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这就意味着今后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补贴等途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力度。但是,相对于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众多的农村公共品选项中必然存在优先序,即相对重要的公共品必须优先保证供给。因此,了解处于不同决策层次的决策者,以及研究者对农村主要公共品的价值判断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农村公共品的界定
公共品是指可以集体享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公共品一般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纯公共品是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准公共品则指仅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所以,农村公共品可以定义为农民生产、 生活中集体参与分享的、具有或部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如农村公路、农村教育、科技推广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按照课题组研究确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家名单,设定调查选项,实施问卷调查,并伴之以个别访谈;调查将在逐份确认回收的调查问卷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作为分析不同专家群体对我国农村主要公共品选项的价值评判,即重要性评价,进而研究处于不同决策层次的决策者及咨询者在众多农村公共品供给选项中的选择特征。
1.调查对象设定
(1)调查对象设定原则。调查对象的选定遵循广泛性和权威性原则。本调查所指专家是广义的专家,并将专家分为二类不同的群体:决策专家——由政府部门中的地厅级领导干部、县处级领导干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组成;咨询研究专家——由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组成。问卷调查以中部地区的上述专家为主。
(2)专家数量与结构。课题组设计核定了调查对象共400名,决策类专家和咨询研究类专家分别占60%和40%。
2.调查项目及问卷设计
(1)选项设定。农村公共品品种繁多,涉及面较广,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标准,如可以将农村公共品分为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也可以分为生产性公共品、生活性公共品和发展性公共品等。为便于研究,本课题组选取了12项主要公共品,即: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信息服务、村庄规划、其他,“其他”项主要指上述所列11项公共品之外的其他农村公共品,如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
(2)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将上述12个选项列出,由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对各项公共品重要性的判断标准进行排序,并限定在每个选项只能排一个序位、每一个顺序只能选择一项公共品,多选为无效问卷。
3.问卷的发放、回收、确认
从2004年9月30起,调查组按照拟定专家名单逐份发放调查问卷400份。至2004年11月3日共回收调查样本(即调查问卷)389份,确认有效样本376份,有效样本占回收样本数的97%,占设计拟调查样本的94%。
4.排序方法
调查中对经确认有效的376份调查样本进行分项统计,即统计不同组别对各选项在每个序次的被选频次,并赋予各顺序与其序号相同的分值(即排序为第1位记为1分、排序第2位的记为2分,以此类推),用各顺序的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再累加计算总分,依总分值由小到大为序,即总分愈小,排序愈靠前,总分相同时,以第1位被选频次多的选项居前。
三、结果分析
1.农村公共品优先项选择结果。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虽然是一系列简单的数字,但结合个别访谈的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统计结果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1)对地厅级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按照总分排序,结果为: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农村公路〉社会保障〉农村电网〉农田水利〉科技推广〉职业教育〉村庄规划〉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其他,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农村公路、社会保障等,第一位被先频次分别为17、12、15、16次,而第三位以前的被选频次则分别为39、23、40、23,这说明此组调查对象中多数人对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农村公路、社会保障等的评价较高,对农村交通、对农村儿童失学、农民因病致贫和健康素质不高、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较为关注。而另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村庄规划尽管列在第三位以前的被选频次达到了20次,受到部分调查对象的重视,但总分却因被选频次分散而位列第九,这说明农村土地整理、村庄“空心化”所带来的浪费土地资源等问题尚未受到普遍重视。
表1农村主要公共品供给优先序地厅级干部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76分,有效问卷71份)
各顺序被选频次
总排
选项 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农村公路 12 8 3 7 18 6 2 5 4 06
03473
农田水利 4 6 6 12 4 10 7 0 6 11
5
04307
农村电网 0 0 12 20 12 7 5 4 7 40
03885
义务教育 17 13 9 14 7 6 4 1 0 00
02331
职业教育 0 10 6 5 9 4 13 15 1 53
04308
科技推广 0 7 14 2 4 15 10 6 10 30
04126
医疗保健 15 17 8 4 8 4 9 0 3 20
12752
社会保障 14 5 4 3 7 11 2 17 7 10
03724
文化娱乐 0 0 0 0 0 4 0 3 15 23
23 370211
信息服务 0 1 2 2 0 4 13 9 10 18
12 060510
村庄规划 9 4 7 7 2 0 6 11 8 418 04969
其 他 0 0 0 0 0 0 0 0 0 04
67
84812
(2)对县处级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表2可知,依总分排序,结果为:义务教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医疗保健〉农村电网〉社会保障〉科技推广〉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文化娱乐〉其他,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义务教育、 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医疗保健等,且这四项公共品的处于第三位以前的被选频次分别达到45、38、35、29次,与总分排序也基本一致,这反映出这一组专家既重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看重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等外部性较强的公共品的作用。社会保障选项在这一组专家中尽管列在第三位以前的被选频次达到了25次,但其总分却因被选频次较为分散而位列第六,这可能表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尚未在该组调查对象中形成共识。
表2农村主要公共品供给优先序县处级干部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78分,有效问卷74份)
各顺序被选频次
总排
选项 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农村公路 18 11 9 15 7 7 0 3 3 10
02652
农田水利 10 13 12 8
6 8 13 3 1 00
03063
农村电网 2 6 16 12 13 12 1 4 5 12
03635
义务教育 24 12 9 9
8 9 1 0 1 01
02321
职业教育 1 3 2 3
7 9 7 11 11 99
25638
科技推广 0 7 5 9
13 8 14 4 5 71
14467
医疗保健 7 13 9 8
3 11 9 10 2 11
03354
社会保障 8 9 8 2
6 3 15 12 5 42
04146
文化娱乐 0 0 1 0
1 0 3 4 15 18
30 273011
信息服务 1 0 1 3
5 4 8 12 15 13
10 26169
村庄规划 3 0 2 5
4 3 3 11 10 20
12 161010
其 他 0 0 0 0
1 0 0 0 1 06
66
87212
(3)对乡镇主要负责人问卷调查结果。从表3可知,按照总分排序结果为:农村公路〉义务教育〉农田水利〉医疗保健〉农村电网〉社会保障〉科技推广〉村庄规划〉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其他,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农田水利、医疗保健等,其第一位被先频次分别达到41、18、6、2次,被选为第三位前的被选频次分别达到61、54、51、12次,与其总分排序基本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71份有效问卷中将农村公路列第一位的被频次达到了41次,列在前三位的被频次则高达61次,集中度比较高,这说明乡镇主要负责人十分看重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职业背景;同时,义务教育这一外部性较强,且投资周期较长的公共品列在前三位的被频次能高达54次,也说明作为身处农村第一线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了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意义,其选择并非是完全出于任期、政绩的考量,总体上应该说是理性,这与个别访谈的结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4)对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表4知,按照总分排序结果为:义务教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农村电网〉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文化娱乐〉其他。从各选项不同顺序的被选频次看,被列为相对优先项的为义务教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其列第一位的被先频次分别达到25、18、9、11次,列前三位的被选频次则分别为53、38、37、29次,与以上三组调查对象相对照,这一组的特点是比较看重科技推广的作用,体现了其职业背景。
表3农村主要公共品供给优先序乡镇主要负责人部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75分,有效问卷71份)
各顺序被选频次
总排
选项 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农村公路 41 14 6 2 6 2 0 0 0 00
01371
农田水利 6 23 22 8 6 4 2 0 0 00
02183
农村电网 0 4 7 18 8 8 6 0 2 10
4
44415
义务教育 18 18 18 3 10 0 0 2 0 02
02082
职业教育 0 4 0 2 5 12 12 2 20 210 25478
科技推广 0 4 4 8 16 5 10 10 4 10
0
04487
医疗保健 2 2 8 8 14 12 13 2 6 22
04074
社会保障 0 2 2 14 4 14 10 19 6 00
04466
文化娱乐 0 0 0 0 0 0 4 10 9 16
26 670711
信息服务 4 0 0 2 0 4 6 18 8 19
10 059410
村庄规划 0 0 4 6 2 10 6 8 16 611 05519
其 他 0 0 0 0 0 0 0 0 0 66
59
83412
表4农村主要公共品供给优先序农业科技人员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80份,有效问卷80份)
各顺序被选频次
总排
选项 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农村公路 18 11 10 8 5 12 5 5 4 20
03301
农田水利 9 11 17 9 12 7 8 5 1 10
03353
农村电网 0 9 5 10 14 11 7 12 7 32
04697
义务教育 25 12 16 8 2 2 6 3 5 10
02721
职业教育 1 7 4 8 12 4 4 16 16 53
05268
科技推广 11 7 11 18 13 4 10 2 1 30
03444
医疗保健 5 13 6 6 10 11 9 10 5 41
04285
社会保障 6 10 8 7 6 11 13 8 6 50
04336
文化娱乐 0 0 1 1 0 6 2 5 9 19
37 077511
信息服务 3 0 2 4 3 7 10 10 18 15
8
06329
村庄规划 2 0 0 1 3 5 6 4 8 22
28 173710
其 他
0 0 0 0 0 0 0 0 0 01
79
95912
四、小结与讨论
1.调查样本的专家结构对调查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分组别将376份有效样本加总统计,则排序结果为:义务教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医疗保健〉科技推广〉农村电网〉社会保障〉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文化娱乐〉其他。可见,这一结果与上述分组样本的统计排序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多数专家都把义务教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排在相对优先的位置,而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文化娱乐等在各组别的排列中均处于后列,这说明这几组专家群体对这些公共品的重要性的判断上存在较高的共识,但对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科技推广等选项则因认知上的差异而导致在排序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由此也反映了调查样本的专家结构对调查结果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2.我国实际的支农支出特征。钱克明(2003年)以2000年为例,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特征与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农户自身的物质投入、财政对农村科技支出、财政对农村教育支出、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支出的边际回报率分别为:1.27、11.87、8.43、6.75,公共支出对农户支出的边际替代率则为:9.35、6.64、5.3,显然,按效率排序应为:农业科技支出〉农村教育支出〉农村基础设施支出,而事实上自1980年以来,我国公共支出在农村教育、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比例和年均增长幅度为:
科技教育基础设施
比例(%)3.79
19.91 76.30
年均增长(%) 3.87
8.23 19.52
即实际的分配序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业科技,且排序处于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与排序处于第二位的农村教育之间落差较大。
如果说上述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反映的是调查样本中的专家对众多农村公共品重要性的基本评价,或者是对未来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的选择,那么,现实中农村公共品的支出结构则反映了决策者的决策偏好。
3.基础设施支出偏高的原因。科教事业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但是,科教事业作为纯公共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存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或“本人种树,他人乘凉”的效应。以教育为例,受教育程度愈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的倾向性越明显, 教育收益的外溢也愈加显著。且教育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现行的干部任期制、考评制,以及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下,尽管人们都认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相当重要,应当予以优先考虑,但在实际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却往往置于次要的位置。与教育事业类似的农业科技推广、职业教育、医疗保健等外部性较强的农村公共品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应届和当地政府因无法充分显示其投资政绩或享受其投资成果,从而抑制了政府优先提供这类公共品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农村科教等事业长期处于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偏低的状态。而农村基础设施的支出则因建设周期短,建后对当地和当期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刺激、带动作用,且外部性也不明显,收益较集中,政绩容易显现,农民的感受也比较直接。所以,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长期以来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都比较高。
4.建议。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均等化的财政服务是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应有之义,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保障。由于相对于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而言,国家财力总是有限的,因此, 在增加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时有必要统筹考虑其公平与效率问题,即在既定的公共支出规模下,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提高支出效率。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虽然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农村公共品尚处于短缺状态,但由于公共支农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支出比例长期以来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科教等方面的支出则明显偏低,这就导致公共品之间处于不协调、不匹配状态,从而导致其协同效应较差,边际收益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收益偏低。因此,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对农村科教、医保、社保等选项的支出,甚至对于诸如农村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村庄规划之类的公共品的供给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保证一定的供给量,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优先序,否则,公共品的供给效率难以全面提高。有鉴于此,应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一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公共品之间的协同性、匹配关系,遵循效率原则,优化供给结构,以效率标准确定各个阶段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建立私人部门的投资农村公共品的激励机制,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实现农村公共品投资渠道、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力求“把蛋糕做大”,弥补公共投资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