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经济的前兆--论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_世界经济论文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前兆--论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_世界经济论文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先兆——试论当前世界经济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几个论文,先兆论文,试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一些令人关注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孕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集中表现和鲜明兆头,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变革的结果,有些明显是从量变向质变的一种转化,所以也可以说是未来21世纪世界经济大势的先兆预示。这些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特征,引人探索,发人深思。这里发表些个人粗浅的点滴看法供学术界同仁们一起探讨。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出现新的重大变动。

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证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世界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沉积已导致出现某些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力量消长不是简单的直线画面,即美国、英国等经济实力并不是不断地相对削弱,日本、德国等也不是持续地直线增强。9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走出这一轮经济危机的低谷,摆脱衰退,呈现较强劲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景气。近几年来,美国在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国际竞争力和某些重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几项重要经济指标上都明显增强,大大快于日、欧等国。即使在西欧,老大衰落的英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快于德、法等国。曾经显赫几十年的日本和德国在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状况却严重不佳,多年萎靡不振,出现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经济负增长,成为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的拖后腿国家。在七个西方大国中,德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不仅近几年甚至今年预测都是最低的(日本经济已连续四年呈现增长率为零,1995年经济增长率仅0.3%)。 当然这一新的力量消长并没有根本改变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力量消长的大趋势,但这一发展不平衡表现,究竟是偶然的、短暂的现象,还是有某种必然因素支配的迹象,值得人们深入细致的探究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方面,发展不平衡和不稳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战后几十年里有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呈现波浪形状态,也有些国家呈现良性积极发展的态势,尤其在东亚地区近二、三十年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四小龙”、东盟、中国相继显示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加上拉美个别大国的成长壮大,显示新的重大经济力量的崛起,引起世人为之括目相看。然而在另一方面,不少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局势却始终一蹶不振,迄今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甚至情况还在恶化,这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就发展中国家考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导致“南方”内部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一些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个别国家例如新加坡已上升为发达国家行列;而与此同时,联合国确定的不发达国家行列却在不断扩大中:1972年是21个国家,1990年增加一倍达42个,目前又增至48个之多。发展中国家债务在迅速增长,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负债总额已高达130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有三分之一即13 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8亿人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文盲有10亿人之多, 这种状态显然一时不会根本改变。因此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南北差距虽然不能简单笼统地说是不断在扩大中,但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北富南穷”的两极反差已严重到令人极其担忧并危及世界安全和稳定的程度,成为21世纪世界不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现实。

从经济转型国家来看,发展不平衡在90年代上半期表现得更是显而易见。尽管原苏东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看来已走出了低谷,但发展前景的变数因素还很大,发展不平衡和不稳定性还会继续,而中国经济的腾飞和越南经济的发展则令不少人瞠目结舌。

世界经济各种类型之间和各类型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性严重加剧,也促使经济区域化的迅猛发展,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出现新的重大变动,打破旧的力量均衡,尤其在发展国家的行列里崛起几个新的经济大国和经济集团似在21已不可避免。这反过来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并使世界经济呈现更加复杂多变的态势。

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现代化,贸易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加重,它们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社会经济运行环节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就世界经济而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更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更直接的更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战后贸易发展和金融融通的速度大大地快于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要的推动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使世界经济成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经济无论从地缘上说还是从运行机制上说,其各个组成部分已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整合过程还继续在加强发展之中,这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当前显示出的最主要的,最突出的,也是最本质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扩大和激化的同时,国际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流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目前世界商品贸易总额已接近4万亿美元,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达7%左右, 虽不是历史上最高增长率,但大大超过1979—1993年约5 %的平均增长率,且这个势头很可能还将持续保持一个时期。这是因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自由化的趋势,以及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后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制度和机制上有了组织基础并得到日益一体化的保证。几百年来形成并日益强化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和意识,在国际贸易这一领域中正受到严重冲击并取得重大的突破。尽管从民族国家利益和主权出发,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会消失,但却受到很大的抑制和制约。因为国家的外贸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等的制订和执行,都不得不受外部环境的约束,以及顾及国际协议、国际法规和国际组织的限制和承诺。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融通领域的空前活跃和极度膨胀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神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已融为一体,24小时全天候运作,金融市场平均日成交金额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计算,据最新统计,1995年4 月全球金融外汇市场平均日成交金额已高达1.2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商业信贷和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流向也在发展变化。所有这一切既给人以喜悦和开拓的机会,又使人倍增忧虑和动荡不安的危机感。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不仅严重冲击了各国金融市场并使之加快现代化、一体化步伐,也促使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源的配置出现新的变动,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和规模效益,这就加快了把世界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进程。同样,国家主权在这一领域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当然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也使国际金融规范化及严格管理提上议事日程。

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这一世界规模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竞争;但归根结蒂,它们必然显著地改变世界经济面貌,并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加速朝着一体化方向的道路发展。

三、世界各国普遍把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因此经济调整和改革成为世界经济新热点。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各国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促进了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倾向的抬头。苏联解体的教训和经济对外开放型的要求,更使各国把经济实力的强弱看成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重要关键,从而导致各国政府加强内向化,纷纷把重视整治和振兴国内经济置于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这预兆世界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把经济发展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各国都在寻求制订最佳的经济政策,建立最有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选定最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调整实现最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从过去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经验教训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几乎都在进行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竟不约而同地发现,对现代经济来说,必要的不同程度的国家宏观调控干预机制和多样化的灵活高效的市场调节机制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时,各国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速度增长无疑是重要的。对落后赶先进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速度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从当前世界经济范畴来考察,尤其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固然重要,而经济质量、经济稳定、经济效益显然更为重要,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以及生活质量的保证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更为关键。

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倾向已很明显,即更看重经济质量,而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它们根据经验教训,认为衡量经济情况好坏主要看四个指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赤字。强调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上,而是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环境与条件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变化上。他们认为,经济能呈现“没有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稳步增长”态势则为最佳。为此,发达国家已多年来把国家经济调节和干预的重点目标,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转化为控制通货膨胀。美国近年来一个鲜明实例是,为了防止可能的通货膨胀,宁可主动压低经济增长率,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一句形象语言叫做:“宁可先打针,不要后吃药。”这种旨在增强经济质量和经济应变能力,尽力避免“地震式”严重经济危机的政策目标,无疑是西方发达经济进一步成熟的表现。

四、东亚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在走向21世纪这几年里,可能保持中低速度的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的状态。

东亚(沿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从中国、日本到新加坡、印尼新月形地带)经济的崛起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和当代国际形势下都堪称惊人奇迹。近20年里东亚这一占世界总人口36%,拥有18亿人,包括不同类型大小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地域,其经济以年平均增长率6 %强劲势头保持持续高速态势,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世界平均2.8%的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在90年代以来的几年里,在西方和原苏东地区一片经济衰退萧条情况下,除日本外的东亚以平均8.6%的高速增长(中国在1991—1995年两年均增长率达11.7%)独占鳌头,呈鹤立鸡群之势。而且这一良好发展势头,由于大量的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和不断增加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继续推动,预计直到世纪之交前后都能基本保持,从而在增长速度上起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拉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30多年前东亚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如今已占25%了。就东亚地区而言,与欧盟15 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相比,不仅经济增长率,而且外贸出口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均大大超前。三者实力相比较,目前东亚外汇储备总额高达近5千亿美元, 雄踞首位;外贸出口年近万亿美元,略次于欧盟居第二;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尚位居第三,按预测到世纪之交将分别超过北美和欧盟,到2010年,届时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将比这两个地区分别大50%左右。正因为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日趋加重,世人对正处起步和行动势头上的亚太经济合作,可能会对今后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将起什么样的和多大的积极影响,极为关注。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情势来看,1994年全面摆脱惨淡的经济衰退,开始复苏增长,不少中外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效应和新科技革命的带动,西方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是西方经济可与50—60年代相比的一个新的重大发展转变时期。经合组织最近预测,西方七国集团1996年和1997年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是2.5%和2.8%,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7%和1.8%。

在原苏东地区,经济转型已走出剧烈动荡,严重衰退的阶段,出现经济景气恢复的先兆。经合组织预测1996年和1997年包括俄罗斯在内各国经济增长率分别在2—5.5%和3—8%之间。

在拉美、亚洲和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且不说情势普遍看好,经济显现活力,至少令人欣喜的是,在包括南部非洲在内的不少国家也显露出经济发展正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良好迹象。

综观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人们至少对走向21世纪的今后数年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预测抱比较乐观的态度,预计世界经济可能保持一个中低速增长的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令人欣慰的态势。

五、在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正受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发生结构性变革,将把人类引向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经80年代酝酿准备,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在90年代正全面扩展。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到科技的产业化,商品化的全过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迅速影响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现代经济的开放型,信息产业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经济,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包括集成电路、微电子计算机、个人电脑、软件、光导纤维等在内的高技术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并迅速改造或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1990年已是1489亿美元,预计90年代中期将高达1 万亿美元,跃居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传统工业之上成为最庞大最强盛的产业,其今后仍将继续以超常速度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和主导,一系列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也蓬勃兴起并迅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将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它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流程和经济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了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从商品、劳动者素质到企业、产业部门、升级换代,新陈代谢的过程比过去大大加快。信息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继续向深广方向发展,将是今后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增长潜力迅速提高加强的主要源泉,其划时代的意义将决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铁路、公跌的建设对人类的深刻影响。显然这不仅仅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重大经济变革,而且还很可能大大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产生难以预料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人们从美国就可窥豹一斑。克林顿总统已雄心勃勃地提出把以信息产业为基干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作为国家最优先项目来发展,决定不迟于2015年,用4000亿美元建立联结美国每个家庭和机制的光缆通讯网络,即把全国的各类机构从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直到私人住宅的电脑联接起来形成高速信息交流网络,使所有的连接终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方便的方式分亨彼此的科研数据和各种信息资料,促使科技成果尽快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变成商品和服务。日本、欧洲等各发达国家竞相效法,有条件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将跃跃欲试地跟上来,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将不是遥远无望的前景,这必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和种种思维定式。

当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发展和运用过程中也受各种的制约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还将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严重麻烦和问题,但这只能在发展中予以处理和解决。

六、以大国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将对国际竞争态势和21世纪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重大影响。

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强劲快速地向前发展,广度遍及全球各个地区无一例外,深度则深浅不一,呈现多层次、多样化,高者有如欧洲正走向经济货币联盟,低者只是有规则的经济合作,但更多的是结成自由贸易区。据世界贸易给织报告,全球现已建立区域性组织多达109个,其中1/3是在1990年以来最近5年期间成立的。 现在可以这么说,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想保持强大和发挥影响,独行其事已是不可能的,组织或参与区域性集团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几乎无一国家能够长期游移于区域集团化趋势之外。

建立区域性贸易组织有利于成员国优势互补,促进区内贸易、投资和经济的发展。据统计, 东亚各国间1990 年贸易额为1427 亿美元, 1994年就增至2898亿美元。拉美地区内部贸易额同期也从160 亿美元上升到323亿美元。

大国在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中无疑起了核心、推动和主导的作用。以德、法、英为主的欧洲联盟已扩大到15国,还将进一步向东欧和南欧延伸。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区将会很快实现衷括全欧30国的发展前景。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1994年1月1日建立,并确定了将要在2005年建立“从阿拉斯加到火岛”的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由于中国积极的参与使原来日本和美国正在争夺主导权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在明确目标和机制化方面都迅速推进,并更强调务实合作和多样化原则。1994年11月《茂物宣言》规定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原则,并确定“至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此外,在拉美、南亚、非洲和西亚中东地区各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都有不同程度地进展,独联体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的一体化也迈出了步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在利用经济区域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服务。它执行所谓“一体二翼”战略,即以美洲为主体,通过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自由贸易区来维护其西半球传统霸主地位,同时极力伸展东西两翼,东翼是泛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借此维护和加强其在欧洲的地位和美欧大西洋联盟,西翼是亚太自由贸易区,借此维护和加强其在亚洲的地位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这显然和与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相违背的行径,应该警惕这一动向。这从一个侧面,也足以表明以争夺区域市场和新兴市场为主要角逐目标的,正进一步加剧和升级,集团间的竞争正取代国与国之间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

经济区域化目前不仅具有全球性特点,而且与过去不同还具有混合性特点,即成员国不限于同一社会制度,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协同发展的载体。此外在地缘上表现出跨洲、跨洋的特征。当然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决不是纯经济性的,往往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不容忽略的又一特征。

应该指出,经济区域化并不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相对立、绝然背离的现象。经济区域化具有两重性,既有区域保护主义、排他性的一面,又有走向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一面,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基本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性的一种表现。从大趋势来看,它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国际化,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和相互依赖性的加强。

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也标志着世界重要经济力量正在进行激烈的分化组合,正在孕育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作新的重大的变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转换过渡到21世纪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催化剂。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当然不止以上所述几点,肯定是不全面的,也可能是有谬误的。只是从展望21世纪世界经济的角度,简要论述这几个重大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更进一步地探讨研究。

标签:;  ;  ;  ;  ;  ;  ;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前兆--论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