[作者] 王美君(1986-),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西方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西欧中世纪史和西方文化史。

(责任编辑:李筱竹)

(责任校对:笑 著)

标签:;  ;  ;  ;  ;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变革与挑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