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分析论文_王海燕

桑植县人民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 要】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 年8 月至2015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6例,依据患儿是否乳糖不耐受分为两组,21 例患儿乳糖不耐受,作为观察组,25 例患儿乳糖非乳糖不耐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预后效果和去乳糖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腹泻次数为9.13±3.56 次,对照组为8.72±3.41 次,P>0.05;两组患儿脱水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4.68±1.73 d,对照组为4.21±1.49 d,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病程为12.71±5.04 d,对照组为11.99±4.97 d,P>0.05;观察组患儿去乳糖治疗后3 d腹泻次数为3.84±1.96 次,对照组为2.71±1.63 次,P<0.05。结论 乳糖不耐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效果无显著影响,乳糖不耐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去乳糖治疗存在一定消极影响,临床治疗中针对此类患儿宜采用益生菌治疗法。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相关性

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的病原体之一,同时其也可造成患儿出现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指患者的小肠粘膜上的乳糖酶出现继发性或原发性缺乏,进而造成进入小肠中的乳糖无法正常吸收、分解,未吸收的乳糖进入患者的结肠[1],是患者肠内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渗透性腹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通常伴有乳糖不耐受,开展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相关性研究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分别对乳糖不耐受轮状病毒肠炎和非乳糖不耐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预后效果及去乳糖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 年8 月至2015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46例,依据患儿是否乳糖不耐受分为两组,21 例患儿乳糖不耐受,作为观察组,25 例患儿乳糖非乳糖不耐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1 例,女性患儿10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21±1.02 岁,病程3~13 d,平均病程9.66±2.69 d,对照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3 例,女性患儿12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28±1.11 岁,病程3~14 d,平均病程9.89±2.71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儿均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② 患儿的病程均﹤14 d;③ 患儿的粪便RV-Ag检查结果阳性;④ 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两组患儿的粪便RV-Ag检查均使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粪便中的A群轮状病毒进行定性检测,依据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要求检验患儿粪便上清液,阳性评价标准:测试卡出现2条红线;粪便还原糖测定采用改良班氏试剂法[2],取患儿新鲜无污染的粪便样本,加热,通过试剂颜色和沉淀量判断阳性程度,即(-):蓝色无沉淀;(±):绿色/微量沉淀;(+):微红或无色/沉淀量较少;(++):浅黄色/沉淀量较多;(+++):黄褐色/沉淀量很多;(++++):黄褐色/沉淀量非常多,检查结果(++)以上判断为乳糖不耐受。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预后效果和去乳糖治疗效果,其中临床症状考察患儿的腹泻次数、脱水程度,预后效果考察患儿住院时间和平均病程,以患儿去乳糖治疗后3 d腹泻次数作为去乳糖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腹泻次数、住院时间、病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脱水程度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预后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腹泻次数、住院时间和平均病程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两组患儿脱水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去乳糖治疗后3 d腹泻次数为3.84±1.96 次,对照组为2.71±1.63 次,t检验结果:t=2.136,P=0.038,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会加重轮状病毒肠炎的症状,会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3]。由于乳糖不耐受所致的腹泻是由于乳糖无法完全分解、吸收所造成的,因此对于急性腹泻的患儿通常采用去乳糖治疗,尤其是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预后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了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仅作为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症状无显著影响,同时由于轮状病毒肠炎对小儿小肠上皮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随着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轮状病毒量降低,小儿的小肠不断的修复,乳糖酶也逐步的恢复正常生物活性,从而乳糖不耐受也会逐步缓解,因此任何可增加轮状病毒清除和提高小肠修复的因素均可以影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预后[4],但是乳糖不耐受与其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研究也发现对照组患儿接受去乳糖治疗后3 d的腹泻次数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了乳糖不耐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去乳糖治疗存在一定消极影响,传统的去乳糖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中针对此类患儿宜采用益生菌治疗法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向尚.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9(25):1226.

[2] 姜雪莹,朱朝敏,张爱华,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9):819-821.

[3] 陈伟忠,王宇.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8):1601.

[4] SUNGKAPALEE T,PUNTUKOSIT P,EUNSUWAN O,et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rotavirus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acut ediarrhea admitted at BuriRam Hospital,Thailand [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06,37(6):1125-1131.

论文作者:王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分析论文_王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