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产业组织模式的改革及其对我国IC产业的启示_集成电路论文

IC产业组织模式的改革及其对我国IC产业的启示_集成电路论文

IC产业组织模式的变革及对我国IC产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启示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5-0023-04

一、引言

近十年,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即IC产业,已成为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该产业是否景气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养。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组织模式正从原来按产品线组织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按生产流程分工集成的横向模式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形成了设计在欧美,生产在东南亚,销售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型产业格局。在这样的产业格局下,我国应该如何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迅速赶上先进国家和地区,如何定位我国在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地位等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分析世界范围内的集成电路产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入手,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集成电路产业的结构

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集成电路制造的第一阶段是芯片设计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任务是决定芯片的逻辑功能以及硅晶片上微晶管、电容和线路的三维布局,主要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二阶段是芯片生产制造阶段,此时的工艺是按照模具的设计用紫外光照射圆硅片,使硅片上引起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相应的电容、微晶管或电路等元器件。一般需要十五次以上的反复加工,才能形成具有设计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集成电路生产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芯片的组装(或称封装)。在该阶段,一张硅片上数千个小芯片晶元被切开,每个小晶元分别放置在一个已设计好的塑料或陶瓷框架中,通过接线焊接,最终形成可出售的集成电路块。

与集成电路生产过程相对应,目前在集成电路产业内存在五种类型的企业,分别是: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集成电路芯片封装企业以及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一体化企业[1]。

1.纵向集成(一体化)的集成电路企业

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纵向集成企业是指集设计、生产和组装三个阶段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这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日本和西欧等地区。纵向集成企业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子类[1],第一类是以NEC、Motorola、IBM和富士通等为代表的集团型企业,这类企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主要用于满足集团内部其他产品的生产需要,当然企业还有部分生产能力是为集团以外的其他客户提供的;第二类企业是以Intel、AMD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这类企业自身对集成电路产品没有需求,生产的产品大都直接在市场上销售了,用于满足本企业外的集成电路的使用者和系统制造者。

2.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是指从事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工作的企业,具体的工作只涉及CAD绘图和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等具有较高智力要求的活动,不参与集成电路产品的具体制造和组装。这类企业处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顶端,是该产业中技术最密集、最具创造力和利润空间最大的环节,同时是该产业中资金投入量最少的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数量及其设计能力,代表了该国家或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也是评价其先进性的最主要的指标。这些专业的设计企业主要采用产品差异化作为其竞争战略,专门服务于特定企业或特殊领域[2]。

3.生产类企业

生产类企业包括另三类企业: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集成电路封装企业、集成电路生产和封装一体化企业。这些企业不具有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能力,只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封装或其中某一部分工作。就世界范围看,生产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和我国台湾是最大的生产基地,而韩国和我国台湾是最大的封装场所。

三、集成电路产业模式的变革

目前,世界范围的集成电路产业发生了从产品线组织的纵向模式向生产流程分工组织的横向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具体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各类企业、相关部门的地理分布和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两方面。

首先,就地理上而言,形成了产业链上不同生产工艺阶段企业和部门的群聚。无论是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还是非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选址定位上都存在产业群聚效应,从而形成了一定地区内的产业簇。例如主要以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为主的日本,其各集团公司的设计部门都分布在关东(东京到横滨的都市区)和关西(大阪到京都的都市区)地区,而生产和封装厂大都设在人工成本比较便宜的九州地区和本州岛的最北部。美国的纵向集成企业把他们的设计部门大都设在了西海岸和硅谷地区(如Intel),生产部门都设在了美国的西南部地区,封装厂则大都开设在人工很便宜的东南亚地区[1]。而对于非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行业聚集。著名的美国硅谷聚集了一千多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而主要的生产和封装企业则在远东地区形成了行业聚集。

其次,在产业内企业的组织结构上,各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都开始按生产工艺流程来组织企业结构。这里要先说明的是非纵向集成的四类集成电路企业,因为在建立时已是在该产业中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分工进行组织的,所以它们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等细分行业簇,这些行业簇的形成正展示出了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方向。目前世界知名的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的组织状况也发生了从产品线部门化向工艺流程分工的职能部门化的组织重组,以日本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NEC为例,在靠近总部的关东地区成立的都是直接控制的设计公司,以方便集团的项目调整和战略统一,而生产和封装厂均为子公司或分公司,除了新加坡的封装公司是直接对处于美国西海岸加州的芯片制造厂负责外,所有的子公司或分公司都直接受集团公司的领导,这些公司可能生产任何一家集团设计公司设计的产品[1],而不再按产品类型组织在一起。在美国许多大型的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已经取消了产品线经理的职位,而按生产工艺部门来设置岗位,例如AMD、Intel等公司。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很早,于1965年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块集成电路,仅落后美国5年,与日本起步时间相当。但是因为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起源于军事应用,所以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特征和政治色彩。而集成电路企业从体制上来说,分属于高等院校、原电子部、国防科工委等等不同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因此近四十年来,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演化更细致的阐述,请见有关参考文献[5])。而我国目前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已初步形成了8个芯片制造主干企业,二十几个设计单位,十几个专业封装厂和若干个关键材料及专用设备仪器制造厂组成的产业群体。但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模式来看,各主干IC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小而全,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国内的IC企业中还没有一家是与整机厂进行垂直集成的。形成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是:IC企业是根据国家讨划拨款建立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立的纵向集成的企业规模小,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地方政府各自扶持,建立的下游作业厂商规模小,地点分散未能形成产业簇。

四、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模式变革的原因

在地理上形成这种新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由地区差异和集成电路产业本身发展的过程所决定的。地区差异主要指地区之间存在的技术密集度、经济状况、人为资源成本等因素的差异。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经济中心地带,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和其工业园发展起来的;日本的关东和关西地区则是日本科技最发达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很强的技术储备,高科技人才富裕,素质高,最适合集成电路产业中设计企业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后两个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是该产业中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环节,因此处于该生产阶段的工厂可以设置在技术密集度不高但人工成本明显较低和环境较好的地区最为合理。就集成电路产业本身而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集成电路企业就考虑到成本问题而将技术含量最低的封装厂开设到了当时刚起步的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两个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封装生产基地[2]。

在企业组织上形成的目前这种产业结构则是由集成电路产业的自身特点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的。集成电路产业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各阶段生产工艺相对独立,后生产工艺具有明显的学习曲线特征和各生产阶段技术要求不同等特点。首先,各生产阶段工艺相对独立,使集成电路企业按生产工艺来进行结构组织成为可能;其次,由于集成电路产业对资金的需求极大,目前建造一条8英寸的深亚微米的芯片生产线需投资10亿美元左右,而在产业链中按生产工艺的阶段性组织企业可以起到减少投资额,降低投资风险和强化企业柔性的作用;同时,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制造和封装两个工艺具有明显的学习曲线,即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制造和反复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该产业中从事专门业务有利于经验积累和形成低成本的竞争战略[3];最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采取按生产工艺组织产业(企业)结构,可以避免原来按产品线组织企业机构产生的因该产品市场不景气而导致企业危机的局面。

五、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启示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从总体上看是比较落后的,但是随着IT业的泡沫破灭,集成电路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风险投资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后,外商开始在国内投资建设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封装工厂。面对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组织模式变革的新趋势和如此机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建设:

1.改组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产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主要是作为重点工程和项目通过国家拨款建设起来的(例如无锡华晶集团),它们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纵向集成的集成电路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按生产流程分工进行职能部门化设计,以增加企业的灵活性。(1)扩大制造部门的生产能力,寻找或扩大代工业务,以形成企业新的利润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2)将企业的设计部门与国外大公司合资联营,从而可以引进一批比较先进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促进企业设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学习,扩展自身的设计能力。(3)调整企业设计部门的工作场所,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将其独立出的企业迁至技术密集地区,已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簇的地区最佳,因为这些地区更有利于企业间相互竞争、人才流动和技术进步。

目前,我国著名的集成电路制造型企业华晶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走出了实现企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重新组建的华晶微电子是由原无锡华晶集团的分立器件工厂、硅工厂、双极器件工厂等组成,但在组建之初已打破了原来按产品线组织企业结构的模式,取消了各类产品分别占用专门生产设备的现象。现该企业以按生产流程分工的方式构建了企业结构,使得企业的生产资源得到了统一的调配,消除了原来因为部分产品热销导致某些生产部门生产满负荷,而有些生产部门因其生产的产品滞销而开工不足的现象。最可喜的是该企业现已将两个原来独立的产品设计部门组合在了一起,使人力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运用,更有利于技术交流和新品开发。自从改组以来,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年利润超过5000万。香港华润集团正是因此而决定与无锡华晶微电子进行合作,参与集成电路市场的争夺。目前该企业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准备开展新的代工业务。同时,国内另一家著名的集成电路制造商——上海华虹已于去年下半年设立了完全脱离其自身产品生产和直线管理的Foundry(代工)部门,这预示着华虹的企业结构重构行动即将开展。

2.突破区域观,重点建设一到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园区,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簇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顶端环节,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水平。我国政府正大力扶植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发展。国家科技部已经指定了7个国家级的IC设计产业化基地(北京、上海、无锡、杭州、西安、成都、深圳),但应指出的是要注意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建设的集中性。为了合理利用有限资金,要根据地方的技术密集度、人力资源状况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园区。例如,可选择京津地区、沪宁杭地区或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基地。原因是:首先,这些地区高校密集,特别是拥有全国微电子设计专业最好的高校。其次,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优越,容易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这些地区风险投资比较发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容易创立和发展,而且这些地区基础较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聚集状况,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模式的变革方向吻合。

其实,如果同时建设7个基地,有可能会造成各地区重复建设和投资不足,7个地区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必然会对我国现在已经比较匮乏的IC人才进行激烈的争夺,令人担忧的状况可能是各地人才的配置均不足,人才的流动性过大,不利于研发这类时间比较持久的工作,延缓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7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的地理位置很接近,基础都很好,应该而且可以进行统一规划投资,建设一个类似美国硅谷,日本关东、关西地区的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区,形成较大区域内的产业聚集效应。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的政府都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投资,进行人才和设计企业的重点培养,使当地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并没有进行多方投资。韩国政府主要投资于电子和电信研究院(ETRl),我国台湾地区主要投资于其电子工业研究所[2,4]。

3.培育生产优势,通过生产制造经验的积累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现存的或正在建设的集成电路代工企业,应该注意利用集成电路生产的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和我国大陆人工便宜等特点,在国际集成电路代工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政府应花费巨资鼓励建设几个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代工企业来对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设计类企业。台湾地区于1987年成立的“台机电”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证范例[2,4],它推动了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设计业。“台机电”是台湾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但是从建立之初就以“只做代工”为定位,因此至今仍是一个代工企业。事实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企业。虽然它至今没有设计部门,但是通过自身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学习,其生产成本曲线大大降低,使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成为可能,使台湾地区的设计商们拥有一个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推动了台湾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目前居世界第二。而大陆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比之台湾更加明显,因此我国完全可以通过培育生产优势来推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六、结论

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已分化重组,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各产业环节分工合作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各行业的区域聚集性和产业组织结构模式的变革两个方面。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模式的变革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应该顺应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和企业来合理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将这一战略产业建设好。

[收稿日期]2002-12-28

标签:;  ;  ;  

IC产业组织模式的改革及其对我国IC产业的启示_集成电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