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身体感受、理解与品味--以“百家争鸣”课为例_百家争鸣论文

历史课堂中的身体感受、理解与品味--以“百家争鸣”课为例_百家争鸣论文

历史课堂上的体情、悟理与品趣——以必修Ⅲ“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家争鸣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历史论文,课堂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开展教学,努力使历史课教学既有趣味又有深度,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得;有兴趣,有动机,激发兴趣;有情趣,有感觉多重体验;有理趣,有思考,感悟深切;有妙趣,有拓展,提升能力。本文以必修Ⅲ“百家争鸣”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追根溯源,存疑导入——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因势利导,想办法以“有意思”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历史学习,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足课前功夫。一个是“内功”,即对课程内容包括课标要求和知识要点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使教学变得深刻、全面;另一个是“外功”,即对学情有一个切实充分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授课有很好的起点。

“百家争鸣”一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语文课本中也选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是感到比较生疏。因此,教学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注意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贴切的联系。因此,在上课伊始,笔者设置了“追根溯源”环节。先让学生看一些成语,如“塞翁失马”“守株待兔”“赴火蹈刃”“舍生取义”“刻舟求剑”“是可忍孰不可忍”“输攻墨守”等;然后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四派中的哪一派?并简单说明理由。学生的理由五花八门,有说好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有说感觉应该是这一派的,也有能基本说出个道道的。笔者不点破答案,而是让学生存疑,待会儿再予以解决。

从学生的投入程度看,学生觉得这样教学“蛮有意思”的,导入效果挺好。由于教学中涉及的材料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有必然的关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从而为进一步参与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精选材料,多样呈现——营造情趣

历史学科资源丰富、生动且富有人文色彩,为课堂教学情趣的营造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与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围绕重点、难点精选学习材料,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予以呈现。在本课中,为了化“孔子思想”这一重难点为易,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理解其中核心知识,品悟个中内涵,笔者调用《于丹〈论语〉心得》中“沂水春风”篇为引子,以动画形式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并请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谈自己对下面这则对话的感受。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在听三位弟子的发言过程中,孔子一直微笑着不表态。最后请曾点说一说。

曾点: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到这里,终于表态:“吾与点也!”

看完视频后,有的学生说,从中读出了孔子的教育方法,比如创造比较宽松的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笔者表示肯定。确实,孔子与学生相处很随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开掘学生内在理性与道德思想的火花,林语堂说过:“孔子品格的动人处,就在于他的和蔼温逊,由他对弟子的语气腔调就可清清楚楚看得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只可以看做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以这样的态度去读《论语》,孔子在最为漫不经心时说出一言半语,那才是妙不可言呢。”也有的学生说,从中可以读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笔者乘机请学生回忆孔子前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回答:“都很重视礼仪。”笔者接过话题:“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

“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笔者向学生提供一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大型车马陪葬坑实景照片,再结合逸礼《王度记》中的一段文字:“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至此,学生明白了:礼是维护秩序和等级的行为规范。或者从介绍八佾舞入手讲解。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就是春秋末期一则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因此,孔子主张维护“礼”,以承担继承文化传统、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接着,请学生思考曾点的理想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有的学生说,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也有的说,是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或者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然后,列出《论语》中部分句子,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并告诉学生,孔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到高二选修时还要进一步学习,为以后的教学留下一定的铺垫。

这样的课堂教学,注意运用历史细节和选择多元的资源,为课堂情趣的激发奠定了基础。所选材料大多比较浅显易懂,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动画的形式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孔子教授学生的智慧,又从中自然地引出“礼”和“仁”的话题,通过“天子驾六”考古资料和“八佾舞”典故,让学生走进材料,自己读懂,悟出什么是“礼”,效果很好。当学习完各派思想主张后,教师再次呈现前面提到的成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作出判断了:“塞翁失马”故事中体现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韩非子通过“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故事来批评那些完全按照古法做事的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选择那些生动有趣的、充满吸引力的情境与细节,可以使历史变得鲜活,让课堂趋向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感悟历史知识。历史的趣味是一种有深度的趣味,教师讲有趣的历史故事,应该努力把趣味的深度呈现出来,使故事变得有意义,让学生自己明白故事背后所蕴涵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三、探究学习,多元互动——升华理趣

什么是有效的学生活动?怎样才是师生间的真正互动?叶小兵老师曾指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活动,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思维是否被调动,是否被激发,是否处于积极的状态,是否能与老师的活动相互促动。只要学生能够感受到、接受到、理解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信息就是有效的,教学也是有效的。”确实,只有实现了思维互动,才能达成有效的实质的互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用“理趣”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趣味性、探究方法的指导以及探究的组织形式,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启之“有趣”,启之“有度”。“有趣”,指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有度”,指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思维模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注重问题的梯度,提出学生能够思考的问题。如对“百家争鸣”一课进行知识梳理时,某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在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这四位人物中任选一名,设计一张名片予以介绍,看哪一组设计得简洁明了、具有特色。上述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渗透历史学科的能力,进一步凸显了历史教学的价值。这样,学生学到的已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他们对当时主要流派的相关学说有了更深的感知,且在彼此交换思想、交换观点的活动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

2.价值性、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的归纳和提升,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或情境进行设疑、解疑。如探究“百家争鸣”过程中的“争鸣”点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儒、道、法、墨四派主张中提炼出彼此的争鸣点。例如,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儒家的孔孟力主在传承中对于礼乐文明重新解释;而道家的老庄则主张回到人类的原初状态,废弃礼乐器具;法家提出用法术势代替传统的礼乐;墨家从节用的角度提议废除礼乐。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争鸣点。而且在争鸣过程中,各派的思想彼此间有一定的融合与互补,从而为秦汉时代的思想融合与发展作了铺垫。接着,笔者请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必修一、二学过的相关内容,还原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场景,以进一步理解诸子为什么会提出一系列不同的思想主张。笔者所列的材料是浅显易懂的,如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铁犁牛耕图和孔子兴办私学讲学图等,使学生在思辨、探究过程中探索事实真相之“理”,明了史料作证据之“理”。

3.适当拓展,理性思考

在历史教学中,赋予知识以意义才能引起共鸣,才能生成感悟。笔者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作了以下回答:

儒家代表: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水电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我们认为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道家代表:我们建议采用“无为”的办法,让这种浪费的行为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门停水停电后,浪费者自然就会体会到浪费的后果,从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学生鼓掌)

法家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如成立一个督察队,对浪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有浪费水电者就对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墨家代表:我们会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让浪费者树立节水意识。另外,我们会身体力行地做节约的典范,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制作出节约水电的各项工具。(学生鼓掌)

请学生尝试模拟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们感觉,学生的回答是从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是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搬课本。而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说明学生已感悟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之“理”。在与思想家形成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在解读经典、开掘并整合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一种“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才是回眸这段历史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本课教学的结束环节,乘着学生不同观点碰撞掀起的热浪,笔者先引用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再板书:“君子和而不同。”以此收尾,倡导争鸣对话的余味深长。

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其中基本的一条是是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开展教学,即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否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为我们的学生所喜欢,为他们的发展所需求。上述“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就立足于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发展,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努力使高深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科的知识生活化,加上笔者在课堂上创设的温暖、和谐、融洽的气氛,整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愉快,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标签:;  ;  ;  ;  ;  ;  ;  ;  ;  

历史课堂中的身体感受、理解与品味--以“百家争鸣”课为例_百家争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