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早期误诊30例分析论文_雷子恢

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900

摘要:目的:探究川崎病早期误诊的常见类型、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儿科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其误诊类型,比较其与非误诊病例在冠脉扩张与心脏扩大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川崎病误诊的原因;结论:川崎病早期误诊是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导致的,不完全川崎病的增多以及医护人员诊疗中以典型症状作为川崎病诊治的主要依据是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幼儿川崎病的诊治中,医护人员要转变惯性思维,结合临床症状,以辅助检查来降低川崎病的误诊率。

关键词:川崎病;早期误诊;原因;辅助检查

川崎病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也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因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故称川崎病。川崎病是幼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烧、结膜炎、嘴唇干裂流血、肢端脱皮、皮肤红疹乃至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瘤与血栓等并发症,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1]。川崎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且早期川崎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不少患儿甚至在整个病程中都未曾有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给医生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川崎病早期误诊,耽搁了川崎病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降低川崎病的早期误诊率,使川崎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客观反映,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此,以30例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为例,对其误诊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做了相应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儿科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为4个月到6岁,平均年龄为3.5±0.4岁,病程5-21d,误诊时间4-11d,所有患者入院均伴有发热现象,18例患者发热7d以上,伴有咳嗽的22例,眼结膜充血的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16例,手足硬性水肿12例,嘴唇皲裂且草莓舌的8例。

1.2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为第七版儿科学中关于川崎病所列的标准,具体表现为:(一)持续性发热39-40°;(二)球结合膜充血,热退后消散;(三)唇充血皲裂,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四)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五)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六)颈淋巴结肿大,热退时消散。同时参照日本川崎病委员会所修订的标准[2]。当患者出现发热5天以上,且出现上述关于川崎病临床症状结膜炎、嘴唇干裂流血、肢端脱皮、皮肤红疹乃至颈部淋巴结肿大中四项时,可以确诊为川崎病。此外,当其他症状不明显,但患儿发热,且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瓣膜返流时,也要注意川崎病。

1.3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是防止川崎病漏诊、误诊的重要手段,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以及心脏彩超等,CRP、ESR、WBC、CK-MB等都是判定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20.0软件检验,当p值<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结果

2.1川崎病早期误诊种类及误诊时间

在本组30例病例中,被误诊的类型共有6种,其中12例患者并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比40%,误诊时间在3-6d,平均误诊时间4.4d,8例误诊为肺部感染,占比26.7%,误诊时间6-7d,平均误诊时间6.4d,4例误诊为心肌炎,占比13.3%,误诊时间为8-11d,平均误诊时间10.3d,4例误诊为猩红热,占比13.3%,误诊时间4-5d,平均误诊时间4.5d,2例误诊为败血症,占比6.7%,误诊时间6-8d,平均误诊时间7d。

3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出诊性疾病,病因未明,推测和某些细菌或病毒等感染原的特殊成分有关[3]。川崎病危害性大,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川崎病已然成为儿童后天罹患心脏病的主要因素。在川崎病的临床诊疗中,因为川崎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症状还没有出现,加之家长乃至医生没有重视,早期误诊现象并不罕见,较高的误诊率严重影响了幼儿诊疗与康复。本组30例病例均是早期误诊后,在4-11d后重新确诊为川崎病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首先,临床中并非所有的川崎病患者均有较为明显的典型症状,相当一部分患者仅有发热现象,其他五项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甚至无表现,且并非同时出现,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本组误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仅有2-3中典型症状,如患者因发热、咳嗽及口腔粘膜充血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因发热及躯干部除斑状及猩红样丘疹被误诊为猩红热等;其次,医生在诊疗中对川崎病的主观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川崎病早期误诊的重要因素。在临床诊断中,医务人员对川崎病,特别是不完全川崎病认识严重不足,未能从全局性的视角出发,分析患者各项症状产生的原因,也没有及时地做相关检查,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相当一部分医生在患儿发热咳嗽时首先想到的便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伴有淋巴肿大则认为是淋巴结炎等;最后,医生在治疗幼儿高热时,有时会采用激素退热,而这不可避免会对川崎病的症状有所掩盖,加大了川崎病的诊断难度。

川崎病得不到及时的诊治,意味着患者血管炎性病症未能及时终止,这必然会导致冠脉扩张,心脏扩大,增加了患者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因此,面对当前存在的误诊现象,医生要改变惯性思维,高度重视患儿发热现象,在考虑感染发热的同时,特别注意非感染性发热,严密询问家长患儿的病史以及相关症状,同时做好相关的辅助检查工作。AAP联合AHA2004年联合制定的不完全川崎病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当患者C反应蛋白≥30mg/L,或ERS(红细胞沉降率)≥40mm/L时,应开展其他指标的检查,因此,CRP、ESR检查是确诊川崎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与之相关的则是血小板、外周血的检查,检查中如果出现三项指标超出正常值,则可以初步判定为不完全川崎病[4]。此外,川崎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儿的心脏产生影响,如彩超显示患儿冠状动脉改变、心脏扩张,则考虑为川崎病,本组30例患者中,有4例就是由于彩超显示冠壮动脉扩张而重新诊断为川崎病的。

早期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医生在诊疗中有着不小的难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诊现象,影响了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对此,医护人员要转变患者发热治疗中的惯性思维,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拓展思维,检查患者的CRP、ESR、血小板,同时结合心脏彩超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切实降低川崎病早期误诊率。具体而言,临床上见到持续发热病人,伴有一至两项川崎病表现时,即应警惕川崎病可能。如果发热5天以上,既使没有其他症状,也应考虑川崎病,事实上在本组病例中,3例早期误诊患者就诊之初除发热外,并无其他一项川崎并典型症状。医师应注意询问病史,是否在病程中出现过皮疹、眼结膜充血等表现。仔细检查。并做相应的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婴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2):55-56

[2]陈荣寿、华春珍.川崎病50例误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25-127

[3]李红霞、潘巧玉.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2):251-252

[4]朱丽虹.20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04):126-127

论文作者:雷子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  ;  ;  ;  ;  ;  ;  ;  

川崎病早期误诊30例分析论文_雷子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