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档案规划回顾与“十一五”展望(待续)_档案学论文

档案学科“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未完待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未完论文,学科论文,档案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学术成果

(一)档案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气氛的活跃程度明显加强,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第一、档案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系统化、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出版档案专著30余部,出版档案系列教材2套和单科教材多种,《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发表论文796篇。从发文统计中可以看出,档案学研究的学术方向明显呈现出领域新颖、主题多样的格局。

表1 2000年至2004年10月档案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统计

专题发文总数 档案学 档案事 档案 电子文

企业档档案开

档案 档案保 其他

刊名 (篇)基础理 业、档 信息 件管理 案、专门 放、开发 史志 护技术

论案管理

档案管理

与利用

档案学通讯796 230 104 48 35

6275 70 89 83

档案学研究505

91 89 36 36

2873 43 81 28

近五年来档案学术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为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是有关文件运动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十五”期间在这一领域形成了一批有深度的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何嘉荪、傅荣校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黄霄羽的《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发展研究》(博士论文,被评为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吴品才的《文件纵横运动论》(博士论文),黄世喆喆的《科技文件运动规律研究》(博士论文)等。《文件运动规律研究》的作者创造性地从广义文件运动的角度,将档案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件运动整体过程的理论)、全宗理论(研究文件群体运动特点的理论)和价值理论(研究文件运动动力的理论)“汇合”在一起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了关于全宗形态异化、文件运动动力等命题,并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立卷方法、档案价值鉴定体制、档案馆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设想。在《文件纵横运动论》中,作者提出纵横运动是文件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文件横向运动的关注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诸如“科技档案更改”、“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的相互转化”、“科技档案技术市场的建立”等一系列实践问题。《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一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西方档案学的两大支柱理论——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轨迹,对两大理论之间的关联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提炼出历史主义的理论要核。《科技文件运动规律研究》的作者对科技文件运动规律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上述代表性成果既体现了档案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又兼顾了中国实际;既注重理论阐释,又强调应用价值。

二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上逐步系统化。近五年来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日益丰满,从介绍性、经验性零散研究发展到系统化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如国家档案局编著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冯惠玲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刘家真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拯救数字信息:数据安全存储与读取策略研究》,董永昌、何嘉荪主编的《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丁海斌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黄存勋等的《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王健主编的《电子时代机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刘越男的《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博士论文)等。上述成果在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上有明显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①在电子文件的内涵、类型和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初步形成了共识;②系统论述了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及其实现策略;③对电子文件的鉴定、检索、保管和利用等管理流程和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对数据库电子文件、电子邮件、网站电子文件和CAD文件的具体管理方法进行了专门研究;④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影响因素的变量模型和文件管理流程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管理原则与方法等。经调查分析发现,五年来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特点:①在档案学科的立项课题中,电子文件管理方向名列首位,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的课题立项就达到41项;②有关研究多以团队合作为基本形式,有关立项课题和研究成果的参与人员一般都在4人以上,多为不同领域专家的组合,这不仅有利于在有关研究中实现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也在档案学、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③有关研究既拓展了研究广度,也突出了某些研究点上的挖掘深度。例如在电子文件真实性维护与证据价值、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④注重使用实证与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了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是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全面启动。根据国家档案局2002年11月25日发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档案研究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与途径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成果有:杨公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傅荣校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中技术革命进程的动态审视》、张照余的《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研究》、赵屹的《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等。这些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①具体探讨了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原则、内容、模式和规范,并对其核心问题之一的档案数字化方法进行了分析;②从具体流程上对网络档案信息的发布、检索和利用加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指导性的操作方法;③对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制度、人员等非技术因素有初步涉及,提出了档案人员角色转换与档案职业发展变化的若干趋势;④对数字档案馆的概念、体制、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四是有关档案价值与鉴定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开拓。近五年,档案界在这一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张斌的《档案价值论》、王岚的《为未来鉴定历史: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博士论文)、总参办公厅档案局的《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葛荷英的《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等。这些成果的主要贡献在于:①系统地阐明了档案价值形态及其认识档案价值的方法;②对欧美档案鉴定理论中的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职能鉴定论、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宏观鉴定战略等进行了较完整的评述,并指出它们对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影响;③重新设计了我国档案鉴定的框架与机制;④对音像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和电子档案等专门或新型档案鉴定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总结。

五是有关档案学科发展历史和特点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档案学科自身的认识长期以来是档案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近五年来这方面研究有明显进展,比较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胡鸿杰的《理念与模式——中国档案学论》(博士论文)、李财富的《中国档案学史论》(博士论文)、覃兆刿的《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谭培的《当代中国档案学热点评析》、刘国能的《档案观》与《体系论》等。上述成果的研究内容集中在:①从生成背景、理论条件、实践基础和学者构成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档案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并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别近20年来)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特点;②具体分析了档案学科中若干主干课程(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等)的结构与功能;③从逻辑起点、评价机制、科学贡献和学术尊严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档案学的价值,具体探讨了档案学科发展的评价标准、演化范式和学术规范等;④从档案传统与现代化结合的视角,研究了我国近代以来档案思想的发展,初步探索了档案学科发展兼顾历史传统和事业现代化的思维路径;⑤对若干有争议的理论与学术观点进行了评述,分析了档案学术研究中的一些成败得失。

第二、档案学研究项目的立项获得了较大发展。从2000年至今,档案学科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表2~表4是近五年来的立项情况汇总。近年来档案学科的科研立项工作具有几个特点:

表2 2000年至2004年有关立项数据汇总简表

项目国家社科基 国家自然科学 国家档案局

年度金项目数基金项目数项目数

20002 57

20012

1 47

20023 52

20034

2 48

20044 49

表3 2000年至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汇总详表

序号 立项时间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工作单位

1 2000年 一般00BTQ010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王传宇中国人民大学

因素与对策研究

2 2000年 青年00CTQ002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应用研究 傅荣校浙江大学

3 2001年 重点01ATQ004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邱晓威国家档案局

完整性保证及法律地位的认定

4 2001年 一般01BTQ015

中国档案传统与档案事业覃兆刿湖北大学

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5 2002年 一般02BTQ020

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研究 窦晓光安徽大学

6 2002年 一般02BTQ021

二元实践下的档案学理论刘新安天津师范大学

体系变革研究

7 2002年 自筹02ETQ003

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 吴荣政广西民族学院

经费

的社会文化探源

8 2003年 重点03ATQ002

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

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9 2003年 一般03BTQ014

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及其陈永生中山大学

效益研究

102003年 一般03BTQ016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 宗培岭上海大学

档案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112003年 青年03CTQ005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张斌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信息管理研究

122004年 重点04ATQ002

基于XML的电子文件 张正强南京政治学院

管理元数据标准研究 上海分院

132004年 一般04BTQ018

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周毅苏州大学

现行文件开放、利用和安全研究

142004年 一般04BTQ019

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和电 邱晓威国家档案局

子档案管理元数据标准研究

152004年 一般04BTQ20新疆自治区抗日战争时期许新江新疆自治区

档案史料汇编及研究 档案局

表4 2000年至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汇总表

序号 立项时间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 工作单位

1 2001年 一般71400021 保证数字信息长期 刘家真武汉大学

可读的管理方案研究

2 2003年 一般70273055 城市建设文件、档案安小米中国人民大学

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与

集成服务研究

3 2003年 一般70373048 中国文化数字资源保刘家真武汉大学

存库的国家战略研究

一是立项渠道与数量有了较大发展。除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档案局立项外,很多地区和专业系统也对档案学科项目给予立项资助。

二是立项课题方向较为集中。近五年来,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档案工作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与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档案学科的立项课题方向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集中,有效地保证了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密切结合以及档案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以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课题立项为例,据统计,这一阶段档案学界承担的省部级(不含各省的立项)以上有关科研项目共有4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计958篇,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高峰期与收获期。

近五年来,档案学科科研课题立项情况虽有明显进步,但在立项数量、研究领域和支持强度上尚需进一步扩大。由于档案事业与社会变革紧密关联,档案学科建设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所面临的研究任务日益繁重,因此,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档案学科的认识,加强对档案学科科研工作的支持仍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第三、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明显加强。丰富的实践给理论研究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课题,而随之产生与繁荣的理论研究又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深入。近五年来,档案学术研究人员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和强烈的问题与责任意识,对入世后的档案工作;政府信息公开与现行文件的开放利用;信用档案及其有关理论;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社区档案工作实践;危机时期的档案管理等问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理论与实践互动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和现行文件开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得益彰。在2000年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后,学术界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新的实践给档案学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分别从成因、影响、趋势、政策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在实践经验积累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推动下,至2004年,全国已有1500余家综合档案馆成立了现行文件开放利用服务中心,档案馆已经率先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机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延伸了档案学科的研究内容。

二是信用档案的理论研究带动了相关实践。自2001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后,全国不少档案期刊刊载了与此有关的研究成果,2000年至2004年省级以上档案期刊共发表该专题学术论文148篇。《中国档案》杂志在2002年就信用档案问题研究开辟了专栏。有关信用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信用档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信用档案的内容及其类型;信用评估与信用档案的建立;建立我国信用档案体系的方法等。在理论研究的带动下,建立信用档案的实践也初见成效。如江苏省对全省60万家企业信用记录进行了“征信”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国第一家个人资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经成立,它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记录收集起来,加工存储,形成较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提供档案服务。可以说,有关信用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我国已经起步。

三是社区档案工作的建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界敏锐地意识到社区档案工作在整个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关研究也随之展开。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区档案的内容与类型、工作体制等。虽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将成为我国档案学术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点。

(二)“十五”期间档案学教育保持了适度的发展规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教育和特色化办学的特点,档案学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明确

第一、档案专业教育层次及其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国档案本科学科点始终保持在28—30个之间,硕士学科点由3个增至17个,博士学科点增至2个,建立了2个含档案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基本实现了档案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动态适应。

第二、档案学科的特色化办学有所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档案学科在发展中继续保持自身的专业特色;二是在保证核心课程一致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院校开始注意对专业与课程体系的特色设计,强调从历史传统与现代技术两个视角上进行专业教育,促进了档案学科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档案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十五”期间档案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明确加强。根据对全国28所档案专业的统计,全国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平均水平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很多高校高于平均就业率。档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从单一的档案管理转变为秘书、图书情报管理、网络管理、公共关系、行政管理等多样化的职位。

第四、档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得到了全面更新。在“十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组织编写出版了一套(7本)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图书情报学系组织编写了一套(12本)面向军队档案工作的系列教材。这些新教材注意建立核心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吸收国内外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推进档案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第五、档案专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和需要,为学生建立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近五年来,许多高校档案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并在一级学科范围内打通开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口径;二是增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课程,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三是开设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以及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档案的能力。

(三)学术研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提倡和推动档案工作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档案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视角从事专业研究,追求放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形式。从2003年1月起,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开始向有关部门和人员编辑发送《档案聚焦》这一内部咨询性刊物。这一刊物定位于政策咨询、对策建议、案例剖析和理论创新,提倡开放式的研究路线,聚焦于档案学、档案事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地带。《档案聚焦》提出的以下咨询性建议已经引起有关管理部门注意,有的已开始付出实施。

第一、提出加强危机时期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方法与对策。2003年“非典”爆发不久,《档案聚焦》及时对“非典”时期各单位的机构设置、有关文件的形成与流转特点、“非典”业务档案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呼吁各单位重视对“非典”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对于保全非典时期的档案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以此为基础,又进一步针对档案部门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做好档案信息服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

第二、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稿)的修改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从分析档案部门的优势与特点出发,提出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稿)中应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机关是同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综合性服务机构应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等若干具体建议,并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的协调与修改等提出一系列配套建设对策。

第三、呼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纳入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研究之中,纳入国家、地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之中,纳入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这种“纳入战略”使我国档案事业站在新的高度,有了新的目标,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和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

(四)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趋势进一步拓展了档案学科的发展空间

“十五”期间,在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档案学研究在内容和领域两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档案学科的内容发展是以文件运动规律为依据,把文件管理融入到社会和机构的整体管理活动之中,从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式、基本要求出发构建文件信息流的运行体系,发展档案学理论。例如,“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政务中的文件管理策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归档及立卷方式的改革、现行文件的开放、档案网站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等新课题进行了研究,深化了档案学科的内涵。档案学科的领域发展是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为契机,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为突破口,延伸和扩展档案学研究,丰富研究内容。例如将研究领域扩宽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文件信息管理和资源建设,形成了独有的学科领域。2000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建立了政务信息管理系,还组织编写了一套以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为特色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共7本)。从档案学科中生长起来的电子政务或电子商务教学与研究充分体现了文件信息管理的专业背景,把对信息内容资源的管理作为研究重点,与从技术角度、公共管理、商务管理角度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研究体系。

(五)高层次、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多样

第一、举办高层次、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论坛。随着档案学科中博士群体的扩大,200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发起,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这次论坛重点研讨了“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职业走向”两个专题,年轻的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深层的学术见解,在相互碰撞中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论坛触及了转型中档案学科的不少焦点和热点问题,也有效扩大了档案学科在相邻学科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在重视档案学科内部学术交流的同时,档案界也把发展眼光投向相邻和相近学科和社会各界。“十五”期间,档案学者频繁参与了邻近学科的学术活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之间正在逐步形成“对话与合作”的良好气氛。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活动有:首届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邀请了在相关学科享有声誉的专家学者参加;2002年11月,以档案学科力量为主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在北京举办了知识管理教育研讨会;2004年4月上海市档案馆举办了吸收政府官员、历史学家、作家等参加的“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有多学科专家参加的“信息资源管理论坛”等。

第二、中外档案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我国档案界积极组织并参加多种国际性档案学术会议,如组团参加了第十四、十五届届国际档案大会和东亚地区分会的历届年会;2004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了主题为“交流、合作、跨越——发展21世纪亚洲的档案教育”的亚太地区档案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另一方面,加强了有关国外文件档案管理以及中外比较研究。据粗略统计,五年来在《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上发表有关论文和译文多达64篇;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有5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专门研究国外文件、档案管理。与过去相比,中外比较的研究成果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更为系统化。如黄霄羽的《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把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研究,从纵横交融的研究视角阐述了国外档案工作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特色。二是研究领域有所拓宽,根据档案实践发展增加了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公开法规、档案网站建设等新内容。三是研究深度有所加强。除了介绍或评述外,更多地带有理论分析的色彩。(待续)

标签:;  ;  ;  ;  ;  ;  ;  

“十五”档案规划回顾与“十一五”展望(待续)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