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芭蕾舞团观潮与现代舞蹈_现代舞论文

20世纪世界芭蕾舞团观潮与现代舞蹈_现代舞论文

舞界观潮 二十世纪芭蕾与现代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舞论文,芭蕾论文,二十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评论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古典芭蕾衰微老化、日薄西山的图景,似乎只有靠现代舞才能拯救芭蕾于日趋颓败之中。事实是怎样的呢?正是20世纪,芭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使之跃出欧洲成为世界性艺术。芭蕾舞在亿万人心目中的尊严,至今还是其他任何舞种无法企及的。它以独有的魅力吸引成百上千的观众,他们怀着过节般的兴奋、虔敬的心情,精心打扮后涌入剧场,正襟危坐享受芭蕾,他们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和美对心灵的抚慰。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芭蕾热”,不也印证了这一点吗?20世纪的人们没有也不会轻易抛弃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粹。所以,众多世界一流舞团仍旧把古典芭蕾舞剧作为代表性剧目。譬如最近莫斯科大剧院“重整旗鼓”,打出的是一长串古典舞剧的名单。世界趋势如此,为什么中国芭蕾艺术家推出中国观众所钟爱的古典芭蕾就落伍了呢?

芭蕾艺术所以生命力旺盛,根本在于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泰山不弃细石,长江不拒涓流。芭蕾艺术长河流经各个国家,都吸收了当地民族文化素养,组成流派纷呈的艺术世界。同时,不断有勇于革新的艺术家出现在芭蕾舞坛,他们跟随时代的脚步声,揣摸人们内心对更高更新的审美期盼,把自己独创性精神成果贡献出来。在芭蕾固有的世界统一的传统之上,新的芭蕾风格的诞生,丰富着芭蕾的多样性宝库。吸收现代舞手法和素材用于创作,则使芭蕾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大加强了。凡此种种,芭蕾艺术便避免了希腊悲剧那样的自行消亡的命运。

现代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其派别纷杂,创作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倡导回到自然,有的宣扬感觉第一,有的强调“内省”心理,有的追求“偶得”动作……反传统和不受任何束缚,是现代舞至今没能形成统一规范的根本原因。变化,无穷尽的变化,才是其“守常定律”。现代舞的抽象性表达,决定了欣赏者不能靠思维理解,而需要体验和感悟,这就不是一般观众都能达到的了。中国是个戏曲大国,地方戏遍布各个角落,故事性强、载歌载舞和通俗易懂是戏曲的特点,不妨也看成广大中国观众审美价值取向。所以,一般说来现代舞离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比较远。即便舞蹈圈内人也不是个个都欣赏现代舞,起码,不愿扮演“皇帝的新衣”里面的角色。如同所有艺术一样,现代舞作品良莠并存,好的像阿尔文·艾利的《呼喊》、《启示录》,基里安的《极乐时刻》,广州现代舞团演的《神话中国》,台湾林怀民的《薪传》等,都有共同性,即蕴含某种深刻的理念,具有社会性和人性的呼唤,在表达上又注重力度与情感的结合,有的还明显地借鉴了芭蕾规范美。

芭蕾同现代舞由相互对立而趋向接近、沟通、借鉴、融汇,是在一个漫长过程中完成的,属于不同舞种互往而互利的相通,绝非单向的用现代舞改造芭蕾或者干脆取而代之。艺术的发展规律不同于科技那样日新月异越新越好,艺术上新异者未必等于先进。所以,我们不能在为现代舞喝彩的同时否定古典芭蕾,就如不能用摇滚乐否定贝多芬,不能因为出了塞尚、梵高、莫奈而推倒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一样。

因为近年极少有作品问世,而多年来创作剧目存活率又很低,中国芭蕾确实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不过,批评“中国芭蕾创作观念落伍”的支撑点,不能建立在西方某种舞蹈形态和文化市场运作模式上。譬如美国的舞坛面貌和经营方式,是美国经济体制、人文环境的总合因素的产物,那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例,也不宜作为标尺衡量我们的情况。面对市场生存竞争是舞人天经地义的信念,因此大团进大剧场,小团进小剧场、校团、广场乃至歌舞厅也就顺理成章。迫于经济压力,大剧团采取轻型化旅行演出的作法颇为正常,我们不必为其戴上什么“当代”的特色或方向之类的高帽子。同样道理,穿泳装式练习服上台固无不可,但不等于穿角色服装就落后。总之,即使在美国也不是古典芭蕾大舞剧跌落得没有观众了,不然,就无法解释美国人为什么每年都请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去表演芭蕾经典节目了。

标签:;  ;  ;  ;  

20世纪世界芭蕾舞团观潮与现代舞蹈_现代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