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付永虎1,刘俊青1,2*,胡 晗 1,魏范青1

(1.淮海工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对分课堂是国内学者近几年新提出的教学模式,其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分课堂理念引入《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际授课中。按照对分课堂的理念和环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亮、考、帮”作业。实践证明,对分课堂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对分课堂;《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层面,都在努力思考和尝试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学习方式的创新,力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围绕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土地资源分配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综合性科学。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程序[2]。该课程在我国开设60余年来,培养了大批土地利用规划的专门人才,对全国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日益关注,尤其是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滞后于社会需求,课程设计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3]

2012年将开工建设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完成第三水厂地表水应急改造和孙河供水站改造主体工程,分别新增供水能力8万m3/d和10万m3/d;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300km;开工建设未来科技城、怀柔雁栖生态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供水工程。在节水与雨洪利用方面,将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2年完成300个节水型单位、社区、村庄创建工作,完成大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创建试点验收;城区将增铺透水砖15万m2,全市新增雨洪综合利用能力1500万m3。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结合传统教授课堂与讨论课堂的优势,在比较当下主流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4]。自2014年首次提出以来,因其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且有效融合了教授式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已成为当前国内教育者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模式之一[5]。因此,本文将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重理论轻实践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理论性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以多媒体理论讲授为主,导致了学生在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学习中存在听不懂、理不清的现象;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囿于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讲授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上手能力差,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新要求。

(二)教学过程师生缺乏积极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在教师讲授《土地利用规划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停留在满堂讲的形式,加之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理论较多且杂,导致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自主学习的热情不够,动力不足,兴趣不浓,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的教师在发现该问题后,也曾尝试过翻转课堂或慕课等手段,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加入师生互动模式。然而,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和该课程本身的专业性强等特点,教师埋怨学生不积极发言,学生埋怨理论抽象、晦涩难懂的现象时有发生,互动过程中经常冷场,最后收到的效果较差,导致了教学改革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无疾而终。

(三)作业布置不够合理,学生感觉困难较大

我校《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课时为32学时,课程总课时为16周,每周2节,每节45分钟。笔者对土地资源管理161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授课,学生总数41名。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四)成绩考核方式单一,评定难度较大

对分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将课堂拆分为两个部分,先教后学,合作探究。首先是一半时间由教师精讲。另一半时间则由学生采取独立思考,互动讨论的交互方式学习。对分课堂模式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这三个环节张学新教授称其为PAD课堂[6]。对分课堂理念强调先教后学,教师通过精讲+留白,为学生后续主动学习,内化吸收提供了基本思路[7]。然后采取讨论式课堂,通过讨论互动的交流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分课堂的课堂操作模式一般可分为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当堂+隔堂对分三种类型。在作业布置设计上,对分课堂要求学生需独立完成知识学习和作业,并以“亮”、“考”、“帮”的形式呈现自我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其目的是为讨论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8]。简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在强调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把讲授与讨论错开,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重构了课堂教学流程和师生角色定位,降低了学生畏难情绪,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素养的养成,为课堂教学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三、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成绩评定方式多以期终闭卷考试和规划设计为主。其中,正如前文所述,《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强,工作量大,常采取学生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该项成绩评定无法准确量化每位学生在规划设计中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师客观评定学生成绩的难度。

四、对分课堂在《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向学生布置规划设计项目作业,以项目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教师一般只介绍设计过程、步骤和方法,作业完成难度大,涉及内容多。学生在课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测算土地相关数据的供需平衡,进行用途结构的空间布局等工作;不仅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涉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期相关课程。此外,学生在做规划项目过程中,还需了解案例区的众多相关政策和依据等,这些都对学生作业的完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当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多规合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与系统规划项目,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感觉很茫然。

(一)准备阶段

分组讨论是对分课堂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分组问题上,需坚持学习成绩优、中、差相互均衡与学生自由组合的原则。根据学生总数和班级学生的以往学习成绩排名,进行划段,然后对划段内的学生进行自由排列组合,以保证每组优、中、差的学生分配合理,笔者将土地资源管理161班41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此外,正式上课前依据小组意见,设置了小组名称和桌签。同时向学生提前讲解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易平台的操作等。

在最终成绩评定方式中,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权重,细化了过程性评价指标,尤其是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创新思维的考核。充分利用对分易平台,采集过程性评分,提高过程考核的效率。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考试(40%)所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5%)、作业(平时作业(25%)、期末规划设计文本(15%)和课堂参与度(15%)。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精讲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设置20%试题为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热点问题的理解程度。

(二)成立小组

在开始本门课程的讲授之前,先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将内容划分为12个模块,高度凝练了相关知识点,明确了精讲内容、讨论主题与“亮、考、帮”作业;并对教学方案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在讨论主题的设计上,坚持以先易后难,强调开放思维,激发学生灵感为原则。在“亮考帮”作业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作业的梯度性、选择性、开放性、作业工作量等方面的因素。每次作业以基础练习+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的形式灵活布置,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形式展现出来。此外,将班级学生信息导入到“对分易”软件,为上课考勤和教学过程考核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单位课时所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对分课堂的基本环节,将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部分融入教学。该课程共设计11次对分,以隔堂对分为主和当堂对分为辅的形式。讲授阶段主要针对教学单元的核心概念、框架和重难点,以精讲+留白为原则,科学归纳精讲内容,无需事无巨细,全面覆盖,为隔堂对分留有充足的讨论时间。此外,在课堂讲授中融入项目教学,以规划文本为驱动,拆解相关知识点,详细讲授规划设计的程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规划实务有效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在自主学习阶段,内化吸收是其主要环节。在通过项目教学与精讲的基础上,留有学生分析、思考和体会的空间,学生可在教师精讲后,在下次上课前体会和消化,同时完成“亮、考、帮”作业。内化吸收的具体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不做硬性要求,可随时根据学生课业情况和课程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的作业布置,但过程评判则以鼓励学生创新为原则。在隔堂讨论环节中,主要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自由提问、教师答疑与总结4个小环节。具体时间的分配亦较为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一般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中,在隔堂讨论的第一节课,先由教师简要回顾上节内容和作业要求(2分钟),其次小组内成员讨论,大约5-20分钟。然后随机抽查3-4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5-10分钟),抽到的小组成员以情景剧、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反馈该小组的讨论情况和共同的疑惑,展示同学的“亮闪闪”。通过上述2个环节,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碰到的共性问题。为培养学生拓展思维与个性学习,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邀请同学自由发言与提问(5-10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最后剩余时间为教师总结,对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次强调和讲解。

(四)最终成绩评定方式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城市化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使城市空间的扩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则能够推动城市住宅、商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空间扩展[29]。选取GDP(国民生产总值)和总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因子[29,30],1999~2014年,大理市GDP从5.27亿元增加到316.65亿元;人口从49.60万人增加到66.40万人。通过计算GDP、总人口与对应阶段城市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城区面积与GDP、总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8、0.919 0,说明大理市城市扩展与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经济发展对城市扩展的影响更加突出。

本研究通过3个子研究,验证了近邻信任可以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短视行为。该研究结果与Jachimowicz等人(2016)在美国社会验证的社区信任可使穷人更偏向远期决策的结果基本一致,使其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得到支持。同时,有关社区治理的案例研究发现,有效的社区治理可以减少贫困,使居民不过度消耗环境资源,做出更加利于长远发展的远期决策,而邻里之间的信任便是使社区治理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张捷,2013),侧面支持了研究结果。

五、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教学的实施效果

在本课程中,采用对分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理解和规划文本撰写的实践能力。在学期结束后,笔者对接受对分课堂教学的土地资源管理161班41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基于对分教学模式下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效果,满意程度、课堂讨论环节的体会和建议,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等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与分析发现,36位同学认为学习该课程效果好和较好,占学生总数的87.80%;92.68%的同学对该课程采用对方课堂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82.93%的同学认为讨论环节可以激发自己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85.37%的同学认可对分课堂,同时提出了对分课堂“亮、考、帮”作业设计的相关建议。从期末考试和最终规划设计的作品上看,2016级学生与2015级相比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提高了6.8%;最终规划设计的作品质量较上届明显提升。

六、结束语

对分课堂是当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用对分课堂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成为当前国内教改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引入《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课程传统教学的不足,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今后,应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为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真实性,对我院以往的研究对象进行仔细的分析总结,并对所参考的文献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选取科学的临床试验作为本次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2]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马松梅,王玲,王月健.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06):84-8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5]陈小娟.“对分课堂”模式在《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83-184.

[6]潘平平,王琦,饶志明,等.对分课堂在《光学教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6):5-6+10.

[7]晏刚,张健.对分课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评介[J].科教文汇,2019(04):35-37.

[8]罗玲,冯发金,孙群群,等.对分课堂:创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1):16-17+19.

Abstract: "PAD class"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proposed by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qualit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re course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Land Use Planning,the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sub-classroom into the actual teaching of Land Use Planning.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procedure of PAD class,we redesig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present,test,help"homework.The practices proved that PAD class effectively ameliorated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stimulated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 PAD class;Land use planning;teaching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23-0081-03

*基金项目: 淮海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群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编号:XJG2017-3-34);淮海工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编号:GJ2017-38)

作者简介: 付永虎(1982-),男,汉族,山东兖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 刘俊青(1984-),女,汉族,山东昌乐人,硕士,助讲,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标签:;  ;  ;  ;  ;  

对分课堂在高校《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