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及护理干预论文_何静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及护理干预论文_何静

何静

(四川省南部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 南部 6373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使患儿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226-02

轮状病毒性肠炎在临床是婴幼儿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原体,是造成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而且有极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可以造成腹泻,还可能引起肠外感染,导致多种系统受到损害,使患儿的自身免疫力大大降低,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因此,临床如何采取正确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1.8±0.6)岁,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4±0.4)岁。两组患而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患儿给予病毒唑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根据患儿脱水严重程度,给予合理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入院干预:护理人员对患儿专门设置房间,并设定显著的隔离标志,对隔离区病房的公共设施、床单、地面进行消毒,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监管,防止其他患儿误入该病区,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要重点监测患儿出现呕吐以及发热反应,如果这些患儿的生命体征出现变化异常变化,因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做好相应处理防止意外发生;(2)抗感染干预: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对患儿的日常用品妥善处理,护理前后均要洗手消毒,防止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3)饮食干预:由于患儿长时间限制饮食或禁食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从而引起酸中毒,使治疗延长,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因此,除了严重呕吐患儿不能进食外,其余患儿因继续给予进食,以保证患儿必要的营养供给;(4)患儿家属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详细介绍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症状、感染途径、感染知识等,讲解如何进行消毒灭菌以及注意事项,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患儿家属的恐慌心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x-±S)表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n=61)20(32.8)29(47.5)12(19.7)80.3(49/61)

观察组(n=61)32(52.5)28(45.9) 1 (1.7)* 98.4(60/6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造成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有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引起,常常发生在春秋两季,因此,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主要致病原因是经过呼吸道以及粪便进行传播,其感染性极强。患儿腹泻特点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还伴有呕吐、发热等,导致患儿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脱水[3-4]。由于病毒可以在手上、玩具上存留数小时,而且患儿机体抵抗能力较差,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进行护理干预,患儿的生活环境要保持卫生并且制定相关的措施,落实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人员要做好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感染的控制使感染率降低,以此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5-6]。

本次研究发现,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观察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疗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使患儿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爱明,郑梅.血常规、CRP和PCT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2)187-188.

[2] 柯君兰,张海艳,吴文秀等.临床路径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09):64-65.

[3] 何旒,胡文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36-38.

[4] 马雪琴,孙亚锋.自拟参术散敷脐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4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06):438.

[5] 张小青,胡文辉.布拉酵母菌散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01):72-74.

[6] 王利峰,侯明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1):108-109.

论文作者:何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及护理干预论文_何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