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_现代性论文

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_现代性论文

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功能论文,化与论文,社团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团生活已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1992年国家民政部门的统计,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将近2000个,地方性社团组织达20万个。社团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团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试图揭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团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社会化发生作用的若干现代性功能。

一、青年社会化新的内容,要求社团大力培养青年的现代能力

青年社会化的内容,本质上是个体在青年期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这些基本任务是:从家庭的监督下独立;同朋友的正当交际;同异性的正当接触;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计划未来生活。这些基本任务使得一般青年社团应运而生,比如同乡会、沙龙、读书俱乐部,及各种严密组织如童子军、青年会等。

历史发展使得不同时期的青年社会化面临具有时代需求的新任务,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社团。国难当头的时候,青年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救国救民的理念。辛亥革命后,皇帝被推翻了,但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相互勾结,人民遭受更深重的灾难。在这种形势下,激进的知识分子为从思想上促进民主革命的开展,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在青年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应。他们纷纷以社团形式组织起来,研究问题,寻找出路,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大景观。“新民学会”、“觉悟社”、“改造社”等社团为造就一批先进青年和革命战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代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青年社会化同样面临新的任务。现代化要求青年提高自身的现代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现代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这些活动效果的本领。世界向信息化、电脑化、综合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当代青年能否驾驭这些新的变化趋势,就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综合、运筹、竞争、发展等现代能力。这些能力不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技能而带有很强的整体性。

现代能力的获得与强化,具有生活和实践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这点出发,青年社团为帮助青年完成社会化的上述新任务,可以发挥重大的独特作用。

青年社团如何大力培养当代青年的现代能力,发挥自身作用?

首先,为专业性社团重新定位。中国大陆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一些地方先后建立了青年企业家协会。按原来的社团功能定位,这种社团往往是联谊性的,或者仅仅停留在经济信息情报的传递层面。现在应认识到,依托这样的组织深入进行现代决策管理能力的交流、探讨和研究,这是青年企业家最需要的东西。他们将在这样的组织里,逐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环境管理能力等等。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功能如果通过培养会员的现代能力而重新定位的话,那么作为一个专业性社团的现代性功能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为知识性社团提供科学导向。青年加入此类社团,尤如进入知识的海洋,可以学到课堂里、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大大开拓自己的视野。作为培养青年现代能力的基地,我们要让青年在了解有关知识的同时,致力培养他们系统掌握、运用知识衍生能力和学科发展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性社团进一步培养青年的跨学科研究能力、科学观察能力、现代科学认识能力、科学发现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证伪能力、传统文化现代化能力、学派发展能力等等。于是,科学导向将把青年社团发展提高到现代性的新水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社团变成了纯学术团体,因为后者毕竟与笔者的本意相去甚远。

二、青年社会化新的要求,推动社团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

青年社会化的要求,在本质上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对个体从少年过渡到成人的社会化要求。青年期既是传习期延长的产物,也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在接纳其新成员时相应提出更高要求的产物。因此工业社会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二个字:“学习”。既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又学习做人的各种社会规范。

问题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动着的社会,时代的发展使青年社会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年不仅仅要学习前人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习现代社会的规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被认定为一种新的精神状态,从而要求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这在成人社会那里并没有现成的范本可以参照。

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了发挥青年在社会化中的能动作用,青年社团有哪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和培育?

首先,娱乐型社团存在着向文化交流圈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青年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逐步提高。城市青年的闲暇生活出现了各种“热点”,还成立了相应的社团。青年社团特别是娱乐型社团,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就总体而言,中国青年社团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可贵的是,许多娱乐型社团出现了较明显的文化交流圈性质的倾向。因为社团内信息传递迅速,成员能及时了解某一领域内的新鲜事物,头脑开放,知识更新也快;因为社团成员兴趣一致、爱好相同,对还未被社会接纳的前卫思潮、现代文化、先锋艺术容易产生共鸣;因为社团以文化为背景,是以条件类同为聚合基础的等比结构,成员的共同经历或相近状况会内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内化为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体意识。笔者无意将现代人的重要品质特征与社团功能作用一一对应,但娱乐型社团的这种文化交流指向一种现代性的精神状态,则是显而易见的。

社团的文化交流倾向对于人的现代化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活跃在文化交流圈内的每个青年,都有意无意地在新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现代人的精神、主体意识的塑造,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

其次,技术型社团存在着向服务社会方向发展的趋势。

青年社团服务于社会是发挥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作用的一座桥梁。如果说青年观念变革走在时代前列而推动社会变革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话,那么青年社团服务则是有形的,人们对它可以有切肤的感受。在这方面,技术型社团成绩突出,体现了青年人的首创精神以及对现实改造和未来选择的参与。社团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青年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三、青年社会化新的问题,要求社团积极医治现代都市病

青年社会化的新问题之一,体现在因家庭人口减少而产生的孤独。各国家庭人口减少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物质条件改善后,人们追求享乐生活而少生孩子;有西方性解放带来的单亲家庭及其独生子女;有象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国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等。在此,我们有必要简述家庭人口发展的趋势。目前全球共有13亿个家庭,每个家庭的人口,1980年为4.3人,1996年降到4.1人;日本的出生率,1950年为38.1‰,而1980年则降到13.6‰;美国和英国的单亲家庭,1996年分别占到本国家庭总数的1/3左右;中国从1979年以来独生子女已达5000万以上。在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里,兄长对弟妹关怀的体验减少了;进行安慰和鼓励的机会减少了;自尊心受到损伤时设法克服的体会也减少了。家庭人口减少是当代青年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都市化的进程。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际,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而大规模建造住房之时。我们可以用“三独”来形容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上海为例,关于独生,从1985年起,当年出生婴儿的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比例高达98%;关于独门,指公用住房变为独立单元,1996年新工房(独立单元)约占全部住宅的70%以上;关于独户,每户人口目前仅为3.1人。高层建筑里的孩子们再也不能象过去街坊、弄堂里的孩子那样,成群结队吵吵嚷嚷地玩耍,他们无法尝到那种和同龄人在一起时所遇到的喜怒哀乐。老一代人在青少年时代曾享受过野外放风筝、捉蜻蜓互比能力高低的乐趣,而现在呢,孩子们远离大自然,整天与书本或电视机为伴。

一个人经过这样的青少年时代,他们的心理发展可能出现障碍。我们在1996年完成的一项独生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11.42%的独生子女平时“害怕被孤立”,而非独生子女仅占7.81%。另据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0%的独生子女对“感到孤独”、“朋友比期待的少”、“没有什么知心朋友”作了肯定的回答。

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孤独感是一种“现代病”、“都市病”。为了治愈这种病症,我们提出了“以群治独”的战略,即以群体生活来改变当代青年因生活环境改变而形成的各种孤独心理及人格缺陷。发展青年社团,是“以群治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青年社团在积极医治作为现代都市病的孤独症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首先,在社团中强化野外文化教育的力度,来消解都市青年的孤独感。

野外型的社团活动是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不言而喻,这里要强调的是都市青年与大自然交流导致的身心变化。通过这种交互作用,认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与宇宙间事物的关系,使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个体对大自然产生无穷的兴趣,从而消除封闭、单调环境对人造成的压抑感与孤独感。所以,我们应组织与野外文化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在野外生活、野外娱乐、野外游戏、野外运动、野外观察、野外劳动、社会实践、民族传统活动等领域,都可以建立丰富多采而青年又喜闻乐见的社团。比如旅游协会、射箭(飞镖)协会、风筝协会、登山协会等。当然,野外型社团活动毕竟是外部形式,要真正消解当代青年的孤独心理,还要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来实现,自觉地对大自然的影响做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在社团中培养一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队伍,来弥补因家庭变迁而失却的各种生活体验。

虽然,志愿者协会本身是一种社团形式,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各种社团内部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大陆,每到暑假双职工父母因为要外出工作,只好无奈地把自己的孩子“锁”在家里。独生子女原来孤独的生活变得更加孤独。近年来,有关方面积极举办“吃苦”夏令营,以解决青少年中娇生惯养和孤独的弱点。我们历来把夏令营视为一种特殊的社团形式。参加夏令营的高年级学生往往都能配合老师担当起为低年级同学服务的责任。除保护安全外,还包括指导洗衣补衣、帮助打包背包、照料病号、管理器材等。这支志愿者队伍不仅使夏令营顺利进行,而且使每个志愿者体验到了群体生活中助人为乐、护弱爱幼的愉悦。事实上,每个社团若都能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那么就可以既解决管理中人员不足的困难,又解决都市青年因家庭变迁而形成的不良生活环境。

四、从青年文化的演变看社团现代性功能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本文上述部分论述了青年社会化中社团在培养当代青年的现代能力、实现人的现代化、医治现代都市病等具体方面得到加强而体现其现代性功能的话,那么接下来,笔者将分析在青年社会化中反映其总体面貌的青年文化与社团现代性功能的关系。

青年文化的概念出现于五、六十年代,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反文化或消极的次文化面目出现的。西方青年反政府反现实的思潮和运动,造就了以嬉皮士、崩克为代表的一代人。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青年文化。它与社会主流文化无法相容。现代社会的发展使青年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从嬉皮士中成长起新一代人——雅皮士和优皮士,他们以事业和个人专业或特长作为自己未来命运的基点,一改青年文化的本来面目。其次是青年文化自身的提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学习、接受社会规范的单一过程变为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影响社会的复合过程。因此,青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今天不再仅仅是继承已存的文化,而且同时具有创造和建设新文化的任务。比如,牛仔服的流行、老年迪斯科的出现、现代艺术的社会认同、电脑“网虫”的交流对话等,它们领导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潮流,在其背后我们感受到青年文化的力量。世界年轻化了。

青年文化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青年社团的发展趋向。因为在内涵上,社团文化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无数相应的正式或非正式社团成为青年表现自己文化的载体。正因为这样,今天青年文化担负的跨世纪使命,无疑成了青年社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青年文化的积极的前卫性特征看作青年社团的现代性指标;非保守的,而是开放的;非颓废的,而是进取的;非传统的,而是创新的;非依赖的,而是自立的。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给社团功能的“现代性”下一个定义,即青年社团与现代化过程相适应并推动现代生活变迁的综合品性。

有人认为,现代管理体制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大环境”,那么我认为,青年社团则是推动青年完成社会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小环境”。我们应充分发挥社团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当代青年的现代性行为与意识的素质。

标签:;  ;  ;  ;  

青年社会化与社团的现代性功能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