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构教师自我价值感与职业倦怠研究论文_杨虹,刘小英,陈亚润

康复机构教师自我价值感与职业倦怠研究论文_杨虹,刘小英,陈亚润

摘要:康复机构的教师由于其面对的学生为特殊群体 ,因此相较于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创新意愿、自我价值感与职业倦怠的特征,专以自闭症干预为主,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自我价值感和教学创新意愿对康复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通过分析了康复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危害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健康理论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康复教育教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康复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康复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康复教育学校2080所,共招收学生9.15万人,康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32万人,康复教育教师的工作不仅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教育教师作为特殊教育的执行者,是能否将特殊教育成功推行的关键[1]。但是,康复教育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高强度情绪劳动性、教学反馈缺乏等特点,使得康复教育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工作创新减少,自我价值感缺失,主观幸福感亦随之降低,进而产生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缺乏成就感、工作中表现出被动、应付的状态,这些都是职业倦怠(careerbumout)的表现。职业倦怠不仅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Schilling,Randolph,Boan—Lenzo,2017)。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严重,存在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达到45.5%,其中出现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占14.6%。因此,找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索改善职业倦怠的途径与方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成败和价值感等方面做出的整体评价。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其主观幸福感通常也较高。但是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工作内容往往单调重复、缺乏新鲜感,长期持续这样的工作会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主观幸福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创新(innovation)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运用所有已有信息,产生出一些独特、新颖、有个人价值或社会意义的成果的智力品质。创新意愿即是指个体对于创新的信念与态度。创新意愿高的教师经常会寻求新的理念、方法、技术或内容使教学更加高效和有趣。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作用,较强的创新意愿还可以帮助教师增加自我价值感,提升主观幸福感,进而改善职业倦怠情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自闭症儿童人数越来越多,康复教育学校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康复教育学校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现状及康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情况等,对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不仅有助于康复机构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健康有效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市康复学校,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自我价值感和教学创新意愿,共收回问卷370份,除被试身份不符的无效问卷18份、漏填题目和多填写答案的无效问卷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问卷有效率为94%。

在性别上,女教师占较大比例为85%,说明从事康复教育工作的女性居多,男性较少。这与人们对康复教育的职业印象是一致的。在年龄结构上,从事康复教育的教师基本是都在50岁以下。其中21-30岁的教师超过半数为57%;31-40岁和41-50岁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8%和13%;50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低,仅为2%,因此,将41-50岁和50岁以上的教师合并为4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5%。在婚姻状况上,大部分教师为已婚占62%;未婚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8%。

在学历分布上,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最多,占比为65%;其次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为32%;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为10人,占比例为3%。

在职称方面,大部分教师为初级职称,所占比例为66%;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24%;仅34名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占比例为10%,这与教师的年龄分布比较一致。

在月收入上,有一半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在3000-5000元。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教师有113人,占比为33%;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教师有58人,占比为17%。

整体上看,样本的选择比较理想,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布等方面,均比较符合特殊教育教师的分布特点,基本能够保证样本的有效性,代表并体现了样本的总体特征。

(二)研究方式

1.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

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由王金素、司继伟于2008年编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6,分半信度为0.84,重测信度为0.93,与Rosenberg的自我价值感问卷的效标效度为0.63。问卷包含职业技能、个人品德、社会接纳、人际关系和学生反馈五个因素,共23道题目。采用Likerts点式记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基本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2]。各分量表的分数为该因素中所有题目得分的相加。分数越高,代表教师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2.职业倦怠问卷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应用Maslach等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问卷包含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因素,共22道题目。其中情绪耗竭为9个题目(1、2、3、6、8、13、14、16、20),去个性化为5个题目(5、10、11、15、22),低个人成就感为8个题目(4、7、9、12、17、18、19、21),其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0.76和0.80。采用Likerts点式记分法:1表示从来如此,2表示很少如此,3表示有时如此,4表示经常如此,5表示总是如此。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维度采用正向计分,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要求反向计分。各分量表的分数为该因素下所有题目的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教师的倦怠程度越严重。

三、康复机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一)职业倦怠表信息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2.25分,职业倦怠中各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情绪耗竭(2.38分)、低成就感(2.30分)和去个性化(1.95分)。说明该康复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经常抱怨,感到无助和紧张,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怀疑工作的意义等,在与自闭症儿童的交往中表现出烦躁、冷漠、敌意等态度则次之。胡洪强等人(2015)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也发现,情绪耗竭维度的得分最高[3]。

从学历角度看,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专科学历的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最高,其次是博士和本科学历的教师,硕士学历的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最低。本研究说明学历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为特殊儿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随着教师学识层次的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所提升,对学生教学也更容易把握和胜任。特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积极的教师与儿童关系是最好的预测因素。而学历层次较低的老师由于受到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可能不能从容应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其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自我价值感表的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目前该康复教育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分数为3.675分,自我价值感中各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品德(4.13分)、职业技能(4.00分)、学生反馈(3.68分)、人际关系(3.53分)和社会接纳(2.72)。这一结果表明,康复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个人品质、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最高,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已经非常投入,并且对自己分析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组织管理课堂等方面很有自信。同时,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接纳水平很低,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往往很难受到外界的肯定,教师很难从中获取到成就感。

研究发现,己婚的康复教育教师,其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其原因可能是已婚教师有家庭的认可和支持,其人际关系维度水平高于未婚教师。此外,己婚教师的年龄可能会普遍高于未婚教师,其在职业技能上的积累较多,对教学机制更加了解,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把控更为熟练,组织管理课堂的水平更高。

本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康复教育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也会逐渐增加。30岁以下的康复教育教师,其职业技能和社会接纳水平显著低于30岁以上的教师。分析原因可能有:第一,自我价值感的获得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自我发展的成熟度也相应提高,自我价值感也会不断提高;第二,年轻教师刚刚步入工作,主要关注点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很难兼顾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会因为自身经验不足而对于教学工作感到难以胜任、应接不暇,或觉得自己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感到气馁,进而自我价值感也相对较低;第三,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自己的劳动很有意义;第四,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知识的长期沉淀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往往会在教学上产出一些成果和成就,例如发表文章、获得荣誉称号、受到表彰等,是年轻教师尊敬的榜样和导师[4]。这些都会使康复教育教师产生成就感,感到被认可和肯定,自我价值感也相应提升。

本研究发现,就职称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来说,具有初级职称的康复教育教师,其职业技能和社会接纳水平显著低于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且人际关系水平也显著低于中级职称教师。可能的原因是,职称较高的教师,其受到的外界评价也较高,其感受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也会较高,人际交往情况较为良好,因而自我价值感也更高。此外,具有较高职称的特殊教育教师,其教学经验更为丰富,也收获了一些成果和荣誉,因此其教学技能和社会接纳水平也较高,自我价值感也随之提升。

从月收入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上来看,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康复教育教师,其职业技能显著低于5000以上的教师,个人品德显著低于3000以上的教师。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康复教育教师的社会接纳水平显著低于5000元以上的教师。原因可能是,月收入越高,特殊教师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度也较高,同时也会更主动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去学习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是近年来,虽然康复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增长,但和普通学校教师的待遇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康复教育教师对于特殊儿童的付出要远远超过普通儿童,不仅要完成课业任务,还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三)该康复中心教师职业倦怠感表现及危害

康复教师职业倦怠是康复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根据该康复中心出现明显职业倦怠感的教师的行为分析,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情感的枯竭,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疏离和冷漠,表现为精神疲劳、性急易怒、缺乏活力、有时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有无助的感觉,对待生活冷漠悲观。 孩子们感情纯真的语言无法引起她内心共鸣;孩子们滑稽的动作也难以唤起她的童趣;有时她会以烦躁的态度打发前来求助的患者或咨询者。

第二就是去人格化,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周边的人和事,并且经常自我讽刺,否定个人价值,较少对特殊儿童进行关心和理解。

第三是个人成就感降低,常常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该工作,对于自我极度的沮丧。感觉工作没有创新的时候.感觉该遇到的“事”都遇到了,该学会的东西也都学会了,康复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有新鲜感.整日重复着“制定计划、备课、上课、家长工作、辅导“的工作之中,就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康复机构内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会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本人的危害,在生理层面上教师由于极度疲劳会产生头痛、失眠等问题,在心理方面容易情绪烦躁、思维迟缓、情绪压抑等;

第二是对教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质量下降,与他人交往关系恶劣, 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是对社会的危害,职业倦怠会导致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种不良的状况会强化教师的倦怠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

四、影响自闭症干预康复教育职业倦怠的具体原因

(一)自闭症干预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 的一种,它有三个主要特征: 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障碍、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行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时有目光回避,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等;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等;常对某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特别感兴趣,有刻板行为,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等。自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自闭症患病率有大幅上升趋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2014 年自闭症患病率为68: 1,比 2008 年的 88: 1 的增加了30%。我国自闭症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从 2015 年4 月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推算,0 至 14 岁患儿或超 200 万,20 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

教育康复是利用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服务,以提高其能力。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康复有助于其回归主流社会。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尽管国内在政策与财政上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非常重视,但由于自闭症儿童人数多,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还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的特殊性,教师们普遍需要应用综合行为分析法(ABA) 、结构化教学法( TEACCH)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 RDI) 、感觉统合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在康复训练内容上,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言语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与感知觉等内容的训练[5]。

第二,自闭症儿童情况的复杂性,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会根据个人情况、教育因素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监控,经常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行为等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学计划。

第三,教师情感支持是自闭症儿童发展之需,这类儿童长期处于“个体的自闭世界”,因此需要康复教师除了具备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外,还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特点,准确认识到特殊儿童包括自闭症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知识支持和情感支持,并树立全纳的儿童教育观。为自闭儿童提供更多包容性,教师的情感支持是自闭症儿童心、情、智、行发展的隐性资源,包括在无形中成为自闭症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驱动力量,进行充分地“施教”“施育”“施养”“施情”,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健康发展。

因此,康复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康复教师面对着自闭儿童,既要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又要做一些生活管理和护理等保育工作,责任重大,职业专业性要求极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支撑,对个人造成一定职业能力压力。

同时他们既承受着外在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康复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他们既是自闭儿童康复教育的主导者、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也是听障儿童安全的保障者、家长的代理人、康复计划的执行者等。因此,康复教师在不同的活动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出现角色冲突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容易导致身心的疲惫感,加上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康复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二)学校因素

康复机构环境问题,康复教师工作压力大,劳动时间长在缺少保育员的康复机构,康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自闭儿童的生活和安全,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另外,在康复机构里存在康复教师之间、康复教师与领导、康复教师与家长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交往和沟通不畅从而导致康复教师心力交瘁,产生倦怠。

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有的康复管理者对康复教师工作缺乏了解和支持,在布置任务时没有针对性。康复教师常常抱怨管理者缺乏同情心、无效能,感到工作没有回报。有的机构竞争手段和方法欠科学,奖励和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过多,增加工作负荷。

(三)社会因素

社会的变化,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也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康复教师这一职业大多存在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特点,导致康复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同时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康复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没能得到及时帮助,未能缓解他们的不愉快情绪这也会渐增他们的工作倦怠感。

五、特殊教育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一)塑造积极人格特质

特教教师如果人格特征中存在低自我效能与低自尊的话,将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必须改善人格特征中的这一问题,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特教教师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建立,通过认同自己的身份来提高对外界舆论评价的承受能力,让特教教师能够不为现实政治、经济等因素动摇,学会自我疏解压力,正确面对自己的工作,用积极的心态在现实工作中找到幸福。可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康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自己积极的心理状态让自闭症儿童受到感染,从而激发他们自身潜在的性格优势。 通过给予她们更多的信任与鼓励, 让他们学会制定目标并向目标努力,让学生能够找到自我幸福感,这样一来,康复教师也会获得自我成就感,从而收获到幸福。

第二,开发自身潜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视开发人自身固有的潜在能力,教育过程中需要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人发现自己存在的积极品质,并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提高对于外界压力的心理抵抗力。在康复教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自觉开发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康复机构的人性化管理

应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积极的工作氛围,康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如果管理者能给他们创设宽松、积极的工作环境,那么康复教师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与压力,还有自己专业提高的幸福,工作的乐趣[6]。于是,尊重与相信每一位康复教师引导他们感受工作的乐趣,体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快乐,就成为管理者工作的出发点。管理者要注重做好康复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愉快地工作。对康复教师的工作评价应从关注康复教师心理感受出发变打分式评价为研究式评价,给予康复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创建合作、民主与开放的教师文化,建立康复机构民主生活制度。

(三)提供充分全面的社会支持

随着自闭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除了关注康复教师的工作,还要尊重他们,不应对他们产生偏见。逐步提高康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理解他们工作的特点和性质,以欣慰、喜悦之心对待他们的进步,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康复要“不放弃、不急躁、不攀比”,多与老师交流,取得共识共同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才能达到共同目标—使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解决康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关注。只有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才能使康复教师更加投入地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康复效果,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培森.中国特殊教育史略[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社,2015:180-184.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98.

[3] 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48.

[4]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0.

[5]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3.

[6] 焦青,曾筝.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J].中国特殊教,2005(03):58-62.

论文作者:杨虹,刘小英,陈亚润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  ;  ;  ;  ;  ;  ;  ;  

康复机构教师自我价值感与职业倦怠研究论文_杨虹,刘小英,陈亚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