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李娟,颜维孝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资料,从单因素与多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统计学结果。结果:40例休克患儿,死亡与存活患儿分别为12例、28例,其病死率为30.00%(12/40)。最为常见的感染分别为肺部感染与胃肠道感染,分别占72.50%(29/40)、27.50%(11/40),根据病原学检查:阳性者25例,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G+菌、G-菌、真菌各4株、30株、8株,分别占9.52%、71.43%、19.05%,占据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4.29%)。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在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受累器官数、液体复苏后6小时氧合指数、低钙血症、机械通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液体复苏后6小时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为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相关变量因素。结论:高乳酸中毒、液体复苏后6小时氧合指数升高、临床应对其加强重视。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儿童死亡;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050-02

脓毒性休克大多是由于脓毒症基础上伴有循环功能障碍所导致,临床上对于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此种疾病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具有多样的发病部位、感染源,病情复杂,治疗较为困难[1]。为改善患儿病情,恢复机体功能,促使健康成长,本文对患儿病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进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为7个月至11岁,平均为(6.50±1.50)岁,原发病类型:消化系统疾病5例,中枢系统感染4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其他24例;所选患儿均符合临床脓毒性休克疾病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首先,记录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项目。其次,明确感染来源与部位、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等患儿临床特征[2]。然后,观察记录患儿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血电解质、凝血功能、病原学检查等实验室指标。最后,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并观察其在1小时内有关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单因素分析

40例休克患儿,死亡与存活患儿分别为12例、28例,其病死率为30.00%(12/40)。最为常见的感染分别为肺部感染与胃肠道感染,分别占72.50%(29/40)、27.50%(11/40),根据病原学检查:阳性者25例,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G+菌、G-菌、真菌各4株、30株、8株,分别占9.52%、71.43%、19.05%,占据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4.29%)。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在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受累器官数、液体复苏后6小时氧合指数、低钙血症、机械通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脓毒性休克患儿各测定指标比较

注:*两组相比,P<0.05。

2.2 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多因素分析

经过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液体复苏后6小时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为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相关变量因素。

3.讨论

脓毒性休克是指容量实验后持续低血压状态,患者组织灌注不足,主要是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引起,脓毒性休克常在儿童中发生。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律不齐、低血压、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呼吸衰竭等,对儿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临床上对于治疗此种疾病多注重感染、休克、生命体征的维持[3]。但多数患儿在发现时已处于较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早期对病情的发现可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造成脓毒性休克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使临床更早的发现病情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在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受累器官数、液体复苏后6小时氧合指数及乳酸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在低钙血症、多巴胺剂量、机械通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液体复苏后6小时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为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高乳酸中毒、液体复苏后6小时氧合指数升高,临床应对其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婷华,汤昔康,陈泽楷,等.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合并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5):353-356.

[2]张苜,甯议万,范晶,等.早期临床免疫学监测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探讨[N].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44(1):80-82.

[3]钱幸尔,郑旻,戴晓薇,等.脓毒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2):232-233.

基金项目:儿童脓毒性脑病脑氧代谢临床研究及早期干预策略 项目编号:2016-ZJ-724

论文作者:李娟,颜维孝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1

标签:;  ;  ;  ;  ;  ;  ;  ;  

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李娟,颜维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