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研”的整合展示了园林的绿色文化_百草园论文

“教科研”融合彰显园本绿色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研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波市祥星幼儿园(以下简称祥幼)教科研研修之路,始于“教研”,成于“科研”,升华于“教科研融合”。追溯源头,教科研萌芽于园本“百草园”生活课程,该课程理念主要来源于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课题的有效牵引实现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在教科研过程中架构起了园本教科研研修管理体系,使教科研融为一体。

      一、“教科研融合”的实施概况

      在“教科研融合”过程中,祥幼首先以省课题为龙头,建构园本“百草园”绿色生活课程,建设了园内户外“百草园”“走廊小小百草园”“区角浓缩百草园”,将动物世界、植物乐园与“五大领域”及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其次,通过省课题引领,大课题带小课题,营造全园共研氛围。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创设主题网络,创编园本教材,创作手绘绘本等,有目的地使教科研融为一体,扎扎实实地开展园本教研,促进了幼儿园、教师、孩子共同成长。再次,园本课程与科研课题相互促进,互为提升,有效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相互融合。至此,“教研出科研,科研促教研”的理念犹如一颗种子,在祥幼这块沃土上开启了园本教科研扎根、抽茎、开花、结果的生命成长旅途。

      二、“教科研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协作,规范管理——扎实教科研之“根”

      “立体”的教科研组织架构是祥幼教科研有效融合开展的基石,保障了教科研管理的顺利实施。

      原来祥幼教科研管理的组织网络分成教研和科研两大组,两大组虽有联系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融合。经反复研讨,成立了教科研研修中心。研修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是园长,下设科研组、教研组和师训组。科研组主要由科研组长负责,以分块研究为中心,主要围绕园本课程的三大内容:环境创设、主题探究、实践操作形成三个小组。教研组主要由业务园长负责,以年级组横向分层构成、主要分为四大小组。师训组由祥幼的师训干部负责,以教师经验分层构成,主要以植物生长过程形象的表示祥幼教师的业务成长过程,分为“春叶组”——由青年教师构成、“夏花组”——主要由经验教师组成,“秋叶组”——主要由骨干教师组成。自从成立了多层级的研修中心,教科研负责的主线和副线清晰可见,让不同层次的老师得到提升,也使教研科研实现了一体化,优化了教科研内容,提升了祥幼的研修水平。

      (二)研修合一,扎实过程——培植教科研之“茎”

      在教科研管理方面,祥幼主要运用了三个策略:

      1.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园本“百草园”课程的开展中,动植物的饲养对老师来说,知识非常贫乏,除了老师自学以外,在每次教研活动前15分钟,是教师交流分享时间,在同伴互助中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如:有的老师给大家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之间微妙的生物链循环过程;有的老师分享班级种植的水芋艿的经验,如何从水养到慢慢地移植到泥土里的时间、注意要点等。宽松和谐的交流平台,老师们畅所欲言,日积月累,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也培养了教师提炼观点,清楚表达的能力。

      2.师徒结对,能者为师。为提升祥幼教科研总体实力,祥幼在传统师徒结对的基础上,拜能者为师。在动物、植物、气象方面,不管是骨干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有专研就能成为师傅。比如园内一位老师,所在班饲养的兔子奄奄一息,大家都束手无策,谁知道,她查阅资料、询问兽医,对症下药创造了奇迹,当小兔子起死回生的时候,大家都真诚地叫她“百草园的动物专家”,并且请她介绍动物饲养的注意点。这样的师徒结对形式很受欢迎,激发了全园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热情。幼儿园充满互帮互学的氛围,提高了全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3.因材施教,培育新苗。针对青年教师增多,且许多老师缺乏做课题、写课题及论文的经验。为此,祥幼进行园本教科研专项培训,学习怎样撰写课题计划和案例,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围绕园内已有课题或教学实践选题。研修中心成员对每一篇课题计划进行细阅,一起分析方案,抽丝剥茧般将问题一个个解决,引领教师逐步走进教科研探索之门。同时,祥幼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课题。如:到绿色学校、天宫植物园等参观,积累相关知识与经验;邀请市教科所、区教科室专家老师来园进一步指导。几年下来,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已成为祥幼引以为傲的科研氛围,近三年祥幼有24项课题在区级以上立项。

      (三)立足多元,彰显特色——绽放教科研之“花”

      “教科研融合”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犹如植物之“花”绚烂多姿。

      1.严谨而丰富的教科研活动内容。“百草园”园本课程中动物、植物、气象三大块的探究,祥幼采用了分块突破的方式,进行主题式研讨。如中班幼儿体验植物种植的案例——“蚕豆宝宝的一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泥土的多少影响了植物长成的大小,太湿或者太干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孩子和老师就认真查阅资料,教师们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师幼还共同完成了原创绘本“加油,豆豆!”。中班幼儿的另一个案例是体验动物培育生命——“鸡宝宝的一生”,老师们对鸡宝宝的孵育产生了困惑,是人工孵育还是自然孵育呢,孵育的环境和温度是怎样才适合呢,经过教师观点的碰撞,专家现状的指导,使老师们对鸡宝宝的孵育得到了最优的开展方案。老师和幼儿也用“慈慈与笑笑”的原创绘本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培育过程。严谨而又丰富的教科研活动,既满足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需求,也为教师们做研究提供了依据,真正体现教科研融为一体。

      2.生动活泼的教科研活动形式。在教科研活动中祥幼经常采用“游戏导入一观点阐述一思想碰撞一角色演绎一专家引领”的模式,人人都是主角,个个发表建议。如:主题研讨活动“幼儿园绿色走廊文化的建设”。教师集思广益,创设出一楼“七彩长廊”,适合小班幼儿观察照料;二楼“绿色足迹”突出了变废为宝的特点;三楼“快乐乐园”中凸显了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究与成长。在这个活动中祥幼还通过投票竞选,评出了长廊文化创意奖,激励了教师的参与热情。

      (四)反思成长,激励评价——结出教科研之“果”

      “教科研融合”使教师不断成长,结出硕果累累,犹如结出的植物之“果”。

      1.互助合作,反思成长。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祥幼互助合作,共同成长。大班社会活动“城市迷雾”是气象系列中关注雾霾的一个原创活动。这在当时幼教领域是一个研究的空白,祥幼没有任何的参照。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把雾霾这个话题带到孩子面前来。教师们通过辩论认为既然幼儿园是幼儿终生教育的奠基,自我保护意识的起点,应该让孩子学习在恶劣天气中能保护自己。祥幼以“喜羊羊去旅行”为主线串联全活动,破解雾霾的抽象,提升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和气象知识。在向全区几百名同行进行的展示活动中,祥幼以“城市迷雾”为典型获得了大家的关注,被誉为幼儿气象课程的一个先例。

      2.挖掘潜能,创新突破。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特长,在“百草园”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征集具有“百草园”特色的班名中,教师们更是踊跃设计,在年级组的商议下,一楼到三楼,“以苗苗—花—果实”的成长历程为系列进行了创造性的取名。被采纳的老师得到幼儿园颁发的证书,获得一盆小小绿色植物。礼物虽小,但就是这点点绿意更能深入到老师的心里,激发老师的潜能与积极性。

      3.专业提升,深化内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祥幼尽量给每个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如:青年教师,祥幼在鼓励她们开展自学和自培,用新的教科研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基础上,还组织园内骨干教师进行教科研实践的指导等,提高她们教科研的能力;对于骨干教师,除了优质完成园本教科研培训中的任务以外,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等各级培训,并通过市级、区级展示等各级活动,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祥幼还通过鼓励其自身参加更上层次的培训、争取专家的引领,同时要求她们积极发挥其辐引领作用,带动全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祥幼还实行年级组长教科研活动轮流制,领域组长、班主任竞聘制,大活动任务承办制等策略,让更多的教师有用武之地,让每个人都能感受自身的价值。根据教师不同的个性,为其设定相应的任务,让她在挑战中积极地学习,大胆地创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引导教师更主动地、更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科研融合”的实施成效

      (一)教科研成果丰富

      “教科研融合”之路,使祥幼深深地认识到,立足园本、专业引领、教研合一、以研促教,教研和科研协同互进、共同提高的园本研修文化将有效推进幼儿园持续深入发展,彰显祥幼的园本绿色文化。祥幼近几年有18篇科研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其中,园本课程中动物、植物、气象三大块课题均在省级立项。

      (二)园本课程体系得以构建

      在“教科研融合”的实践过程下,各级课题在园内生根发芽,尤其关于“‘百草园’生活课程的构建”为期7年的持续开展,形成了幼儿园园本“百草园”生活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见图1。

      

      (三)教师教科研水平得以提升

      教科研之路起步之初,大部分老师都有畏难情绪,缺乏对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祥幼通过“扎根教研,提升科研”,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思想上的鼓励,订阅有关教科研的杂志、邀请教科研专家进行讲座培训、教师们从小项目实践……在进行课题第一阶段小结时,祥幼欣喜地发现: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对开展各级课题有了信心。很多老师都觉得:其实开展教科研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相反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也感受到自身对教科研的热情与信心是搞好教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师们始终对课题保持着热情与信心,对每一次的教科研活动都非常支持,出谋划策,认真完成,到目前为止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在研究。

      (四)幼儿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园本教科研的实施为幼儿园营造了浓浓的观察、探索、实践、质疑等能力。同时教师们的研究精神鼓励着孩子们,探索实践的身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示范。在孩子们的眼中,大自然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蕴藏着无限的内涵。孩子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究兴趣。同时,幼儿的观察兴趣、探索热情、动手能力、质疑能力都获得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教科研融合”之路,凸显园本绿色文化,推动了幼儿园整体发展,通过积极推广研究成果,省、市教育界领导、幼教同行都对祥幼的教科研成果、园本种植赞不绝口,对幼儿园的绿色环境高度赞扬,很多姐妹园也向祥幼取经,很好地提高了幼儿园的声誉。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祥幼还成为江北区幼儿园中唯一的一所“市绿色环保模范学校”,并通过了“省绿色环保模范学校”。在“全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学术研讨会”上,祥幼作为江北区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且在会上进行了园本课题的交流与分享,得到了专家及广大幼教同行的肯定与赞扬。

标签:;  ;  ;  

“科学与科研”的整合展示了园林的绿色文化_百草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