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哲学引论

可持续发展哲学引论

甘德建[1]2004年在《可持续发展哲学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是人类飞跃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具备了毁灭自己家园——地球的能力;登上了月球,让人类感到了宇宙的博大;互联网的全球连接,整个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然而,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又能闯祸;既让人类在更大程度上进入自由王国,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潜在威胁。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滥用产生了大量的自然与社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全球问题”这种综合症上:核威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贫富分化严重、道德沦丧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对自身种种活动的得失进行了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在发展方式上达成了共识,即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这种共识形成的标志,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本文以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指导,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叁个方面来建构可持续发展哲学。先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如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特征以及障碍等概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达到和谐、全面、公平和永恒的发展,并将其上升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以阐述;然后分别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主体、可持续发展客体和可持续发展主客体关系,进而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后,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关的构想与对策。 第一章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从发展的概念入手,理清发展、发展观的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布伦特兰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揭示了和谐、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发展和可持续社会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主要包括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核心,经济因素是关键。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的因素,它最具有能动性和自组织性,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承担者,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起着把认识的诸要素结合起来并加以现实化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主体有叁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态。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主体在经过觉醒、独立、异化和解放后,主体的世界图景扩大了,从自己的视觉世界走向听觉世界,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世界,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主体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主体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时主体必须要做到内容转向、视角转向,才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体必须层次化和整体化。 第叁章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客体。客体,就是指纳入到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之内的那部分客观对象。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到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成为人类认识改造对象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才构成认识的现实客体。如果要全面把握客体的质的规定,就既应从客体与主体关系中去把握,又应同时首先从客体与客体关系中去把握,也就是从客体间性中去把握。可持续发展客体主要是指客体的本体持续发展和客体的对象性持续发展。客体的本体持续发展是指客体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而客体的对象性持续发展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世界的发展,它其实要求我们要重视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主客体的关系。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说明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己经失衡和被扭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主体不断追求、实现主客体统一的过程。早期主体活动的产生,打破了自然界内部的统一,结束了主客体未分的混沌状态,近现代主客体则开始了的分化和对立,从而在发展中产生了主体异化、客体被忽视的困境和难题,要解决当前的困境和难题,就必须辩证地看待主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着眼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主客体关系一一可持续发展的主客体关系,使人类真正成为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 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古代的思维方式是整一的、和谐的,近代则追求多元化的偏于对立性的思维方式,现代则是高扬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可持发展的思维方式则要超越现代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建整体性、开发性和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使思维主体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思维目标从单一到多元,思维过程更具创新性。 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而具有的某种有用性。传统的价值观把人看成是一种绝对的主体,而外部自然界则仅仅被看成是一种供人“占有”、“消费”、“使用”的对象,完全忽视自然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审视是双向度的,即价值既是满足主体需要,又是满足客体需要。持续发展价值观有全球价值意识、生存价值意识和未来价值意识。它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杨信礼[2]1999年在《发展哲学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由于发展本身的总体性和多维性,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层面对其进行审视和研究。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诸方面对发展作实证性和政策性研究是必要的,但为了把握发展的总体特征,还必须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发展作反思性、规范性研究,对于发展的基础、前提、本质、动力、目标、尺度、路向、模式、趋势以及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题作哲理思考。发展哲学就是通过对发展作前提性批判和元问题研究,以求解发展之谜,探寻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发展哲学的视野来看,发展本质上是人类不断提高主体能力、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而人的本质力量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目的与规律、观念与活动相统一的总体性的实践获取和展现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考察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实践是人类自我创生、自我肯定的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获得和展现的方式,是社会有机体建构和发展的方式。实践是人类社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作为社会发展历程之反思以及发展道路、发展前景之构想的发展哲学的逻辑起点。确认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意义,就为认识和理解人的现实世界,理解人与社会的发展,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整体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界,也为发展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意蕴宏富但又有待延展的理论生长点。(第一章)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处于一种相互缠绕、相互塑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以实践为中介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与自然界不断加强的联系中得到发展。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实践方式的变换,人类不断拓展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安全利用标准以及作为系统而起作用的铁的自然规律,则设定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逾越的界限。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的独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自由性叁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反思也大体有叁种理论形态,即天人合一、因顺自然的思想,天人对立、宰制自然的思想以及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现时代,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支持能力的矛盾以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消失等方式凸现出来。要谋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必须更新环境资源观念,由机械环境观向系统的生态环境观转变,由资源无价的旧观念向资源价值观转变;必须建立合理的交往方式,实行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必须转变实践方式,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发展科学,形成有利于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工艺技术,实现物质、能量的自

刘宇楠[3]2008年在《陈昌曙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元问题之一,是科学技术哲学界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因此,理清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技术哲学主要的发生点之一,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陈昌曙是我国着名的技术哲学家,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创立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较全面、丰富、权威的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当下,学界对国外技术哲学家学术思想给予更多关注,而对国内技术哲学家学术思想的关注则略显不足。基于以上几点,论文选择陈昌曙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为研究题目。论文首先对陈昌曙学术思想按历史线索加以梳理;其次,对陈昌曙在论着中阐述过的科学和技术划界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再次,将陈昌曙科技划界思想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科技划界思想相比较;最后,论述了陈昌曙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笔者希望本论文能够唤起学界对本土技术哲学家思想的关注,能给从事陈昌曙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研究的人们留下一份资料、带来一点启示。

孙维维[4]2018年在《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价值的偏离问题,导致在对发展本质的理解以及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进而在“价值中立”、“工具主义”、“GDP主义”等理论与现实引导下,产生重物不重人的现象,突出以单一效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从而将发展价值视为是单一化的谋求效率价值,片面化的集中于经济增长,通过科学性追求“以物为本”的管理目标,最终淹没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诉求,导致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调。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提出了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内对发展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的视域探求发展价值问题,从而拓宽了发展价值的研究视域。本文立足于管理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探讨通过管理有目的的控制活动,去追求或调整发展过程中能够满足管理主体发展需求的价值目标,即通过管理去把握发展的本质和方向,进而达到合目的性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更好的、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管理的有目的的控制活动,能够赋予发展以相应的本质规定性和明确的目标,进而通过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促使发展沿着符合人的发展需求方向展开,即通过管理赋予发展价值以相应的取向,并通过管理促使与保障这一发展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在对过去历史时期发展价值的反思基础上,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取向在于多元价值集合、社会整体综合发展、“以人为本”、伦理性追求等,进而促进并要求管理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核心,确立新的发展的标准、观念、方式,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拓展、人的幸福获得,从而促使发展能够提高人之生活水平,改善人之生存状态。本文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第一章是对相关概念的阐述;第二章是在对西方管理思想史梳理的基础上,从历时态的角度探寻发展价值的变迁及其存在样态;第叁章是从共时态的角度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与阐释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取向;第四章是探讨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对于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管理所追求的发展价值对管理提出的要求;第五章是分析管理本身局限性成为阻碍发展价值实现的因素,进而探讨救治的措施;第六章是在以上对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的探讨基础上,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能否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期对我国的发展价值重构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管理哲学视域下发展价值是通过管理的有目的的控制活动,探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向善的发展过程,进而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郭湛[5]2002年在《《发展哲学引论》》文中提出杨信礼撰着的《发展哲学引论》一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哲学的、宏观的视野与层面对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努力探求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对发展和发展哲学作了分析、考察和论述。  提出了明确的发展哲学概念。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

刘晓宇[6]2012年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马克思自然观的性质,马克思本人对此有过准确的阐释,即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或者我们可以说,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当马克思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时,则已经表明了他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理论维度,即本体论维度的“物质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自然”观、实践论维度的“人工自然观”、“产业自然观”以及历史论维度的“社会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马克思自然观出发,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产业自然以及社会自然。在本体论层面上,对天然自然存在的确证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前提。在认识论层面上,唯物主义认为天然自然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转化为人化自然的。从人类的实践出发,在现代哲学基本问题上,我们认为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的实质是从“世界3”出发去探寻“世界2”与“世界1”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由此决定了实践论或人工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因此,讨论在实践中逐渐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即属人世界是有积极意义的。马克思自然观最大的实践意义在于其与现代物质生产的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广义的人工自然即人化自然、狭义的人工自然、产业自然与社会自然都是人类以技术性的生产实践来改造天然自然的结果。人的本质总是通过人的目的性活动显现出来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而人类目的性活动所形成的序列或方式就是技术。人类文明总是伴随着新技术形态的创建与生产力上的应用而发展着的。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在生产实践中来讨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的本质,同时探讨人类通过目的性活动所创造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产业自然以及社会自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式是在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中展开的,而在生产实践中去展开对马克思自然观不同维度的探讨,能够融合人文主义、工程主义以及社会批判范式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在现代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还是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都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同时,其发展的结果是双向的,积极的一面是生产力逐步提高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消极的一面是生产实践的无节制性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逻辑下自然的商品化与资本化,致使物质交换的断裂,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发展危机。为此,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当我们在改造与创造广义人工自然的同时,要遵循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行动原则,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同时也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要避免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谭传凤[7]2010年在《旅游研究领域新的里程碑——《旅游哲学引论》评介》文中研究表明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曹诗图教授等撰写的《旅游哲学引论》一书,该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旅游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好评。先后有《从哲学高度研究旅游的可贵尝试》、《对旅游本质的有益探讨》等书评发表。该书被认为“将旅游学的研究提升到一个

杨信礼[8]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发展哲学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发展哲学成为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发展哲学兴起背景和基本特点、学科定位和体系建构、现实关切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批成果。可以断言,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发展哲学已在中国崛起。

巨乃岐[9]2009年在《技术价值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论方法,从本体论、实践论、认识论叁个层面,对技术价值的生成基础、多样存在、深层本质、实践创成、社会评价、历史进化等进行了多维分析,系统揭示了技术价值的深刻内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技术价值论理论体系。除结论外,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论述了技术价值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界定了“技术、价值、技术价值”叁个核心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技术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以及本文研究的方法、创新点及其不足。技术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性境遇”,技术价值是人类全部技术实践的根本追求,是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和价值哲学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开展技术价值论研究,可以开创技术价值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深化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开拓价值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指导技术实践的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所谓技术,是指人类为了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自觉运用并整合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本质力量,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所谓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所谓技术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所在环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技术对主体、客体及其主客体所在环境系统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客体及其所在环境系统对技术的效应。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技术价值论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采用以实践论为基础的五维系统分析方法,即把研究对象放在技术价值主体、技术价值客体及主客体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技术-主体-客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五维坐标中来审视,在技术价值活动的完整结构和动态系统中分析和把握技术价值,既考察作为价值的技术,又考察作为技术的价值,从而在哲学层面上完整把握作为研究对象的技术价值。第一章是技术价值的生成基础。技术价值存在并生成于技术价值活动的五维系统之中,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主客观条件。其中,自然的物质属性是技术价值得以生成的基本条件,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和理性能力是技术价值得以形成的根本条件,主体技术活动是技术价值得以创生的根本途径,技术系统的累积和发展是技术价值产生的重要条件,自然、生态、社会和人文资源的稀缺也是促使人类技术价值创造与调控的重要动因和影响因子。第二章是技术价值的多样存在。技术价值的存在是形态多样性与本质一致性的统一,是共时互动性与历时转化性的统一。从共时态看,技术价值是一般价值与特殊价值、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真实价值与虚假价值的统一;从历时态上看,技术价值由自在价值到自为价值、从天道价值到人道价值,有一个从“潜在价值→内在价值→现实价值”的实践创造与转化过程,在整体上表现出多维互动与连锁延迁相统一的时空展开过程。第叁章是技术价值的本质透析。技术价值的深层本质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辩证统一,是宇宙发展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及其水平质态的指示器。第四章是技术价值的实践创成。这是技术价值从潜在到显在、从自发到自觉、从精神到物质的创造过程。技术的自然解蔽彰显了技术的潜在价值,技术的自然解码破解了技术的潜在价值;技术的自然编码构建了观念形态的技术的内在价值,技术的自然建座创成了物质形态的技术的内在价值;技术的社会编码构建了观念形态的技术的交换价值,技术的社会建座生产了产品形态的技术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技术的社会建座是技术价值放大与增值的动力和源泉。第五章是技术价值的社会评价。技术价值的认知与评价是技术价值由自在到自为、从潜在到现实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减少和避免技术负面价值、虚假价值和促进、放大并实现技术正面价值、真实价值的关键一环。技术价值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判断、评定和预测技术价值效应的关系、有无、性质和大小,是对技术先进性、功利性、精神性和生态性等多种功能与效应的评价;技术价值评价要做到正确、有效,必须坚持主体明晰化原则、实效最大化原则和系统化原则。第六章是技术价值的历史进化。技术价值的进化是在技术革命与技术进步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完成的,这是一个不断认识技术价值、评价和选择技术价值、创造和生产技术价值、转移和实现技术价值的复杂过程,总的过程遵循技竞人择、倍积效应与生态约束叁大规律。技术价值进化到今天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即在整体上突出生态价值,在方向上转向人文价值,在目标上追求多样价值。

蒋欣[10]2002年在《论技术的时空评价》文中指出技术评价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组成部份,在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发挥技术应有价值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在详细地分析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技术的时空特征:即技术的历史性与技术的适用性。并在此之上,首次提出“技术时空评价”的论题。 这一论题的提出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技术开发与应用时,应该预先从时空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应用将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使技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技术评价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与实践脱节。鉴于此,本文在指出和分析我国现行技术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基础上,引入技术的时空评价指标:即技术的周期性指标、技术的适用性指标、技术的可持续性指标。试图为完善、重建我国的技术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初步设想,为发展我国的技术评价理论开辟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可持续发展哲学引论[D]. 甘德建.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2]. 发展哲学引论[D]. 杨信礼. 中共中央党校. 1999

[3]. 陈昌曙科学与技术划界思想研究[D]. 刘宇楠. 内蒙古大学. 2008

[4]. 管理哲学视域下的发展价值研究[D]. 孙维维. 黑龙江大学. 2018

[5]. 《发展哲学引论》[N]. 郭湛. 人民日报. 2002

[6].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解读[D]. 刘晓宇. 东北大学. 2012

[7]. 旅游研究领域新的里程碑——《旅游哲学引论》评介[J]. 谭传凤. 旅游论坛. 2010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发展哲学研究综述[J]. 杨信礼. 理论学刊. 2009

[9]. 技术价值论研究[D]. 巨乃岐. 山西大学. 2009

[10]. 论技术的时空评价[D]. 蒋欣. 中南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哲学引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